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1)

伟人说过,“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王书辉觉得,虽然在具体问题上要具体分析,但是,真理之所以被称之为真理的原因,就像伟人说的那样,因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王书辉很喜欢的一个网络作家虹猫,就曾经在他的小说里写到,“所谓世家大族,如果是那种已经彻底腐朽的,他们上上下下都会认为,对他们有利的道理就是天下的道理。对于没有腐朽的世家大族而言,他们固然不肯轻易放弃土地之类的东西。但是他们也懂得,扛不过的时候就不能硬扛。但是有一点他们一定会坚持,新制度下提供正当向上的机会,他们肯定不会放过。”

王书辉觉得虹猫掌握了真理。至少在小说的角度而言,无论是他的书,还是他对社会的论断,都可以称得上是真理。

对于自己面前的鲁平,这个封建王朝的特务机关里的一个基层工作人员来说。他身上就明显的具备了虹猫说的那种,没有腐朽的世家大族的特征。虽然作为明朝半吊丝的鲁平,不过是一个人。但是,很明显,他对于自己正处于不能硬抗的状况看的很清楚,对于正当向上的机会也很懂得发现和把握。

不过,在王书辉看来,无论是自己的弟子还是党徒,或者是像自己的岳父以及老婆的舅舅们那样的亲戚们,或者是像司徒峰之类的合作者们,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定位都是错误和不准确的。

像鲁平一样,他们认为,王书辉作为一个被天子喜爱的藩王仪宾,一个利益集团中的一员,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的强势和跋扈。但是,他们觉得这些强势和跋扈的作为,都是权贵们天然的特点。他们一点也不认为,身为既得利益集团一份子的王书辉,会是个彻头彻尾的革命者。

王书辉一方面觉得,骄横跋扈的贵胄子弟身份是个很好的保护伞。另一方面,在每一次面对自己的岳父和亲戚,以及自己的合作者和弟子们的时候,他也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清楚的知道,能够理解自己革命理念的人,在这个时代是多么的稀少。

不过,当看到身边的陈封,顾国樟,贾三强等亲密弟子的时候,王书辉的那种孤独感和压抑感不自觉的减轻了不少。毕竟,在这个时代里,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虽然稀少,但还是有几个的。

王书辉想到这里,笑着对鲁平说道,“你说的这些话,怎么说呢,从大面上看倒也算是真话。可是我只说一个简单的道理。锦衣卫荆州千户所里,固然不可能有一千个锦衣卫那么多。但是,有那么几百个锦衣卫,还是有可能的。怎么那么多锦衣卫都没有屈从荆州张家的压力,跑到荆州来调查我。反倒是只有你们四个跑到枝江县来调查我呢。可见,你说这话,只有三分可信,剩下的七分全是骗人的话罢了。”

鲁平一听这话,就知道王书辉不是自己的那些在锦衣卫里的糊涂上司。说假话是骗不了人家的。所以他表现的倒也光棍,直接的就把实话说了出来。

“大人说了这话,可见大人是英明神武的。卑职这话确实有不实之处。不实之处在于,卑职虽然被户部尚书张问达大人之侄张天禄威胁不假,可是卑职也衡量过利弊。在卑职看来,您老人家犹如天上的白云,张天禄犹如地上的大树,卑职犹如地上的泥土。白云虽然位高权重,但是我这样的泥土,还是要大树来遮风挡雨的。”

王书辉一听这话,禁不住就大声的笑了起来。他笑了一会儿之后,对身边的几个弟子说道,“我以前和你们说过如今朝廷的状况。现今朝廷里如今只有这样三种人。一种是只知道卖嘴不知道做事的清流人物。这种人大多身居高位,只为自己的集体和团伙谋利益,完全的不看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对于党争是最拿手的。”

“第二种人,是完全的昏聩之辈,只知道埋头捞钱,给自己和家族攒下良田美宅的贪官污吏。他们自然也是不做事情的。”

“第三种则是像这个鲁平这样的人。说起来,在做官上,他们上没有依靠,下没有钱财,想要上进就只能靠抱大腿。但是这三种人里,只有鲁平这样的人还能做事情。虽然做的不见得有多好,但是至少还能做事。能做事的人,在如今的朝廷里已经凤毛麟角了。”

王书辉说完这话,又看了看跪在地上也面带谄媚笑容的鲁平,继续对弟子们说道,“鲁平这等人虽然能够做事情。但是,他们只是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情。我们复兴会则完全的不同。我们第一讲的是做事情,第二讲的是为百姓做事情,第三讲的是为民族和国家做事情。这就是我们和鲁平以及朝廷里的人都不同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现在读书学习的原因,和别的读书人也完全不同。他们读书学习,是为了做官,是为了自己或者他们所处的团体谋利。我们读书学习,是为了掌握做事情的方法,是为了天下的受苦百姓谋利。所以说,这个鲁平学习学的再好,读书读的再通。他和我们复兴会的人也不是一路人。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成立复兴会,为什么在各个部门强调思想教育问题的原因。”

看到自己的弟子们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王书辉感到很满意。他转过身继续对鲁平说道,“一个人为自己谋利益,这件事情,从根本上说是没有错误,甚至可以说是有情可原的。但是,你为了给自己谋利益,却来伤害我的利益,甚至于要搜集证据危害我的安全。从这一点来说,对于我,你就是有罪的。孔夫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所以说,你危害了我的利益,我要对你进行惩罚,就是一个必须和必然的事情了。”

鲁平在旁边听着王书辉对他的弟子们的教训话,里面有一多半的内容不大听得懂。不过,他心里大体上对王书辉又产生了新的看法。这位贵为王府仪宾,名誉性的锦衣卫指挥使的贵人,很明显,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种,和张天禄一样不学无术狗屁不通,只知道胡作非为的人。

在鲁平这种没受过教育的人看来,能够系统性的,条理性的分析问题,并对朝廷大事有一个明确说法的人,大多是些读书人。而且,这等读书人还不是那种读死书,脑袋僵硬的读书人。而是那种非常的神通广大,不仅能说,而且做起事情来井井有条办法颇多的读书人。不过,这样的读书人,他只在茶馆的说书人口中听说过。比如像诸葛孔明,刘伯温之类的人物。现实生活中他还真没见过。

鲁平听了王书辉对自己说的话之后,明确了两个问题。第一,想要通过说胡话,说瞎话来蒙蔽这位大人。那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第二,想要逃避惩罚,自己就必须对于王大人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说法,提出一个具体的解释和解决的办法来。要不然,难以想象的惩罚就要落到自己头上了。

说起来,半个月左右的学习,对于鲁平的帮助是很直接的,他对王书辉说道,“大人,荀圣说过,‘人性本恶’。卑职非贤非圣,做事情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这是本性决定的。”鲁平先用人性本恶的观点,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合理性的解释。

“大人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话是英明的。可是,与大人有怨的不是卑职,而是荆州府的张天禄张大少。卑职固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屈从于他,同样的道理,卑职作为锦衣卫的一员,也是愿意接受大人的指派的。”

鲁平比较隐晦的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可以接受张天禄的指派,搜集王书辉的罪证。一样的道理,他也可以接受王书辉的指派,搜集张天禄的罪证。这就是他半个月来,想到的解决问题,逃避罪责的最好办法了。

王书辉听了鲁平的前半段话,心里还觉得有点意思。可是在听完鲁平的后半段话的时候,心里不自觉的撇了撇嘴。

封建分子难以改造的特点,在鲁平身上到底是体现了出来。善于总结人际关系,善于内斗。因为生产力发展的迟滞和思想理论的僵化,封建统治阶级把主要的时间和经历都放在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斗争上了。即使像鲁平这样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底层人物,说起人际斗争来,都是一套一套的。

王书辉听完了鲁平的话,没有理会他,反而对自己的学生们继续开展现场教育的工作。他对大家说,“我常常和大家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性问题。那么,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性,除了把持政府的职权,利用政府职权疯狂的为自己谋利,不惜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外,在小的方面,日常的方面,也体现的非常明显。”

“就大的方面而言,我以前讲过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朝廷之所以,以八万使用先进武器的士兵,攻打茹毛饮血的六万关外蛮族,反倒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朝廷如今的当政者,精于内斗,消耗了国家的军事力量。更主要的是,那些士大夫内斗内行,外斗却是外行。一个文人指挥军队,在战术上和战略上,都展示出严重的无能来。”

“就小的方面而言,今天跪在这里的这个锦衣卫鲁平。他作为朝廷统治机器里的普通一员,在刺探消息,搜集请报这项本职工作上,表现的要多无能就有多无能。但是,在推诿责任搞人际关系斗争上,他却表现出一副行家里手的面目来。”

“所以说,虽然我们复兴会刚刚建立,复兴会的成员们还都是大家这样年轻干净的好同志。但是就像荀圣说的,人性本恶,这是一个客观和必然的规律。复兴会一定要把‘书本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广大的受苦的穷兄弟们紧密联系;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工作原则树立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改造自己人性恶的一面,才能在我们复兴会内部,杜绝腐朽的封建思想的侵蚀。”

看着大家认真的点着头,王书辉心里叹了一口气。他目前也真是没有太多的办法。资金,技术他有的是。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可以根据来自现代的教材,按部就班的进行。但是,真正能够领导新社会建设的人才真的太少了。

他把这些能够真正的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年轻人,时时刻刻的带在身边,抓住一切机会教育他们,真的是用心良苦的。

第380章 鲁东土地革命5第396章 光复辽南11第411章 推销员曾德昭第163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3)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160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4)第408章 黄台吉之死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189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5)第422章 机械和教条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观2第42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2)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122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3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153章 红旗漫卷出枝3第159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3)第395章 光复辽南10第154章 红旗漫卷出枝4第347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8)第41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1)第286章 新的开始(3)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237章 张知府的崛起(4)第260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8)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1)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2第171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3)第249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3)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462章 必须进步必须改造第335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4)第469章 后悔的陈新民第492章 孙大圣棒打倭国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206章 连锁反应7第192章 武昌起义(2)第274章 承天事变(8)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观1第436章 妻贤夫祸少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42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2)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287章 新的开始(4)第407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0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444章 北伐第一战第325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4)第378章 鲁东土地革命(3)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98章 王书辉下乡记2第302章 朱舜水访武昌(7)第371章 在山东(6)第74章 骨干的产生(2)第171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3)第316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5第320章 混乱与平静(1)第189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5)第105章 反对本本主义1第1章 穿越(1)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79章 大练兵(3)第33章 理念(1)第217章 程绍之死(2)第300章 朱舜水访武昌(5)第469章 后悔的陈新民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121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2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425章 当家方知家难当第266章 学员张兆欢(6)第122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3第144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2第117章 第一次反围剿10第292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1)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116章 第一次反围剿9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452章 先死容易后死难第188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4)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307章 终结者4第323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2)第371章 在山东(6)第259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7)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60章 工业的獠牙(4)第251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5)第388章 光复辽南3第24章 起步(8)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174章 审判(2)第149章 从阶级意识到革命意识1第447章 一个是俘虏另一个也是俘虏第436章 妻贤夫祸少第238章 张知府的崛起(5)第175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1)第176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2)
第380章 鲁东土地革命5第396章 光复辽南11第411章 推销员曾德昭第163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3)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160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4)第408章 黄台吉之死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189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5)第422章 机械和教条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观2第42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2)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122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3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153章 红旗漫卷出枝3第159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3)第395章 光复辽南10第154章 红旗漫卷出枝4第347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8)第41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1)第286章 新的开始(3)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237章 张知府的崛起(4)第260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8)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1)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2第171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3)第249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3)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462章 必须进步必须改造第335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4)第469章 后悔的陈新民第492章 孙大圣棒打倭国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206章 连锁反应7第192章 武昌起义(2)第274章 承天事变(8)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观1第436章 妻贤夫祸少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42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2)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287章 新的开始(4)第407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0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444章 北伐第一战第325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4)第378章 鲁东土地革命(3)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98章 王书辉下乡记2第302章 朱舜水访武昌(7)第371章 在山东(6)第74章 骨干的产生(2)第171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3)第316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5第320章 混乱与平静(1)第189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5)第105章 反对本本主义1第1章 穿越(1)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79章 大练兵(3)第33章 理念(1)第217章 程绍之死(2)第300章 朱舜水访武昌(5)第469章 后悔的陈新民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121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2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425章 当家方知家难当第266章 学员张兆欢(6)第122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3第144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2第117章 第一次反围剿10第292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1)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116章 第一次反围剿9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452章 先死容易后死难第188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4)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307章 终结者4第323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2)第371章 在山东(6)第259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7)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60章 工业的獠牙(4)第251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5)第388章 光复辽南3第24章 起步(8)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174章 审判(2)第149章 从阶级意识到革命意识1第447章 一个是俘虏另一个也是俘虏第436章 妻贤夫祸少第238章 张知府的崛起(5)第175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1)第176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