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孙元化的小药丸儿

如果从战争的艺术性的角度来看的话,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战争的艺术性是反向发展的。

艺术性这个东西的基础,是复杂和多变。但是生产力水平越高,社会文明等级越高,整个战争的过程就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单一。

即使在工业文明时代的战争中仍有很多具体的战斗和细节性的东西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战争的艺术性来,可是从宏观的角度上说,战争是战争双方的综合实力的对抗,这一事实的表现是越来越明显的。

和农业文明时代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将领影响不同,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将领的个人的素养在战争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双方大炮数量的对比,双方国家动员能力的对比,双方国力负担能力的对比,双方科技水平的对比等等,这些作为硬实力的要素,变成了工业文明时代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具体到1632年的复兴党身上的话,以后世人的观点来看鲁东军区临编第一军团和孙元化、卢象升的山东新军、天雄军的战斗,那就是个非常乏味的过程。

因为缺乏时间的积累,再加上复兴党对于人才的培养采取的是工厂化的灌输方式,这就导致了复兴军在战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教科书式的机械性风格。

经过十年的发展,复兴党治下已经有了几十万受过全面军事训练的正规军和上百万接受过二级军事训练的预备役,以及近千万接受过基本军事训练的民众了。

从复兴党治下随便找出个人来,无论是普通的家庭妇女还是刚刚上学的少年儿童,甚至是接受政府补助的老年人,只要是复兴党治下的民众,几乎每个人都在长期的按时的接受基本军事训练的他们,完全可以毫不困难的说出复兴军基本战斗原则“七步走”的内容。

所谓“七步走”战斗原则,是王书辉这个军盲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出来的战斗基本步骤。虽然现在的复兴军军事教育内容要比这个高明全面深刻的多的多,但是“敌情侦察”、“战场设定”、“远程打击”、“近战杀伤”、“伤员救治”、“防疫清场”、“经验总结”这七个步骤,仍具在指导着复兴军的所有战斗。

就以鲁东军区临编第一军团和孙元化卢象升的部队进行的这场“沧州战役”来说吧。在侦查人员的情报被送到军团参谋部之后,军团参谋部的参谋们根据情报人员提供的数据,用算盘和手摇式机械计算机等计算工具,立即开始进行演算。

在演算结束之后,参谋部按照计算结果,开始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鲁东军区临编第一军团参谋部制定的一号计划是:凭借着我军的补给优势,对后勤补给最多还能支撑三到七天(因为数据不够精确,只能得出这样模糊的结果)的沧州城进行围困,全面削弱敌军的战斗能力。如果能够对沧州城开展有效的宣传攻势的话,有可能最终实现对沧州城和沧州城内敌军的和平接收。

按照复兴军的制度,参谋部在军队里承担的是主持日常军事训练和在战场上根据情况制定的战斗方案的工作。至于具体的作战指挥的工作,就是由各级指挥员,也就是各级军事长官们来承担了。

一般情况下,指挥员有选择作战方案的自由,没有制定作战方案的权力。而参谋部则有制定作战方案的权力,没有选择战斗方案的自由。

所以,鲁东军区临编第一军团参谋部按照目前的情报制定了三种作战计划供指挥员选择。当然,作为一号计划,参谋部认为它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鲁东军区临编第一军团的副总指挥、司令李明德,并不喜欢这个缺乏攻击性,显得非常“保守”的一号计划。

作为希望在北上计划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战功,能够在复兴军内提高整个鲁东军区部队战斗力排名的李明德来说,如果像参谋部的“小贩”们那样,总是斤斤计较己方和敌方的各方面物资条件,总是对于压低己方的作战成本孜孜不倦的话,自己领导下的鲁东军区各部,就会在复兴军内获得一个“保守”、“消极”的名头。

鲁东军区临编第一军团总指挥、政委赵元志,是个性情沉稳的人。从他本人的角度上讲,他是认可参谋部提供的一号计划的。

作为一个老政工,赵元志考虑的更多的是在战斗结束后怎样更好的接收和改造敌方部队的问题。按照他的经验,在攻城战里对敌人进行军事打击之后,一般情况下会提高对投降敌军的接收和改造困难。

要知道,挨过大炮和火箭筒轰炸,被手榴弹和机枪洗礼过的俘虏,和没挨过大炮和火箭弹轰站,没被手榴弹和机枪洗礼过的俘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复兴军的强大火力虽然确实能够对俘虏进行深刻的震撼和威慑,可是复兴军强大火力不仅会对敌军造成的巨大的战斗减员,而且大部分被复兴军强大火力震撼和威慑后的俘虏,都会受到严重的精神伤害,从而影响他们接受改造和教育的进度。

特别是从后续工作的角度上看的话,往往复兴军对敌人进行了大规模的火力覆盖之后,会极大的加重军医部门的工作压力。

目前鲁东地区正在进行负担沉重的根据地医疗体系建设工作,因为部队方面要对正在实行军管的根据地提供直接的扶持和帮助,所以部队方面自己的卫生医疗体系的压力已经很大了。一旦对沧州城进行大规模的进攻,那么临编第一军团的后勤系统就不仅要对明军俘虏进行救治,还要对沧州城内被误伤的大量群众进行救治。

这样一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重卫生医疗体系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不仅对明军俘虏的思想工作不好做,而且还要增加政工体系对沧州城内人民群众的政治工作压力。

人民群众被炮弹、火箭弹误伤了,他们对作为进攻方的复兴军是会有很大的意见的。

不过同样是因为制度原因,原则上,作为部队第一人的政委只能和参谋长一样,在讨论中发表意见。最终决定怎么打,用哪套计划打,这个选择权,还是在指挥具体战斗的指挥员手中的。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李明德的意见是排在第一位的。

李明德当然不可能没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对于他来说,这方面的问题只能排在第三位。第一位当然是考虑到鲁东军区各部在复兴军内的排位问题。但是在明面上李明德说出的第二个因素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李明德在讨论中对政委和参谋长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鲁东军区建立四年以来,长期缺乏实战作战经验。增加部队的作战经验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

最终的讨论结果是,双方各退一步。按照参谋部制定的第二号计划,先对沧州城内的山东新军和天雄军进行为期两天的围困和骚扰,在第三天再对沧州城进行全面正式的军事打击。

和复兴军方面的状况不同,沧州城内的气氛非常的压抑。

作为明军的领导者,正站在城墙上的卢象升和孙元化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年轻的卢象升身上有着比较积极的进取精神,所以这种精神体现在作战上,天雄军的战斗风格是比较主动的。

年纪较大同时又信仰天主教的孙元化则是一个思想上相对比较消极和保守的人。他的这个性格特征让山东新军形成了一种步步为营先守后攻的特征。

可是无论是孙元化还是卢象升,在面对他们几乎完全不了解,搞不清来历背景的复兴军的时候,两人都表现的非常谨慎。

毕竟,就是单单的从外形外貌上看,复兴军都是非常的不好惹的。

在明朝末年这个时代里,经济上已经陷入全面困境的明王朝政府,早就不能为自己的部队配备比较统一的军装了。

无论是山东新军还是天雄军,都是那种自备穿戴的军队。除了各级军官能够穿上样式相对统一的铠甲披挂外,普通士兵的穿着打扮多种多样。以至于在和闯军混战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分辨敌我,明军士兵必须在胳膊上系上一条红色的布带。

而沧州城外的复兴军则完全不同,统一样式的黑色头盔,统一样式的蓝色军装,统一样式的黑色棉靴,统一样式的包裹背带,统一样式的枪支军械。这种统一加上复兴军因为高度的纪律性和组织性表现出来的步调一致,让除了一些尖利的哨子声和口令声外一片安静,只能听到不同频率的整齐声响的复兴军,体现出一种非常巨大的威慑力来。

特别是当三万多部队快速的包围住了沧州城,并在部分部队对城市进行警戒的同时快速的完成了矮墙和铁丝网组成的工事建设后,在城墙上观望的孙元化和卢象升心中顿时升起了一股不寒而栗的感觉。

面色苍白的卢象升在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复兴军的防御工事后,咽着唾沫艰难的对脸色铁青的孙元化说道:

“大人,必须要出城试探一下对方的战力如何才行。”

有着深厚“西学”背景的孙元化和卢象升还不一样。对“西洋火器”和“南洋火器”研究颇多的孙元化看到复兴军在城池一侧布置的上百门火炮被推进快速设置好的炮位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拔凉拔凉的了。

在目前的中国,可能除了复兴党以外,只有孙元化对于火炮的威力有着最直接的认识。曾德昭曾经为孙元化演示过开花大铁炮(发射定时开花弹的滑膛炮)的“恐怖”威力。但是当时的孙元化因为实在无法负担开花大铁炮和开花弹的高昂价格,所以并没有向曾德昭采购那种显得有些“超前”的装备,而是给部队装备了比较不靠谱的大明制式弗朗机炮。

现在看到明显很先进,很有威力的上百门复兴军制式火炮(克虏伯七十五毫米山炮)被布置在一个方向上,孙元化只想向天主祈祷这些火炮不要像自己推测的那样威力巨大。

在城门处布置机枪和火箭筒阵地,是复兴军在攻城战中的基本动作之一。这么做的原因除了战术上的需要之外,对敌人彰显复兴军强大的战斗力,在思想上威慑敌人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但不幸的是,根本就不需要火炮发威,当复兴军出现在沧州城外之初,就在复兴军猛烈的火力下仓皇的逃回沧州城内的明军,在卢象升麾下最勇武的将领和一队亲兵的率领下冲出沧州城南门,进攻复兴军在南城门外的机枪和火箭筒防御阵地的时候,一个颠覆这个农业文明时代的所有人的景象出现了。

四十多颗火箭弹按照一种近乎平直的弹道,直接覆盖性的射入这支四五百人的队伍。刚刚因为这几百人的呼喝声显得有了些战争气氛的战场,立即被巨大的爆炸声压制了。

等到几分钟后火箭弹爆炸激起的烟尘快速的被北风吹散之后,原本那几百个正在奋勇冲锋的明军的位置上,现出的是一个由大量的人和马的尸块组成的,放射性分布的坑坑洼洼的地面。

正在城楼上观察着战场的孙元化和卢象升,在同一时间里,感觉到自己的胃部好像遭遇了一次重击,一阵强烈的恶心感顺着胃部迅速的上升到了他们的胸口处。

和能够很好的掩饰自己表现,习惯性的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的孙元化和卢象升不同,几个第一次参加实战的南城门防御工事里的复兴军战士,看到战场上的景象之后,立即就在胸墙内呕吐了起来。而南城门附近的城墙上比较直接的看到了战场上的可怖情景的明军士兵,则是发出了一阵非理性的嚎叫声。

这阵让本来就已经陷入恐慌的明军士兵士气大降的嚎叫声,给孙元化提了个醒。

在一瞬间就完成了对明军的远程武器和复兴军的火箭弹射程比较的孙元化,立即发布了所有城墙上的守军进行警惕性防御,躲避火箭弹攻击的命令。

当孙元化命令卢象升的亲兵将卢象升拉下城墙的时候,只能听到陷入到呆滞状态的卢象升嘴里无意义的重复着“不可力敌,不可力敌”的废话。

在亲卫的保护下快速逃离城墙的孙元化,看着身边几乎陷入崩溃的卢象升,下意识的就握了一下自己官服的袖口处。

在那里,有一颗孙元化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的,可以帮助自己为大明朝“尽忠”的药丸。

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383章 东改编2第408章 黄台吉之死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255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3)第152章 红旗漫卷出枝2第374章 在山东(9)第342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3)第388章 光复辽南3第272章 承天事变(6)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306章 终结者3第348章 炮击金州卫(1)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25章 开始(1)第245章 肖文龙的觉醒5第330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5)第41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1)第161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1)第38章 妖僧(2)第244章 肖文龙的觉醒(4)第199章 武昌起义(9)第477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5第294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1)第111章 第一次反围剿4第144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2第239章 土著工业党的诞生(1)第457章 金杯白刃下的自治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1)第356章 炮击金州卫(9)第398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第340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1)第443章 绝望的李岩第36章 理念(4)第8章 准备(4)第212章 保民军第一战5第341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2)第469章 后悔的陈新民第263章 学员张兆欢(3)第249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3)第239章 土著工业党的诞生(1)第454章 从席日勾力格到黄立格第143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1第193章 武昌起义(3)第151章 红旗漫卷出枝1第14章 立足(2)第386章 光复辽南1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第481章 中倭新关系1第318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7第175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1)第157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1第397章 光复辽南12第335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4)第341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2)第61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1)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222章 马祥麟的转变(5)第46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2第437章 三种“非国民”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351章 炮击金州卫(4)第263章 学员张兆欢(3)第266章 学员张兆欢(6)第115章 第一次反围剿8第31章 日常(3)第435章 复杂繁重的准备工作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76章 大丰收(2)第130章 工业化的浪第372章 在山东(7)第392章 光复辽南7第320章 混乱与平静(1)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196章 武昌起义(6)第203章 连锁反应4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1)第475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3第299章 朱舜水访武昌(4)第118章 不算战斗的战斗1第253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1)第455章 南京是个大包袱第312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1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494章 军事行动面具下的经济目的第248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2)第180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6)第113章 第一次反围剿之整风运动6第347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8)第65章 有水分的工业党人(1)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8章 准备(4)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329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4)
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383章 东改编2第408章 黄台吉之死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255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3)第152章 红旗漫卷出枝2第374章 在山东(9)第342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3)第388章 光复辽南3第272章 承天事变(6)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306章 终结者3第348章 炮击金州卫(1)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25章 开始(1)第245章 肖文龙的觉醒5第330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5)第41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1)第161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1)第38章 妖僧(2)第244章 肖文龙的觉醒(4)第199章 武昌起义(9)第477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5第294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1)第111章 第一次反围剿4第144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2第239章 土著工业党的诞生(1)第457章 金杯白刃下的自治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1)第356章 炮击金州卫(9)第398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第340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1)第443章 绝望的李岩第36章 理念(4)第8章 准备(4)第212章 保民军第一战5第341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2)第469章 后悔的陈新民第263章 学员张兆欢(3)第249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3)第239章 土著工业党的诞生(1)第454章 从席日勾力格到黄立格第143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1第193章 武昌起义(3)第151章 红旗漫卷出枝1第14章 立足(2)第386章 光复辽南1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第481章 中倭新关系1第318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7第175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1)第157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1第397章 光复辽南12第335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4)第341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2)第61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1)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222章 马祥麟的转变(5)第46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2第437章 三种“非国民”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351章 炮击金州卫(4)第263章 学员张兆欢(3)第266章 学员张兆欢(6)第115章 第一次反围剿8第31章 日常(3)第435章 复杂繁重的准备工作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76章 大丰收(2)第130章 工业化的浪第372章 在山东(7)第392章 光复辽南7第320章 混乱与平静(1)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196章 武昌起义(6)第203章 连锁反应4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1)第475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3第299章 朱舜水访武昌(4)第118章 不算战斗的战斗1第253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1)第455章 南京是个大包袱第312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1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494章 军事行动面具下的经济目的第248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2)第180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6)第113章 第一次反围剿之整风运动6第347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8)第65章 有水分的工业党人(1)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8章 准备(4)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329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