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连锁反应6

襄阳卫、阜城卫、承天卫、显陵卫,总共是三所军卫和一所陵墓卫。用了不到七天的时间,先后点核查验了四个卫所的戚元彪,并没有像巡抚姚宗文派遣的调查小组里的那些文官们那样兴致勃勃,他的内心是非常的崩溃的。

很明显,襄阳卫的情况并不是湖广各卫所的特例。戚元彪检查过的四个卫,所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卫所兵员严重缺额,卫所士兵的军服器械严重缺乏。

像襄阳卫那样,用锡箔纸糊出来的武器糊弄检查的情况,在戚元彪后面检查的三个卫所中更加严重一些。

看到显陵卫指挥使领着十二个家丁把纸糊的大刀舞的虎虎生风,戚元彪在自己的心里骂了很多次国骂。关键就是这帮卫所的军官们实在是太侮辱自己的智商了。

戚元彪在襄阳卫的时候,为了保护襄阳卫指挥使的面子,就没有在明面上揭出他的那种用纸糊的武器和盔甲糊弄检查的情况。

让戚元彪没想到的是,听到了消息并有学有样的湖广个卫所的武官们,不仅自己的智商低下,而且还喜欢鄙视别人的智商。他们还真的以为自己看不出什么是精铁打造的武器,什么是锡箔纸呼出来的武器不成么?

戚元彪今年三十一岁。在古代人的角度来说,他已经是而立之年的人了。有一些结婚早生育早的人,在这个年龄段有孙子了也是常见的。

戚元彪作为一个而立之年的人,虽然也保持着旺盛的上进心,但是脱离了京卫那个环境之后,在地方上看到的是更加糜烂的情况。这对他的上进心,真的是个不小的打击。

看了四所卫所之后,智商被鄙视的戚元彪心中充满了挫败感。

戚元彪的两个家丁戚文和戚武,倒是没有像自家的将主戚元彪那样满怀挫败感。他们作为戚元彪的随从,在六天的考察中赚了个钵满盆足。四个卫所的各级武官们,给他们上了不少的态度(“上态度”:东北黑话,给领导送礼的意思)。

戚元彪的下属对于湖广地方卫所的糜烂不以为然,戚元彪的上司姚宗文对湖广地方卫所的糜烂忧心忡忡。但是,他们都不及戚元彪对整个大明朝的军事状况充满了失望。

姚宗文的心思比较简单。他觉得,就是矬子里拔大个,也要从各地卫所的正兵和军余中抽调士兵组成自己的直辖武装。毕竟,作为地方督抚,如果自行招募百姓成军的话,很容易给政敌留下破绽。要知道,在政治斗争中的任何微小的破绽,都会成为政敌攻击自己的手段。

戚元彪对此的意见很大。熟读《纪效新书》的戚元彪,在理性上就认为卫所兵不可用。这些不是驻扎在府城里,就是有独立军城的卫所兵,已经几代人都是市井中人了。戚大帅可是说过的,这等油滑奸巧之徒是最不可用的。

不过,戚元彪的表态被巡抚大人姚宗文忽视掉了。因为戚元彪的不合作,姚宗文命令自己的武官幕僚中的一个熟读兵书战策的武举人,承担挑选“精兵”的工作。这位武举人也是个奇葩人物,他从四个卫所中精挑细选,还就真的选出将近一千个“合格”的兵员。

戚元彪可是知道这些“合格”的兵员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物。这群人都是四个卫所中年级比较轻,体质比较好的士兵。他们都是俗称“样子货”的家伙。

很明显,这些士兵实际上还不如那些三四十岁的卫所老兵呢。因为他们连基本的号令都搞不清楚。而那些卫所老兵,大多在十几二十几年前有过些军事经历。他们多多少少的还知道要排好队列不是。

戚元彪因为自己和上司姚宗文之间理念上的冲突,被上司姚宗文剥夺了对未来军队的掌控权。戚元彪心里非常的别扭。他顺势把“点兵核饷”的工作业移交给了那个万历年间的武举人陈建业。他自己则跑回在襄阳的住所中不出来,开始当起了宅男来。

就在戚元彪移交了自己的工作后不久,襄阳的临时巡抚衙门就接到了荆州知府张宏的报告。

荆州知府张宏在报告中告诉巡抚姚宗文,武昌乱兵自称“保民军”。在控制了武昌府城后,因为粮食不足,“保民军”已经开始对周边地区进行劫掠和骚扰。荆州地区受到了“保民军”行动的波及。目前有大股的乱兵,正在荆州乡间肆虐。

荆州知府张宏提醒巡抚姚宗文,最近荆州地区的道路不宁。他希望巡抚衙门考虑实际情况,暂缓对荆州卫的“点兵核饷”工作。

姚宗文出于一个文官的习惯,虽然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还是将所有的文武幕僚全都召集了起来,对这个消息进行讨论。

姚宗文的幕僚们,对于荆州府的这个报告的看法是大致相同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荆州卫的障眼法。“养贼自重,胁贼自重”,这是大明朝武官们使用的惯常手段。这种小花招无论是对于文官还是对于武官,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姚宗文的不少幕僚揣摩了自家“主公”姚宗文大人“报仇心切”的态度之后,大部分人都对荆州卫的“无耻”,表现的非常愤慨。不少人向姚宗文进言,不仅不应该相信荆州府方面的报告,反而应该立即派遣调查组前往荆州府对荆州卫进行工作检查。

毕竟,从他们自身的利益上来说,荆州府的富庶和繁华(因为复兴会的原因),他们已经是耳闻已久。这群人对于到荆州府去大捞一笔,那是相当的雀跃的。

姚宗文本人当然从心里往外都想早一点派人去找王书辉的麻烦,找回自己的面子。可是呢,因为戚继光生前很得文官集团的赏识,戚家军和文官们配合的一向很好。所以,姚宗文也确确实实是把看起来很有本事的戚元彪当成是自己重要的臂膀的。

所以,下意识的,姚宗文就向戚元彪讨主意,想要听听他的看法。

戚元彪自然是非常熟悉武官们的猫腻的。不过呢,戚元彪这个“纯理论派”考虑问题相对比较全面。他向姚宗文建议,应该派遣一千多名新近招纳的“新兵”,随同考察小组一起前往荆州。

毕竟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压制荆州卫,警告荆州卫。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新兵”的行军能力的一次考验。

听到戚元彪说出了这么“有见地”的观点,姚宗文是非常高兴的。他欣然的接受了戚元彪的建议。以陈建业为新军统领,率领一千人的队伍,随同考察组前往荆州。

第135章 入学风波4第7章 准备(3)第129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2第489章 进入倒计时的南明第472章 临时工高迎祥第347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8)第236章 张知府的崛起(3)第219章 马祥麟的转变(2)第415章 汉川农场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362章 建设新湖北(5)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376章 鲁东土地革命(1)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259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7)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397章 光复辽南12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观2第93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8)第154章 红旗漫卷出枝4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222章 马祥麟的转变(5)第2章 穿越(2)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295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2)第8章 准备(4)第6章 准备(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377章 鲁东土地革命(2)第94章 炼钢和锅驼机第64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4)第325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4)第222章 马祥麟的转变(5)第210章 保民军第一战3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247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1)第110章 第一次反围剿3第196章 武昌起义(6)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354章 炮击金州卫(7)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417章 两个案件和一个态度第407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0第336章 制度这个事儿(1)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172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4)第21章 起步(5)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326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1)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301章 朱舜水访武昌(6)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431章 春水暖鸭先知第139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1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368章 在山东(3)第37章 妖僧(1)第337章 制度这个事儿(2)第61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1)第271章 承天事变(5)第130章 工业化的浪第255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3)第266章 学员张兆欢(6)第158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2第354章 炮击金州卫(7)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445章 孙元化的小药丸儿第8章 准备(4)第97章 王书辉下乡记1第243章 肖文龙的觉醒(3)第31章 日常(3)第13章 立足(1)第442章 相同的身体不同的人生第302章 朱舜水访武昌(7)第115章 第一次反围剿8第312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1第437章 三种“非国民”第181章 陈保生进城(1)第446章 “疯狂”的张永涛第301章 朱舜水访武昌(6)第394章 光复辽南9第382章 东改编1第455章 南京是个大包袱第471章 南方局势第159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3)第418章 简单粗暴和物质刺激第416章 人民陪审制度第16章 立足(4)第220章 马祥麟的转变(3)第61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1)第166章 松滋大开复兴花(2)第76章 大丰收(2)第285章 新的开始(2)第304章 终结者(1)
第135章 入学风波4第7章 准备(3)第129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2第489章 进入倒计时的南明第472章 临时工高迎祥第347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8)第236章 张知府的崛起(3)第219章 马祥麟的转变(2)第415章 汉川农场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362章 建设新湖北(5)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376章 鲁东土地革命(1)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259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7)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397章 光复辽南12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观2第93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8)第154章 红旗漫卷出枝4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222章 马祥麟的转变(5)第2章 穿越(2)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295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2)第8章 准备(4)第6章 准备(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377章 鲁东土地革命(2)第94章 炼钢和锅驼机第64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4)第325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4)第222章 马祥麟的转变(5)第210章 保民军第一战3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247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1)第110章 第一次反围剿3第196章 武昌起义(6)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354章 炮击金州卫(7)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417章 两个案件和一个态度第407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0第336章 制度这个事儿(1)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172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4)第21章 起步(5)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326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1)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301章 朱舜水访武昌(6)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431章 春水暖鸭先知第139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1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368章 在山东(3)第37章 妖僧(1)第337章 制度这个事儿(2)第61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1)第271章 承天事变(5)第130章 工业化的浪第255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3)第266章 学员张兆欢(6)第158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2第354章 炮击金州卫(7)第147章 简单逻辑3第445章 孙元化的小药丸儿第8章 准备(4)第97章 王书辉下乡记1第243章 肖文龙的觉醒(3)第31章 日常(3)第13章 立足(1)第442章 相同的身体不同的人生第302章 朱舜水访武昌(7)第115章 第一次反围剿8第312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1第437章 三种“非国民”第181章 陈保生进城(1)第446章 “疯狂”的张永涛第301章 朱舜水访武昌(6)第394章 光复辽南9第382章 东改编1第455章 南京是个大包袱第471章 南方局势第159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3)第418章 简单粗暴和物质刺激第416章 人民陪审制度第16章 立足(4)第220章 马祥麟的转变(3)第61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1)第166章 松滋大开复兴花(2)第76章 大丰收(2)第285章 新的开始(2)第304章 终结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