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表面上看,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真正强大的力量,从来不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属于出自人民,领导人民的复兴会!对于这一点,我们复兴军的战士们最了解!”

——1622年.王书辉.《复兴军是革命的军队》

“我们之间,用得着这一套么。老刘你弄这一套,显得咱们生分了不是!”

魏忠贤在自己宫外的私宅里,见到领着宋献策进京的刘怀季的时候,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所有大明朝的人都不会想到,在人前从来不苟言笑,威严甚大的司礼监秉笔,天子近臣魏忠贤,会这么亲热的对待别人的。

魏忠贤见到刘怀季是真心的高兴。说起来,能跟魏忠贤称得上是患难之交的,还真的就是一直代表枝江王府在京师行走的刘怀季。

“公公说的哪里的话。这些东西不是外面那些肮脏官儿一样,是来巴结公公的。这是我们王爷的规矩。”

“我们王爷说了,京里的开销,不是我们小地方人能够想到的。家里还宽绰,就不能紧了公公的。公公现在扶持皇爷管理国家,架海紫金梁一样的人,我们得帮公公把这些小事情想到头里。”

好听的马屁话,魏忠贤自己就非常善于说。这两年随着天启皇帝站稳了脚跟,他自己的势力也越来越大。所以。这种马屁话他听的可真不算少。可是,人得讲究个缘法。魏忠贤听了刘怀季的话。一点也不觉得这是马屁话,反而觉得枝江王府是一片至诚。大家毕竟是患难之交嘛。

魏忠贤满脸笑纹的对刘怀季说道:“老刘你也是的。回去了和王爷好好说说,我吃宫里喝宫里的,有开销也有限,不用这么客气。你们王爷可好啊?天天还听着戏呢?”

刘怀季对魏忠贤是有着几分真心的。毕竟以心换心,魏忠贤对他的亲热真诚,无论是在他发达前,还是在他发达后。都是一样的。刘怀季笑着在魏忠贤的示意下坐下,对魏忠贤说道:“公公这话说的是。我家王爷是什么样人,公公是知道的。一心想当个富贵闲人的人。家里的事情,都是郡主和仪宾管着。王爷他老人家单管一个享乐。哈哈。”

魏忠贤点了点头,说道:“你们王爷是个有福的人。王仪宾是个能经营的。其实也是你们府里心大,像张问达那个大头巾(对读书人的蔑称),你们王爷就该上本参他。我这里在司礼监给个眼色。就让他回家啃老米去。你们王爷啊,从来就不是个多事儿的人。”

“公公说的是。王爷就是那样个人,对于这些是从来不在乎的。仪宾倒是有些紧张。毕竟荆州府那里,从上到下都是张家的人把着。郡主和仪宾都是孝心重的人,紧怕张家会暗中动手脚去害王爷。这不就打发老奴来和公公讨个主意么。”

对于魏忠贤这个掌握着大明王朝运转的顶级政治人物来说,荆州那个地方。对于他就是个不起眼的乡下地方。他眼里根本就没有这么个地儿。所以,一时半会儿他还真不好说什么。

看到魏忠贤沉吟起来,刘怀季说道:“我们仪宾的意思,荆州卫那里不是没了指挥使么。他是想让府里人谋个卫所的差事。”

“你说说,荆州官场里都是哪些人物。现如今这天下都是大头巾掌事的。给你们安排给卫所的差事能有什么用。那么个乡下地方,卫所都不知道烂成什么样了。”魏忠贤虽然是个太监。可是在价值观上,和当下的大环境是相同的。

在他眼里,武官根本就不算个官,屁用也没有。各地的总兵,见了兵备道都得下马行礼。一个卫指挥使,手里能有几百能拿得起长矛的农奴兵就不错了,连个县令也不如。

刘怀季大体知道魏忠贤的想法,但是他也知道王书辉的计划。所以他对魏忠贤说道:“家里的人都没读过几本书,要文官当,那是为难公公呢。王爷也不敢让家里人耽误了朝廷大事。其实仪宾自己就是辽东将门世家出身。他毕竟年轻,对于武官还有些好印象呢。”

“哈哈哈,你们仪宾倒底还是年轻,他当卫所兵和边兵一样呢。世庙老爷(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时候,卫所兵就烂的掉底了。卫所兵种地还算拿手,可是到了真招儿的时候,像戚武毅(戚继光)那样的兵法大家,都拿卫所兵没办法。那时候不就有几十个倭寇,追着几千个卫所兵到处跑的事情么。哈哈,我听说你们仪宾招募矿工当家丁,还以为他想学戚武毅,是个知兵的人呢。现在看来,到底还是年轻啊。”

魏忠贤还是有点真本事的,至少他对大明朝的卫所是什么样的状况,认识的还是很清醒的。

刘怀季捧了两句魏忠贤的文武全才,之后又接着话说道:“公公看的就是明白,其实仪宾的意思,也是在荆州卫的那点地。那点地可是挺招人稀罕的。军户们种地种的也真挺不错。”

魏忠贤听明白了刘怀季的意思,笑着对他说道:“多大点事情啊。还用你老刘跑一趟。明天我就把你家仪宾荆州卫指挥使的告身办下来。顺便也让他管着点锦衣卫在荆州的事儿。毕竟他还是万历皇爷封的锦衣卫指挥使么。哈哈哈哈!”

对于魏忠贤来说,一个地方卫所的指挥使,别看是三品官,但是对于他也就是个屁大的事情。现在锦衣卫和东厂也都握在他手里,地方锦衣卫又从来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他就拿锦衣卫荆州千户所,给枝江王府当个添头。做个顺水人情。

和刘怀季不一样,宋献策还知道点朝廷的规矩制度。所以他小声的对魏忠贤说道:“公公,我家仪宾毕竟是宗室身份,担任本地武官,会不会有人说嘴的。”

魏忠贤这才想起旁边还站着个年轻人。他听了宋献策的话,点了点头,对他说道:“你对你家仪宾倒是忠心。其实啊,太祖成祖的时候,就是当朝的驸马都尉。不也照样当着武官呢么。”

说完了这话,魏忠贤看着宋献策笑了笑,温和的对他说道:“你回去和你家仪宾说一声。他是个年轻人,也不用把事情办的都那么老成。成天怕这怕那的,还有个年轻人的样子么。不是咱家瞧不起他。他那个仪宾,在你们那个乡下地方是个人物,拿到京师里面。根本就不算个事情。我知道他心思重,可是你也告诉他,在湖广地界,他大可横着走,咱家保着他呢!”

说完了这话,魏忠贤就不理会宋献策了。他笑着和刘怀季聊起朝里的各种趣事。说起来。魏忠贤现在还真没有什么正经的,能够随便说话,随便显摆的对手了。

在和魏忠贤的说话中,刘怀季把想要保住荆州府知府张宏的意思,表达了出来。魏忠贤对此不以为意。随口就答应了。其实,三万两银子放在那里。别说是保住一个本来责任就不大的知府了。就是买个知府当当,目前的市价也就是那样。

就这样,刘怀季和宋献策,用三万两银子,从魏忠贤那里,给王书辉买下了荆州卫指挥使的官职和锦衣卫荆州千户所的领导权。顺带着把张问达的心腹,荆州府同知张岩革职回家,保住了荆州知府张宏的官帽子。

对于一个县令来说,王书辉的双重身份是挺让人忌惮的。一个藩王女婿,再加上个卫所指挥使的官职,这里面透出来的信息非常的丰富。

如果在平常的日子里,刘阳民对王书辉客气点也就算了。双方并不会有什么交集,大面过得去就行了。可是,如今王书辉手下的大兵,用大炮轰破城门,这也实在是跋扈的惊天动地了。

说心里话,刘阳民是很想挺起文官的脊梁,斥责王书辉几句的。可是,王书辉一行刚刚说出的话,让刘阳民还真的不敢轻举妄动。因为王书辉一行人说,本县的大户伍朝宗一家,居然是勾连闻香教的反贼。

刘阳民听了这话,第一反应是不相信。虽然他作为县令,和本地士绅首领伍朝宗有很大的矛盾,但是出于官员的本能,他是不希望自己的治下出现这么一个大反贼的。闻香教虽然在湖广没什么名头,但是,只要是大明的官员就可以通过邸报得知,这几个月里,正是山东闻香教匪徒大闹的时候。

刘阳民是想反驳的。可是宋献策和顾君恩拿出来的证据实在是不容怀疑。这些证据就是伍朝宗写给徐鸿儒和王好贤的私信。虽然自己过去讥笑过伍朝宗的文字是武夫笔法。但是,他的那笔不成样子的烂字,刘阳民刚好是认识的。(王书辉让人偷了一些伍朝宗的书信,之后回到现代,请专业人员用电脑制作出来的)

刘阳民现在,心里不仅憎恨伍朝宗给自己带来的大麻烦,对王书辉这个丧门星也充满了愤恨。想着自己治下出了反贼这样的事情,刘阳民的心里真的非常的着急。虽然他不是个想当官的人,可是他也不想就这样被革职。

王书辉和刘阳民会面之后一直没有说话,都是宋献策和顾君恩在和刘阳民交涉。静静地坐在那里等了半天,王书辉对于这些人的绕圈子,实在感到厌烦了。看了看手表,他对刘阳民说道:“刘县令,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刘县令所有的问题。”

刘阳民虽然在心里对王书辉不满,可是在明面上他可是不敢表现出来。他小心的说道:“王大人请赐教。”

王书辉非常直白的对刘阳民说道:“刘县令无非是怕自己的治下出了反贼,影响到刘县令的官声而已。如果伍朝宗一家不是被官兵捕杀了,而是在山匪的进攻下而灭门了呢?只要我不向上面递送这些书信,上面没有了证据。谁又知道伍朝宗是个反贼,还是被山匪杀害的良善乡绅呢!”

无论是在现代官场还是在古代官场。有很多事情,都是能做不能说的。听了王书辉的话,不仅仅刘阳民一下子愣住了,就连与王书辉同来的宋献策和顾君恩也愣住了。这件事情不是不能这么运作,但是谁也不会像王书辉这样,直不楞登的说出来。

虽然在心底深处,刘阳民是巴不得立刻马上就接受王书辉的建议的。可是,作为一个文官。刘阳民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他也有他要维持的规矩体统。在这么多人面前,要是直接的接受了王书辉的建议,那他就成了个彻彻底底的无耻小人了。

所以,听到王书辉的话后,反应过来的刘阳民立即拂袖而去了。

看到王书辉若有所思的样子,宋献策委婉的对王书辉解释道:“这文官是要讲究些官场的规矩的。大人虽然身份尊贵。但毕竟是实际官职是个武官。大人的提议么,又是这样的直接。刘县令心里就是想要接受,出于文官的面子。他也要遮掩一下的。”

顾君恩对于王书辉就直接多了。他对王书辉说道:“大人太过鲁莽了。你这样突然的抢白了刘阳民,刘阳民肯定要矫情很长时间。这会给复兴会在本地的工作,拖很多的进度的。”

虽然在出发之前就已经说好了,所有的交涉工作都是由宋献策和顾君恩来负责。可是古人的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有事没事的瞎寒暄的事情,王书辉实在是没精神应付。他也知道自己突然的插手,做法上是有点鲁莽。

他有些不好意思的对宋献策和顾君恩说道:“两位先生说的很是,是我鲁莽了。这里给你们两个道个歉。”说完这话。王书辉就起身给宋献策和顾君恩行了个军礼。

要是在以前,宋献策和顾君恩还会感到很惶恐。但是现在。他们都知道王书辉是个“过则勿惮改”的人,他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一点都不会害怕承认自己的失误。当然了,王书辉经常会冒些穿越者的傻气。可是在大事情上,他从来都是料事如神,一贯正确的。

复兴军真的不像王书辉向往的那支革命军队。这支军队现在表现的越来越职业化和专业化了。这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表现,就像很多刚被吸纳进部队的,流民灾民出身的新兵说的那样,是一种“连放屁都有操典管着的”状态。

训练多,学习多,书本多,操典多,这就是目前复兴军的状况。王书辉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知道自己培养不出那支伟大军队来,那他就尽可能的在复兴军里建立全面完善的制度。事事有规矩,人人背操典。制度建设和士兵的文化学习紧密的结合了起来。

不能不说,天底下没有一支部队,会像复兴军这样全面的知识化和制度化的。虽然这个部队在现代人看来,不过小学文化基本普及的不上档次的军队。可是要是和本时空的军队相比较,两者之间那是天地之别的。

就比如说,对于抄家这个事情吧。复兴军内部不仅有专门的《清缴搜查操典》,还会专门在部队中对士兵们进行抄家训练。你要说这样的部队不够职业化,不够专业化,那就是闭着眼睛说瞎话了。

在对伍朝宗家的清缴过程中,复兴军战士表现出卓异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只要是伍家人里,没有对复兴军的战士表现出敌意的人,无论是普通家丁仆役还是伍朝宗的亲眷,没有一个人身上有伤,脸上有血的。他们被士兵们用专用的绳索和手法绑的严严实实,在院子里跪成两排。

当然了,凡是敢于在清缴工作中对复兴军战士进行反抗的,一律都被战士们用刺刀刺死了。因为王书辉在部队的培训中和各种操典中,反复的强调复兴军战士生命的宝贵。

王书辉反复的在部队讲话里说过:“我们复兴军的战士们,可以为了天下的穷兄弟穷姐妹的利益去死,去牺牲。因为,我们复兴军是复兴革命的支柱,是为天下穷苦百姓服务的急先锋。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为对敌人的怜悯而伤害到自己一丝一毫。对于一切对我们有敌意的人,出于保护我们战士的宝贵生命安全的考虑,同志们务必要做到‘稳’、‘准’、‘狠’,把一切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在这种教育下,可想而知,伍家的那些被荆州士绅们称道的精锐家丁,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而很多伍朝宗的亲眷,也是因为没能看清他们面对的情况,在习惯性的颐指气使和装模作样中,死在了战士们的刺刀之下。

第二,战士们对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的特别到位。他们在对伍家执行清缴的过程中,就是在把刺刀捅进敌人的胸膛的时候,脸上也没有一丝的戾气。全程保持着一副面无表情的平静面容。而且,整个清缴过程,除了一些干部不断的发布口令之外,所有的复兴军战士都没有说过什么话。

在所有的抵抗和试图抵抗的人被全部消灭之后,复兴军战士对俘虏们,既不打也不骂。除了个别人被侦察兵带走协助调查以外。不仅没有人私藏胜利品的,也没有一个人对伍朝宗的家眷动手动脚的。

第三,战士们对于伍家财产的清查特别的彻底。在侦察兵对关键人物的“科学审讯”下,伍家的所有财产,大到金银地契,小到戒指首饰。很快的就在战士们的搜索下被一一查获。不少伍朝宗和他的心腹管家们都不知道的,伍朝宗的姨太太私自藏下的私房,都被复兴军一一的搜索了出来。

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221章 马祥麟的转变(4)第187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3)第331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6)第204章 连锁反应5第211章 保民军第一战4第124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5第315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4第336章 制度这个事儿(1)第38章 妖僧(2)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83章 奇葩的锦衣卫(1)第488章 谁该为涨工资负责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34章 理念(2)第80章 大练兵(4)第461章 搭板楼比紫禁城更美丽第390章 光复辽南5第298章 朱舜水访武昌(3)第133章 入学风波2第55章 马县丞的末日(7)第61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1)第252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6)第2章 穿越(2)第103章 王书辉下乡记7第405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8第69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3)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绝佳机会第132章 入学风波1第401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4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63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3)第249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3)第145章 简单逻辑1第463章 遵纪守法的蒙古人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395章 光复辽南10第367章 在山东(2)第247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1)第137章 教学相长2第352章 炮击金州卫(5)第158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2第81章 外国传教士第178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4)第255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3)第292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1)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294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1)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474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2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观2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344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5)第23章 起步(7)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400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3第268章 承天事变(2)第360章 建设新湖北(3)第384章 东改编3第248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2)第162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2)第385章 东改编4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437章 三种“非国民”第137章 教学相长2第8章 准备(4)第266章 学员张兆欢(6)第129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2第98章 王书辉下乡记2第21章 起步(5)第267章 承天事变(1)第454章 从席日勾力格到黄立格第77章 大练兵(1)第309章 终结者6第108章 第一次反围剿1第483章 中倭新关系3第409章 无奈的朱由检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342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3)第370章 在山东(5)第212章 保民军第一战5第336章 制度这个事儿(1)第247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1)第378章 鲁东土地革命(3)第193章 武昌起义(3)第90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5)第252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6)第484章 中倭新关系4第54章 马县丞的末日(6)第14章 立足(2)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475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3第280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2)第315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4第200章 连锁反应1
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221章 马祥麟的转变(4)第187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3)第331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6)第204章 连锁反应5第211章 保民军第一战4第124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5第315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4第336章 制度这个事儿(1)第38章 妖僧(2)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83章 奇葩的锦衣卫(1)第488章 谁该为涨工资负责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34章 理念(2)第80章 大练兵(4)第461章 搭板楼比紫禁城更美丽第390章 光复辽南5第298章 朱舜水访武昌(3)第133章 入学风波2第55章 马县丞的末日(7)第61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1)第252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6)第2章 穿越(2)第103章 王书辉下乡记7第405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8第69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3)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绝佳机会第132章 入学风波1第401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4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63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3)第249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3)第145章 简单逻辑1第463章 遵纪守法的蒙古人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395章 光复辽南10第367章 在山东(2)第247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1)第137章 教学相长2第352章 炮击金州卫(5)第158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2第81章 外国传教士第178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4)第255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3)第292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1)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294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1)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474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2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观2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344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5)第23章 起步(7)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400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3第268章 承天事变(2)第360章 建设新湖北(3)第384章 东改编3第248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2)第162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2)第385章 东改编4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437章 三种“非国民”第137章 教学相长2第8章 准备(4)第266章 学员张兆欢(6)第129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2第98章 王书辉下乡记2第21章 起步(5)第267章 承天事变(1)第454章 从席日勾力格到黄立格第77章 大练兵(1)第309章 终结者6第108章 第一次反围剿1第483章 中倭新关系3第409章 无奈的朱由检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342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3)第370章 在山东(5)第212章 保民军第一战5第336章 制度这个事儿(1)第247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1)第378章 鲁东土地革命(3)第193章 武昌起义(3)第90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5)第252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6)第484章 中倭新关系4第54章 马县丞的末日(6)第14章 立足(2)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475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3第280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2)第315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4第200章 连锁反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