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大丰收(1)

古代社会的人没有耐药性,古代社会的土地和害虫,自然也没有耐药性。

西元1620年八月月末之前,王府镇附近几千亩贫瘠的土地上,使用了来自现代社会的高产耐旱品种的玉米,率先成熟。

因为种植这些土地的农工营农工们,在教导员的指挥下,严格的按照《种植手册》的要求,合理的使用了化肥和农药。这些经过了时空旅行的种子,给王书辉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王府镇附近种植的玉米,达到了平均亩产七百斤的水平。虽然这个数字只有现代社会玉米亩产的一半左右。但是,这也比明末时空里,平均亩产一两百斤产量的土著玉米,高出数倍。

王书辉在收割工作中再次大开金手指。在这次收割活动中,他使用了从现代社会运回来的,专门从现代的机械加工厂中订制的蒸汽拖拉机,来开展玉米的收割工作。

说起来,在现代社会,托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好处。像蒸汽拖拉机这种只有在博物馆里才有存在意义的落后的东西,居然也能在现代中国的各种中小企业里实现订制。虽然接到订单的企业负责人的眼神奇怪了些,不过,这些在2015年的中国生产出来的蒸汽拖拉机,可不是像历史上的它们那样粗苯庞大和不靠谱。

在现代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蒸汽拖拉机,不过比普通的柴油拖拉机大了一些而已。以明朝末年,甚至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眼光来看,这些蒸汽拖拉机都算的上小巧精致,灵活牢固的好东西了。

王书辉本身没有什么太高明的战略眼光。他有的不过是超越时空的知识,以及对真正的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坚定信仰。他的这种信仰让他特别尊重历史的发展,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说,土地革命的政策;比如说,反封建才能发展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再比如说,现在让复兴保安团的士兵们来操作这些蒸汽拖拉机的行为,都是王书辉根据已知的历史做出的决定。

王书辉知道,在落后的社会环境里,想要一下子建立起一个先进的政治组织,单靠常规的教育和培训,是完全不行的。想要在明朝末年这个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想要与历史现实相结合,考虑这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状况,快速的培养出先进的组织的话,就必须采用先军政治。

先军政治,自然不是法西斯主义或者军国民主义那套东西。

王书辉非常的注重从已知的历史中汲取营养。他重视军队建设的原因,是准备通过军队这种组织化强,纪律性强的团体,改造军队中的人的思想。他想要把自己的复兴会武装力量,建设成为“武装队,学习队,宣传队”这种即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又具备先进于这个时代的知识,同时还能扩散复兴会思想的多功能组织。

尽可能的让军队接触先进的生产工具,让他们直观的感受蒸汽时代的氛围。甚至于,让他们成为最早的能够掌握新的生产力的人。这就是王书辉组织复兴团(复兴保安团简称)的士兵们,熟悉和掌握蒸汽拖拉机这种,在明末时期里绝对是划时代的神器的原因。

说起来,直接从现代社会把柴油拖拉机拿过来用,这样的办法当然是更简单更方便的。柴油拖拉机无论是从操作上还是稳定性上,毋庸置疑的都要比蒸汽拖拉机更加优秀。这一点是肯定的。

可是,王书辉清楚的知道,在未来的时空中科技发展的基本阶段。历史上是先有了蒸汽机的普遍使用之后,才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他认为,攀登科技树必须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步骤进行。

更何况,从另一方面讲,采用柴油动力的现代拖拉机的燃料问题,在明朝末年的时空里无法解决。总不能机器从现代运,燃料还要从现代运吧。而二十一世纪中国制造的蒸汽机,在性能上并不比柴油拖拉机差太多。又因为在湖北本地区,甚至在枝江县附近,就有很多煤矿。这样,使用蒸汽拖拉机就不存在燃料问题。

即使没有煤炭,蒸汽拖拉机烧木头烧庄稼秸秆什么的也是一样的。在明朝末年,可没有绿党到处捣乱。

王府镇附近和江北村左右的贫瘠土地大约有五千多亩。这五千多亩地,有两千亩种植了玉米。在一千多名新编复兴团士兵和农工营农工们的努力下,使用拖拉机和专用的玉米收割机,两千亩玉米很快就被收割了上来。

根据统计委员会的统计人员的计算,这两千亩地收获了近一百五十万斤的玉米。如果按照每人每天需要五斤粮食计算。一个人每年需要消耗大约一千九百斤的粮食。这样看来,这一百五十万斤的粮食,最多能供应790个人一年的消耗而已。而目前要依靠王书辉吃饭的,就已经达到一千四五百人了。

幸好,王书辉并不缺乏粮食。因为,他可以通过时空门,轻易地从现代社会买到各种类型的粮食。更主要的是,他在明朝末年也不缺乏土地。而且,仅仅在王府镇附近,就还有三千多亩产量更高的地瓜和土豆等着收割呢。

王书辉对于这一百多万斤的粮食有着自己的计划。

就目前阶段而言,整个王府镇的所有成员,没有一个人是吃玉米的。近两千人吃的粮食,都是通过明朝末年的市场购买的大米白面等精粮细粮。而且,因为大营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光棍一根,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没在自己家开伙。大家的饮食全部是由大营的大食堂提供的。

王书辉原本就在考虑军粮的制作问题。在他看来,压缩饼干等简易食品是很好的野战军粮。在后世的各国武装部队中,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看起来干巴巴,吃起来粗巴巴的东西,一直都是世界各国部队野战军粮的主要内容。

不过王书辉并不是说马上就要生产野战军粮。因为前不久他发现司马峰在运送人力的时候,由于路途遥远导致粮食不足的问题,对招纳人力十分的不利。王书辉就想到,为了要帮助司马峰更好完成自己交给他的任务。一种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的同时营养又足够的旅行口粮,很有必要被先开发出来。

王书辉考虑过方便面,火腿肠这些在后世常见的旅行食品。不过,因为火腿肠的塑料袋需要化学工业为基础,即使做成午餐肉也需要马口铁,这样的原因让火腿肠类的食物被王书辉首先放弃。而方便面需要大量的食用油加工的同时,在恶劣的运输过程中,热水也不能有效的保障,所以方便面类的食品也被王书辉放弃。

王书辉最终通过自己从现代运送到明末的一个东西启发了灵感。那不过是一堆用来喂猪的豆饼而已。

王书辉在看到豆饼之后,立即就想到了混合型压缩饼干的设想。只要将玉米粒加工熟,和将经过分割处理后加了大量食盐,使用大型锅炉加工熟的鸡块(蚯蚓养鸡导致整个王府镇的鸡肉和鸡蛋供过于求)压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都比较充足的硬饼子。

王书辉的这个设想很快就变成现实。早就已经建成的,被准备用来加工生铁的锻造车间,经过消毒之后,临时改为旅行口粮的加工场所。蒸汽动力的,原本是为了加工熟铁枪管的冲压机,被临时改造成专门用来压制食物的压制机器。

把经过大型锅炉加工好的玉米和鸡块,放到冲压机里一个专用的模具中,开动机器的阀门之后,只见冲锤只是起落了一次,一个成正方形的饼状物就生产了出来。

除了王书辉之外,在加工现场的每一个人,都领到了一个黄白色的正方形硬饼。王书辉对自己的设想就近进行了验证。

从现场的反馈上来看,除了有些硬以外,这种旅行口粮的味道还是不错的。用一个锻造车间的工人的话说,“除了硬一点,粗一点之外。这种饼子的口感还是可以的。总比他们当流民的时候吃的东西强一百倍。”

锻造车间的那个工人的话,刚好就是王书辉想要得到的结果。是啊,连命都快保不住了的流民,怎么会考虑什么口感不口感的问题。他们有的吃就要谢天谢地了。

王书辉自己也尝试了一下自己的发明。他自己的感觉就是,硬饼的味道还可以,就是嚼起来比较费劲。不过是吃了半块硬饼,王书辉的腮帮子和太阳穴就酸痛的不得了。口感就更不用说了,嚼锯末子什么感觉,嚼这种硬饼就是什么感觉。

不过这东西都是相当的能够哄肚皮的。王书辉才咽下去几口硬饼,就觉得肚子里饱饱的了。而且,王书辉发现,吃这东西倒不用担心出现,像吃那些后世的压缩饼干之后的排泄不畅问题。因为玉米这东西本身,就是个易于消化畅通肠道的东西。

不过王书辉还是觉得,这种硬饼存在一个弊端。仅由玉米和鸡肉组成的硬饼,缺乏人体需要的维生素。

不过王书辉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被压制而成硬饼,并不是由脱水后的材料制成的。所以,硬饼的保质期不过是比正常情况延长了五六天而已。要是将容易变质的蔬菜也压制进硬饼中的话,这个旅行口粮的保质期就会下降。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保质期问题重于营养均衡问题。

第394章 光复辽南9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55章 马县丞的末日(7)第70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4)第197章 武昌起义(7)第6章 准备(2)第27章 开始(3)第301章 朱舜水访武昌(6)第462章 必须进步必须改造第106章 反对本本主义2第50章 马县丞的末日(2)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491章 觐见大皇帝第357章 炮击金州卫(10)第86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1)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3)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202章 连锁反应3第371章 在山东(6)第426章 王书辉犯了圣母病第480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8第424章 教导营出身第55章 马县丞的末日(7)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1)第54章 马县丞的末日(6)第24章 起步(8)第213章 保民军第一战6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327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2)第160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4)第457章 金杯白刃下的自治第108章 第一次反围剿1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102章 王书辉下乡记6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77章 大练兵(1)第477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5第52章 马县丞的末日(4)第30章 日常(2)第66章 有水分的工业党人(2)第40章 妖僧(4)第21章 起步(5)第192章 武昌起义(2)第213章 保民军第一战6第90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5)第292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1)第452章 先死容易后死难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73章 骨干的产生(1)第76章 大丰收(2)第91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6)第375章 在山东(10)第58章 工业的獠牙(2)第18章 起步(2)第281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1)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203章 连锁反应4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270章 承天事变(4)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85章 奇葩的锦衣卫(2)第105章 反对本本主义1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厂化教育第99章 王书辉下乡记3第462章 必须进步必须改造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472章 临时工高迎祥第417章 两个案件和一个态度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342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3)第102章 王书辉下乡记6第328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3)第174章 审判(2)第153章 红旗漫卷出枝3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观1第458章 首都和纸币第489章 进入倒计时的南明第199章 武昌起义(9)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246章 肖文龙的觉醒6第492章 孙大圣棒打倭国第27章 开始(3)第199章 武昌起义(9)第55章 马县丞的末日(7)第302章 朱舜水访武昌(7)第496章 长子王青柏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1)第99章 王书辉下乡记3第115章 第一次反围剿8第335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4)第273章 承天事变(7)第64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4)第285章 新的开始(2)第405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8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244章 肖文龙的觉醒(4)第371章 在山东(6)第412章 后金内讧
第394章 光复辽南9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55章 马县丞的末日(7)第70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4)第197章 武昌起义(7)第6章 准备(2)第27章 开始(3)第301章 朱舜水访武昌(6)第462章 必须进步必须改造第106章 反对本本主义2第50章 马县丞的末日(2)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491章 觐见大皇帝第357章 炮击金州卫(10)第86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1)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3)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202章 连锁反应3第371章 在山东(6)第426章 王书辉犯了圣母病第480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8第424章 教导营出身第55章 马县丞的末日(7)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1)第54章 马县丞的末日(6)第24章 起步(8)第213章 保民军第一战6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327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2)第160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4)第457章 金杯白刃下的自治第108章 第一次反围剿1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102章 王书辉下乡记6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77章 大练兵(1)第477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5第52章 马县丞的末日(4)第30章 日常(2)第66章 有水分的工业党人(2)第40章 妖僧(4)第21章 起步(5)第192章 武昌起义(2)第213章 保民军第一战6第90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5)第292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1)第452章 先死容易后死难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73章 骨干的产生(1)第76章 大丰收(2)第91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6)第375章 在山东(10)第58章 工业的獠牙(2)第18章 起步(2)第281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1)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203章 连锁反应4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270章 承天事变(4)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85章 奇葩的锦衣卫(2)第105章 反对本本主义1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厂化教育第99章 王书辉下乡记3第462章 必须进步必须改造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472章 临时工高迎祥第417章 两个案件和一个态度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342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3)第102章 王书辉下乡记6第328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3)第174章 审判(2)第153章 红旗漫卷出枝3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观1第458章 首都和纸币第489章 进入倒计时的南明第199章 武昌起义(9)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246章 肖文龙的觉醒6第492章 孙大圣棒打倭国第27章 开始(3)第199章 武昌起义(9)第55章 马县丞的末日(7)第302章 朱舜水访武昌(7)第496章 长子王青柏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1)第99章 王书辉下乡记3第115章 第一次反围剿8第335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4)第273章 承天事变(7)第64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4)第285章 新的开始(2)第405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8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244章 肖文龙的觉醒(4)第371章 在山东(6)第412章 后金内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