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后悔的陈新民

对于当初自己一时头脑发昏回到龙王沟当这个生产队长,现在的陈新民是非常的后悔的。

1635年,在莱州地区生产建设兵团服役了五年的陈新民,面对的是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不退役,直接转到铁路生产建设兵团服役。对于这一点,没有什么上进心,而且觉得当了五年的兵已经当够了的陈新民并不喜欢。

第二个选择是直接转业到一个农场的武装部上班。对于这一点,深知所谓农场的武装部其实就是民兵部队,这个工作其实和在部队里当兵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的陈新民也不怎么喜欢。

和大部分的生产建设兵不同,在部队里只是通过了扫盲教育和算术考核的陈新民,觉得自己在部队这个环境里已经毫无出路了,所以陈新民也不想去。

最后一个选择,则是直接从部队完全转业,彻底的从士兵变成百姓。而且这个选择还可以让转业后回到原籍的陈新民当一个基层干部。对于这一点,盘算了一下自己五年来攒下的工资和津贴之后,陈新民觉得很好。

按照他的想法,回到家乡的自己靠着三万多块钱的存款,再加上个基层干部的身份,可以娶到一个很好的媳妇,过上相当舒服的日子。所以即使在老家已经没有一个亲人了的陈新民,最终做出了这个选择。

陈新民的想法是好的。陈新民的目标也是容易达成的。

因为陈新民的老家属于地形环境较差的丘陵地带,所以复兴党并没有把这个区域变成国营农场,而是根据当地的情况在当地建立了人民公社。

陈新民的老家莱州府招远县阜山镇龙王沟村,在陈新民回去的时候,已经变成了莱州地区招远县阜山人民公社第七生产队了。

因为这一地区属于地形条件较差,农业生产落后,没有任何矿产资源的非重点区域,所以除了多了一条从阜山人民公社机关驻地阜山镇到龙王沟村的一条两米宽的三合土小路以外,龙王沟村和当年陈新民离家参军的时候相比较,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

当然,也不能说没有任何的变化。

当陈新民回到龙王沟也就是现在的阜山人民公社第七生产队的时候,他发现整个村子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他这样十几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龙王沟几乎绝迹了。

陈新民知道,当初组织上到龙王沟征兵的时候,因为向往着每天可以吃饱饭,动不动就可以吃到午餐肉的生活,整个村子里所有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人,几乎都是拖家带口的一起离开了。

所以当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整个村子里几乎都是中老年人的时候,他也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和自己不同,自己的那些老乡们在外面见了世面,过上了新生活以后,几乎没有人想要回到龙王沟重新过那种死命的在土里刨食也混不饱肚子的生活了。像他这样即使在家乡已经没有任何的亲人了,但是却仍旧想着衣锦还乡的人,陈新民自己也知道,那是真正的不多的。

回到了家,凭借着三万多人民币的存款再加上一个“干部”的身份。陈新民倒是快速的解决了自己的个人问题。

和在部队里组织上介绍的那些对象非常关注陈新民的文化水平、技术等级水平和军功奖励,因为自己的不思进取动不动的就会遭遇嫌弃不同,在如今只剩下两百多人的阜山人民公社第七生产队里,十多个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未婚妇女,是随便陈新民挑选的。

虽然在已经是见多识广的陈新民眼中,这十多个年轻妇女的样子都土的掉渣,憨的可怕,但是陈新民也不敢接受一个远的不能再远的亲戚把自己正在招远少年军上学的十四岁女儿嫁给他的提议。

要知道在部队服役的时候,陈新民可是参加过好几次有关违犯《婚姻法》的公审大会的。其中最让陈新民记忆深刻的一次公审大会,就是有关一家人强迫自己正在参加少年军的女儿嫁给一个本村富户家的傻儿子的事情。

在那次公审大会中,强迫自己女儿退学结婚的两口子被判处了无限期劳改(无期徒刑劳改至死)的处罚。那家有傻儿子的家庭,因为组织人手到少年军里强抢学员,七个参与事件的亲戚被少年军警卫部队当场击毙。其他五个被警卫战士枪击致残的倒霉家伙也被判处了死刑,当场执行。

那个有个傻儿子的家庭里,除了傻儿子被收归劳改营劳动教养以外,傻儿子的父母因为触犯《婚姻法》和《刑法》,组织和策划犯罪行为,也被判处死刑当场执行。

就因为一个正在参加少年军的女娃子,政府就几乎把两家人都给杀光了。别说陈新民这个刚刚转业的大头兵了,就是在兵团里,排长连长之类的首长,在这次公审大会之后,也对少年军里的女学生们看都不敢看一眼了。

陈新民就是在亲眼目睹了这次公审大会之后,才树立了《婚姻法》是至高无上的法典,国家对于妇女的保护和关注是玩真格的的观念的。也是因为这个经历,陈新民彻底的绝了娶一个“城里”女人的想法。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陈新民才对所有的女学生都敬而远之。所以即使第七生产队的十几个未婚妇女根本就不符合陈新民的审美标准,陈新民还是在这些妇女中矬子里拔大个,选了个个头最高,卫生习惯最好的妇女作为自己的妻子。

不过陈新民回到老家之后的好日子就到此为止了。

在第七生产队里工作了不到半个月,陈新民就明白了为什么同为兵团转业兵出身的公社党委书记,当初在和他谈话的时候脸上露出来的那种不忍的神色了。

在只有两百多人,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几乎没有办法和大家进行任何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第七生产队里,陈新民体会到的是一种空前的不适应和不舒服。

在这个交通极为不便(其实和几年前比起来已经好多了),没有任何现代化设施(其实生产队已经普及了压力井和蒸汽抽水机了),几乎没有任何组织和纪律的散漫生产队里,已经完全适应了干净卫生的环境,整齐有序的市容,快速便利的交通,丰富充足的物资的陈新民真的感到非常的难受。

不提别的,光是买牙刷牙膏这个过去在兵团里再普通再轻松不过的事情吧。陈新民就得自己骑着马走上二三十里路的土路到公社去才能做到。

他想要自己盖的红砖大瓦房,也因为只有在三十多里地外的公社才有一家砖瓦厂的缘故,到了一年多后也没办法落实。因为砖瓦的价格虽然不贵他自己完全可以负担,但是生产队里面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盖这种红砖红瓦的水泥房子。更何况,运输那些砖瓦的事情,也得是陈新民自己负责。

盖一座三四十平米的红砖房子,要是有一个十人左右的半专业的小团队的话,这个工程在材料准备齐全的情况下,最多半个月就能完成了。可是同样的工作,让一个人承担起所有的材料采购,运输,建设的所有环节和过程的话,陈新民光是想一想就浑身发抖。所以陈新民回到龙王沟之后,一时半会儿的还就真的建不起一座小砖房来。

陈新民在龙王沟觉得自己事事无力,但是龙王沟的两百多老弱病残却并不觉得这里有什么不好的。

因为陈新民在兵团里学会了全套的操作、维修和运转蒸汽机的本事,所以当陈新民回到龙王沟,让生产队里长期趴窝的蒸汽抽水机和蒸汽磨坊重新恢复了运转之后,生产队的队员们可是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的。

毕竟对于这个两百来人的以中老年人为主的生产队来说,在有了良种和化肥,家家户户都分足了土地的情况下,只要能够保证灌溉和粮食加工,他们的生活就可以变得非常的“富足安康”。

每亩地只需要上缴三层的“皇粮国税”,没有任何的摊派和劳役。在人均土地七八亩,亩产六七百斤的情况下,交完了“皇粮国税”,再把口粮留足,把剩余的粮食都卖给“朝廷”之后,第七生产队的队员们,就可以在吃饱喝足之余还能存下“不少”的钱来。他们甚至可以高高兴兴的买到不少的“奢侈品”(最多也就是糖果罐头之类的东西)用来“享受”。

在这种充满了小农经济特征的懒散和安逸的环境下,即使不追求进步如陈新民者,也对队员们的小富即安感到不可思议。对于在外面已经生活了五六年的陈新民来说,这种温饱生活,在外面任何地方都可以满足。在现如今的世道里,只要出力气干活,认真努力一点,就可以过上比这种温饱还要好的多的生活。

陈新民自己就知道,在莱州地区生产建设兵团的营区周边,那些卖包子卖馒头的小贩们,就可以轻松的过上天天吃肉的好日子。那些营区周边卖烤地瓜烤土豆,修鞋子理发的小贩们的生活,都要比阜山人民公社第七生产队的队员们好的多。

即使像陈新民这样缺乏经济理念的人也知道,在农闲时间搞些副业,到县城里做些小生意,就完全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家的生活。即使不这么做,在农闲时间搞一搞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能有效的增加生产队的粮食产量。

可是在第七生产队里,那两百多个老弱病残虽然充分尊重作为生产队长的陈新民的权威,但是对于他号召大家在农闲时间搞生产增收,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事情,几乎没有任何人呼应。

面对陈新民的无奈,阜山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曾经的生产建设兵团排长的沈大山也表示没什么办法。他对来请教办法的陈新民说道:

“咱们都是在兵团里呆过的人,咱们对于农业生产也好,工业生产也好,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咱们国家里,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讲究的都是一个规模化和机械化的思路。越是规模化,越是机械化,农业生产的水平,工业生产的水平就越高。但是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无论是大农业生产还是小农业生产,都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

“搞农业生产也好,搞工业生产也好,都是需要人去劳动的。有了能够掌握设备和技术的人,才有了成倍增长的工农业产量。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先得有人才行。”

“你看看报纸就知道了,国家目前的粮食生产主要都是国营农场来承担的。光是国营农场每年生产的粮食就能充分满足全国将近一亿人口的粮食需要,甚至有巨量的盈余了。所以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我们这些作为补充单位的人民公社,其实是处于一个比较郁闷的位置的。”

“搞工业,我们搞不过人家作为工业中心的县城。搞农业,我们搞不过进行专业化机械化生产的国营农场。而且在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无论是作为工业中心的县城还是作为农业生产主力的国营农场,他们还要不停地从我们这些偏远地区的人民公社里面抽取劳动力。”

“你看看这份报告。光是去年从咱们公社出去到县里和矿区干活当工人的就有四百多人。两个生产队直接就黄摊子了。”

“没有人,我们什么事情也别想干好。没有人,我们什么设想也别想实现。当初我到县委和郭书记反映这个人口流失的问题的时候,你知道郭书记是怎么和我说的吗?”

听了沈大山的提问,陈新民下意识的就接口道:

“郭书记是怎么说的?”

看了已经没有什么精神头的陈新民一眼,沈大山说道:

“郭书记明确的告诉我,我们这些人民公社的任务,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对人口向中心地区集中造成的影响进行处理和解决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后就是专门负责维持人口越来越少的地区基本秩序的。”

“郭书记这话我回来之后仔细的琢磨了一下就明白了。说到底,我们就是做善后工作的。什么时候公社里的年轻人走光了,什么时候公社里的老年人死光了,什么时候我们这个公社的存在也就结束了。”

“所以你也不要想着总要用那些根本就做不成什么事情的中老年人,搞什么扩展性的生产和建设活动了。维持住现状,保障这些中老年人的生活稳定,就是你这个生产队长的核心工作。”

听完了这话,陈新民的脸都绿了。他回到老家确实是想过相对轻松的日子不假。可是他也没想到自己居然是要回来承担一个养老看坟的工作的。

看到陈新民的脸色不好,沈大山有些戏谑的笑了起来。他对陈新民说道:

“小陈你也不要太消沉。其实你完全可以和今年那两个转到县城工作的生产队长学习学习嘛!别管是用什么手段,别管是以一个什么方式,只要你能把你手底下那两百多人都介绍到工矿企业或者农场去,你这个生产队长的任务就结束了。到时候国家就会给你重新安排工作了!”

“其实你要是仔细想一想,这个办法其实比你领着那两百来人在小山沟子里苦熬好多了。现在各地区的人手多紧缺啊!”

看着书记脸上的笑容,陈新民突然产生了一种掉到了人口贩子的陷阱里的错觉。

彻底的搞清楚了状况的陈新民不禁想到:

“早知道是这样情况,我直接留在兵团多好。何必这么折腾一通呢?”

第75章 大丰收(1)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180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6)第252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6)第5章 准备(1)第56章 马县丞的末日(8)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310章 终结者7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绝佳机会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156章 红旗漫卷出枝6第458章 首都和纸币第306章 终结者3第93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8)第334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3)第253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1)第92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7)第294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1)第284章 新的开始(1)第44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4)第163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3)第418章 简单粗暴和物质刺激第73章 骨干的产生(1)第37章 妖僧(1)第431章 春水暖鸭先知第26章 开始(2)第328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3)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388章 光复辽南3第134章 入学风波3第271章 承天事变(5)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观2第404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7第104章 王书辉下乡记8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126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7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2第354章 炮击金州卫(7)第273章 承天事变(7)第7章 准备(3)第144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2第173章 审判(1)第436章 妻贤夫祸少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456章 打破旧规矩建立新规矩第75章 大丰收(1)第219章 马祥麟的转变(2)第286章 新的开始(3)第373章 在山东(8)第473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1第196章 武昌起义(6)第356章 炮击金州卫(9)第62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2)第268章 承天事变(2)第166章 松滋大开复兴花(2)第475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3第19章 起步(3)第184章 陈保生进城(4)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10章 婚事(2)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362章 建设新湖北(5)第5章 准备(1)第311章 终结者8第5章 准备(1)第165章 松滋大开复兴会花(1)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152章 红旗漫卷出枝2第136章 教学相长1第400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3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155章 红旗漫卷出枝5第322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1)第258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6)第426章 王书辉犯了圣母病第186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2)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316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5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134章 入学风波3第316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5第5章 准备(1)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109章 第一次反围剿2第217章 程绍之死(2)第478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6第258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6)第461章 搭板楼比紫禁城更美丽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3)第292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1)第274章 承天事变(8)第258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6)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182章 陈保生进城(2)第99章 王书辉下乡记3第43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3)第160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4)第292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1)
第75章 大丰收(1)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180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6)第252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6)第5章 准备(1)第56章 马县丞的末日(8)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310章 终结者7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绝佳机会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156章 红旗漫卷出枝6第458章 首都和纸币第306章 终结者3第93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8)第334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3)第253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1)第92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7)第294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1)第284章 新的开始(1)第44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4)第163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3)第418章 简单粗暴和物质刺激第73章 骨干的产生(1)第37章 妖僧(1)第431章 春水暖鸭先知第26章 开始(2)第328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3)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388章 光复辽南3第134章 入学风波3第271章 承天事变(5)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观2第404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7第104章 王书辉下乡记8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126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7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2第354章 炮击金州卫(7)第273章 承天事变(7)第7章 准备(3)第144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2第173章 审判(1)第436章 妻贤夫祸少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456章 打破旧规矩建立新规矩第75章 大丰收(1)第219章 马祥麟的转变(2)第286章 新的开始(3)第373章 在山东(8)第473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1第196章 武昌起义(6)第356章 炮击金州卫(9)第62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2)第268章 承天事变(2)第166章 松滋大开复兴花(2)第475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3第19章 起步(3)第184章 陈保生进城(4)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10章 婚事(2)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362章 建设新湖北(5)第5章 准备(1)第311章 终结者8第5章 准备(1)第165章 松滋大开复兴会花(1)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152章 红旗漫卷出枝2第136章 教学相长1第400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3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155章 红旗漫卷出枝5第322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1)第258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6)第426章 王书辉犯了圣母病第186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2)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316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5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134章 入学风波3第316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5第5章 准备(1)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109章 第一次反围剿2第217章 程绍之死(2)第478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6第258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6)第461章 搭板楼比紫禁城更美丽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3)第292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1)第274章 承天事变(8)第258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6)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182章 陈保生进城(2)第99章 王书辉下乡记3第43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3)第160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4)第292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