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

为国牺牲,激起来人人皆能,冷下去人人皆不能,救国火候最要紧。为国牺牲决心抗日,在战场上慷慨为之,中人即能。在家屋中从容决定,上人且不易,况中人乎。轻以此许人信人者,未加深思之也。

六月二十三日

已过之日月,不能为集中之功用,反成过错之事迹,实为人生莫大之憾事。

六月二十四日

为国全在未雨绸缪。但未雨绸缪甚难,皆为一般人所未见,即为一般人所反对,非无上大权者有决心有方法,不易成功。

六月二十五日

不见而知,不闻而知,智者谓之先觉,愚者谓之疑心。

六月二十六日

智者千里咫尺,愚者咫尺千里。

六月二十七日

不离开现实方是渐变,渐变不已,才能突变。故唱高调是欺人之谈,非成功之道。

六月二十八日

在飞龙在天之位,要存潜龙勿用之心,或鱼跃在渊之行。

六月二十九日

弱国如弱女,遇难,非有最后之决心,更无法转移对方之暴行。

六月三十日

中国人之精神身体与物质落后太多,非有杰出之领导者相继努力数十年,不易赶上。

七月一日

世界无王道,国际国内事事皆系恶势力占优胜,如有霸者亦可稍为挽回。

七月二日

节制私人资本,必须发达公共资本,化私为公,成光明社会固人类之幸福,但人心私包公,尤须变为公包私,公共事业方能发达。欲化私为公,必须在一般教育上求根基,在村县省国上分别求建设,方能有成。

七月三日

欲得善果,须种善因,故处理人事,要在善其因。善因第一要审动念,第二在不循错。

七月四日

只有时时存心使所知见于行,是真实的进步。

七月五日

真实的锻炼是悔过自新,生时是锻炼时期,为时甚短,故不可一时放松,不可一时务外。

七月六日

时时发奋自强就是不息,不息必有成就。

七月七日太原

恨敌骄

已过九一八(日本侵占东三省),今日卢沟桥(日本进攻卢沟桥)。我未现代化,国中任敌骄。

七月八日太原

以逃亡考核军队,易出匿而不报之病。

七月九日太原

应当星期日娱乐,以期娱乐中发生力量。现在星期日多系消耗力量之娱乐,国家民族事业力量损失太大,即国家富强文明损失太大。

七月十日

与识见不够的人处,其事理即是咫尺千里。故不愿与常人说道理,即不欲咫尺千里,愿读古人书,即欲千里咫尺也。

七月十一日

中国当负起中道文化之责,守成己成人之道,立己利世,联合同道之国家,消除侵略主义者,以进世界于大同。

七月十二日

发生之继续在节制,若无节制,发生则难继续。故保持发生之继续,须有适当的节制。

七月十三日

集思广益与筑室道谋是一样的存心,但善为之是集思广益,不善为之是筑室道谋。

七月十四日

凡部分之利、全体之害者,总结算全体受害,世之抱侵略主义者亦然。短时期内部分之利,总结算时全部之害,自己亦在受害之中。希望世界学者合力打击之。

七月十五日

有用的身心不可作无益的消耗。

七月十六日

有粘着即不脱利,不脱利即不能自主。

七月十七日

助人如己智难能,嗔人不如己智偾事。

七月十八日

谋国而不能预防灾祸,即莫大之咎。一年所得必须留三分之一作灾害疾病之预备,生活始能保险。

七月十九日

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之句,深愧不逮。

七月二十日

人不聪明是生成的,与不聪明的人遇事,尤要反求诸己,此理甚明。余卧病而犯之,反受人劝,真耻也。

七月二十一日

各种动物的性能有千万等,人的智识亦有千万等,皆不能强其所不能。

九一八

师旅饥馑需三载,苏俄计划成五年。

九一八来更七七,愧我依然弱如前。

七月二十三日

定础(柯璜)送画谱,当复一函云:希望照下书形景代画一纸,茂林深山之中,清泉湾曲而流,沟溪宽阔之处,向阳有躬耕农庐,四周山坡有牛羊鸡免放牧,沟溪中有禾稼园艺,山顶上坐一闲人。

七月二十四日

徒悔过而不能自新,仍是罔然。

七月二十五日

嗜欲到极端处,与生命不并存。但嗜欲喧宾夺主之后,宁牺牲生命,不欲牺牲嗜欲。

七月二十六日

中和中的严厉,才是真严厉。严厉中的中和,才是真中和。

七月二十七日

知非易而改非难,今日不能知昨日之非,今年不能补去年之过,后半辈不能雪前半辈之耻,是无进步的人。

七月二十八日

飞遍地球往下看,为争生存各自忙。

七月二十九日

难与易

做事知难行若易,做人知易行却难。

毋论做人与做事,寻着难处易其难。

七月三十日

不知说了多少废话,想了多少废思,做了多少废事。何为不废,话说的当,思想的中,事做的对。

七月三十一日

轻与则伤惠,轻怒则损威。

八月一日

决复电飞京

病体未痊国难来,轻身为国理当该。

扶病南行参国计,但求此去不空回。

八月二日六时乘机飞京

飞京途中

扶病再飞京,愿不虚此行。

愧我无特识,何堪策太平。

八月三日南京

提倡工厂

一宅一工厂,工厂比宅强。

今后要提倡,少宅多工厂。

八月四日南京

当国误国

国家事太大,误下补救难。

卅年当国者,罪尤实难宽。

八月五日南京

会议席上

财政解决易,人事调整难。

多少欲言事,停留在舌端。

八月六日南京

我骄奢淫逸,消耗数十年。日本则励精图治,积蓄数十年。我不得已而抗战,何能说有无把握。

八月七日南京

作战为手段,统制为目的,今欲打破敌人统制之目的,必须改作战方式变武力战为政略战。

八月八日十二时离南京,十六时飞抵太原

决计易,定策难。

八月九日太原

未雨绸缪

谋国允宜未雨绸,临渴掘井效何收。

欲图抗战改政略,民族革命胜可求。

八月十日

勿畏难

年来忍痛复吞酸,国难何容学挂冠。

千言万言说不尽,多少心事留舌端。

八月十一日

《诗》云:“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九一八后曾书此挂食堂以自警。谋国未雨绸缪,如饥需食,寒需衣,为唯一有效之方,舍此亦别无他法。

八月十二日

自身的饥饿,不能靠别人吃饭替我解决。国家的危亡,不能靠他国自强替我解救。

八月十三日

剜肉补疮

敌人专意取华北,我则一心保江南。

急其所缓缓其急,何异补疮把肉剜。

八月十四日

认识了需要可以谋国,把握住现实可以为政。

八月十五日

百年大计

非常时需非常策,非常策需非常人。

百年大计前未定,更须今人大经纶。

八月十六日

使国家退步的国识,是使国家进步最大的阻力。

八月十七日

强国用力,大国用众,吾国今日对敌方策在用众。

八月十八日

事前的精密考虑与临时的仓惶失措,有天渊之别。

八月十九日

不知弱,不耻弱,不会自强。不知辱,不耻辱,不会自重。知弱耻弱是自强的动力,知落后耻落后是赶人的动力。

八月二十日

日不暇给的自新,仍恐死时还是污旧很多。

八月二十一日

强国以武力为后盾,弱国以决心为后盾。

八月二十二日

寡过为日不足入上进之途,为善为日不足得人生之路。

八月二十三日

谋国须未雨绸缪,有百年大计,依之产生数十年国策,根据国策定若干年计划,然后专责成,严考核,实功过,当赏罚,国必强。反之必弱。

八月二十四日

献战略

三路攻燕计非奇,电达中枢得复宜。

平汉津浦取守势,致敌倾兵攻平绥。

八月二十五日

政略移战略

攻当三路齐向燕,守则二区撤雁绥。

攻守两皆失依据,政略常将战略移。

用攻略牵掣战略为作战之大不利,因政略在保土,战略在战胜。

八月二十六日

女子非不怕穷不怕死,不能坚绝拒人戏,当国者亦然。拖泥带水自误误国,均由有所怕而来。

事初无决心易上人当,上当后,误国误人误自己。

八月二十七日

守南口

中枢决策守南口,张垣当局不同情。

原谋不战全斯土,致使张垣等空城。

八月二十八日二十一时离太原,翌日五时到太和岭口

移防岭口督战

张垣失守雁绥危,无何岭口把防移。

兵不主动难为策,千里布防更欠宜。

八月三十日太和岭口

事前求幸免者,临时难有决心。事前说强话者,多有幸免之心。

八月三十一日太和岭口

奇计奇人才能用,向常人献奇计,非特难以接受,且遭嘲疑。

九月一日太和岭口

谋国要忧深思远,施政要知易行简。

九月二日太和岭口

多少中始能完全一器,多少对始能完成一事。

九月三日太和岭口

必须能知人之长,始能补人之短。

九月四日太和岭口

做无结果的事,终落个无结果。谋始不可不图终,国事甚大,尤当审慎。

九月五日太和岭口

陷入出不易,且每愈陷愈深。险的事当有自主力以处之。

九月六日太和岭口

与多数共事,须合上常人的是非。

九月七日太和岭口

端不可开,嗜好要在开端处费力摆脱。中不可断,功业当到中途时努力继续。

九月八日太和岭口

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忌讳多,祸已临头阻碍多。

临渴掘井费力多,晋省人民受害多。

云能遮日月,不能损日月。政敌能鼓惑是非,不能变更是非。

九月九日太和岭口

遗呈

窃以此次对日抗战,必须走上民族革命途径,使此次战争成为民族革命战争,方能搏得最后之胜利。所谓民族革命战争者,在使敌人虽以武力战胜之后,但亦不能以开科取士之旧方式,一纸告示遂尔统制我国家。欲达到此目的,必须集合全国爱国志士,唤起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使全体民众有明确的认识,坚决的决心,一致的行动,保有经续作战的能力,最后胜利始能有把握。日本今日本身之武力不足以统制中国,我果能走上民族革命之途径,在军事上无论如何失败,但持至最后国家亦能存在。否则单凭武力成为弱国对强国之战争,军事一旦失败,民众势将沙散,敌人传檄而定,我即无以立国矣。

谨呈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执行委员会

九月十日太和岭口

责人所不能,连能亦不为。

九月十一日太和岭口

管住自己是大勇,了解自己是大智。

九月十二日太和岭口

弃雁绥工事

(一)

国防大计定当先,临时决策事难全。

工事费款千馀万,放弃全由南口牵。

(二)

南口之役失权衡,准备毫无守何成。

八师精兵损半数,致使雁绥枉经营。

大同撤兵

大同撤兵制机先,敌入雁门师难全。

勾注阵线五百里,处处薄弱敢辞愆。

九月十三日太和岭口

观人处己均当努力于事前。

九月十四日太和岭口

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1章 出版说明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17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
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1章 出版说明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17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