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2

上古时代的中国就是工程师治国的。作为文科喵出身的王书辉,在很小的时候通过读《史记》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在他眼中,上古时代的列位帝王们,大部分是工程师或者科学家出身。他们在对生产力进步的贡献上,远远比他们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做出的贡献更大,更多,也更重要。

就以作为人文初祖的黄帝老祖先来说,这位老爷子首先是个军事家不假。但是,史书上记载他“播百谷、制衣冠、建舟车、创医学”。从这些记载上看,黄帝老爷子对于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很显然不是他统一了中国当时的各个部落。而是他作为农业科学家,大力发展了种植业的发展;作为纺织行业的专家,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作为工程专家,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作为生理学家,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

从人类文明的进步角度而言,黄帝老祖先在对生产力的进步上的贡献,明显比统一当时的中国这个贡献更大些。

实际上,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基本上都是科学家或者工程师出身。

像伏羲,是个动物学家。他教会中国人家畜的养殖。

像神农,是个工程师。他发明了农业生产工具,极大的促进了上古中国人的农业生产。同时他还发明了陶器和弓箭,对于粮食的保存和人身安全的防护做出巨大的贡献。

像燧人氏,更是不得了。他发明了让人类从蒙昧进入文明的关键,完全依靠人工手段实现的取火方法,钻木取火。

不过这些都不是王书辉现在正在想的问题,他现在想的是关于中国人的纪律性问题。

说起来挺可笑,关于上古时代的中国就是工程师治国的想法,也是他的发散思维,从这个问题上引申出来的。

王书辉最早想的是关于古代农民的组织意识问题。

倒不是王书辉瞧不起农民,或者说他瞧不起古代中国人。而是他从工业化社会的角度认识明朝末年的中国农民,这种视角,加上他最近培养这些明末农民成为近代工人的实践工作,让他发现,相比较工业化社会里的产业工人,农业社会里的农民,是相当的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的。

在培训这几十个工人的过程中,王书辉经常性的陷入绝望的情绪之中。原因就是,即使他用严刑峻法,在工人的培训过程中,采用了他十分反感的棍棒教育的情况下,这些人还是经常性的忽视操作流程和生产纪律。一个多月下来,死于和重伤于工业事故的人手,已经达到两位数了。

这些古代人的那种散漫和无力,让王书辉产生了一种现代中国人,面对中国足球的那种无语和绝望。他发散性的思维,在艰苦的培训过程中,想到了一首流传自上古时代的歌谣,《击壤歌》。

传说,上古时代的帝王,发明和总结了四季运行规律的气候学家帝尧,在一次巡视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老农。帝尧的官员向帝尧介绍本地农业工作的繁荣。并且,像一切官僚阶级出身的官僚一样,他在工作汇报中,把这种本地区农业工作的繁荣,归功到作为国家最高领导者的帝尧身上。

在帝尧附近,完整的听到官员拍马屁的老农,立即进行了反驳。他用一首歌谣反击了这个官员的马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王书辉觉得,古代中国人缺乏纪律性,散漫的生活作风,在这首歌谣中得到明显的体现。

排除官僚的马屁因素,官员和老农的冲突,实际上是政府对民众的行政管理和民众对这种管理的反对的两者之间的矛盾。

“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反问,实际上是农业社会阶段,政府对国民动员能力的无能的一种表现。

政府没有组织和管理民众的能力,这就让中国人,实际上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的几千里,始终处于一种粗放式的管理之中。而这种粗放式的管理,一方面给各种利益集团大肆掠夺国家利益,为自身谋利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大部分中国人缺乏国家和民族概念。

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况,让中国人们养成了缺乏纪律性的散漫作风。

其实早在王书辉穿越之初,他就觉得,自己军事力量的骨干,单方面依靠培养人才,是完全不够的。他需要具备纪律意识和有组织生活经验的青壮年,来作为自己武装力量的骨架。

王书辉翻遍了各种资料之后发现,在明朝末年这个封建农业社会里,具有纪律意识和组织生活经验的人,是极为稀少的。他能够想到的,只有明王朝的军队,以及矿工这两个群体。

明朝军队王书辉是完全不指望的。除了他皇室宗亲的身份,让他无法合理合法的染指军队之外,从正德时代开始,明王朝就已经不再依靠卫所兵了。

从明朝中期开始,卫所制度就已经完全崩溃了。卫所里所谓的士兵,已经在几代武官的侵蚀下,完全变成了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只会种地的农奴了。正是这种情况,才让明王朝的军事制度,从卫所制,事实上转化为募兵制。

嘉靖皇帝时代,作为抗倭和抗蒙主力的天下第一强兵的戚家军,就是募兵制的代表。

既然军队无法染指,王书辉就向自己的山东(王书辉祖籍)老乡戚继光学习,把目光转向了数量非常可观的矿工群体。

早在与司马峰合作之初,王书辉就委托司马峰为他招纳人手。半年的时间下来,司马峰倒是为王书辉招纳了几十个各地区的各种工匠。

不过,作为老油条的司马峰,并没有倾尽全力的为王书辉服务。他刚开始的时候认为,王书辉轻率的涉足盐业生意,是一种年轻人的肆意妄为。他要为自己留下一条退路。所以,在帮助王书辉进行人手的招纳的问题上,他表现的是相当的不给力的。

这种情况,直到王书辉展现出,完全不同于这个时代上层社会的人的,那种铁血冷酷的作风之后,才开始得到初步的扭转。

当时,从自己的探子口中得知,王书辉“残忍”的将长江中游地区各种黑色势力代言人释道心和尚剥皮削骨之后,又冷酷的将释道心挫骨扬灰的消息。司马峰就知道,王书辉绝对不是那种一般的纨绔子弟。

即使如此,司马峰出于对自己的安全考量,还是立即切断了他和王书辉的联系。

不过,很快他就重新以百倍的热情,又和王书辉合作起来。

因为,他通过各种渠道得知,王书辉以轻描淡写的姿态,挥手就将江北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各种黑色武装组织的三次进攻,轻松扑灭。之后,这位被朝廷正式认证的郡主仪宾,万历天子破格封职的锦衣卫指挥使,又残忍冷酷的用钢铁般的手腕,将整个枝江地区最大的土豪集团枝江马家和一切与马家有关的本地世家,全部扣上通匪的罪名举族诛灭。

头脑清醒的司马峰认识到,如果自己再不尽心尽力的为王书辉出力的话,备不住王书辉就会以通匪的名义对自己举起屠刀了。更何况,与这个现如今整个荆州地区势力最大的皇室宗亲合作,给他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好处。

蒸汽动力的使用,让司马峰轻松的整合了江北地区的纺织行业。生产成本以几何级数的规模降低之后,他和王书辉合作的布匹倾销和私盐买卖,让司马峰获得了他无法理解的巨额利润。

新近成为轻工业资本家的司马峰知道,自己现在获得的难以想象的好处,全部来源于那位脸上带着孩童般天真笑容,手上却浸满了鲜血的郡主仪宾、锦衣卫指挥使王书辉。对于王书辉的要求,他是要使出了吃奶了力气来完成的。

明王朝的采矿业实际上是相当发达的。与明王朝政府只能获得的极为稀少的,甚至是可笑的矿业税收相反。明朝时期的采矿业,不仅普遍而且发达。从万历皇帝向全国各地派遣矿监,就轻松的实现了皇家小金库的丰收的事实上,就可以看出,至少在这一时期,明朝各个地区的采矿业是相当发达的。

司马峰披着枝江王王府管事的虎皮,通过贿赂湖广本省的矿监,很轻松的就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把近千名手段熟练的矿工,从一个本省的矿监手中买到了。付出的代价,不过就是区区的一千匹,王书辉从现代社会成批拉过来的那种,看起来相当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人造丝绸。

倒是按照王书辉的要求,把这些矿工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老少的全部拉回来,有些麻烦。不过,这些处于青壮年的矿工,大部分是光棍一根,有家庭的倒也不多。

一路上,司马峰仗着自己王府管事的牌子,使用各种手段闯关过卡。不过即使这样,他花出去的买路钱,也是要比买这些矿工本身的花销,要更多一些。

第11章 婚事(3)第45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1)第9章 婚事(1)第45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1)第50章 马县丞的末日(2)第263章 学员张兆欢(3)第262章 学员张兆欢(2)第262章 学员张兆欢(2)第377章 鲁东土地革命(2)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105章 反对本本主义1第443章 绝望的李岩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52章 先死容易后死难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厂化教育第351章 炮击金州卫(4)第374章 在山东(9)第23章 起步(7)第325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4)第205章 连锁反应6第397章 光复辽南12第261章 学员张兆欢(1)第129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2第498章 范·德佩尔生病了第3章 穿越(3)第349章 炮击金州卫(2)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第478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6第260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8)第132章 入学风波1第333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2)第344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5)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44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4)第424章 教导营出身第357章 炮击金州卫(10)第425章 当家方知家难当第17章 起步(1)第74章 骨干的产生(2)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170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2)第153章 红旗漫卷出枝3第94章 炼钢和锅驼机第431章 春水暖鸭先知第347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8)第245章 肖文龙的觉醒5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第93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8)第373章 在山东(8)第90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5)第319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8第40章 妖僧(4)第132章 入学风波1第354章 炮击金州卫(7)第135章 入学风波4第283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3)第456章 打破旧规矩建立新规矩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67章 周会计的家事第133章 入学风波2第404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7第154章 红旗漫卷出枝4第156章 红旗漫卷出枝6第271章 承天事变(5)第488章 谁该为涨工资负责第396章 光复辽南11第300章 朱舜水访武昌(5)第62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2)第425章 当家方知家难当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382章 东改编1第370章 在山东(5)第221章 马祥麟的转变(4)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102章 王书辉下乡记6第299章 朱舜水访武昌(4)第426章 王书辉犯了圣母病第428章 即将改变历史的事件第280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2)第344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5)第251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5)第251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5)第380章 鲁东土地革命5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213章 保民军第一战6第234章 张知府的崛起(1)第74章 骨干的产生(2)第166章 松滋大开复兴花(2)第63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3)第35章 理念(3)第140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2第201章 连锁反应2第296章 朱舜水访武昌(1)第494章 军事行动面具下的经济目的第222章 马祥麟的转变(5)第287章 新的开始(4)第407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0第325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4)
第11章 婚事(3)第45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1)第9章 婚事(1)第45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1)第50章 马县丞的末日(2)第263章 学员张兆欢(3)第262章 学员张兆欢(2)第262章 学员张兆欢(2)第377章 鲁东土地革命(2)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105章 反对本本主义1第443章 绝望的李岩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52章 先死容易后死难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厂化教育第351章 炮击金州卫(4)第374章 在山东(9)第23章 起步(7)第325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4)第205章 连锁反应6第397章 光复辽南12第261章 学员张兆欢(1)第129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2第498章 范·德佩尔生病了第3章 穿越(3)第349章 炮击金州卫(2)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第478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6第260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8)第132章 入学风波1第333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2)第344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5)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44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4)第424章 教导营出身第357章 炮击金州卫(10)第425章 当家方知家难当第17章 起步(1)第74章 骨干的产生(2)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170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2)第153章 红旗漫卷出枝3第94章 炼钢和锅驼机第431章 春水暖鸭先知第347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8)第245章 肖文龙的觉醒5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第93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8)第373章 在山东(8)第90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5)第319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8第40章 妖僧(4)第132章 入学风波1第354章 炮击金州卫(7)第135章 入学风波4第283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3)第456章 打破旧规矩建立新规矩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67章 周会计的家事第133章 入学风波2第404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7第154章 红旗漫卷出枝4第156章 红旗漫卷出枝6第271章 承天事变(5)第488章 谁该为涨工资负责第396章 光复辽南11第300章 朱舜水访武昌(5)第62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2)第425章 当家方知家难当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382章 东改编1第370章 在山东(5)第221章 马祥麟的转变(4)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102章 王书辉下乡记6第299章 朱舜水访武昌(4)第426章 王书辉犯了圣母病第428章 即将改变历史的事件第280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2)第344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5)第251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5)第251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5)第380章 鲁东土地革命5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213章 保民军第一战6第234章 张知府的崛起(1)第74章 骨干的产生(2)第166章 松滋大开复兴花(2)第63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3)第35章 理念(3)第140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2第201章 连锁反应2第296章 朱舜水访武昌(1)第494章 军事行动面具下的经济目的第222章 马祥麟的转变(5)第287章 新的开始(4)第407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0第325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