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

一月一日

心的用项是为发挥物的能力,若心不用到发挥物的能力上,是白用。物的用项是为表现心的效用,若物不用到表现心的效用上,亦是白用。

一月二日

言是知,本乎理,易公。行是力,本乎欲,易私。所以古人要讲知行合一的学问与讱言讷言的工夫。

一月二日

凡事都含有矛盾的两个性,矛盾之间有中,不及中与过了中,其错一也。使两个矛盾的为不矛盾是中,使两个不相称的为相称是对。对是一,是绝对的。不对是万,是比较的。

一、宇宙本体是中,中是不偏,不过,不不及,横不碍其他,竖不碍将来。

二、中是正当恰好,部位上不偏左不偏右,程度上不过不不及,关系上横不碍其他,竖不碍将来。

三、理之中即为事之对。中在不中的中间,不在不中的反面。对亦在不对的中间,不在不对的反面。中道文化是在不对的中间找对,非中道文化是在不对的反面找到。在不对的中间找对,是以对的一规律不对的万,使不对归于对而人事常治。在不对的反面找对,是以这一端的不对否定那一端的不对,使不对与不对递相否定而人事常乱。欲安和世界,非中道文化莫属。

四、中非折中的当中之意,乃是恰当的、圆满的,亦非静止的、机械的之意,乃是进步的、发展的。人实在是离不开中的,一离则偏,偏则有损。凡能得理之中,始能求事之对。即在理为中,在事为对。

五、中是理的极则,对是事的极则,中为体,对为用。求理之中即为得事之对。

一月三日

各取所需与以德报怨,同等好,一样错。

一月四日

支出每易超过预算,收入每易少于预算时,当注意及之。

一月五日

若以好、过好、坏三名词而论,好即是对世俗所谓之好,皆超出对之上。余故曰好不是对,对不是好,好超过对也。牛谓之牛,马谓之马,此谓之对,不必谓之好也。秤一斤之物,与以一斤之钱,此谓之公道,不必谓之好。占人便宜是坏,吃人亏是好,但坏不可由己施诸人,好不可强人施诸己。若以公道,横说,可以施诸父母妻子兄弟邻友乡党以及于世界,凡有人类之处。竖说,已过若干万万年及未来若干万万年,凡有人类者均可也,以故尚对而避好。

一月六日

迷信不可也,迷不信亦不可也。由内向外不澈者,易犯迷信之病。由外向内不澈者,易犯迷不信之病。想到什么就以为有什么,是迷信。看不见什么就以为没什么,是迷不信。

一月七日

痛快之言难继,过当之言难行。损己之事难继,损人之事难行。

一月八日

以人利己人不从,以己利人力不逮。

一月九日

平心静气是清朗的,感情冲动是昏秽的。

一月十日

瓮口上积米易,瓮底上积食难。

一月十一日

中国人错用了心,结果是个贫弱。西洋人错用了物,结果是个战祸。

一月十二日

哄小孩吃药,当用甜物引之。纠常人错误,当以婉言喻之。

一月十三日

心用在物上则发,物用在心上则德,心用在心上则枯,物用在物上则乱。心以格物,物以表心,心离开物心朽,物离开心物乱,心朽则贫弱,物乱则暴殆。

一月十四日

德国柏林通报新闻记者蒲兰德来访,蒲谓鄙人专来晋有数事请教:

(一)问:先生对日本在东三省之行动,有何感想?

答:深感国际间和平藩篱尽毁,从此将益陷于悲境。

(二)问:先生向所主张整个的党,此次南京团结能否达到先生之主张。

答:即或不能完全达到,总可说已上了此路。

(三)问:先生对中国过去作何感想,将来有何筹划?

答:中国过去是错用了心,使心向精神上用,致成贫弱之今日而自杀,将来应使心向物质上用,当可臻富强。

(四)问:先生对世界作何感想?

答:世界上错用了物,使物离开心的发展,致成侵夺之现象而杀人,先生认为然否?蒲曰然。

(五)问:先生主张之十年计划案脱稿否?

答:余以主张建议耳,案之脱稿政府之责。

(六)问:先生开发西北实业计划定否?

答:正在筹拟中。

(七)问:山西之交通有计划否?

答:山西交通,欲以窄轨完成同蒲干线,并修七支线,惟此为中国国营,地方无力主持。

(八)问:以汽车作交通何如?

答:须先解决汽油汽车自产问题。

蒲曰:鄙人欲请教者已毕,先生有何意见表示?

答:我有数意与先生谈:

(一)国际间正义假面具,已被日本一足踢破,被压迫的国家,应当找一有效办法。我以为德国的科学与被压迫的民族合起来,是一条解脱压迫的有效路径。

蒲:同情。

(二)俄国五年计画完成后,闻有一千七百万陆军动员之准备,其用兵方向,非华即德,先生以为此事系正当之认识,抑系过虑。

蒲:据我所闻亦决非过虑。

(三)余在大连时,日本报上登载,德国因工人过多,减为四小时之工作,以均食。当时余虽不敢信该报所载为事实,而曾假定为事实,作简单之论断,以国家说,造产愈多,社会上之用愈宏。今乃以减少工作时间,藉均工以均食。是违造产愈多用愈宏之原则,其违此原则,必由制度之错误。先生以为如何。

蒲:物品滞销,供过于求,不减作工时间无以救济失业工人之生活,此确系德国之事实,亦世界各国之事实也。余曰:此系世界资本国家之事实,恐非社会主义国家之事实。蒲曰:供过于求恐难逃此事实也。余曰:余对此有一段论文,尚未脱稿,脱稿后当寄先生一阅,以求正。蒲曰:最善,留一通信地址,务请脱稿后即以汉文原文首先寄赐。又曰:余得最先消息,俄德战争恐难避免,且为期不远,此事恐与贵国与日本之关系不无影响。先生以为何如?余曰:影响恐不小,惟战争之焦点为何?蒲曰:德国与法西斯主义原本平衡,今大被压迫,行将不支,俄国为援助共产计,故急于与德宣战,即将来战事之焦点也。

一月十五日

复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时逸人函云:接阅所送改进中医计画,大体与余往年所主张者多所吻合,如学术改进之子丑寅及计画说明之第三等项,皆甚得窍要。兹并将余往年改进中医旨趣详述于后,用备参考。

中医改进研究会之设,其目的在增进治病之效率。吾国医学不振,真传失绪,尤其在增进吾国国人治病之效率也,直言之即以治病为主,不画中医西医畛域,举凡中医西医之良法,以及社会上流传之偏方。甚至针砭按摩,何者有效,即用何者,此应改进者一也。

中医之医理,率近虚玄。西医之医理,纯按科学。虚玄者多独得难得之秘,科学者有普遍可能之法,化虚玄而日进于科学,此尤为中医改进切要之图。例如医者诊病,中西俱用切脉,中医凭手,固能诊察多端,然查察脉搏缓急,究与西医器材诊察之结果精粗不同,其他如验热度,征血压,听呼吸,类皆如此,此应改进者二也。

病者之服药,疮者疽者之割治,本皆为不得已之举。然西药丸散或用糯面制筒装之或用糯面制皮包之,则化苦为不苦,变噎而不噎。中医则一仍其旧,不加改善,以致视服药为畏途。又西医之割治疮疽,或用全身麻醉,或用局部麻醉,而中医则此法久不通用,但凭患者医者之胆力,以致视割治为畏途。其他如发明霉菌之后,预防传染尤为治病所不可少之举,关于此点,西医常用预防注射及护口具消毒水等预为之,皆为我中医之所不讲求,此应改进者三也。

病体之变化,时有不同,药力之效果,每多转易,西医之于病者之于药力,通常则日三验之,而重者尤繁,中医则不守病人,不时究药力之结果,以致绝好经验,付之东流,此应改进者四也。

一医具一长,百医具百长,设教育以教之,设研究团体以交换之,则彼此互益,一医可获百长。不特此也,医学流传,时有进步,此世进步三尺,有教育有组织,则下世可以继三尺,而进为六尺,再下世继六尺而为九尺,然中医历来纯重书本,无教育之设置,无系统之研究,无互益之团体,以致人只一长,世只三尺,寻见五千年之中医,将不免为幼稚之西医所扑灭,此应改进者五也。

至于方法,一、亟应改订《本草纲目》等书,将西药之确有效验者,分类添入。二、亟应改订医书,以病症为主,将验方不分中西,悉数列出,合中西古今药目验方于一堂,以为治病之准则,有功于世,何可胜计。

余曩年与张季直先生有约,拟募资若干,专请德医化验中药,以为改进中医之嚆夭,惜其早逝,未遂初衷。盖吾国社会,需医甚多。若废中医而改用西医,则以五百人平均用一医士,每年毕业医士两万,又按通常医学须学七年计,即每年须有十四万医生学习,递至四十年后,方足敷用也。且中医之奥妙,实亦有西医之所不能及者,逾此过渡时代,亦再无改进中医之机会。此余所以毅然有中医改进研究会之设也。总之,中医改进决非排斥西医,专守重中医,盖一为取中西之所长,增进治病之效率;二为利用科学之发明改进中医之缺点;三为唤起中医之人道主义,改进历来生意式之陋习;四为确定病症征集验方,俾一人独得之妙法变为万人共具之技能是也。希执事即本斯旨,努力进行为要。

一月十六日

当将政治摆在桌面上以求治,不当将政治统在袖子里以致乱。

一月十七日

与不相当之人直接谈事,当场易受其迫,事后易受其牵。

一月十八日

决大事应大变,当先有明确的认识,细密的推测,坚决的主张,周到的应付。

一月十九日

美国考古局局长往甘肃考查古迹。经晋来晤,余曰:君专为此来,何不惮辛苦乃尔。某曰:余为考查中国文化之进步程序,岂惮辛苦。余曰:中国文化有两种:一是人与人关系之文化。士负其责,此之谓高等文化。一是人与物关系之文化,工负其责,此之谓低等文化。君此行只知考查低等文化,而未注意高等文化也。余以此段话述于吴稚晖,稚晖返京后寄语于余曰,请告阎先生如再谈人与人关系的文化,则中国亡矣。今有人曰:陶知行有言,要在劳力上劳心,不可在劳心上劳心。余向有身的劳动时不可丢开心,心的劳动时不可离开身之论。陶之言余完全同情,吴之言恐有所蔽,人与人的关系无办法,则人与物的关系决不会有办法也。

一月二十日

不能突开自谋之窠臼,不会为国谋。不能踢破小范围,不能跳在大场中。不能跳出主观的,不会认识客观的。

一月二十一日

处人须适情,处物须适则,处事须适理。适则得中,完全适者成,完全背者败。完全适者成如望日之月,完全背者败如晦日之月。

一月二十二日

国际间抑强扶弱的假面具,现在被日本一脚踢破了,强者存,弱者亡,眼看就是世界的大混战。中国要能急起自强,还能存在,否则必遭灭亡。中国苟欲自强,简单一句话,就是无论男女老幼,统通向造产路上走,做的向造产路上做,学的向造产路上学。美国人的生产能力平均美金四百元,合我国币一千六百元,而中国人的造产能力平均二十五元,仅得美国人六十分之一,这样薄弱的造产能力,如何能强国呢?凡是阻碍造产的一切势力,无论是人,无论是机关,无论是习惯,无论是学术,都应该合力消除之。

一月二十三日

凡事须有计画,必须实行计画,不可轻易更改计画。

一月二十四日

做事须有章程,必须实行章程,尤须改良章程。

一月二十五日

处事勿急勿惜,急与惜皆足以累其成,勿迫勿巧,迫与巧皆足以成其败。

一月二十六日

凡事未决定做法时,不可轻易行之,决定做法后,当专意进行,不可使其有所诱移。

一月二十七日

以和平坚毅四字办事,事必成。但亦须主客分明,和平当由主观方面决定,坚毅须由客观方面决定。若由客观的和平恐陷于懦,由主观的坚毅恐陷于固。

一月二十八日

利人之事当毅然决然,利己之事当审之慎之。

一月二十九日

建设应分为三种:一心理建设,二社会建设,三物质建设。心理建设要有民主正义,互助热心,及进取精神。社会建设要有民主互助及进取之事实。物质建设要造产尚用,其目的要达到出超。

注:中央政治会议今推先生为军事委员会委员。

一月三十日

心理之错人皆知之,所谓人同此心。知识之错非有相当知识者不知。

一月三十一日

不能改造外面之环境,是能力不足。不能改造内部之组织,是勇气不足。

二月一日

日军攻沪,政府迁洛,汪、蒋、冯约余同往,余电辞。次陇闻之,着汉三专回,意谓:国难方兴,宜去洛,否则恐失国人之同情。余答以吾人当以国家利害为目的,不当以得国人之同情为目的,因未能跳出自谋之窠臼,不能入谋国之轨道也。

二月二日

治人是能,自治是勇,治事用能,主事用德。

二月三日

开咨询会议时,虽支离失当之言,不可不使之尽量宣泄,若使之不言,反足塞适当言论者之口。

二月四日

等于死人的活人是真活人,等于无智的智人是真智人。

二月五日

能无我斯能真现我,能无物斯能真有物。

二月六日

(阴历年)知非之年已至,知非之实尚未。

二月七日

读书贵能用书,若不能用书,书反蔽智。用书之道理,与时间空间相合是也,离开时间空间而言理,则是空理。

二月八日

现今之论理学真是论言学,论言学是定说话的标准,论理学应定是非的标准,有尺而长短无争,有称而轻重无争,必有论理学始可使是非无争,能使是非无争,始可称为论理学。余在海滨时,有意述此未果,今犹动此意。

二月九日

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惟隐情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

二月十日

建设应分为两种:

(甲)政治建设:

(一)社会安宁。

(二)政治廉洁。

(三)取民有制。

(四)财政公开。

(五)发扬公道。

(六)培植适用人材。

(七)训练人民:(子)军事。(丑)政治。(寅)卫生。

(八)培养民德:(子)民主毅力,(丑)爱国热忱,(寅)互助精神。

(乙)经济建设……目的要达到出超:

(一)入口货之监别:(子)准入品,(丑)仿造品,(寅)代用品,(卯)停用品。

(二)出口货之促进:(子)改良,(丑)创增,(寅)奖励。

二月十一日

事之成功,根于适当之计画。事之失败于不适当之计画者不知凡几,失败于无计画更不知凡几。

二月十二日

规则之于事,如水之渠道,如房之架子,什么规则结果是什么事实。

二月十三日

物各有则,非心不显。心不合则,物效失,心效亦失。

二月十四日

欲平心静气,非有方法不可,遇事替对面想想,是平心静气的好法子。

二月十五日

日本以倒蒋张遮欲倒蒋张者之眼,以倒国民党遮欲倒国民党者之眼,乘隙侵略中国,而中国人均上其当,此一般人之错也。当局者若不澈底觉悟,切实悔过,诚恳团结,以期一致对外,则当局之错也。

二月十六日

非自己能主持之事绝不有所主张。

二月十七日

事每有不误于糊涂而误于精明者,祸每有不闯于胆大而闯于胆小者,罪每有不成于反抗而成于服从者,此皆知浅不知深,知近不知远,知利不知害之所致也。

二月十八日

为政有一分私心,就事上说要生一分障碍,就自身说要受一分祸害。

二月十九日

不怕他人对不起自己,只怕自己对不起他人。他人对不起自己祸由外来,可御。自己对不起他人,祸由自招,难逃。

二月二十日

事业是由智慧与辛苦成的,有辛苦而无智慧是徒劳,有智慧而无辛苦是无补。

二月二十一日

祸由自招,去不了招祸的心,不能到无祸的地步。

二月二十二日

言事宁不及而使人疑,勿过量而使人惑。

二月二十三日

作事当天天预备坏,作官当天天预备去,作人当天天预备死。

二月二十四日

重人轻法是中国已过政治上之病,重心轻物是中国已过学术上之病。

二月二十五日

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章 出版说明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
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章 出版说明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