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

文过者必加过于人,文恶者必加恶于人,他人闻之,如见其肺肝然。文之无益,徒反益其过恶耳。

问:你把感觉力比为马,道理比为骑马的人,感觉是不是也是愈大愈好?

答曰:离开心的感觉愈强遮心愈甚。离开中的道理愈高离中愈远。离开道理的知能愈大危险亦愈大。离开心的感觉愈强遮心愈甚,离开感觉的心愈明离事愈远。合上心的感觉愈强表心愈多。合上感觉的心愈明作事愈对。

离开亲亲而言博爱,是弃其爱也,乱爱之道,卸爱之责,故所以弃其爱也。

人各亲其亲进而为不独亲其亲,人各子其子进而为不独子其子可,若舍其亲而亲人之亲,舍其子而爱人之子,是乱其亲,乱其子矣。结果必至亲无所亲,子无所子。亲无所亲则老无所以养,子无所子则少无所以长。

求学当如大喇嘛的称,丝毫不为外动。处事当若真如镜,来甚照甚,活泼泼的槁木死灰,死板板的生龙活虎。

四月三日

欲莫难于处妻子,理莫难于处父母。能处妻子可以使人,能处父母可以事人。

四月四日

孔子说,过则勿惮改,我不是惮改,是实在难改。改过为修正处人处事之唯一方法,亦为做人做事之良好阶梯,改到无过的时候,就是做人做事到了顶上顶效的时候。改过其难乎。非智无以知过,非仁无以认过,非勇无以改过。改过其难乎。改过其易乎,心在则无过,改过其易乎。安得时时心在,做得无过事,说得无过话,落得无过人。心在其难乎,不能离开物生活,凡物皆可引吾人之心不在。不能外而索心,足蔽吾人之心使之不现,心在其难乎。心在其易乎,不为物引,不为蔽,心就在,心在其易乎。难则难之,易则易之,难易全在乎己。

想想自己,一旦跌在万丈深沟的底,当骨粉肉泥的当下,遗憾的是什么,即是现在当努力的是什么。

上凌下,一语千钧,不可不慎,下侮上,一语见心,不可不戒。凌下侮上,上下不交,其志不通,否。上规下过,一言九鼎,下劝上善,忠心耿耿,上下交而其志同,泰。否当力避,泰当共保。避否保泰,就是否极泰来。

什么是义?自身当下的事,就是自身的义。当为以为为义,不当为以不为为义,忽略了当下,就是忽略了义。

四月六日

问:智。

答曰:人心危险、毒害、阴诈、忌恨、骄傲、怠惰、邪迷、狂妄、逞能、逞智、矜富、矜才、夸功、夸名、自尊、自大,人心之复杂,不只于此,其应付也不亦难哉。

危则不可犯,犯则不利。险则不可与,与则不利。毒则不可触,触则不利。害则不可接,接则不利。阴则不可不防,不防则不利。诈则不可轻信,轻信则不利。忌则不可显己,显己则不利。恨则不可逆意,逆意则不利。骄傲则不可与之商事。怠惰则不可与之成事。邪迷则不可与之共事。狂妄则不可与之言事。逞能不可藐其能。逞智不可藐其智。矜富不可轻其富。矜才不可轻其才。夸功不可贱其功。夸名不可贱其名。自尊不可慢其尊。自大不可小其大。处人不可不深知而善应。否则祸患之来,不知其时,则非智之道也。

智者觉而不疑,愚者疑而不觉。疑人则生事,被人疑则害事。故智者不疑人,亦不致人疑。

四月七日

问:如何治家?

答曰:预就是治家的好法子。谚语云:“常将有日虑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余向谓:有力升天易,无力上阶难。有钱有势时,奢靡放纵,若不预计到无钱无势时之艰苦困难,其悔也必矣。世人常言:未穷而先穷可以不穷,未富而先富必不能富。已富而不富可以久富,已穷而不穷必致大穷。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治家尤不可不预。

四月八日

问:处人?

答曰:以大度量容人是德,以谦道处人是吉,人之一生,当向容与谦上继续不断的做工夫。

四月九日

不能脱开旧习惯以求真理,是真聪明被旧习惯遮了。不能抵住新潮流以求真理,是真聪明被新潮流掩了。强要脱开合乎真理的旧习惯,是真聪明被盲从的趋时心遮了。强要抵抗合乎真理的新潮流,是真聪明被顽固的守旧心遮了。

人处事若用不上真聪明,比如坐上没舵的舟,骑上没眼的马,碰在礁石上,跌在崖底下,是应当,碰不在礁石上,跌不在崖底下,是万幸。

四月十日

问:处人以和为贵,我感到每每不能和,惹许多麻烦,怎样休养能得到处人的和?

答:我给你说一说和的意思,和是中的一个表现,且是美感的变现,如同花草开花,是花草美感的表现,必须由花草的种子始能表现花的美感。人的和亦必须由内心的中才能表现和的美感,就和的休养说,不是根本的解决。若就休养上说:第一须谦,己谦则人气平。第二须恭,己恭则人气舒。第三须容,能容则己不易伤。第四须忍,能忍则己不易怒。谦之不得则恭,恭之不得则容,容之不得则忍,亦可做到表现的和。但和若不能以礼节之,则易伤直。

问:礼节的标准是什么?

答:礼节的标准是义,就是不能一味是个和,义上当直不能不从直以应之。不过直是里,和是貌,虽然当直时貌亦要和,这是节和的一个标准。古人说和而不同,言辞可以和,但道理不可与不合道理的同,这是要和而不流。和的病就是怕流,欲不流必须以义为直,以礼节之。

四月十一日

八日观日舰队,最大者为长门、陆奥,余观长门最详,排水量为三万三千八百吨,船面一千八百二十坪,约合中国十亩,时速二十三海里,官兵一千三百三十六人。此舰为日本吴港造船厂制造。是日日人观者甚众,由军官对其说明造舰须人民负担,但立国非有此不可,以增进日本国民预备国际战争之观念,藉参观向国民宣传,其不失机亦大可钦佩,岛国之兴,良有以也。其招待人员和蔼沈静,说明简要有序,尤足显其教育之功能。日本妇孺参观毕多曰,此为保护国家之利器,亦即保护国民之利器也。余则深感此为自卫之利器,然亦不能不谓之为侵略之凶器也。

四月十三日

去病要去根,防病须防因。

四月十四日

问:求学的实际在那里?

答曰:突不破包围,抗不住牵引,生没有兴趣,死没有结果。包围者何,是也。牵引者何,外物是也。求学的实际就要破包围、抗牵引。

问:儒佛的真区别处?

答:断不了生根不可死,摆不开生趣不能生,此佛法也。尽不了生根不可死,善不了生趣不可生,此儒道也。

古人说,人为天地心,虽是比喻之言,很是体会之语。假使宇宙间无人,理无所明,藏无所用,物无所能,造物之功能不显,宇宙之精华不现。即世人所谓国家也、社会也、精神文明也、物质文明也、科学也、非科学也、亦皆人类之产物,阐发造物之奥妙。谓人为天地心,实为有体会之言也。

四月十五日

问: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与儒家什么话一样的道理?

答曰:与木石居,当同木石愚,不同木石愚,则弃木石矣。与儿童居,当随儿童戏,不随儿童戏,则失儿童矣。

无钟子期,伯牙无所显其技。无伯牙,钟子期无所显其智。

注: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阎锡山《祭赵次陇先生文》中曰:“你归我不痛,惟觉知音稀。”

四月十六日

问:学的目标?

答曰:义义直内,敬以方外,忠以尽己,恕以推人,谦以自居,学其庶几乎。

四月十七日

如何处人处家处世自处?答曰:以公道处事则事顺,以恕道处人则人服,以和道处家则家睦,以谦道处世则世容,以忠道自处则无愧。

问:人生的第一要事是什么?

答曰:职业是生活的凭藉,亦即尽人事之道路,故人必须有职业。尤当以强壮的身体与热心,勤于职业,精于职业,并须求职业上相当的知识与技能,以免劳倍功半。

问:什么是不粘不脱?

答曰:一旦跌到万丈深沟底,躯壳骨粉肉泥之后,那时有什么牵系,这时即应努力解了什么。解了什么是要不粘不脱。不粘不脱什么,不是离弃了什么,是要不为什么累。何能不粘不脱?能粘能脱才能不粘不脱。粘为那个不粘的上,就是能粘,脱到那个不脱的上,就是能脱。

问:如何避祸?

答曰:与人共事须服人之心,不可以口角折人,不可以法律罔人,不可以势力压人。若以口角折人、法律罔人、势力压人,皆取祸之道,心不服故也。

以势力压人之祸大于以法律罔人,以法律罔人之祸大于以口角折人。

问:心理与物则有何关系?

答曰:心物不分。处置物须本乎物则,不合乎物则则违乎心则,违乎心则则损心,物无所谓损也。

问:单独负责制度好,抑是多人共同负责制度好?

答曰:单独负责任的制度,其负责人的心理忌讳多,其短处举人之恶不易,其长处为恶亦不易,责任不能推委故也。共同负责任的制度,负责人的心理忌讳少,其长处举人之恶易,其短处为恶不易,责任易于推委故也。弹劾责任宜于共同负之。处置责任宜于单独负之。

四月十八日

问:何为智圆?

答:初以为不必求解亦解者,继则深求而不解。

问:如何能得到智圆?

答曰:就智的本体说,能打的过滚才叫圆。就智的效用说,能走的通才是智圆,此可体知而不可说知。

智藏则圆,用则方。亦惟圆智,始可以运转。若强转方智,伤己并伤人。智以知人,不可以智胜人。智者可以助人明,不可以使人明。智当藏内,仁当显外。智不藏则荡,仁不施则朽,言不讷则轻,事不敏则误。

圆智不过胫,方行不遗肢。过胫之智不成圆,遗肢之行不成方,不圆则不转,不方则不直。与瞎人处,有眼就是祸根。与聋人处,有耳就是祸根。与愚人处,有智就是祸根。与偏人处,有中亦是祸根。知此则智可圆矣。与瞎人逞眼,与聋人逞耳,与愚人逞智,与偏人逞中,取祸之道也。即与瞎人说色,与聋人说声,与愚人说窍,与偏人说中,亦徒费口舌耳。所谓智者知此为智。所谓中者能此为中。不能此何贵乎中,不知此何贵乎智。

问:处世?

答曰:法是为不尽情不说理的人设的,亦是为防人情入险而定的,杀人罪的法是为杀人的人而定的。但反有以法为不尽情不说理的依据。自己的行为当守法,但不可以法罔人,尤不可乘人在法上漏有空隙假法以绳人。自处不可不以法绳己,尤不在法上漏有空隙使人乘隙假法而绳我。法有过乎人情不及乎人情者,故处人当重情,防人应顾法。立法之义本在合情,但为防诈,亦有伤情处。合情处法可作训条。伤情处可以防人,不可以处人。

问:使人。

答曰:使人、对人之智能不可高看,高看则有求备于人之病。处人、对人之品格不可低看,低看恐招藐视轻侮之祸。使人必须知其所长,知其所短,然后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用非其当,非特无功,且失其人。自期应当不器,使人必须以器。

谈其所知,则言者有兴,闻者有趣。谈其所不知,则言者无味,闻者无聊。鼓其所能,则为者有兴,鼓者有趣。鼓其所不能,则为者无味,鼓者无聊。

问:处人。

答曰:自成不可有疵,处人必避其疵。自身不可有忌,处人必避其忌。自处不可矜长,处人当表其长。

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7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17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
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7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17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