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

惟其以孝为先,故修身为极要。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物格知至以至修身,明明德之事也。自齐家以至平天下,新民之事也。故必吾人之本体虚灵不昧,明无不照,自能应万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以吾之明德,推而至于人人,涤其旧染之污,明其固有之德,使天下之人各有所当止之处,行讲习讨论之事,存省察克治之功,则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成矣。今欲明明德而首要之功夫在诚其意,慎独毋欺为诚意之本,不愧屋漏则理直而气壮,心安而身泰,不忧不惧之基础立矣。司马牛问君子,孔子告以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君子矣乎。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人不自欺,内省何疚,心地光明,自然无往不宜。心为一身主宰,不为愤懑恐惧忧患所移,则心得其正。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以自己光明正大之同情心推而广之随其亲疏。入云雾之中,行径不识,方向莫辨,乌能用之不惑。今欲牖启其知跻于不惑之域,则必意诚心正身修,使忿懥忧患不足以动摇,利禄声色不足以引诱,如一潭清水鱼藻毕见一大圆镜,邪正自分,何惑之有。孟子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解释之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夫吾人本体之光明拳拳弗失,而又充之以浩然之气,则处患难处困厄甚至生死关头皆不足以易其操,故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勇者气充天地,复可惧哉。中庸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诚而己矣。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我国古先哲王设五常以敦教化,研修己以明明德,必有诸内而后形诸外,有诸己而后非诸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此为求知仁勇必由之阶段。至于用力日久,则一旦豁然贯通,则吾之心体大放光明,因应相宜,自能至不忧不惑不惧之地步:义利界限,生死关头,皆不足以动吾之一念,而应如何便如何,方能做到。儒家学说之根本精神在此,而其伦理政治之出发点亦在此矣。铭去秋适遭母丧,意念俱灰,每取经书读之,藉以排遣而仍不能有释于怀。今闻钧座庐墓守制,益增思母之念,及读钧座与赵公之函,更有感于心而不能自已也。谨此奉禀,伏乞钧裁。叩请礼安。

崔铭臣叩上二月八日

二月十一日

金银铜铁千种矿质产于山,欲开矿须从山。仁义勇智百般德性具于心,欲培德须从心。

二月十二日

心若地也,各种植物长于地,但种上什么,长什么,谷稗全在种。各种德性根于心,启其什么,发什么,善恶全在师。

二月十三日

望日的月是满圆的,除此之外,不是上弦,即是下弦,中与过不及之道理与此同。月圆是一,不圆是万,且是有差别的。中是一,不中是万,亦是有差别的。

二月十四日

全时代的人物,不会处不了某一时代的事。某一时代的人物,亦能处了某一时代的事,故不可轻看某一时代之相当人物。准是而论,环境决定意志之说,亦可谓时势所造之英雄,唯不免有心为形役之玷。

二月十五日

非去蔽无以显出光明。唯去短的蔽易,去长的蔽难。

二月十六日

功业是身外事,德性是身内事。但德性要在功业上表显,不可离开功业修德性。功业要从德性上发出,不可离开德性贪功业。

复周玳函——成外显内、化育万物

子梁鉴:

函悉。佛高于儒,但儒中于佛。佛无不容于儒,但佛有不合于儒。学佛勿离开学人,则学佛等于学儒。内者向内是朽外以成内,内者向外是成外以显内。朽外成内神通广大,超脱火坑。成外显内化育万物,功绩昭彰。我愿你学佛要从功绩昭彰上着眼。此覆。

山手二月十六日

附:周玳来函

总座钧鉴:

谨呈如左:一、近日阅报见钧座与赵总参议来往函,得悉尊况。职尝闻古人因守制而得道者甚多,今人则绝少。素知钧座慈善为怀,仁义为行,现因守制而彻悟大道,禆益身心国家,实非浅鲜,钦敬之至。二、年来职每得暇即读佛经,知儒道为有为法,佛教为无为法。儒家系教人为善,阐明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之因果关系。佛家最大目的欲使人之灵性跳出六道轮回,离开火宅火坑,然亦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归综起来,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绝无不容于儒而能容于佛者,佛之道理,似较儒犹高出一层也。肃此禀闻,敬请钧安。

职周玳谨呈二月十二日

二月十七日

身是一天比一天老,仁不能一天比一天熟,是可忧也。

二月十八日

财产是身外物,技能是身上物。身外物有时不可靠,身上物一生皆可靠。故人当宝贵技能较甚于宝贵财产,不当因宝贵财产阻碍发展技能。

二月十九日

舍却该不该说是不是,是就果为因,为物所转,如无舵之舟。离开能不能说该不该,是舍因求果,如痴人说梦,空中楼阁。以该不该能不能修正是不是,是正因善果,是以心转物,如确定罗盘指正方向,乘风破浪,求达目的。就果为因是被囿之奴儒,舍因求果是空想之理痴,正果善果是裁成辅相的豪杰。

二月二十三日

复力空函——佛在汝心、不在拉萨力空法师执事

接读大函,藉悉种切。学佛鄙人不赞成。即使学之,当知执事的佛在执事心,不在拉萨,何赴拉萨为。专此布覆,并候法祺。

阎锡山拜覆

附:力空来函

伯公主任礼鉴:

接奉手示,诵悉一是。窃佛道本自高妙,而美其高者羡其高,恶其高者嫌其高,诚如尊函所言,然其道可一言以蔽之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故经内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训也,学佛初步贵除我相,故曰“破我执第一功”。前芜函中所陈各节,均系根据经籍之言,并非强解,亦非妄造,所陈既不洽尊意,则我行我素可也。空定于阴正月二十日后,偕能海法师赴拉萨求学,并以奉闻,顺颂福绥不既。

渐愧僧力空谨呈二月二十一日

二月二十四日

跳出祸坑,始知祸惧。

二月二十五日

原是个一,东说西说,打不尽的吵子。明明是二,混为一谈,闹不清的道理。

二月二十六日

认识错的道路不外两条,认二为一,认一为二。三以上认不清的,只能辨清一二,则事理尽矣。

二月二十七日

努力于低近,则高远可至。若好高骛远,反为高远所误矣。

二月二十八日

少见多怪者,以为在白人场中找不出一个黄人来,殊不知在黄人场中亦找不出一个白人来。少思多听者,以为从变的一面找不出不变的来,殊不知从不变的一面亦找不出变的来。

三月一日

走是足的正当责任,足有病不知医足,乃置其足病而努力于依杖,真痴人也。今者经济恐慌,工人失业,国际商战之弊害,明明是金代值交易媒介之病,乃由不兑现统制汇兑国际贸易而治之,较改革弊制其难数倍,且对内对外冒甚大之精神损失,真痴政也。

三月二日

说理之方式有二:一总一分,说总非总说不可,由总说到分。说分非分说不可,由分说到总。如算术然,说得数非总说不可,说何以得此数,由等号说到那一面的分数。说算式非分说不可,由算式说到那一面的得数。今日只知归纳者,不知有总数,尽讲分数,自己亦不知其对错。只知演绎者自己亦证不明为对错。

三月三日

创辩证法的,内在是主观的,辩证法的形式是客观的,所以辩证法适用于信仰辩证法者,不适用于创造辩证法者,更不适用于反对辩证法者。

三月四日

但有理由的反对,反对即是赞成。

三月五日

只有个现在,只可说现在,把得住现在,始可说已过与将来。只有个自己,只可说自己,尽得了自己才可说他人。

三月六日

科学是外面的产物,不是内里的产物,适于做事,不适于主事。

三月七日

痴者始谋哄人,如果想想人哄不了我,就可知道我哄不了人,奈何哄人。

三月八日

中国文化原本心物并重,自传子之后忌物,自统一之后自大,以致物不发达,因之心无从表现。中国今日是患的缺乏物的病,应当尽量的发达物,以表示中国的心。

三月九日

百斤不若千斤重,但加在千斤上觉着千斤更重。

三月十日

人皆有死,不可不预备死。人皆不愿死,不可不重生。

三月十一日

心重物轻是心物离开的错误,表心之物其重应不减于心。

三月十二日

不过不不及为对。始之者是恶,继之者是错,为不及之不对。始之者是错,继之者是恶,是过之不对。

三月十三日

人有器,人有不器。人器人专长,不器人兼长。专长其用切,兼长其用广。

三月十四日

矛盾的解决,即是矛盾的扩大,此是包括就矛盾而解决矛盾也。因其包括矛盾以解决矛盾,故解决矛盾而反扩大矛盾也。若修正矛盾为不矛盾以解决矛盾,则解决矛盾为消灭矛盾矣。斯理如世人所谓包藏祸心以施恩惠,恩惠之施为即祸心之表现。若消灭祸心以施恩惠,恩惠之施为即恩惠之表现。

三月十五日

人类争门,内在力量之发动,不过利害与是非。发动于是非者,故须明是非以止之。发动于利害者,亦当明是非以遏之。辨别是非,为人类遏止门争之紧要条件。唯显然之是非,智愚皆能辨之。似是之非,似非之是,虽智者亦有时不能辨之。余意当制定辨别是非之法子,使似是而非之非、似非而是之是,智愚皆得辨别,则补助人类之和爱当不少也。

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则乱。同是其是,同非其非,则治。何以致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离开尺说物之长短,离开称说物之轻重,离开母理说事之对否,则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矣。何以能同是其是,同非其非。就尺说物之长短,就称说物之轻重,就母理说事之对否,则同是其是,同非其非矣。

三月十八日

矜其所短,始能用其所长,纳其小错,始能杜其大错,处世然,处家尤然。

三月十九日

看近者不足以图远,看小者不足以图大。

三月二十日

皆是用之有尽的,故用非节不可。

三月二十一日

欲不惑不忧不惧,须从起点处用力。

三月二十二日

法律与世俗相反当从法律,法律与人情相反当从人情。

三月二十三日

清代帝王之好,由于不立太子。

三月二十四日

破盘之举可新殁存之情。

三月二十五日

使人自私自利之念收敛,众私众利之念奋发,则社会可富强文明。

三月二十六日

卸任的事要在任时预备好,死后的事要生前预备好。

三月二十七日

解缚之人心,其放肆有预料所不及者。

三月二十八日

凡事料到而熟计之,凶可化吉,难可化易。

三月二十九日

种下善因得善果,种下恶因得恶果。欲得善果须先种善因,欲避恶果须先避恶因。

三月三十日

看的远大亦须从近小处看起,看到远大才是真看的远大。

三月三十一日

戴上红色眼镜,看见一切物色皆是红的。戴上蓝色眼镜,看见一切物色皆是蓝的。这是见分被遮,这被遮的见分,每多自矜,然智者恶之,仁者怜之,勇者胜之。

四月一日

搬上铁柜走的窃盗,不虑其锁钥坚密。

四月二日

种上甚么因,必结甚么果。种善因者结善果,种恶因者结恶果,实是必然的,不是迷信的。

四月二日

漏下甚么空子必吃甚么亏,处人不可瞅人的空子,自处不可漏下空子。

四月三日

要不急不缓,缓为急之始,急为缓之端,欲不缓须不急,欲不急须不缓。

四月四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说,就是己所欲应先施于人。故欲人对的起自己,须先自己对的起人,才能得来。

四月五日

求真理是为做事,勿因真理碍做事。

四月六日

做甚的务甚,百事皆兴。做甚的不务甚,百事皆废。

四月七日

国家建立在全体公务员之责任心上,此全体公务员之责任心,实为国家成立之基础。一公务员一时一事不负责,即使国家之基础崩溃一部。故须定官吏之遗误罪,以作国家之保障。

四月八日

知错易,认错难,改错尤难。知而不认是丢不了祸害,认而不改是拔不了祸根。

四月九日

知易行难的事,能行是德。知难行易的事,能知是功。不德是人效不显,不功是心效不显。

四月十日

立国必须有适宜的百年大计,有效的日日努力,两者相合始能治存。

四月十一日

语有人类之语,有时益之语。人类之语何时皆可言之,时益之语当时可以言之。

四月十二日

贤者行常人之所知,智者言常人之所不知。

四月十三日

立国不敢失去统御上之威信,失去统御上之威信,虽有贤能,亦不易有所措施也。欲不失其威信,政治上须为其当时第一当为之事。

四月十四日

国人的责任心与国人的幸福为正比例,亦即国家富强文明之正比例。

四月十五日

或曰:希特勒如何?

答:过刚必折,过柔必萎,不刚不柔,不折不萎。

四月十六日

自身不可无技能,身外不可无良友。自身不可有疾病,身外不可有仇敌。

四月十七日

做事须名实相符,成功易,失败有底。名实不相符,成功不易,失败无底。

四月十八日

“努力机会只有十年”。日本新进国际法学家、现任众议院议员芦田均在东洋经济新报社召开之中日亲善时贤座谈会席上发表意见云:日本今日之国力(包含经济、武力及其他)尚不足并吞中国四百余州,日本之国力既不足并吞中国四百余州,自应于消化方面发展,乃为当然之趋势。又以不能消化之体力而并吞无由消化之大物,实为不利之政策。今后十年、二十年之中,若日本仍能以今日破竹之势向前进展,则实力即强,在实力未充以前,日本急应隐忍以待时机。

四月十九日

有一分妄念,就能受一分迷惑。

四月二十日

急发于着,触着即急。欲不急,须去着。

四月二十一日

知人易而自知难。胜人易而胜己难。成人易而成己难。若智不足以自知,勇不足以自胜,仁不足以自成,枉生。

四月二十二日

经济权独立,经济始能发达。经济立宪,经济权始能保障。

四月二十三日

当以闲心做忙事,不可以忙心做忙事,更不可以忙心做闲事。

四月二十四日

行将归去,所得者皆身外物。无身内物,归后将何以自处。

四月二十五日

稍闲则不自禁之悲伤,由于自缺。

四月二十六日

责有攸归的政治,顶坏的时候,亦不多亚于坏可诿卸。顶好的时候,因责有攸归,用人的理性。坏可诿卸,灭人的理性,用人的欲性。是以议会制之多权表决制,多私心之表现。

四月二十七日

离开统御自乱。脱去羁绊自由。

四月二十八日

急迫的从容是真急迫。从容的急迫是真从容。

四月二十九日

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灭因求果,舍因说果,斯皆论理错者也。理论错其事即行不通。

四月三十日

介绍人死,须先人死,田光之于荆轲是也。

五月一日

要离刺庆忌,庆忌乃欲其要功而不死之。其忘己成人之心,史不多见。其仁勇皆足,惜智缺耳。要离不享其功以死处之,亦足重也。

五月二日

思过且无暇,遑论攻过,不攻何克。

五月三日

地天泰为为政之要道,精神当如此,形式不当如此。

五月四日

项羽礼士而吝赏功,刘邦赏功而不礼士。项羽败而刘邦胜,开创时也。若守成,恐成败有所易也。

五月五日

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录乐毅报燕惠王书语。

五月六日

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7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3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1章 出版说明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1章 出版说明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43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43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
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7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3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1章 出版说明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1章 出版说明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43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43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