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武昌起义(3)

有很多事情,事后去看的话,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不过,客观的讲,这种似乎可以避免的事情,如果放到宏观的历史上去观察的话,又是不可避免的。

就以武昌起义来说吧。这件事情,在当时的角度上来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湖广总兵顾大珺的幕僚和家丁们处置得当的话。武昌的卫所士兵不见得就会立即造起反来。

当然,随后因为武昌府所有士兵都参与进去的这场暴动,也不会对大明王朝在湖广的统治造成那么大的破坏。

但是,从宏观的角度讲,武昌起义的爆发也不是一个独立性的特殊性的事件。整个大明朝在天启年间,各种兵变和民变都是此起彼伏的。

土地的过度集中,朝廷征税的不断增加,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使得老百姓的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了。自然而然的,老百姓以及和老百姓差不多的卫所兵的造反和闹事,也就成了一种常态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武昌起义的爆发又充满了必然性。

事实上,即使武昌起义没有的爆发,明王朝各地的起义也是在不断的爆发的。只不过,除了几年前的闻香教起义和未来的陕西农民起义之外,没有哪个起义会有武昌起义的规模这么大,带来的影响有武昌起义这么深刻。

实际上,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历史上,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碰巧了。

比如说,被认为是武昌起义的发起者和领导者的何祖贤,在主观上根本就没有想要领导士兵,发动起义的愿望。他之所以第一个发出“什么时候才能发粮饷”的问话,实际上也并没有奢望真的能够领到什么粮饷。他不过是想借着这样的问话,发泄一下因为自己的熟人将被砍头所导致的内心的愤懑。

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这句普普通通的问话,会引起整个武昌左卫到场士兵的共鸣。

其实,如果前来执行“杀鸡儆猴”任务的那几个总兵幕僚和家丁能够认清现实,认识到人民群众愤怒的力量。对现场处正在吵吵嚷嚷的士兵们进行一定的安抚。甚至都不用安抚,只要他们做一些简简单单的敷衍的话,事情可能都不会向着爆发起义那个方向发展。

但现实是,顾大总兵那几个有点缺心眼儿的幕僚和家丁,先是对突然爆发的情况一愣。之后,他们就按照他们日常的习惯出发,发出了一些类似于“你们想要造反不成”,“大胆刁民,成何体统”之类的威胁。

好像是紧怕事情闹得不够大似的。在士兵们变得逐渐安静下去的情况下,顾大总兵的一个缺心眼幕僚,洋洋得意公开提出,要把几个闹得最欢,喊得声音最大的士兵抓出来。

敢于在这种公共场合下吵吵闹闹的士兵,他们绝大多数可不是像何祖贤这种有家有业,有老婆有孩子的人。何祖贤今天的表现属于因为情绪失控导致的行为失常。在正常情况下,无论事情有多么气人,遭遇有多么郁闷,出于要养活一家老小的考虑,作为一家之主的何祖贤是不会出头闹事儿的。

凡是喜欢闹事儿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像那七个敢于跑去抢劫粮车的士兵一样,是那种没爹没妈,娶不上老婆生不了孩儿的光棍士兵。对于像他们这样的身份的人来说,他们处于一种已经一无所有,除了烂命一条,啥也不剩的状况了。

对于这种人来说,实际上他们都已经能够很清醒的面对现实了。他们要面对的现实就是,未来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事情了。他们的人生只剩下早死和晚死两条路可走。

没有土地,靠给卫所军官种地当农奴为生的他们,时刻处于被饿死的边缘。任何一场气候异常,都可能会要了他们的命。他们早就已经把自己的烂命不当回事儿了。只不过因为惯性的原因,他们还老老实实的接受着现实,而没有揭竿而起。

现在,那几个蠢货总兵幕僚和家丁突然对他们进行了严重的刺激,使他们遵循惯性活活饿死的可能被扼杀,转而只剩下了一条马上就要死去的情况。这个时候,拼死一搏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选择。

我们得说,武昌起义的爆发,没有陈胜吴广起义,也没有黄巾起义那样,有着比如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或者“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之类的听起来很漂亮的口号。

几个落魄的光棍士兵看到前来逮捕他们的总兵家丁接近他们的时候,他们纷纷说了些,“我们饿着肚子眼瞅要饿死了!你们这些狗奴却吃得饱饱的,养的肥肥的!干你母!”然后就开始反抗这些家丁的逮捕,进而对他们进行拳脚反抗。

虽然这些士兵喊出来的话,现在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几句有些粗俗的骂人话。但是,在当时这个环境下,能够吃的饱饱的,养的肥肥的家丁们,已经足够引起那些饿的要死的卫所士兵们的共同的仇恨了。

最开始的时候,不过是那些要被逮捕的士兵的一些熟人和朋友,主动的帮助自己的朋友和熟人反抗和抗拒总兵家丁的逮捕。然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好像突然就被刺激了一下子似的,先是有几个和要被逮捕的士兵不相干的人,偷偷的打几拳太平拳,偷偷的打了那几个家丁几下,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

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打人这件事情变成了一种传染性的事件。周边所有的人,都开始向那几个家丁挥拳相向。最后,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呢。那几个从台子上下来抓捕闹事士兵头领的家丁,就被大家打得倒在地上,进气少出气多了。

死人这个东西,实际上古代人见过的不可能很少。就比如说现在吧,正处于冬天的武昌府,每天都要往城外运送一些在城里被活活冻死或者饿死的“路倒”。但是,顾大珺总兵大人派来组织杀鸡儆猴大会的这个幕僚,是个纯粹的京师地区的文人。你让他写写字,他写的龙飞凤舞。他让他画画画,他给你画的满纸生风。不过,你要是让他看到几个倒在地上满脸是血的死人的时候,他就受不了了。

只听到好像是一阵太监一样的叫喊声,从这个顾总兵的幕僚嘴里喊了出来:“造反啦!造反啦!”

这情形有多么奇怪啊。本来应该造反,主动造反的卫所士兵们,被最不想士兵造反,本来要压制士兵造反的总兵官的幕僚的这一阵阵刺耳的叫喊声,弄得糊涂了好一会儿。不少人还在想,“谁要造反,哪儿呢?”

直到过了几分钟的时间。看到剩下的几个总兵家丁拉着那个太监一样瞎叫唤的总兵幕僚上马狂奔而去的时候,大家才一下子反应过来。原来这个造反指得是大家啊!

目前聚集在武昌左卫大校场上的士兵,总共有两千多人吧。理论上,一个卫所本来应该有着5600人的。可能是因为武昌左卫地处省会城市武昌府,所以谋生比较容易吧。和那些一个卫只有千把人的外地卫所不同,武昌左卫居然有两千多个正兵还在呢。

在正常情况下,实兵能够达到定额百分之五十左右,武昌左卫的指挥使是应该受到朝廷表彰的。但是,在群体性事件即将爆发的这种情况下,这两千多个正兵的存在,对于武昌府里的官员们可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两千多个士兵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况。本来,造反是他们可能的,最后的选择。现在,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想要造反,造反的名头已经被那个总兵大人身边的亲近人物和家丁们,用实际行动安到了他们的脑袋上。

现在,这些士兵面临一个简单的选择。是就这样被不明不白的安上个造反的名头,老老实实的等着那几百个全副武装的家丁前来剿杀大家呢?还是正好就借着由头,直接就把这个造反事情坐实算了呢?

那几个原本就要被抓走,无论造不造反都是死路一条的光棍士兵,这个时候开始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他们开始向大家鼓动了起来。他们对大家的鼓动,甚至都不是什么太高明的话语。他们先是把绑在高台上的六个士兵放掉,然后提出了一个非常可行的建议:“大家跟着这六个兄弟,一起去抢劫总兵大老爷的粮库。哪怕是死,也当个饱死鬼吧。”

说起来也真够好笑的。即使是要造反,士兵们也想着要有一个地位比大家高,职位比大家重的人来领导大家,大家才会觉得心里有底。

而最早发出质问的何祖贤,这个时候就显露了出来。

是的。从职务上讲,何祖贤是个八品的小旗。从地位上讲,何祖贤何家比一般的农奴士兵的地位还要高一些。根本就不容头脑已经冷静下来的何祖贤推脱。大家就一同推举何祖贤做大家的领头人了。

不能不说,这些准备抢劫、造反的武昌左卫的士兵,根据他们的习惯做出了一个非常英明的选择。何祖贤真的很具备作为起义领袖的条件。

身上有武功,头脑里有见识,以前参加过几次实战的何祖贤,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军事行动的指挥者。

第104章 王书辉下乡记8第121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2第382章 东改编1第336章 制度这个事儿(1)第81章 外国传教士第395章 光复辽南10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253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1)第371章 在山东(6)第25章 开始(1)第431章 春水暖鸭先知第428章 即将改变历史的事件第363章 建设新湖北(6)第378章 鲁东土地革命(3)第272章 承天事变(6)第132章 入学风波1第245章 肖文龙的觉醒5第119章 不算战斗的战斗2第331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6)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304章 终结者(1)第302章 朱舜水访武昌(7)第109章 第一次反围剿2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53章 马县丞的末日(5)第209章 保民军第一战2第435章 复杂繁重的准备工作第438章 王书辉从没想过当皇帝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395章 光复辽南10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414章 精明通透张老爹第418章 简单粗暴和物质刺激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117章 第一次反围剿10第200章 连锁反应1第161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1)第106章 反对本本主义2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119章 不算战斗的战斗2第85章 奇葩的锦衣卫(2)第478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6第317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6第327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2)第130章 工业化的浪第194章 武昌起义(4)第352章 炮击金州卫(5)第113章 第一次反围剿之整风运动6第455章 南京是个大包袱第223章 马祥麟的转变(6)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151章 红旗漫卷出枝1第108章 第一次反围剿1第55章 马县丞的末日(7)第169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1)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44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4)第312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1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367章 在山东(2)第257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5)第460章 国家级吉祥物的郁闷第237章 张知府的崛起(4)第411章 推销员曾德昭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414章 精明通透张老爹第358章 建设新湖北(1)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347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8)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310章 终结者7第11章 婚事(3)第17章 起步(1)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208章 保民军第一战1第99章 王书辉下乡记3第35章 理念(3)第344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5)第446章 “疯狂”的张永涛第21章 起步(5)第266章 学员张兆欢(6)第113章 第一次反围剿之整风运动6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262章 学员张兆欢(2)第93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8)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117章 第一次反围剿10第170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2)第252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6)第438章 王书辉从没想过当皇帝第144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2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424章 教导营出身第213章 保民军第一战6第273章 承天事变(7)第480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8
第104章 王书辉下乡记8第121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2第382章 东改编1第336章 制度这个事儿(1)第81章 外国传教士第395章 光复辽南10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253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1)第371章 在山东(6)第25章 开始(1)第431章 春水暖鸭先知第428章 即将改变历史的事件第363章 建设新湖北(6)第378章 鲁东土地革命(3)第272章 承天事变(6)第132章 入学风波1第245章 肖文龙的觉醒5第119章 不算战斗的战斗2第331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6)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304章 终结者(1)第302章 朱舜水访武昌(7)第109章 第一次反围剿2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53章 马县丞的末日(5)第209章 保民军第一战2第435章 复杂繁重的准备工作第438章 王书辉从没想过当皇帝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395章 光复辽南10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414章 精明通透张老爹第418章 简单粗暴和物质刺激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117章 第一次反围剿10第200章 连锁反应1第161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1)第106章 反对本本主义2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119章 不算战斗的战斗2第85章 奇葩的锦衣卫(2)第478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6第317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6第327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2)第130章 工业化的浪第194章 武昌起义(4)第352章 炮击金州卫(5)第113章 第一次反围剿之整风运动6第455章 南京是个大包袱第223章 马祥麟的转变(6)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151章 红旗漫卷出枝1第108章 第一次反围剿1第55章 马县丞的末日(7)第169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1)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44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4)第312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1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367章 在山东(2)第257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5)第460章 国家级吉祥物的郁闷第237章 张知府的崛起(4)第411章 推销员曾德昭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414章 精明通透张老爹第358章 建设新湖北(1)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347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8)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310章 终结者7第11章 婚事(3)第17章 起步(1)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208章 保民军第一战1第99章 王书辉下乡记3第35章 理念(3)第344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5)第446章 “疯狂”的张永涛第21章 起步(5)第266章 学员张兆欢(6)第113章 第一次反围剿之整风运动6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262章 学员张兆欢(2)第93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8)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117章 第一次反围剿10第170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2)第252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6)第438章 王书辉从没想过当皇帝第144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2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424章 教导营出身第213章 保民军第一战6第273章 承天事变(7)第480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