第180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一)

扬州城内,两江总督黄宗汉面带愁色(清末枭雄180章)。

而下方,德兴阿继续说着:“黄大人,现在中华逆军已经距离扬州不足百里,一旦等他们抵达瓜州,那么他们就能够接应镇江之敌过江,而到时候逆军汇集起来的兵力怕是要有四五万之多,到时候扬州可就更难守了,我们不能这么继续等下去,必须派兵西进迎敌,把他们给拦下来,绝对不能让南京过来的逆军和镇江逆军合流。”

黄宗汉没有答话,不过一旁的张国梁却是开口道:“就算是镇江之敌要渡江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们现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依托坚城而守,决不能浪战!”

“依托坚城而守?等逆军主力一围过来,到时候就不是依托坚城而守,而是被困于孤城了(清末枭雄180章)!哼,莫非张大人是怕了逆军不敢主动出击不成!”德兴阿如此说着,一旁的张国梁竟然是说不出话来。

还别说,张国梁还真是怕了中华军!

张国梁乃是清军在江南地区的主要军事将领,早在向荣还是江南军务督办的时候,他就是向荣麾下的重要将领,和太平军频繁交战,累积功劳至总兵。

但是在这江南地方待的时间越久,他对江南地面上的各部队的实力高低就更加清楚,他以往率领军队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往往是败多胜少。

然而自己打不过去的太平军面对中华军的时候,却是被中华军打的落花流水,这么一对比,清军和中华军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就非常明显了。

去年年底,他也是在黄宗汉的麾下,率军在江阴和中华军打了一场,虽然当时的规模不大,但是自家的三千多人连十几分钟都没撑住,就被人家的一个前锋营打的大败而归,而正是这场失败。让黄宗汉决定直接放弃江阴这个桥头堡,转而渡江北返。

当代清军或者太平军里,要是有那个军事将领敢说自己能够在不占据的绝对优势下,堂堂正正的击败中华军。那百分百份是狂妄之言。

被中华军赶出苏南的太平天国,和中华军前后交战数年,大战小战上百次,包括秦日纲、吴汝孝、林成庭、石达开、李秀成等,众多太平军里让清军束手无策的名将都惨败于中华军手下。

这些事实就摆在眼前。由不得张国梁去否认。

不过张国梁虽然说对中华军的战斗力有些恐惧,但是并不是说怕死之类的,而是出于谨慎才做出不主动出击的判断。

此时,黄宗汉也是轻扬了杨手,然后看向李鸿章道:“渐甫啊,你来说说!”

李鸿章当即酝酿了会后才开口道:“虽然下官没有率军和中华逆军交手过,但是纵观中华逆军的众多战事,那么就可以知道逆军之强并非浪得虚言。

如今中华逆军已经坐拥苏南、浙江两地,如今进犯苏北也是在预料之中,根据探子的回报。来袭的逆军足有三万余,而对岸的镇江还有逆军万余,两者合兵足有四五万之多,较之我江北大军至少万余而已。

我等兵力并不占据多大的优势,而来犯敌军人多势众,此战必须谨慎再谨慎!”

李鸿章说话的时候语气平淡而冷静,不过一旁的德兴阿却是鼻孔冷哼一声,显然是对李鸿章的话不以为然。

德兴阿对李鸿章不满也是有原因的!

今年年初清廷对龟缩在江北地区的清军指挥层进行了调整,任命两江总督黄宗汉为督办江南北军务,别看只比以往的督办江南军务多了一个‘北’字而已。实际上是把以往的督办江南军务、督办江北军务整合了起来,全权负责长江下游两岸战事。

又任命江苏巡抚李鸿章、钦差大臣德兴阿、提督张国梁为帮办军务。

黄宗汉高居上位德兴阿没意见,因为黄宗汉的权势地位本来就高他一大截,但是凭什么张国梁和李鸿章这两个人也能够和他平起平坐?

要知道之前德兴阿还是督办江北军务钦差大臣的时候。李鸿章可是只能在他手底下混,而张国梁之前只是区区一个总兵,而德兴阿手底下的总兵多了去。

除了权势之外,德兴阿身为满人,对掌握了大量军队的汉臣极为反感,尤其是同样汉族团练大臣出身的林哲率军反叛后。朝廷上下,尤其是那些满族权贵们对汉人团练大臣更加忌惮。

这从朝廷从去年年底开始就放弃对李鸿章的大力扶持,转而扶持京畿练军和直隶练军就可以看得出来,朝廷上下对这些汉族大臣,尤其是掌控着大量军队的汉族的团练大臣的防范已经是没有任何掩饰了。

不过张国梁和李鸿章都说要谨慎,不能浪战,他德兴阿也没有办法!

毕竟江北大营里虽然有五万多人大军,但是其中万余人是李鸿章的江淮新军,又有近三万人是归属黄宗汉、张国梁等人的绿营旧军,至于德兴阿的直属部队,只有万余绿营、八旗旧军而已,这防守江北还得依靠李鸿章和张国梁。

这江北大营里的清军高层将领们一番商量后,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按兵不动,死守扬州。

也就是说,现阶段什么都不做,坐等中华军主动来攻!

清军不动,这倒是让中华军第一军的东进过程中无惊无险,一路直抵扬州府城南部的瓜州,然后掩护镇江的第五军从瓜州渡江。

渡江过程中,自然是由海军战舰全程掩护,而扬州城内的清军似乎也没有出城袭击的打算。

整个渡江过程平平缓缓!

而等第五军也渡江之后,那么中华军在扬州城外就已经汇集了两个军的庞大兵力,辖有第一师、第三师、第五师、第一骑兵团、第五骑兵团将近两万五千人的皇家陆军部队,另外还有第二协防师、第九协防师、第十协防师、第十二协防师、第十四师协防师一共五个师约两万人的协防军部队。

上述两个军加在一起,总兵力大约在四万五千人。

而此时城内的清军各部加起来,只有五万多人而已,只比中华军多了万把人,而多出的万把人很难说是具备了兵力优势,因为大家都知道,两者之间的战斗力差距实在太大。

因此扬州城内的清军就是玩起了龟缩不出的战术。试图用长时间的坚守来拖垮中华军,这种战术之前清军和太平军使用的非常多,彼此间很少进行大规模的野战,一般都是打长期的防守或者围困作战。

但是现在清军对上的可不是太平军而是中华军。施清瑄等中华军的高级将领可不会在扬州城外安营扎寨,然后围困扬州好几年,这种事也只有清军才干得出来。

对于中华军来说,既然顺利抵达了扬州,那么下一步自然就是进攻再进攻!

六月二十二号。做好了充足准备的中华军正式对扬州发起总攻。

城外的中华军阵地上,众多十二磅野战炮已经大口径的臼炮开始持续对扬州城内外的清军进行炮击,一时间扬州城上空是炮声连连,烟雾弥漫。

而在陆地上的中华军炮兵们对扬州进行大规模炮击的时候,长江上,林达标站在镇太号的舰桥上看向北方。

尽管林达标作为海军将领是半路出家,但是这几年来用心用力,把帝国海军从零开始,建设为一支拥有大小战舰数十艘,兵员近万人的大规模海军。里头所付出的心血是旁人无法得知的。

而现在看着自己麾下的这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林达标一脸的豪迈!

经过数年的发展,帝国海军早已经不是当初的那支只有五百人规模,只有两艘商船改装战舰的水师营了,如今的帝国海军拥有四百吨以上的战舰足足有六艘之多,而百吨以下的近海炮舰有三十多艘。

其中有两艘最早外购的商船改装战舰,分别是八百二十吨的镇松号、四百二十吨的镇绍号,剩下的四艘都是从上海造船厂订购的专业战舰。

第一艘自造的是镇沪号,该舰依旧是风帆蒸汽明轮混合动力,排水量有五百吨。装备四门三十二磅加农炮和一门六十四磅臼炮以及多门中小口径的舰炮,不过该舰作为第一艘自造的战舰,在小吨位上挤下太多火炮,导致重心不稳。航海性能不佳。

虽然该级舰性能不咋地,但是作为急缺战舰的帝国海军来说是有总比没有好,所以后续有订购了一艘,是为镇苏号。

接下来帝国海军又订购了两艘战舰,这就是镇太级战舰,该舰依旧是风帆蒸汽混合动力。但是用的却是暗轮,而不是以往的明轮推进,这可以说是上海造船厂的一大技术进步,该级舰排水量有六百吨,配属了四门三十二磅加农炮,两门六十四磅的臼炮,另外还有若干十二磅、六磅的舰炮,航海性能比之前的镇沪号出色的多,其二号舰则是镇嘉号

再过来帝国海军订购的就是千吨级别,采用纯蒸汽动力,暗轮推进的战舰了,不过该级舰刚下订单,什么时候能建成服役还是未知数。

其实相对于这些几百吨上千吨的战舰来说,目前帝国海军更需要那些只有百吨左右的内河炮舰,这从帝国海军一口气订购了足足十六艘兴吴级内河炮舰就可以看得出来。

兴吴级内河炮舰由于使用方便,而且个头小随便一条小江小河都能进去,加上十二磅舰炮的火力也不算弱,所以帝国海军是频繁使用,在订购了十六艘之多后,还让上海造船厂那边拿出升级版来继续订购。

为此上海造船厂那边在基于兴吴级的基础上,略微扩大了设计,弄出了一个排水量大约一百五十吨的新型内河炮舰,同样是蒸汽动力,暗轮推进,不过使用的蒸汽机马匹要更大一些,所以虽然船体大了一些,但是理想航速依旧可以达到十二节。

而火力上,则是直接装上了两门十二磅舰炮,比以往的兴吴级炮舰在火力上要提高一倍。

目前海军已经向上海造船厂下了四艘的订单,后续是否追加就得看服役后的实战表现了。(。)

第46章 他敢打吗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132章 随营学堂幼年班第426章 昆明激战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149章 董离第476章 炮击下关第177章 江南矿务公司第680章 不同寻常的御前会议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657章 船头对敌第693章 中亚叛乱第89章 湖州之危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167章 林安飞回京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497章 为我独舞第404章 林成庭的选择第388章 北平大乱第421章 郭龙云巡视第43章 惨胜第441章 铁甲舰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597章 曼德勒混战第375章 未来的希望第两百零九 涨当涂工业区第388章 北平大乱第698章 摩天大厦第99章 撤军和追击第420章 东北设省第553章 争锋相对的谈判第499章 帝召民女第355章 都兴阿的炮灰第411章 陕甘动乱第359章 兵临济南第592章 作秀第554章 四国条约第623章 后装野战炮第499章 华盛顿号的一生第641章 势均力敌第365章 传统和科学的结合第328章 后装步枪的首秀第637章 惊天大秘密第440章 散兵编制第193章 混战皖北第709章 巨舰对决(二)第535章 香港登陆战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战炮第341章 办学难第144章 讨胡灭贼檄第581章 中宁密约第509章 中英宁上海条约第661章 朝鲜局势动荡第251章 望风而逃第358章 第六军渡江第266章 新式火炮和后装枪第698章 摩天大厦第433章 皇家科学院第84章 水师初成第519章 三流工业国第538章 国运之战第342章 林成庭的担忧第204章 官员任免事第541章 钢铁巨舰的对决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607章 北海国购舰第177章 江南矿务公司第522章 殖民时代的外交官第76章 乱世重典第357章 当涂级和浮桥第444章 后装枪时代的来临第289章 惨胜第380章 石琅翼的野望第357章 当涂级和浮桥第576章 丝袜舰队第61章 爆破攻城第644章 他必须死第17章 长兴初战第472章 工业井喷第677章 中俄南京条约第16章 贼军来袭第214章 洪泽湖军议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255章 近代骑兵的对决第97章 城头激战第300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二)第79章 主政一方第633章 内阁纷争第85章 大婚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689章 殖民太平洋第109章 四千对四万第482章 立储风波第186章 黄宗汉的选择第15章 公然敲诈第364章 视察帝国大学第352章 第六军的北伐第481章 海军改革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538章 国运之战
第46章 他敢打吗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132章 随营学堂幼年班第426章 昆明激战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149章 董离第476章 炮击下关第177章 江南矿务公司第680章 不同寻常的御前会议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657章 船头对敌第693章 中亚叛乱第89章 湖州之危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167章 林安飞回京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497章 为我独舞第404章 林成庭的选择第388章 北平大乱第421章 郭龙云巡视第43章 惨胜第441章 铁甲舰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597章 曼德勒混战第375章 未来的希望第两百零九 涨当涂工业区第388章 北平大乱第698章 摩天大厦第99章 撤军和追击第420章 东北设省第553章 争锋相对的谈判第499章 帝召民女第355章 都兴阿的炮灰第411章 陕甘动乱第359章 兵临济南第592章 作秀第554章 四国条约第623章 后装野战炮第499章 华盛顿号的一生第641章 势均力敌第365章 传统和科学的结合第328章 后装步枪的首秀第637章 惊天大秘密第440章 散兵编制第193章 混战皖北第709章 巨舰对决(二)第535章 香港登陆战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战炮第341章 办学难第144章 讨胡灭贼檄第581章 中宁密约第509章 中英宁上海条约第661章 朝鲜局势动荡第251章 望风而逃第358章 第六军渡江第266章 新式火炮和后装枪第698章 摩天大厦第433章 皇家科学院第84章 水师初成第519章 三流工业国第538章 国运之战第342章 林成庭的担忧第204章 官员任免事第541章 钢铁巨舰的对决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607章 北海国购舰第177章 江南矿务公司第522章 殖民时代的外交官第76章 乱世重典第357章 当涂级和浮桥第444章 后装枪时代的来临第289章 惨胜第380章 石琅翼的野望第357章 当涂级和浮桥第576章 丝袜舰队第61章 爆破攻城第644章 他必须死第17章 长兴初战第472章 工业井喷第677章 中俄南京条约第16章 贼军来袭第214章 洪泽湖军议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255章 近代骑兵的对决第97章 城头激战第300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二)第79章 主政一方第633章 内阁纷争第85章 大婚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689章 殖民太平洋第109章 四千对四万第482章 立储风波第186章 黄宗汉的选择第15章 公然敲诈第364章 视察帝国大学第352章 第六军的北伐第481章 海军改革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538章 国运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