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7)

形成一套夜间管教的观念体系“你的宝宝是不是一觉睡到大天亮?”一定经常有人问你这个问题,问的人既可能是关心你夜里休息得怎样,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把宝宝是否能一觉睡到天亮与你养育得好不好等同起来。指望婴儿甚至大一点的孩子一觉睡到大天亮是不现实的。对于那些向你兜售各种使婴幼儿在夜间不打搅父母的方法的所谓睡眠训练者,你一定要提高警惕,这些人的方法无非是同一种做法的改头换面,这种令人讨厌的做法就是“任由孩子去哭”。这个被广为宣传的随孩子去哭的做法能很快起作用,但你千万要小心,不要盲从这种权宜之计。它不仅在父母和孩子之间造成了距离,而且使你不会去探究孩子休息不好的原因,也妨碍了你想方设法地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每一种情形都有它的独特性,对于各种复杂的睡眠问题来说,不存在简单的解决办法。

我们建议你不要采用“关上门,堵上你的耳朵,随孩子去哭”的做法,而要采取另一些变通的手段。孩子们应该在最初的两年中学会健康的睡眠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如果婴儿是睡在妈妈的胸前或者睡在照料者的怀抱里被带大的,他就会形成这么一种睡眠态度:进入睡眠状态是十分愉快的。如果婴儿能够睡在父母的身边,在他夜里醒来啼哭的时候,父母能对他作出敏感的回应,那么宝宝就会懂得沉浸在睡眠当中其实是一种很安全的状态。因此,父母在夜间的依附性养育就为孩子确立健康的睡眠态度奠定了基础。

如果孩子长大一点之后仍然存在某些麻烦的睡眠问题,而且你在他婴儿期没有对他进行高度敏感的夜间养育,那你也不必失望。要做到与你的孩子重新亲密起来,时间永远都不会嫌晚。无论你采用了哪一种高度接触、高度响应的夜间养育方式,你都能教会孩子懂得夜间养育的两个体验:进入睡眠是一种很愉快的状态,沉睡状态是很安全的。

选择合适的卧室许多第一次有了孩子的父母都会提出他们的孩子应该睡在哪儿的疑问。正确答案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只要你们都能睡得最好。有些婴儿在自己的房间会睡得比较好,有些在父母房间里自己的小床上会睡得更好一些,也有些婴儿最喜欢睡在父母的床上。睡觉的地方也可以随着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而不断变化,可以是孩子在婴儿期与你们睡在一张床上,而到了学步期自己一个人睡,也可以倒过来,婴儿期一个人睡,学步期与你们睡在一起。

在三十多年的儿科实践中,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家庭,他们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夜间养育方式,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观察:老练的父母常常会欢迎宝宝睡在他们的床上,因为经验已经使他们认识到,这样做无论是对宝宝还是对他们自己都会比较轻松一些。这样的父母对自己在夜间宝宝有了需求时所作出的直觉反应有比较强的自信,并且不容易受外界建议的影响。而新手父母常常会鼓励孩子与他们分开睡觉,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发现夜间和宝宝亲近的重要性。他们更容易为左邻右舍的风气所影响,也比较容易受到睡眠专家的危言耸听的摆布,那些睡眠专家们会告诫说,如果你让宝宝睡在你们床上的话,孩子最终就会有依赖性。而我们发现,从总体上来说,相比于那些与父母睡在一起的宝宝,与大人分开睡的孩子(主要是那些没有受到依附性养育的宝宝)往往有更多的行为问题。

那么,让宝宝与父母睡在一起对依附性养育有什么样的重要性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存在于另一个问题当中——你希望对你的宝宝具有什么样的回应程度?另外,你的宝宝自己一个人睡觉时睡得好不好?有些父母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和孩子睡在一起,他们知道这样的亲近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他们对和孩子睡在一起感到很兴奋,并且根本不介意为此而改变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的这些变化当中,有些实际上能使新手妈妈过得更轻松一些。有一位妈妈这样说:尽管她曾经对第一个孩子能够独自睡得很好而感到开心,但她认识到自己使孩子“对他的小床产生了依恋”。通过和宝宝一起睡觉,她使后面的两个孩子更依恋于她这个妈妈。

另外一些父母采取了一种“等等看”的态度——每个夜晚换一次睡觉的地方。如果他们的宝宝在他们床边的摇篮里能够睡得很安然,或者在另一个房间里的婴儿床上(带有一个监控器,使他们容易听到她的声音)能睡得很好,他们会对这样的安排感到满意。然而,他们也会充分地考虑宝宝睡眠方式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如果宝宝很明显地想要在夜间更亲近他们,那么他们就会考虑重新进行安排。

下面来讲一讲我们在和孩子睡在一起这个问题上是如何历经坎坷的。我们的前三个孩子都睡在自己的婴儿床上,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扔下他们不管,从来都不让他们独自啼哭。当我们的第四个孩子大吵大闹地让我们明白她想要在夜里和妈妈睡在一起时,我们听从了她的愿望。在1978年,这种做法是相当大胆的,因为当时广为流行的建议曾预言说,如果让宝宝和我们睡在一起的话,会产生一系列可怕的后果(宠坏了孩子,孩子会离不开你们的床,会毁掉你们的**等等)。但是我们更关注的是让她一个人去啼哭会造成的后果(缺乏信任和亲情),以及玛莎一夜不断地起来看她四、五次所带来的后果(精疲力竭,几乎完全崩溃)。自从我们开始顺着宝宝夜里频繁醒来的内在原因(宝宝需要亲近感和安全感,使自己可以放松下来、进入睡眠)去安排孩子的睡眠之后,我们和孩子都开始睡得更好了。我们现在很想知道我们的前三个孩子小时候是否也更愿意和我们睡在一起,但是他们在婴儿期的性情就都很温顺,从来不曾执意地对我们说他们想和我们一起睡。

自从我们找到了这个有效的办法之后,我们就在后面的四个孩子身上保持了夜里睡在一起这个好传统。这种做法很明显地使玛莎的生活更轻松了,因为她得到了更多的休息,而且我们俩在一起享受到了由此所带来的更多的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我们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婴儿需要靠在一个温暖的身体旁边睡觉。我们并不担心宝宝会在我们床上睡多久,就像我们不担心宝宝要哺乳多长时间一样。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警告:“他会离不开你们的床。”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只要这种需求存在,婴儿以及学步期的孩子依然需要保持这样的睡眠安排。就像我对一位做空姐的妈妈所解释的那样:“如果一个乘客习惯了坐头等舱,他就不会喜欢坐普通舱的位子。”如果学步期的孩子在任何一个方面受到了快快长大的催促,他们会清楚地感觉到这一点,而且他们感觉到的压力越大,他们就越会反抗。到了差不多2岁时,许多与父母睡在一起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转向和父母分开睡觉的念头。到3岁时,他们常常会愿意在你床边的地板上放上他们自己的床垫,要么睡在自己房间(或者兄弟姐妹们的房间)的床上。

一位妈妈在夜间与她18个月大的宝宝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她有以下的陈述:

我们18个月大的宝宝现在仍和我们睡在一起,他夜里仍然还要吃奶,但大多数时候我甚至都没醒过来。在夜间,我们有着根本不同于白天的依恋。白天,他忙着玩耍,他当然需要我,但原因与夜里是不相同的。白天他是我的小男子汉,而夜里他是我的小宝宝。夜晚的时间是他重新与我亲近的好机会。

我与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就没有这样的夜间和谐,我没有和他睡在一起,我明显地感觉到了不同的地方。贾森更愿意听我的话,我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他不太会做惹我心烦的事。如果我不得不责骂他,他会立刻作出反应并且道歉。而我的女儿往往要半小时才会作出回应。比起了解我的女儿来,我对儿子了解得更多,我们两个很对路子。他咿咿呀呀、不清不楚地说着,可我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想要什么。我丈夫会问我说:“你怎么知道他在说什么?”我就是知道。我不想说有心灵感应之类的东西,但是似乎我们的脑电波是一致的。贾森很喜欢上床去睡觉,因为他对自己度过夜晚的方式感到喜欢。而在我女儿小的时候,要她上床去睡觉简直是太费事了。现在,我自己也睡得比以前好多了。

在我把主动权交给了贾森之后,我发觉这使我过得更轻松了,于是对我来说就出现了转折点。当我听从于他的需要,而不是听从于我认为他有什么需要时,我的夜间生活就进行得相当顺利。我没有感觉到他是在控制我,这样的做法给我们都带来了好处。实际上,我感到我对贾森比对我的女儿更有权威,因为我更清楚地了解他,而他也更尊重我。这使我管教起他来相当容易。

就像给孩子健康地断奶一样,让孩子不再与父母睡在一起也是要逐步地进行的,也许往前走了两步又要回头退一步。在出现了过度的压力和病痛的时候,你就应该打算往回退一步。当一个新宝宝降临到家庭里来的时候,就可以让大一点的孩子采用任何一种不会出现危险的方式逐渐地进入他自己的空间。现在,只剩下一个孩子正式地睡在我们的房间里。3岁的劳琳睡在我们床边她自己专用的小床上,有些早晨当我们醒来的时候,会发现她还是爬到了我们的床上来和我们睡在一起。

孩子的夜间习惯会反映出他们白天的行为在白天感觉良好的孩子在夜里会睡得更好(当然,反过来也一样)。你是否曾注意到,如果你白天感觉不错,那么晚上也会睡得相当好。如果你的宝宝以前睡得很好,现在却在夜里睡不好了,那就应该留意一下是不是在他的整个环境中出现了某种干扰因素: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呢,还是开始上托儿所或幼儿园?是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受到了压力呢,还是受到了父母婚姻关系的压力?像大多数的行为问题一样,随着孩子内心健康的整体改善,睡眠问题也会有所好转。即使是大一点的孩子,如果在学校里遇到了问题,或者同伴威胁到了他的自信心,那么仍然会遭受到睡眠障碍的折磨。

西尔斯经典链接:睡眠时间即是补救时间

千万不要把你的怒火留过夜。这条建议对于管教孩子是很有用的,对于和配偶一起生活也很有价值。如果你和孩子在白天发生了冲突,夜里一起躺在床上就为你们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孩子在准备入睡的时候会更乐意接受你对他说的话,而且夜晚宁静的环境也更有利于关系的修复。相互之间的道歉,紧紧的拥抱,再次表白相互之间的爱意,所有这些都驱散了感情紧张的气氛,让你们双方在第二天又有了相互亲密的感觉。

处理常见的夜间养育问题

在帮助孩子培养起健康的睡眠态度的同时,还应该让孩子学会上床睡觉并保持沉睡状态,这是夜间养育要完成的任务。下面列出了父母们经常向我们咨询的各种常见的夜间养育问题。

抗拒睡眠的孩子

我们3岁大的孩子对要他上床睡觉是完全抗拒的。在晚上十点以前要把他弄上床去睡觉简直就好比是一场战斗,而到了那个时候,我都感到很困了,可他一点儿都不困。

父母常常指望他们的孩子在需要睡觉之前早早地上床去,而睡眠不是你能将孩子赶着去进入的一种状态。比较好的做法是创造环境,让睡意袭上孩子的心头。首先,你要确定孩子已经困了。你不妨取消或缩短孩子的午睡时间,或者让他早一点睡午觉。睡前应该用让孩子逐渐放松下来的相互交流(比如,洗热水澡、讲故事、玩安静的游戏,或者吃一些有营养的点心等等)来取代那些让孩子更加兴奋的活动(比如,看恐怖或者刺激性的电视,看摔跤比赛,吃含糖的点心等等)。合理的、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对于各个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都是有益于健康的,并且使困乏的父母能够比较省心。

上床时的固定程序有助于孩子平静地入睡,前提是他们已经感到困了。应该采取比较简单的固定程序,比如:吃点心→刷牙→换睡衣→讲故事→祈祷→依偎在妈妈或爸爸的身边,等等。这些事需要你和他一起来做,这么做是值得的,因为差不多在三十分钟内,你的孩子就会进入梦乡。

请你记住,孩子需要的是开心、快乐,如果不睡觉会玩得更开心,他们就会对上床睡觉产生抗拒。在我们家里,上床睡觉是件快乐的事情,是不需要抗拒的。你应该使上床睡觉的时间变得特别而且有趣——但要采用一种安静的方式。应该将孩子最爱听的故事留到上床的时候来讲,前提条件是只有孩子在指定时间已经上床之后,你才讲那个故事。最能使孩子沉沉睡去的故事是那些有着数数和重复内容的故事。应该用孩子最喜欢的那些故事人物拼成一个长的故事:小熊维尼和小老虎一起去钓鱼,他们钓上了一条蓝色的、两条红色的、三条绿色的。当然,不要仅仅去数数——应该对每一次“钓”的过程作一定的描述,讲讲它们坐到船上、拿出诱饵、装上钩、把钓钩抛出去等一系列的动作,在你的孩子进入梦乡之前,小熊维尼和小老虎也许已经幸运地钓上来半打的鱼了。

上床睡觉时的一个固定程序能使孩子习惯于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这个程序能帮助他们放松下来,习惯性地产生马上就要睡觉了的想法。在你开始讲故事之前,告诉孩子他必须静静地躺下来。特殊的就寝程序应该带有一些附加条件,比如可以告诉孩子:“九点以后就不能再给你们挠背了。”你要采用孩子喜欢的办法来诱导孩子上床睡觉,如果夜里他肯听话,那么就应该给他奖励。

玛莎附注: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认识到,对付我们家的小夜猫子劳琳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她还没有准备好上床去睡觉的状态采取尊重的态度。虽然我们总是进行惯常的就寝程序,但有些晚上到了劳琳平常上床睡觉的时间她还根本不困。她已经完全准备好上床去听故事,但给她讲了四五个故事之后,我能感觉到她还是毫无睡意。她很开心地躺在那里,听一个小时的故事,然后把灯熄掉,听着摇篮曲,在床上翻来覆去(在这样的夜晚,我总是先睡着了)。如果我没时间陪她,那么我会从床上爬起来,告诉她,只要不惹麻烦,她可以静静地玩。然后我就花上一个小时来写作,一边等着劳琳玩累了,上床就能够很快睡着。

拖拖拉拉的孩子

我花了一个小时才使我们4岁大的孩子睡着。最后,他终于是睡着了,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我已经疲倦得没办法再去做其他的事了。

第42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0)第21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8)第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3)第3章 序三 关于养育孩子的开场白第13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0)第5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5)第5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5)第48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6)第14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1)第56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7)第66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7)第60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1)第7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4)第53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4)第58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9)第5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5)第65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6)第50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第39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7)第67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8)第53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4)第38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6)第68章 结束语:养育计划的一个范例第24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1)第44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2)第33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第1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3)第66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7)第67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8)第41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9)第3章 序三 关于养育孩子的开场白第60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1)第58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9)第21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8)第50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第12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9)第2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3)第61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2)第38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6)第52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3)第8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5)第68章 结束语:养育计划的一个范例第61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2)第59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0)第2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3)第61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2)第1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7)第40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8)第41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9)第37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5)第2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3)第11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8)第42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0)第9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6)第23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0)第28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5)第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3)第5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第35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3)第2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3)第43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1)第5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5)第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3)第39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7)第25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2)第3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7)第1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7)第6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5)第34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2)第60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1)第37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5)第6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5)第2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7)第5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5)第23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0)第68章 结束语:养育计划的一个范例第28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5)第68章 结束语:养育计划的一个范例第13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0)第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3)第39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7)第51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2)第27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4)第55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6)第4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第32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9)第35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3)第18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5)第39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7)第33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第24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1)第17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4)第2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7)第43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1)第2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3)第52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3)第36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4)第15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2)
第42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0)第21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8)第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3)第3章 序三 关于养育孩子的开场白第13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0)第5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5)第5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5)第48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6)第14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1)第56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7)第66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7)第60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1)第7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4)第53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4)第58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9)第5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5)第65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6)第50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第39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7)第67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8)第53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4)第38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6)第68章 结束语:养育计划的一个范例第24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1)第44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2)第33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第1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3)第66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7)第67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8)第41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9)第3章 序三 关于养育孩子的开场白第60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1)第58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9)第21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8)第50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第12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9)第2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3)第61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2)第38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6)第52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3)第8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5)第68章 结束语:养育计划的一个范例第61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2)第59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0)第2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3)第61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2)第1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7)第40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8)第41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9)第37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5)第2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3)第11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8)第42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0)第9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6)第23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0)第28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5)第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3)第5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第35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3)第2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3)第43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1)第5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5)第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3)第39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7)第25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2)第3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7)第1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7)第6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5)第34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2)第60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1)第37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5)第6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5)第2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7)第54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5)第23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0)第68章 结束语:养育计划的一个范例第28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5)第68章 结束语:养育计划的一个范例第13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0)第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3)第39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7)第51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2)第27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4)第55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6)第4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第32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9)第35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3)第18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5)第39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7)第33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第24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1)第17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4)第2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7)第43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1)第26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3)第52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3)第36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4)第15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