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1

“在中国当下的环境里,谁才是最大反动派?我要告诉同志们,封建地主阶级最腐朽!最堕落!最反动!他们就是最大的反动派!”

——1622年·王书辉·《必须要坚决消灭一切反动派》

王书辉不知道自己有多出名。在1621年以前,大部分荆州人都不知道,自家境内有这么个人物。到了1622年,凡是荆州地区上层社会里的人物,就已经没有人不知道他的了。

虽然在封建农业社会里,因为生产力水平落后,科技长期不能出现变革式的发展,导致了通讯技术的落后。但是,农业社会的缓慢生活节奏,也让上层社会的人物们,对于一切风吹草动都特别的敏感。

最开始,枝江县的最大的乡绅马松华被王书辉消灭的时候,荆州社会上层的人物们,还觉得那不过是,枝江那种乡下地方的土财主之间的争斗。等到王书辉用人不知鬼不觉的手段消灭了荆州张家的势力之后,荆州地区的所有大地主和官员们,就不得不开始关注王书辉这个不讲规矩的人了。

特别是荆州卫指挥使和锦衣卫荆州千户所的千户,这两个高级武官,在发动了一千多人的强力武装,对王书辉进行了进攻,最后却烟消云散,暴尸荒野之后,整个荆州地区的上层人物们,就全部都开始高度的关注王书辉这个人了。

随着他们对复兴会势力的各个方面的打探。不少信息还是被他们逐渐的掌握了。比如王书辉对于土地的执着,比如王书辉手段的残忍(不少地主大户被复兴会灭门),比如王书辉的不讲规矩(免费分配土地给农民耕种,只收三层税,高价收粮,向农民发放低息贷款,承包地方税务等等)。这些事情,随着复兴会把自己的政策在荆州张家的土地上开始推行,他们都得到了比较详细的报告。

王书辉做的事情里,抢别人的地,灭人家的门这种事情,荆州社会上层的人物们都觉得很正常。因为这种事情,他们自己也做了很多。不过,他们的手段没有王书辉这么暴烈,他们的对象,也不会像王书辉这样,都是地主,反而他们的大部分行动都是针对自耕农的。不过即使如此,他们还觉得王书辉的行为没有出格。

真的让他们觉得警惕万分的,不是王书辉手里的军队(他们自己也圈养了不少家丁打手);不是王书辉建立的农奴式农庄(他们就是这么看待王书辉建立的农场和养殖场的);不是王书辉开工厂,做生意,搞走私(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而是王书辉对泥腿子们好的离谱。

在他们的眼中,王书辉绝对不是和他们一路的人,因为王书辉给了泥腿子们无数的好处(无偿分地,低地租,低息贷款,高价收粮等)。

王书辉的所作所为,更是直接的威胁到了他们的实际利益。因为复兴会公开执行的政策,他们手中的农奴大量流失。他们控制的泥腿子本来就因为频繁的灾害越来越不好管教,有了王书辉之后,这些贱民越来越难压制了。

虽然他们不知道王书辉早就给他们标上了“反动派”,“需要被消灭”的标签。但是,他们从自身的阶级立场和利益出发,也逐渐的开始把王书辉和复兴会看成是自己的敌人了。

对于敌人,人们总要做些事情,总要努力的去打击和压制,甚至去消灭他们的。

荆州地区的上层社会的人物们,自然也想要对付王书辉。可是,在他们整理了一下自己惯用的办法之后,他们发现,他们平常的手段,对于王书辉全都不好使。

因为要对付王书辉,就必须从王书辉本身的身份出发进行考虑。他们发现王书辉的身份还真让人有些头疼。因为,他是郡王的女婿,郡主的丈夫,是个实打实的王室宗亲。从他的身份上来说,他即是体制内的人物,又不是体制内的人物。这种人对付起来非常的麻烦。

甚至于,他们想起了曾经的一个住在荆州城内的,和王书辉一样非常难对付的家伙。那就是过去荆州城里,理论上的地位最高的人物,辽王。

这位辽王殿下,和他的历代祖宗一样,对于四件事情最为在行,那就是吃喝玩乐。可是,偏偏这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辽王殿下,对于开买卖赚钱和掠夺别人的土地非常的拿手。在正德年间的时候,老辽王给荆州地区的士绅们造成的痛苦不可谓不多。但是,大明朝对于藩王的政策就是,只要不涉及谋反,一般来说,皇帝对于藩王是相当迁就的。

好在到了嘉靖年间,因为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和辽王府之间有着世仇。在这位强力的大学士的打击下,整个辽王宗室彻底的灰飞烟灭了。末代辽王攒下的无数田亩土地,也都成了荆州士绅的囊中之物。

虽然辽王府已经灭绝,但是,末代辽王留给荆州士绅的印象是难以破灭的。那个时候,他们的土地被辽王府占,店铺被辽王府抢,面对着种种灾难,荆州士绅对于皇室宗亲的那种无可奈何,真的让他们刻骨铭心。

这么一想,荆州士绅们对于王书辉的印象就更加的败坏了。可是,就像面对辽王他们没办法一样,面对郡王女婿,他们一样的没办法。

当然了,没办法指的是,不能直接出动人手攻击王书辉(他们家丁打手的人数没有复兴军多);也不能利用官员辖制王书辉(人家通着两京内廷呢);也不能通过小吏为难王书辉(别说那些小吏不敢,就是敢这么干的也只有变成失踪人口这一个下场)。但是,他们可以联合整个荆州地区的士绅们,一起孤立王书辉。

就这样,在荆州士绅们的强力推动和宣传下,整个荆州地区的各个州县的地主、士绅和退休官员,都知道了王书辉的霸道和“邪恶”(指复兴会的土地政策)。

复兴军在松滋县面对的突发事件,就是在荆州地区的士绅们的宣传下,聚集在松滋县城避灾的,松滋地区的地主绅士们,对王书辉的到来做出的反应。

前往县城执行引导灾民任务的第十营第二连,除了李凤鸣的第一排,因为没有深入到县城附近,而且在救人的过程中保持了足够的警戒,所有没有遭遇到什么特殊的情况。但是,第二连的其他四个排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

他们先后到达县城附近后,就被藏身灾民中的本县士绅的眼线发现。等到他们开始救灾的时候,突然,一群手持兵器的不明身份武装人员(地主们的家丁打手),从紧闭的城门中冲了出来,冲向正在救灾的复兴军小队。

战士们的反应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在发现有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向他们冲来的时候,战士们就立即紧急集合,排成队列。等到几百个家丁打手,到达战士们的步枪射程范围时,士兵们立即就在士官或者高阶士兵的指挥下,进行了轮排连续射击。

县城周边的四个方向内同时出现了这样的事情,固然,武装人员的死亡和崩溃是一种必然。但是,灾民们因为害怕和恐惧导致的大混乱,也一样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上万恐慌的灾民,四处逃窜。不少孩子、老人和妇女在这场混乱中受伤甚至死亡。第二连连长看到这种情况,一方面就地布置防御方阵,一方面派出通讯兵,向指挥部报告了这个情况。

事情从来不会向着自己预定的结果发展。这是王书辉到了明朝末年,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之后得出的一个教训。人只能努力的把事情往自己的预定目标上推动。但是,不管你做出多少努力,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总是会打破你的计划,让事情的发展偏离自己预定的轨道。

王书辉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不是给自己确定多少看起来很美的目标,而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事情,尽可能的让事情向着更好的结果发展。

就以救灾这个事情来说吧。王书辉的想法是,先把难民营的建设工作做好。在这之后,一部分一部分的,分批次的把难民归拢到难民营中。做完了这个工作之后,就可以对难民进行统一的训练和培训。最后,由复兴会领导这些难民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王书辉从科学统筹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够把“难民营建设”工作和“难民吸收”工作,融合起来进行;希望能把“难民培训”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融合起来进行。但是,还没等第一批难民到来呢,突发事件就爆发了。

等到王书辉带领着剩下的第十营的人马到达松滋县城,废了很大的力气才让所有的,近两万名的难民老老实实的坐在地上的之后。王书辉得知,经过救灾指挥中心的那些参谋们统计,在这次混乱中,有四百多个难民不幸遇难了。

王书辉在本时空的第一年里,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发怒。到了第二年,王书辉发火的时候就明显的变少了。等到了第三年,王书辉已经基本上不发火了。

因为他干的工作越多,就越发现,发怒只是一种简单的个人情绪的发泄,它本身不能够解决任何问题。而各种各样的问题,那是会一定出现,一直出现的。所以,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为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效率,王书辉已经完全不会发怒了。

但是,突然面对这样的,无缘无故的四百多人的死亡和近千人的受伤,王书辉肚子里的怒火不可能不会越烧越旺。

来来回回的走了十来趟,王书辉才勉强的压下了自己的怒火。他沉声向站在他旁边等待命令的参谋人员问道:“制造混乱的家伙抓住了没有?”

参谋立即答道:“老师,不明身份武装人员,共被抓获六人。”

王书辉对参谋吩咐道:“让侦查员立即对这些人进行审讯,马上把事情搞清。命令部队立即开展灾民吸纳工作。”

看了看在复兴军战士组成的包围圈内坐了满地的灾民。王书辉继续说道:“让卫生部门立即开展收治工作。对于受伤的灾民要好好照顾。让后勤部门开始准备,立即给灾民吃饭。吃完饭后,按照既定计划,对灾民进行分类整理,把灾民带到难民营安置。”

参谋立即记录了王书辉的命令,之后,他提醒王书辉道:“老师,目前难民营的建设工作还没有完成。恐怕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人。”

王书辉想了想,对参谋说:“难民营的建设工作,由战士们带领难民一起进行。把妇女和孩子安置到已经建好的难民营,其他人先在外面忍一晚吧。”

向参谋布置完工作之后,王书辉立即前往后勤部门所在的位置,准备给他们帮帮忙。毕竟,突然要给近两万人吃饭,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发布完了所有的命令之后,参谋们也和王书辉一起开始给后勤部门帮忙。

五百多名士兵,控制一万六千多个难民,能控制的住么?答案是肯定的。

在王书辉带领部队赶到的时候,第十营第二连四个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排,不仅击溃了来犯的身份不明武装人员,还控制住了他们附近四处乱跑的灾民。而等到王书辉领着第十营的第一连赶来的时候,步伐统一,节奏一致的缓步跑来的士兵方阵,立即就震慑住了四处乱跑的灾民。

在不明觉厉的大喇叭的呼喝下,灾民很快就老老实实的坐在了地上,连挨枪托的人都非常的少。统一的制服,上了刺刀的步枪,整齐划一的动作。这样的部队,对于那些受灾了的老百姓来说,震慑力是非常大的。

实际上,复兴军的举动,不仅震慑了灾民,也震慑了躲在城墙上偷偷观察外面情况的松滋县的地主们。不少人看到王书辉领着部队赶来的情形,心中都一片冰冷。他们对于自己居然得罪了这样一个强力人物,心中都相当的忐忑。

正在王书辉和大家一起用大锅烧开水,往大锅里放着食盐和白糖的时候。松滋县城内的一座规模不小的宅院里,松滋县的七八个大地主们正在互相埋怨着。

作为一个中等县,松滋县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又因为松滋地区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形特征,松滋县的土地也不算很多。总共只有四十多万亩。这四十万多万亩地里,除了有几万亩山地被散落在山间的农户们耕种以外,大部分的土地,都是这七八个地主的产业。

和枝江县马松华这个土鳖出身的大地主不同,松滋县的第一大地主,是世代为官,出过不少大人物的伍家。

当代伍家家主伍朝宗的祖父,就是曾经在正德年间随王明阳平叛的著名大臣伍文定。

伍家世代官宦。伍文定的祖父伍洪典,曾任正四品鸿胪寺卿。伍文定的父亲伍琇,曾任正三品贵州布政司参议。伍文定本人,从七品推官做起,一路从同知、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到右都御史,最后做到了兵部尚书。在整个湖广地区,松滋伍家也算是赫赫有名的。

虽然伍文定死后,伍家的后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出息。伍文定的大儿子伍义可只考了个举人功名。而伍义可的儿子五伍朝宗,在读书上就更不行了,他只考了个秀才功名。可是,几代人积攒下来的家业,还是非常之惊人的。

虽然伍家没有嘉靖年间的大“清官”,内阁首辅徐阶他老人家那么夸张,家里有四五十万亩的土地。但是,伍家在松滋县仍然是首富,独占了十一万亩良田。

又因为伍文定当年以文官行武事,不仅参加过王明阳领导的对宁王造反的平叛工作,还自己主持过几次对西南地区造反者的围剿。所以,伍家的家丁家将,在整个荆州府都是大名鼎鼎的厉害。

伍朝宗一般不怎么到荆州府去。但是,荆州府里的风吹草动他是一清二楚。因为他本身就是荆州社会上层的一份子。所以,常年生活在松滋县城的伍朝宗,对于王书辉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一清二楚的。他早就对临县的王书辉非常的深恶痛绝,因为,被王书辉灭门的马松华的首任老婆,就是出自松滋伍家的。

自命世代冠缨的伍朝宗,其实是非常的瞧不起土鳖马松华的。可是,因为想要参加到马松华主持的私盐贩卖的买卖中去,他才硬捏着鼻子,把自家的一个远房孤女,嫁给了马松华,和他结了亲家。

不过,伍朝宗就是再怎么不喜欢马松华,马松华与他也是姻亲。光是出于这一点,他就不可能不憎恨厌恶王书辉了。

大灾之年,地主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这倒不是说地主们真的没有余粮了。而是对于他们来说,这种酷烈的灾害,不利于他们的高利贷买卖。

在平常的年份里,他们把高利贷放给自耕农们交税(张居正害人不浅,搞货币税,把农民坑苦了),第二年就可以通过利滚利的利息,把自耕农的土地弄到自己的手里。

而在大灾之年,地主们是不会把银子借给农户的。一是这个时候的田价稀烂贱,直接用银子买,甚至直接用粮食买,就可以把土地搞到手。第二是,很多灾民会在灾荒中死去,等到那个时候,直接通过县衙里自己控制的小吏,就可以把很多死去农户的土地搞到自己手里了。

所以,他们是不会做亏本的买卖的。

第253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1)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371章 在山东(6)第473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1第110章 第一次反围剿3第38章 妖僧(2)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第452章 先死容易后死难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60章 工业的獠牙(4)第32章 日常(4)第350章 炮击金州卫(3)第34章 理念(2)第237章 张知府的崛起(4)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209章 保民军第一战2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366章 在山东(1)第67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1)第334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3)第165章 松滋大开复兴会花(1)第401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4第348章 炮击金州卫(1)第178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4)第319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8第143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1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140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2第274章 承天事变(8)第367章 在山东(2)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394章 光复辽南9第415章 汉川农场第491章 觐见大皇帝第187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3)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191章 武昌起义(1)第144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2第175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1)第130章 工业化的浪第189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5)第462章 必须进步必须改造第174章 审判(2)第299章 朱舜水访武昌(4)第275章 魏忠贤的疑惑(1)第198章 武昌起义(8)第3章 穿越(3)第135章 入学风波4第49章 马县丞的末日(1)第77章 大练兵(1)第236章 张知府的崛起(3)第189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5)第29章 日常(1)第387章 光复辽南2第22章 起步(6)第69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3)第364章 建设新湖北(7)第125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6第3章 穿越(3)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444章 北伐第一战第248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2)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2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厂化教育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21章 起步(5)第280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2)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285章 新的开始(2)第128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1第457章 金杯白刃下的自治第161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1)第116章 第一次反围剿9第111章 第一次反围剿4第138章 大炮机枪蒸汽机第154章 红旗漫卷出枝4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67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1)第306章 终结者3第188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4)第28章 开始(4)第385章 东改编4第162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2)第196章 武昌起义(6)第380章 鲁东土地革命5第492章 孙大圣棒打倭国第81章 外国传教士第51章 马县丞的末日(3)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140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2第12章 婚事(4)第384章 东改编3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272章 承天事变(6)第67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1)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89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4)第334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3)第83章 奇葩的锦衣卫(1)
第253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1)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371章 在山东(6)第473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1第110章 第一次反围剿3第38章 妖僧(2)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第452章 先死容易后死难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60章 工业的獠牙(4)第32章 日常(4)第350章 炮击金州卫(3)第34章 理念(2)第237章 张知府的崛起(4)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209章 保民军第一战2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366章 在山东(1)第67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1)第334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3)第165章 松滋大开复兴会花(1)第401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4第348章 炮击金州卫(1)第178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4)第319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8第143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1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140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2第274章 承天事变(8)第367章 在山东(2)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394章 光复辽南9第415章 汉川农场第491章 觐见大皇帝第187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3)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191章 武昌起义(1)第144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2第175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1)第130章 工业化的浪第189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5)第462章 必须进步必须改造第174章 审判(2)第299章 朱舜水访武昌(4)第275章 魏忠贤的疑惑(1)第198章 武昌起义(8)第3章 穿越(3)第135章 入学风波4第49章 马县丞的末日(1)第77章 大练兵(1)第236章 张知府的崛起(3)第189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5)第29章 日常(1)第387章 光复辽南2第22章 起步(6)第69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3)第364章 建设新湖北(7)第125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6第3章 穿越(3)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444章 北伐第一战第248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2)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2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厂化教育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21章 起步(5)第280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2)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285章 新的开始(2)第128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1第457章 金杯白刃下的自治第161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1)第116章 第一次反围剿9第111章 第一次反围剿4第138章 大炮机枪蒸汽机第154章 红旗漫卷出枝4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67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1)第306章 终结者3第188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4)第28章 开始(4)第385章 东改编4第162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2)第196章 武昌起义(6)第380章 鲁东土地革命5第492章 孙大圣棒打倭国第81章 外国传教士第51章 马县丞的末日(3)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140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2第12章 婚事(4)第384章 东改编3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272章 承天事变(6)第67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1)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89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4)第334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3)第83章 奇葩的锦衣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