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骨干的产生(2)

实际上,王书辉自己在问完了那句话之后,就觉得自己的情绪不正常。他知道,自己的那种表现,完全是一种迁怒。

想想从十五世纪开始,到十九世纪末才正式结束的,西方白皮猪主导的,历时四百年的黑奴贸易中,黑奴们的境遇。在长江上进行的,为期不过几天的运输中,这些和奴隶也差不多的矿工们享受到的待遇,怎么也不会比黑奴贸易中的黑奴们更差。

不过,即使王书辉已经自我反省了,可是,司马峰却不能无视王书辉的问话。

他小心翼翼的回答王书辉道,“大人,小的给他们吃的确实不怎么好。不过是些清汤寡水的,掺了很少的米和红薯丝煮在一起的稀粥。可这也并不是小人舍不得米粮给他们吃。实在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没坐过船,小人怕他们不适应船上的生活,怕他们吃的太饱,在船上排泄,再闹起瘟疫来。”

王书辉并没有像司马峰解释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只是点了点头,对司马峰说道,“司马你这次做的很好。下面三次的食盐交易,你只要付半数的银子就好了。”

王书辉其实知道,他以明末私盐的价格,向司马峰出货。这种交易方式,实际上是自己吃亏的。明代的食盐可不是现代社会的那种雪白透明,还加了碘这种微量元素的食盐。明末的食盐,即使是高档的货色,也不过是灰白色的,参杂了大量杂质的样子。

即使那种本土的食盐,也不是直接的出售的。大部分的盐贩子,都要向自己出售的盐里,掺杂更多的沙子之类的杂质,之后才卖个百姓。

王书辉给司马峰提供的,可是来自后世的高档货色,是没有参杂任何杂质的雪白的食盐。他却没有抬高自己的价位,只不过以明末的市场价向司马峰收费。

王书辉明知道自己在食盐的交易中是吃亏的。可是现实是,他即使看起来吃亏,可是因为他是通过时空之门进行物资运作的,所以,他对于这种吃亏并不在意。现阶段,棉布倾销的利润已经完全盖过了食盐买卖。他之所以继续保持原来的价位和司马峰进行交易,就是要借助司马峰的能力,去解决人口问题。

本来,因为司马峰一直在这方面表现的不太给力,王书辉都准备亲自动手了。不过,这次司马峰倒是给了王书辉一个全新的印象。

看到教导员和家丁们带着吃饱喝足的矿工们进入临时搭建的营地中。王书辉才开始和司马峰继续说起话来。

王书辉对司马峰说道,“司马,其实我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人。咱们两个人之间搞的食盐买卖,实际上,我是让了大利给你的。这件事情你知道,我自然也是知道的。”

司马峰听了这话,再看到王书辉嘴角上若有若无的笑意,他不禁眼前一黑,两腿一软,一下子跪在王书辉面前,边磕着头边用一种凄厉的惨嚎声大叫道,“贵人饶命,贵人饶命啊!!”

资本家都是追求利润的。小谁家老谁不是曾经说过,“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司马峰是明朝末期阶段的刚刚萌芽出来的一个新兴资本家。但是,只要是资本家,他就没办法违背资本家的本性。

在司马峰刚开始和王书辉合作的时候,他认为王书辉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所以,他就无视了王书辉王族仪宾的身份,即使知道自己在食盐买卖里占了极大的便宜,也没有说出来。

等到他了解了王书辉是个什么样的人之后,司马峰的资本家本质仍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使在他眼中,王书辉已经变成了个屠戮同阶层人毫不手软的恶魔般的形象,但是,高额利润的诱惑让他仍然坚持着,没有对自己和王书辉进行的食盐买卖做出任何变动。

王书辉本人是不知道,现如今在司马峰眼中,自己已经变成了比克大魔王般的模样了。他还以为司马峰的这种凄惨求饶的姿态,是因为自己对他的揭露呢。说起来,他还对司马峰那种杀猪般的,现代社会春晚演员一样拙劣的表现,非常的不解呢。

他扶起拽着他的衣角,仍然在惨嚎的司马峰,和颜悦色的对他说道,“司马你也不用这么自责,我也没有怪罪你的意思。”

过了一会儿,等司马峰收起他那烦人的惨叫之后,王书辉才继续说道,“司马你用不着这样。本来,我和你合作的时候,定下的规矩就是这样的。我之所以在食盐买卖上让利给你,原本就是为了让你帮我收买人手。不过就是,从我们开始合作到现在,你才刚刚兑现了咱们的合作条件一次而已。”

司马峰的情绪,经受了一次云霄飞车般的起伏。他原以为王书辉这个大魔王,是要对自己举起屠刀了。没想到,王书辉只不过是对他执行合作条件太滞后而感到不满。司马峰弄明白了王书辉的意思之后,擦着额头上并不存在的冷汗,连忙对王书辉说道,“贵人大可放心。小人保证,以后每个月都会有人送到。”

王书辉点着头,对司马峰说道,“也不用每次都是一千个矿工。我也知道你的难处。省内也好,省外也好,矿工们分布在各个地区。这些地区距离枝江县又远近不一。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以后每个月还是一千个人,这个总数不变。其中矿工招纳三百左右就行,农夫再有七百个左右就可以了。”

“我知道,最近几年,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因为大旱造成的流民还是很多的。我想农夫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至于对那些人的要求,还是原来我说过的那样,最好是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最大的年纪最好不要超过四十岁。无论是矿工还是农夫,有家室的优先。”

司马峰知道,这不会是个容易的事情。每个月都要为王书辉搜罗三四百矿工,六七百农夫,这些人倒是好找,怎么把这些人运回来是个很大的问题。好在司马峰有一个江船船队。最近他的船队也扩张成了有十几条大船的规模。如果只是沿着长江两岸搜罗的话,目前阶段,每个月一千人的数量,应该还是能够满足的。

想到这里,司马峰一个劲儿的点头答应着。

西元1620年八月十八日,在明王朝的所有帝王里,武功能够排到前三名,同时也是所有明代皇帝里在位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京师的紫禁城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位后世史学家口中褒贬不一的天子,被葬于京郊的定陵中。他的儿子,一直不被他待见的太子朱常洛即皇帝位。

尽管新的皇帝出现了,但是无能的帝王和从老皇帝万历时代就开始的,文官官僚集团之间毫无底线的混乱的党争,成了明王朝最后二十几年里政治生活的主流。从此之后,明王朝像一列冲向悬崖的失控列车一样,开始进入日趋绝望的时代。

新旧帝王的交替,丝毫没有影响到京师南方两千多里地之外的枝江县。

在军事委员会组织教导员和家丁,对九百七十名新到矿工进行了基础训练之后,近八百个三十岁之下的青年矿工被挑选了出来。剩下的一百多个矿工,或是因为年龄太大,或者是因为身体太差,他们和所有矿工的家属,被分配到工业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名下。

八百个通过选拔的矿工被打乱重分。每十个人被分为一组。其中,设小队长一人,小队副一人,教导员一人。

每五个小队,组成一个排(五十人)。配备排长一人,副排长一人,教导长一人,参谋一人,医疗长一人。每个连的医疗长领导五个卫生员,负责本排士兵的医疗卫生工作。

每五个排组成一个连(二百五十人)。配备连长一人,副连长一人,教导主任一人,参谋长一人,医师长一人。每个连专门配备一个炊事排。虽然还没有装备,不过王书辉为每个连都预留了一个排的火箭兵的位置(黑尔火箭)。

每两个连组成一个营(五百人)。配备营长一人,副营长一人,总教导一人,参谋主任一人,总医师一人。每个营除了各连的黑尔火箭排之外,王书辉还为各营预留了一个炮兵连的名额。

营就是目前王书辉手中武装力量的最大单位,他现在也仅仅掌握了两个营一千人的武装力量。

王书辉根据各个教导员和家丁的表现,将大营中原有的教导员和家丁,按照他们各自能力和水平,分配到各级部队中充实领导岗位。各级军事单位的副职目前阶段保持空缺,等到第一期训练结束之后,根据军训成绩和文化课成绩从所有受训人员中选拔。

至于具体的权力分布,则是各级军队中的正副主管为具体军事行动指挥人。其他各个领导,则是垂直管理。教导员受教导长领导,教导长受教导主任领导,教导主任由总教导领导。参谋体系,医疗体系与教导体系的管理形式相同。

其中,各级教导员不参与军事指挥。教导员系统负责各级军队的文化教育和行政管理。

王书辉在军事会议上正式宣布,重新组建起来的武装力量,被命名为“复兴保安团”。

军事会议结束之后,针对所有武装人员的大练兵活动,正式开始了。

第326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1)第477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5第26章 开始(2)第254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2)第9章 婚事(1)第416章 人民陪审制度第350章 炮击金州卫(3)第80章 大练兵(4)第269章 承天事变(3)第301章 朱舜水访武昌(6)第158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2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348章 炮击金州卫(1)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260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8)第173章 审判(1)第51章 马县丞的末日(3)第196章 武昌起义(6)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第150章 从阶级意识到革命意识2第314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3第302章 朱舜水访武昌(7)第142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4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169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1)第404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7第350章 炮击金州卫(3)第200章 连锁反应1第51章 马县丞的末日(3)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452章 先死容易后死难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308章 终结者5第186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2)第409章 无奈的朱由检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89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4)第416章 人民陪审制度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446章 “疯狂”的张永涛第311章 终结者8第172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4)第150章 从阶级意识到革命意识2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178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4)第140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2第344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5)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1)第417章 两个案件和一个态度第399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2第279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1)第109章 第一次反围剿2第1章 穿越(1)第357章 炮击金州卫(10)第117章 第一次反围剿10第114章 第一次反围剿7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219章 马祥麟的转变(2)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123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4第78章 大练兵(2)第6章 准备(2)第298章 朱舜水访武昌(3)第387章 光复辽南2第330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5)第329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4)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411章 推销员曾德昭第42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2)第264章 学员张兆欢(4)第7章 准备(3)第209章 保民军第一战2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443章 绝望的李岩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444章 北伐第一战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204章 连锁反应5第478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6第464章 作死的朝鲜第238章 张知府的崛起(5)第60章 工业的獠牙(4)第50章 马县丞的末日(2)第313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2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257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5)第238章 张知府的崛起(5)第305章 终结者(2)第130章 工业化的浪第246章 肖文龙的觉醒6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97章 王书辉下乡记1第355章 炮击金州卫(8)第313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2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
第326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1)第477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5第26章 开始(2)第254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2)第9章 婚事(1)第416章 人民陪审制度第350章 炮击金州卫(3)第80章 大练兵(4)第269章 承天事变(3)第301章 朱舜水访武昌(6)第158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2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348章 炮击金州卫(1)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260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8)第173章 审判(1)第51章 马县丞的末日(3)第196章 武昌起义(6)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第150章 从阶级意识到革命意识2第314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3第302章 朱舜水访武昌(7)第142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4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169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1)第404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7第350章 炮击金州卫(3)第200章 连锁反应1第51章 马县丞的末日(3)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452章 先死容易后死难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308章 终结者5第186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2)第409章 无奈的朱由检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89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4)第416章 人民陪审制度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446章 “疯狂”的张永涛第311章 终结者8第172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4)第150章 从阶级意识到革命意识2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178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4)第140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2第344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5)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1)第417章 两个案件和一个态度第399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2第279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1)第109章 第一次反围剿2第1章 穿越(1)第357章 炮击金州卫(10)第117章 第一次反围剿10第114章 第一次反围剿7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219章 马祥麟的转变(2)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123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4第78章 大练兵(2)第6章 准备(2)第298章 朱舜水访武昌(3)第387章 光复辽南2第330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5)第329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4)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411章 推销员曾德昭第42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2)第264章 学员张兆欢(4)第7章 准备(3)第209章 保民军第一战2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443章 绝望的李岩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444章 北伐第一战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204章 连锁反应5第478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6第464章 作死的朝鲜第238章 张知府的崛起(5)第60章 工业的獠牙(4)第50章 马县丞的末日(2)第313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2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257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5)第238章 张知府的崛起(5)第305章 终结者(2)第130章 工业化的浪第246章 肖文龙的觉醒6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97章 王书辉下乡记1第355章 炮击金州卫(8)第313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2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