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炼钢和锅驼机

要是单纯的,只把一堆图纸和数据,交给古代那些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工匠们,让他们造出一个近现代的工业品来。一般情况下,这种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如果把一个或者几个工业品的实物和具体的操作流程、安装工艺,和相关的图纸和数据,交给古代的工匠们,让他们进行逆行推断和仿造的话,成功率就是非常之高的。

中国人不仅创造能力高居世界首位,产生了许多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性发明。而且,中国人的仿造能力也绝对是全球第一的。

王书辉从小在兵工厂长大,他听那些七八十岁的老爷子们讲的最多的,就是他们那群刚刚接受了扫盲教育的半文盲工人们,是怎样拆开老毛子的各种武器弹药,然后仿制出差不多的产品的。王书辉相信,自己麾下的工匠们也有这样的能力。

最近半年多来,王书辉先让工业委员会钢铁组的成员们和一些外聘的铁匠,带领最新招募来的几批工人,自己动手建设了几座土高炉进行熟练工种。而王书辉自己,则带领着原教导营出身,受过基本教育和培训的技术人员,在江北村工业基地,先后建立了三座实验性小高炉。

在这之后,由工业委员会的钢铁工作组,组织经过技术研修学校培训的技术员和参加了前面三座小高炉建设的技术人员一起,独立建立了五座小高炉。至此,复兴会工业委员会基本掌握了炼铁高炉的建造方法和操作工艺。实现了平均日产生铁五十吨。

当然了,原本王书辉从现代运来的小高炉,按照每一座的设计产量,日产量都应该轻松超过一百吨。但是,总共八座现代工艺的小高炉,在半瓶水技术员和正在扫盲的工人们的操作下,实际产量只能达到设计产量的十六分之一。而且,各种事故、各种伤亡还是层出不穷。工业委员会代表胡国华,就在工作中被砸断了一条腿,现在只能拄着拐工作。

1620年九月份的时候,王书辉根据现代的智囊们的建议,决定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开始开展锅驼机在明末的批量生产工作。炼铁高炉生产的日趋稳定和上千名基本掌握了近代车床使用方法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给王书辉对锅驼机进行批量化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不过王书辉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自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想要批量化的生产锅驼机,自己就必须能够批量化的生产钢材,想要批量化的生产钢材,就必须让这些刚刚基本掌握了小高炉炼铁技术的工人们,进一步的掌握炼钢的技术。

对于中国人来说,近代工业发展起来之前,全世界范围内,炼钢技术水平最高的就是中国。

1637年成书的《天工开物》中,就已经完整的记载了当时绝对的,世界领先水平的,钢铁冶炼流程。其生产水平已经到了规模化、量产化、生熟铁连续生产的地步。具体的生产流程是,把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联在一起,让由炼铁炉炼出的生铁液流入炒铁炉,用柳木棍搅拌,使生铁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铁。这种连续生产的工艺,已初具有组合化生产的系统思想。这种生产工艺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少了能耗。

简单来说,常规的炼铁法,只能炼出生铁。然后再将生铁锻打脱碳,又或者用熟铁入炉加温渗碳炼成钢(即灌钢法)。这就需要两次加热。然而在明朝时,中国发明出炒钢法,不需要冷却再次加热即可生产出钢材来,降低了燃料消耗量并大幅增加了产量。

《天工开物》里面描述的炒铁炉,实际上就是欧洲人在18世纪后半期发明的搅炼炉。差别在于,欧洲的搅炼炉,通常使用熟铁棒或者钢棒搅炼,以烧去生铁中的碳,最后得到低碳熟铁。而中国使用柳木棍搅拌,搅拌的同时也会逐渐烧去柳木棍,这可以往生铁混入碳,或者说减低生铁去碳的速度。

藉由这个步骤,熟练的钢铁工人就可以比较容易的控制成份,可以直接炒出含碳量低于生铁,却高于熟铁的钢来,甚至有机会炒出中碳钢与高碳钢。这种工艺方法就是炒钢。

唯一的问题是,欧洲的搅炼炉发明的虽然晚,但是百余年间持续向前发展。而中国的钢铁生产技术,自清朝以后,几百年内不但没有多少发展,反而大幅倒退。

不过,古代的钢铁工业和近代的钢铁工业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近代钢铁工业的规模是巨大的。就单从一个炼钢的角度而言,想要练出钢来,不仅需要大量的生铁废钢等原材料,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焦炭,而且需要批量化的生产可以持续吹入炼钢炉的氧气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书辉就不仅需要教会工人们怎样使用从现代运来的炼钢设备,而且需要教会明朝末年的工人们,怎样使用近代化工业手段炼焦和制氧。这样一来,看起来基本合格的工人们,又变的知识储备不足了。

王书辉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在炼铁厂开始规模化生产之后,那些工人就已经严重不足了。想要建立炼钢厂,王书辉只能再培养新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好在司马峰每个月不断的给王书辉提供上千个新人。这些新人在进入王府镇之后,已经在复兴军教官和教导员的管理下,进行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和文化扫盲教育。

王书辉从三千多个新人中选拔了一千多个年纪轻,身体好,学习速度快的年轻人,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的士兵,每天只需要接受基本的队列和综合体能训练。他们其余的时间则是在技术研修学校里接受工业技术教育。在这里,他们一边学习技术知识,一边通过王书辉提供的设备和材料,实践相关的技术。

到了1620年年末的时候,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批学员就已经基本的掌握了,使用小型马丁炉炼钢的技术。学会这个技术,付出的代价是,复兴会下属的单个工业项目,首次出现工业事故死亡人数突破三位数。一千多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士兵,在掌握了马丁炉炼钢技术之后,只剩下不到八百个人了。

到了这一步,一直跟着王书辉学习的几个佛山的炼铁师傅,才彻底服气。在这之前,他们认为高炉炼铁虽然让人叹为观止,产量惊人。但是,他们却觉得,高炉炼铁不过是炼铁的设备更大,铁厂的规模更大而已。在技术上,他们只认为高炉炼铁是对他们原有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良。在他们看来,只要有足够的人手,他们也能做到。

不过,当他们看到赤红色的钢水不大的功夫就变成一条条的钢坯,在钢铁厂的铸造车间,各种形状和用途的钢件和钢板被不停的被生产出来的时候,他们就彻底的服气了。

这几个人原本都是相当傲慢的。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炒钢的绝技。他们从来没产生过,可以把钢化成钢水直接加工的想法。即使有人想过这个点子,在开炉炼钢的条件下,也做不到把钢融化成钢水。

其实,王书辉自己也没把那八个四五十立方米的小高炉放在眼里。在现代社会,那都是早就被大量淘汰的极端落后的东西了。王书辉买了将近二十个四五十立方米的小高炉,每个炉子售价还不到一千元。

倒是小型的给学生教学实践用的小型炼钢马丁炉没有地方卖的。现代的小型炼钢炉都是电炉子。王书辉要的那种技术落后的,汉阳铁厂水准的炼钢炉的按比例缩小版的设备,只能到相关的生产企业去订做。那几个小型的马丁炉,倒是花了王书辉不少的钱。

焦炭厂,是土法上马的。明朝末年不存在环保问题,而是工业化不足的问题。所以,王书辉没有上马那种高大上的炼焦设备,也没交给技术员和工人对他们来说还相当复杂的炼焦工艺。而是直接领着建设兵团开展土法炼焦的工作。

所谓土法炼焦,实际上,明朝的砖窑工人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环境保护的问题,土法炼焦在现代中国,明面上被严禁,但是在事实上还是到处都是。具体的做法就是,在炉窑内不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借助窑炉边墙的点火孔人工点火,将堆放在窑内的炼焦煤点燃,靠炼焦煤自身燃烧热量逐层将煤加热(直接加热部分)。

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与未燃尽的大量煤裂解产物形成的热气流,经窑室侧壁的导火道继续燃烧,并将部分热传入窑内(间接加热部分)。高温燃气流(800℃〉则夹带着未燃尽的煤裂解物——化学产品排入大气。这个过程延续八到十一天,焦炭成熟。

简单的说,就是把可以用来炼焦的煤经简单洗选,堆放在一个长方形的池子里,池子四周顶底都用耐火砖密封,让后点燃,经一段时间把煤气全部烧完,不再冒烟,就炼成焦炭了。

从1620年十月份开始,到1621年三月。在死掉了近五百人,伤残一百多人的情况下,王书辉终于在江北村工业基地建起了一个小型的炼钢厂。这座小型炼钢厂的日产量稳定在五到八吨上下。

到了这个时候,王书辉大批量生产锅驼机的先决条件终于达到了。明朝本土工厂的实用蒸汽机即将投入生产。

《时空之门1619》最新章节由云起书院首发,最新最火最快网络小说首发地!(本站提供:传统翻页、瀑布阅读两种模式,可在设置中选择)

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9章 婚事(1)第405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8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23章 起步(7)第386章 光复辽南1第66章 有水分的工业党人(2)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观2第56章 马县丞的末日(8)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354章 炮击金州卫(7)第260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8)第223章 马祥麟的转变(6)第361章 建设新湖北(4)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238章 张知府的崛起(5)第162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2)第19章 起步(3)第476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4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192章 武昌起义(2)第390章 光复辽南5第393章 光复辽南8第67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1)第351章 炮击金州卫(4)第211章 保民军第一战4第246章 肖文龙的觉醒6第1章 穿越(1)第327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2)第180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6)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303章 朱舜水访武昌(8)第177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3)第150章 从阶级意识到革命意识2第255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3)第117章 第一次反围剿10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63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3)第85章 奇葩的锦衣卫(2)第131章 工业化的浪第355章 炮击金州卫(8)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320章 混乱与平静(1)第92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7)第158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2第160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4)第81章 外国传教士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310章 终结者7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第483章 中倭新关系3第326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1)第22章 起步(6)第31章 日常(3)第350章 炮击金州卫(3)第283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3)第259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7)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第308章 终结者5第484章 中倭新关系4第298章 朱舜水访武昌(3)第327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2)第40章 妖僧(4)第75章 大丰收(1)第373章 在山东(8)第248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2)第93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8)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73章 骨干的产生(1)第295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2)第345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6)第4章 穿越(4)第31章 日常(3)第41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1)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303章 朱舜水访武昌(8)第171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3)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428章 即将改变历史的事件第236章 张知府的崛起(3)第172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4)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152章 红旗漫卷出枝2第346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7)第305章 终结者(2)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第372章 在山东(7)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188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4)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3)第46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2第370章 在山东(5)第3章 穿越(3)第328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3)
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9章 婚事(1)第405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8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23章 起步(7)第386章 光复辽南1第66章 有水分的工业党人(2)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观2第56章 马县丞的末日(8)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354章 炮击金州卫(7)第260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8)第223章 马祥麟的转变(6)第361章 建设新湖北(4)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238章 张知府的崛起(5)第162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2)第19章 起步(3)第476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4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192章 武昌起义(2)第390章 光复辽南5第393章 光复辽南8第67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1)第351章 炮击金州卫(4)第211章 保民军第一战4第246章 肖文龙的觉醒6第1章 穿越(1)第327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2)第180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6)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303章 朱舜水访武昌(8)第177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3)第150章 从阶级意识到革命意识2第255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3)第117章 第一次反围剿10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63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3)第85章 奇葩的锦衣卫(2)第131章 工业化的浪第355章 炮击金州卫(8)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320章 混乱与平静(1)第92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7)第158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2第160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4)第81章 外国传教士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310章 终结者7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第483章 中倭新关系3第326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1)第22章 起步(6)第31章 日常(3)第350章 炮击金州卫(3)第283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3)第259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7)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第308章 终结者5第484章 中倭新关系4第298章 朱舜水访武昌(3)第327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2)第40章 妖僧(4)第75章 大丰收(1)第373章 在山东(8)第248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2)第93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8)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73章 骨干的产生(1)第295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2)第345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6)第4章 穿越(4)第31章 日常(3)第41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1)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303章 朱舜水访武昌(8)第171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3)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428章 即将改变历史的事件第236章 张知府的崛起(3)第172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4)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152章 红旗漫卷出枝2第346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7)第305章 终结者(2)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第372章 在山东(7)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188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4)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3)第46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2第370章 在山东(5)第3章 穿越(3)第328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