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第一次反围剿之整风运动6

王书辉不是个有“圣母”情节的人。有人可能会觉得,你王书辉身为明帝国郡王的女婿;拿着镜子和玻璃制品讨好皇帝和储君;还和南北两京的太监们有勾结。作为一个封建王朝里的体制中人,你总想着在军队中推广“军民鱼水情”,建立有知识,有理想,有政治素养的现代军队,未免有些太装逼了点。

从根本上讲,王书辉是个实事求是,讲究唯物主义的人。他实际上根本就不在乎采用哪种制度,使用哪种手段来塑造军队。他注重的是,不管采用哪种手段,他建立起来的军队,都必须是先进的,健康的,有生命力的。

不过,就像裹了小脚的女人,你要是硬让她穿上高跟鞋,这个女人倒是可以穿得上高跟鞋。但是,她裹了的小脚,即使穿上了高跟鞋,就能像现代女性那样走起路来么?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硬让裹了小脚的女人穿上高跟鞋,这么做的结果是很明显的。裹了小脚的女人穿上高跟鞋之后,不仅走不了路,而且还必然的要摔大跟头。一直这么坚持下去,这个小脚女人的健康和生命,就都保证不了了。

王书辉在明末推广工业化建设,用工业化产品和工业标准化意识武装建设军队,这就是一双高跟鞋。袁世凯搞的那一套“吃了谁的粮,拿了谁的银子,就给谁卖命”的建军思想,就是裹了小脚的封建军阀思想。王书辉清楚的知道,工业化社会里,能够与工业化社会相配套的,只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裹了封建主义的小脚,是死活也穿不了工业化的高跟鞋的。

实际上,袁世凯那种用封建效忠思想建立起来的军阀部队,虽然使用了德国教官训练士兵,使用的是欧洲军事强国的练兵手段来训练士兵,部队使用的也都是生产自德国的先进武器。但是,北洋军的下场大家也都看到了。都不用驴球马蛋一样的同盟会流氓武装去主动进攻北洋军,北洋军自己就陷入到袁世凯死后,各自争夺势力范围的内斗中去了。

明知道袁世凯的那一套行不通,王书辉当然不会用袁世凯的那套封建效忠思想来建设部队。

但是,在复兴军里考察了一段时间部队文化和思想建设情况之后,王书辉也发现,产生这种,政工干部不自觉的用封建效忠思想教育士兵的现象的根源,居然还是来自于自己的身上。

在王书辉刚刚穿越到明末,招揽的第一批流民作为手下的时候,出于穿越者的不安全感,他下意识的,就用了那种个人效忠的模式来教育这批人。因为当时复兴会还没有建立,对流民的思想教育并不是后来系统的先进的复兴会思想。王书辉在对当时的家丁营和农工营等成员的思想教育中,过度的强调了效忠意识。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第一版的《白毛女》中,流民们通过投到王书辉手下才过上好日子。王书辉大老爷是天下黑乌鸦的地主豪绅里,唯一对手下人好的白乌鸦的思想,给王书辉的第一批手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想清楚了问题根源的王书辉心里也觉得很尴尬。他觉得,封建主义的流毒实在太严重了,自己这个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在和谐社会中的好青年,居然在潜意识中有着这么严重的封建主义情怀。对于王书辉这个自诩马列主义思想信奉者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充满了后现代意味的反讽。

相对于复兴军的干部而言,倒是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复兴会会员们更加进步一些。毕竟,因为使用来自现代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方法,无论是各个工厂的负责人,还是各个农场的负责人,他们对于自己部门的管理,都必须采用“能者上,庸者下”的客观选拔方式。

那套用人唯忠的封建效忠思想,在工业化的领域内(复兴军的农场也是依靠农业工人,使用蒸汽农机具的工业化农场),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土壤。要知道,如果要是在工业化的领域内,大规模的使用封建效忠思想选拔干部的话,本来就对先进的设备掌握的磕磕绊绊的工人们,根本就不能让这些现代乡镇企业水平的工厂和农场运转起来。

既然存在问题,那么就要解决问题,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态度。王书辉在认识到复兴军中的思想认识问题之后,果断的开始对复兴军的所有指战人员和复兴会全体人员开展整风运动。

好在复兴军现在的规模还不大,总共才只有三千多人。把军事干部(各级长官和参谋),政工干部(各级教导员和政委)和技术干部(军医和各种测量、军械维修等方面技术人员),全部加在一起,总共才不到五百人。对于王书辉这个大学老师来说,五百人分成三个班,每个班才一百多人。给三个一百多人的班级上课,对于王书辉不是难事儿。

与后世的那个伟大的组织不同,王书辉的复兴会可没有成千上万,经历过政治敌人的屠杀,追捕,围剿,进行过可歌可泣的长征的饱经考验的革命战士供王书辉使用。复兴会目前所有的,能够通过军事技能、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考核,背诵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万物一统律》和《万世归一律》)和《复兴会章程》的复兴会员,满打满算才几百人。

就在这几百头烂蒜中,是真正的理解了三本书里的意思的,可能连三位数都不到。所以,王书辉也不可能直接就把不合格的人撤职,让他们下岗。因为,即使这些人不能达到王书辉的要求,也比那些脑袋被四书五经烧坏了的封建读书人靠得住的多。

不能直接把人淘汰下去,王书辉就只能发挥自己作为老师的本色了。他只能通过给他们上课,开学习班补课的方式,来进行复兴会的第一次整风运动。

这一次复兴会整风历时三个月,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就是集中学习。王书辉拿出当初刚刚参加工作的劲头,手把手的,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几百个学生《万物一统律》、《万世归一律》和《复兴会章程》三本书上的内容。课程的细致程度甚至到了每上完一节课,每个学生就都要写思想认识报告的程度。

一个月下来,王书辉批改的思想认识报告,就可以说得上是车载斗量了。这还是在复兴会的铅笔厂正式投产,复兴会员们用铅笔写的那些歪歪扭扭的简体字,比原来他们用毛笔写的那一滩一滩的黑糊糊,更好辨认了的情况之下呢。

王书辉通过这一个月的教学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是,古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不会比现代人差。这些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现实经验的复兴会会员,对于唯物主义和复兴会章程的理解水平,提高的非常快。

第二是,可能是经常使用穿越门,被支撑穿越门的奇怪辐射影响了的原因。原本觉得自己可能会支持不住这么大规模的工作量的王书辉发现,无论是自己的脑力,还是自己的体力,在工作中都非常轻松。处理这么繁重的工作,居然做到了游刃有余。

更主要的是,王书辉发现,因为时空门的影响。自己的生理上发生了某种突变。因为自己在建设钢铁厂时在脸上留下的疤痕已经完全消失了。最让王书辉觉得毛骨悚然的是,自己被砸掉的那节小指头,居然长了回来。

很明显,时空门这个东西,还有很多自己没搞清楚的影响。

王书辉发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自己会不会变成生化危机里的那种怪物。他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回到现代社会进行了检查。两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一家专科医院的检查结果都认为,王书辉的身体完全正常。

倒是其中的一家部队医院,对王书辉的血检结果非常的感兴趣,让王书辉出了一身冷汗。多亏给王书辉做检查的那个大夫是他的朋友,他私下把自己的血液样本拿走销毁了。

得知了检查结果之后,王书辉松了口气。他想的也比较简单。据说切尔诺贝利那里的蚯蚓,长的都比别的地方的粗大很多。自己受了不明辐射,生理上发生一些变化也实属正常。不过,王书辉自己在心里,还是经常自嘲自己是切尔诺贝利怪物。

在经历了这个小小的风波之后,王书辉开始了对复兴会会员第二阶段的整风。他在复兴会的势力范围内发起了“英雄就在我们身边”的活动。他发动复兴会全体会员,寻找各部门工作中牺牲的同志。对这些在复兴会各个领域中,奋不顾身的为复兴会“为天底下所有的穷兄弟谋利益谋幸福”的理念而献身的同志,进行了集中的表彰和纪念。

不过王书辉也知道,这些在工业建设中,因为操作失误和不遵守安全规章,而牺牲的工厂工人们;在军事训练中,因为对先进武器不熟悉,出事故而死亡的战士们;在农业工作中,因为操作蒸汽拖拉机和各种农业机械失误,而死在笨重的蒸汽机械下的农场工人们,他们要是还活着的话,你要问他是不是因为秉持着“为天底下所有的穷兄弟谋利益谋幸福”的理念而献身的,他们可能会说:“呸!”

但是,这些英雄们好就好在,他们已经在工作中牺牲了。他们本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没有人会真的知道。

说来也真的很巧,在复兴会下属的炼焦厂,在整风运动的第二阶段里,有一个叫何杰的工人,因为在操作中的失误,不小心让整个操作间的工人都中了炼焦废气的毒。在他牺牲的前一刻,他还把身边的一个工友拖出了操作间。

王书辉抓住何杰牺牲的机会,组织所有的复兴会下属的干部、军人、工人、农工和各村工作组和农会干部,召开了纪念何杰同志,学习何杰同志精神的追悼大会。

王书辉抓住整风运动的脉搏,在纪念大会上发表了名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

王书辉在追悼大会上讲到:“我们的复兴会和复兴会所领导的复兴军战士、机关干部、工厂工人、农场的农工,都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何杰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地主阶级,为土豪劣绅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何杰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十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天下所有的穷兄弟穷姐妹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天下所有的穷兄弟、穷姐妹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天底下所有穷苦兄弟姐妹的利益,想到大多数穷苦兄弟姐妹的痛苦,那么,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是普通工人还是农工,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在追悼大会结束之后,王书辉整理了复兴会各个部门牺牲人员的事迹,把他们的牺牲,和为人民服务的复兴会核心理念结合了起来,对所有的复兴会会员和复兴会势力范围内的一切人员,开展了“树典型、学典型”的活动。

与此同时,王书辉在复兴军内部开展了“人民的战士爱人民,人民的战士帮人民”的复兴会整风运动的第三阶段活动。

除了传统的复兴军下到各基地村,帮助村民进行春耕之外,他还要求各级指战员要领导战士帮助当地村民做更细的工作。在王书辉的要求和各级复兴军干部的领导下,复兴军战士不仅帮助村民们进行了春耕,更在在各部队的驻地,开展了细致的帮扶活动。

王书辉深入第一线,和部队一起在村子里,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孤寡老人挑水,做家务。在他的带动下,复兴军初步的实践了王书辉说的“军民鱼水情”的理念。

经过了三个月的整风运动,无论是复兴军,还是整个复兴会,所有的复兴会会员们开始焕发新的精神面貌。虽然不知道大家的实际想法是不是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无论是复兴军的普通战士,还是复兴会的高级干部,都认识到了“复兴会是为人民服务的组织”,“复兴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的概念。

王书辉不知道自己照猫画虎的行动是不是真的起到了实际的作用。但是,听着战士们唱着《三大纪律八

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第177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3)第383章 东改编2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285章 新的开始(2)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392章 光复辽南7第135章 入学风波4第329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4)第203章 连锁反应4第252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6)第316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5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第49章 马县丞的末日(1)第182章 陈保生进城(2)第253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1)第492章 孙大圣棒打倭国第307章 终结者4第161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1)第490章 云仙国王徐天草第274章 承天事变(8)第346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7)第34章 理念(2)第142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4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378章 鲁东土地革命(3)第498章 范·德佩尔生病了第368章 在山东(3)第6章 准备(2)第133章 入学风波2第34章 理念(2)第370章 在山东(5)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188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4)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364章 建设新湖北(7)第279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1)第98章 王书辉下乡记2第178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4)第97章 王书辉下乡记1第300章 朱舜水访武昌(5)第117章 第一次反围剿10第128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1第344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5)第373章 在山东(8)第108章 第一次反围剿1第221章 马祥麟的转变(4)第332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1)第492章 孙大圣棒打倭国第139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1第87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2)第76章 大丰收(2)第56章 马县丞的末日(8)第356章 炮击金州卫(9)第287章 新的开始(4)第428章 即将改变历史的事件第139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1第407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0第371章 在山东(6)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244章 肖文龙的觉醒(4)第412章 后金内讧第157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1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26章 开始(2)第264章 学员张兆欢(4)第25章 开始(1)第254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2)第38章 妖僧(2)第50章 马县丞的末日(2)第323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2)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厂化教育第34章 理念(2)第265章 学员张兆欢(5)第419章 爱钱的人才有动力第80章 大练兵(4)第70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4)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3)第265章 学员张兆欢(5)第129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2第218章 马祥麟的转变(1)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294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1)第41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1)第158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2第175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1)第245章 肖文龙的觉醒5第212章 保民军第一战5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125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6第337章 制度这个事儿(2)第484章 中倭新关系4第296章 朱舜水访武昌(1)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厂化教育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
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第177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3)第383章 东改编2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285章 新的开始(2)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392章 光复辽南7第135章 入学风波4第329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4)第203章 连锁反应4第252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6)第316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5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第49章 马县丞的末日(1)第182章 陈保生进城(2)第253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1)第492章 孙大圣棒打倭国第307章 终结者4第161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1)第490章 云仙国王徐天草第274章 承天事变(8)第346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7)第34章 理念(2)第142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4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378章 鲁东土地革命(3)第498章 范·德佩尔生病了第368章 在山东(3)第6章 准备(2)第133章 入学风波2第34章 理念(2)第370章 在山东(5)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188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4)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364章 建设新湖北(7)第279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1)第98章 王书辉下乡记2第178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4)第97章 王书辉下乡记1第300章 朱舜水访武昌(5)第117章 第一次反围剿10第128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1第344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5)第373章 在山东(8)第108章 第一次反围剿1第221章 马祥麟的转变(4)第332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1)第492章 孙大圣棒打倭国第139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1第87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2)第76章 大丰收(2)第56章 马县丞的末日(8)第356章 炮击金州卫(9)第287章 新的开始(4)第428章 即将改变历史的事件第139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1第407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0第371章 在山东(6)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244章 肖文龙的觉醒(4)第412章 后金内讧第157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1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26章 开始(2)第264章 学员张兆欢(4)第25章 开始(1)第254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2)第38章 妖僧(2)第50章 马县丞的末日(2)第323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2)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厂化教育第34章 理念(2)第265章 学员张兆欢(5)第419章 爱钱的人才有动力第80章 大练兵(4)第70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4)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3)第265章 学员张兆欢(5)第129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2第218章 马祥麟的转变(1)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294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1)第41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1)第158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2第175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1)第245章 肖文龙的觉醒5第212章 保民军第一战5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125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6第337章 制度这个事儿(2)第484章 中倭新关系4第296章 朱舜水访武昌(1)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厂化教育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