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

五月七日

不承认他人有聪明,即是自己不聪明。不察觉他人糊涂,即是自己糊涂。

五月八日

现时余主张物产证券之兴趣,由余之爱国心、爱民心、好奇心所凑成。何谓爱国心,若不行此无渡美国白银政策之危险。何谓爱民心,若政府不兑现政策推行,势必如前此德俄等,使人民受重大损失。何谓好奇心,证券推行数国,集金银国之骠骄气大可敛匿也。

五月九日

对人谦和是为自己换顺利。对事谨慎是为自己减困难。

五月十日

善法亦不能无顾虑,故虽善法亦须在顾不得顾虑时始能推行也。

五月十一日

到急时有急法,尚算有路走,若到急时急法亦无之,则无办法矣。但急法多险,非预不夷,故能预始能急时从容也。

五月十二日

防人固可以奸恶,用人必须以善良。不以善良用人,善良不为所用。不以奸恶防人,必为奸恶所逞。

五月十三日

余亦行年五十,痛知四十九年非。用功三年,才得到个无把握的进步。

五月十四日

自己有希望,人必希望自己。自己无希望,勿再希望人。可以说全在自己。

五月十五日

无一点曲折的人,办不了有一点曲折的事。无一点担当的人,负不了一点担当的事。故用人须审其当,使人须审其能。

五月十六日

志宽曰:余知赌博之为害矣,欲戒之。

余曰:戒之甚好,不戒身体、家务、事业均必为其损害,然必须戒之而不再开,始可戒之。若戒之而又开之,其受赌博之害仍然,反使人加一层无志气之批评,而更致人看不起。

五月十七日

千疮百孔的病,虽良医亦无法下手。千差万错的主张,虽明哲亦无法纠正。

五月十八日

病请三医开不成方,事谋三人定不成策。

五月十九日

能自谋者,始能为人谋。能自计者,始能为人计。

五月二十日

无定盘星的称,不只人不能与之较其对错,自己亦不能较其对错。

五月二十一日

地名物名是有领域的,事名亦是有领域的,离开事的领域说事,犹之离开地物的领域说地物,永无对处。

五月二十二日

未病须得保,既病须得疗,病愈须得养。

五月二十三日

药以投病为良,器以投用为良,人以投事为良。

五月二十四日

古人说一日之计在于寅,夜静心清智慧多,这时候检点已过的错误,准备将来的做法,裨益于事功不少。

五月二十五日

诚实有余才分不足的人易受人欺,每将假人认成真人,吃人的亏。才分有余诚实不足的人,每以己度人,易将真人认成假人,失人的利。

五月二十六日

日新于义务则荣,日新于权利则辱。

五月二十七日

展堂放洋,有人为国家庆,余为国家忧。

五月二十八日

患急热病,终日不醒。

五月二十九日

病后始觉病前,进步为无把握。

五月三十日

余曾六次寄语汪、蒋,强邻伺隙,元老服藩,何时策动藩镇之不安,即可组织政府。若元老归朝,藩镇虽不安,只能造反,仅能为害社会,不能为害国家。

五月三十一日

以实力帮助倒南京成政府之语,日本必说,两广必听,固为迟早之事实,当国者不此为谋,浅焉。

六月一日

今日国人应有四种牺牲以救国:

(一)牺牲性命。

(二)牺牲自由。

(三)牺牲财物。

(四)牺牲工夫。

此四种牺牲,团结一致,互以为用,或尚可以有为。

六月二日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救国当先除妖孽,做甚的不务甚,就是国家的大妖孽。

六月三日

常人积怒必发,蓄怨必报。若雅量之人,则怒消而不积,怨化而不蓄。

六月四日

先见之明可以自处,不可以处人。

六月五日

普通皆器人,只能就甚用甚,亦只能就甚说甚。

六月六日

图利己而遗误职务者处死刑。为维持情面而遗误职务者处无期徒刑。为学术不足而遗误职务者处有期徒刑。中国欲救亡,非实行此法不可。因富强文明是救亡的圆满条件,富强文明的发达,完全是由国人的责任心所造成,不负责任已成合理习惯的国家,非严刑峻法之下,不易矫正。谁能行此法,谁能救中国。

六月七日

天才始能真有经验,常人不免咫尺天涯。

六月八日

只看见眼前的便宜,看不见将来的祸患,是小聪明,小聪明必吃大亏。

六月九日

当时的孔子,阳货训教亦须承诺。今时的孔子,世界贤哲无不尊崇,可知道愈大愈难晓于当世。

六月十日

智不能知其真,勇不能胜其偷,仁不能断其贪,总是假的。

六月十一日

疏人谋密事,终久不能不失败。

六月十二日

事之当真实者,无论如何困难,有何过错,总当以真实处之,其困难过错总可得人谅解。若以虚伪求减免,不特增加其过错,反不易得人谅解。

六月十三日

感于怒即怒,感于伤即伤,是我为感化,是我之动作由外支配,甚至我之壮病生死亦由外操纵。非至感于怒不当怒即不怒,感于伤不当伤即不伤,是感为我化,是我之动作由我主持,我之壮病生死自不由外操纵。

六月十四日

书是传达古人之意识,而不能解释,故读书非深具悟心者,不易了解著书者之真意。

六月十五日

事有在己者,有与人共者。在己者只求其对,不管人知为对否。与人共者,必须人知为对,始能与共。故行政必须使先知其对而后能行,若不知其对,虽对亦不能行。故施政能合乎人之程度而稍高之,是善施政者。

六月十六日

不愁国事不能做,只愁自己不会做。

六月十七日

为与否,当以国家大义为准,不能为威迫利诱所操纵。

六月十八日

一枝光的明,以一枝光用,是有用的明。一枝光的明以两枝光用,是无用的明。这不是明错了,是用明用错了。只能就甚用甚,不能求其完善,若求其完善,反失其人矣。是甚用甚,各竭其能,兴致勃勃。求其完善,各竭其短,兴致沉沉。

六月十九日

前人惠后人,惟热心与经验。

六月二十日

利有当为而不当为,害有当避而不当避,故利害之来,不审之于先,必悔之于后。

六月二十一日

今日华北的事,应找着配为当为能为三者合一的路,才能迈步。

六月二十二日

心乱世乱,世乱心亦乱。在乱世,非特求一专心做事的人不易得,求一听明白话的人亦不易得,心乱故也。欲医此病,当杜侥幸,专责成,严考核,重刑罚。

六月二十三日

言之滔滔,心已降敌者,惧与之谈。

六月二十四日

刺激之言,要闻若无闻。

六月二十五日

去不了隔阂,不能和衷共济。

六月二十六日

致汪精卫电

精卫先生大鉴:

敬电敬悉。自古外患多由内忧反致,今者虽不尽然,但若无内忧,强邻之所不能为者,亦必不为也。若有内忧,其野心固无所底止也。且无内忧则既能以玉碎,亦能以瓦全。有内忧,则玉碎不能,瓦全不得。望公同介公,用全力先消弭内忧。只要内忧不发,外患至当止之境必止也。一面用非常方法以图自强。盖今日既不能以弱抗强,徒遭失败,又不能靠列强以压制强敌,只有避开抗日,谋加速度加强度之方法,以图自强,困心横虑,我公必早计及。此次国难以来,弟每感国危迫切,踟蹰无策。今承大电,特贡刍荛,并颂勋绥。弟阎锡山叩有印。

六月二十七日

古人云:宁为玉碎,勿为瓦全。诚然碎玉亦胜于全瓦多多然,玉碎瓦全好坏总算有路可走,若至碎而不为玉,瓦而不能全时,真是无路可走矣。然皆由于一意孤行,走上错路而不早辨也。

六月二十八日

人才之难,十倍于木材,今欲建设,木材尚感缺乏,何况人才。

六月二十九日

非自强无以抗日,非公道无以抗赤。因赤祸在内部,虽能自强,抗赤赤是水涨船高,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之公道制度,始能弭赤隙而泯赤焰。

六月三十日

见到做到才算有效,见到做不到一样的无效。见到是智,做是仁,做到是勇。

七月一日

有方法是会做,有爱心是肯做,有胆量是敢做。

七月二日

言虽对而不当,听者亦无益,甚且有损。

七月三日

严密的防人背叛,不如严密的考核人的成绩。

七月四日

蒋之拘胡,在蒋为积忿之怒,在胡为不泯之辱,固非廉、蔺,遂成永离,种长久内乱之因,启强邻欺蔑之隙,东播西弄,国辱亦深,余曾努力两方,未收效果,深自愧其不敏耳。

七月五日

日本要求自动的免宋哲元之职以保持我国体面,而免宋职,日反离间宋,并联宋以要求政府扩大其政权,许之不可,不许不能,鸣呼!弱国保全体面,致祸无底,为国者当深戒之。

七月六日

大祸将至而尚不能先患预防者,必是沉疴甚深。

七月七日

两人顶一人,两日顶一日,两元钱顶一元钱,其事业的效率,与一人顶一人,一日顶一日,一元钱顶一元钱,即相差八倍。今日中国两人不能顶列强之一人,两日不能顶列强之一日,两元钱不能顶列强之一元钱,国家焉能存在。热心救国者,当努力于此。自负革命者,当先革此命。惟此命确不易革,愿大家组织一革命研究会,研究出有效方法后,将此革命研究会改组为革命实施先锋队,使中国的一个人真能顶列强的一个人,中国的一日真能顶列强的一日,中国的一元钱真能顶列强的一元钱,则世界第一地大物博的中国,第一人口众多的中国,一定可以不亡。

七月八日

古人说,大厦将倾一木难扶。今一木并无,何孜孜望有。

七月九日

院墙坍塌不能守关门之训,非常事来不能尚经常之法。

七月十日

致南京孔庸之(财政部长)电

南京孔部长庸之兄勋鉴:

闻中央授权我兄全权处理金融,必要时停止兑现。弟对金融问题,前承敬之兄衔介公之命见商,仓卒间未能详述意见。因之时加考虑,敢以一得之愚,贡献于我兄。金银代值因不足不便之故,代以纸币,按成准备,已坐不兑现之基。加以出超有国,金银已成偏聚,而金银每利宽困窄,出超而不兑现,尚可运用自如,入超而不兑现,必成废纸。故近代经济命脉常为出超国家所操纵,币战而失利,终归入超国家所遭受。以我国今日之国情与环境,倘若施行不兑现纸币,势必跌价,社会恐慌。人民怨望,政府收入顷减。为抵补计,不得不增发纸币,愈增发愈跌价,社会愈恐慌,人民愈怨望,人民之损失必不减于欧战时之不兑现诸国。而我国民智未开,其怨望必胜于欧战时之不兑现诸国。于此主义、经济、武力交相压迫之今日,反予主义亡我者以大隙,乘怨望之人心,恐慌之社会,煽动民众,顿增危险。授经济亡我者以巨柄,由不兑现之空隙,操纵经济,使我失其自由。启武力亡我者之野心,乘我恐慌紊乱民怨之际,为所欲为,诚恐国家前途骤增荆棘。我兄司农才长,必有远虑。弟公馀浅见,无补高深,特心为之虑,电供参考。

弟阎锡山蒸叩印

七月十一日

见其大不可遗了小,见其远不可遗了近。若遗了小与近的远大见解,亦是不健全的见解。

七月十二日

勉强为其当然尽其在我,不勉强为其未然听诸在人。

七月十三日

次陇与吾相交三十年,公私事件饱经波涛,虽有危及身家之虑者,亦未形忧色。昨言及人心瓦解,国将于应付中亡之,痛哭失声,非有所惧,乃有所伤也。

七月十四日

弱国之臣非有自恃以为生者,无以自生。

七月十五日

盖国必自亡也,然后人始能亡之。救亡之对症有效方剂,惟有自强之一途。但自强于未自亡之前易,自强于已自亡之后难。自强于人未亡我之前易,自强于人已亡我之后难。难虽难,舍自强之外,决无救亡之法。凡我国人,应下一最后之决心,牺牲一切,以求自强。尤须用加速度加强度之方法,以图补救,时不我与,三误不可四误,愿大家对此勿稍加疑虑。向东走的人一回头即是向西走,向自亡路上走的国一转身即是向自强路上走的国,达目的虽有时日,而自强自亡之实质已变换矣,但须真转身。只能真转身,必能救亡。若不转身,人虽不亡我,终必自亡。我感到中国人现在救亡之心理亦甚大,但所走之路径似乎仍在自亡之路上。不只不能救亡,反催促其速亡。我以为要想救亡,应将旧心理完全改过,一齐向自强路上走。自强与自亡本是相反,从前向自亡路上走才招致人家今日之亡我,如早在自强路上走,即不会造成今日之危机。世界列强之所以无人敢亡之者,即因其早在自强路上走之故也。未有自己不亡而人能亡之者。故我认为今日之事,不难于救亡,而难于不自亡,即是难于自强。自亡必不会有效,自强即不怕人亡。大家心上对我这话如尚有怀疑者,我实愿更加以详细说明。(在绥省两署扩大纪念周讲话)

七月十六日

黎黄陂说:“能出世者能入世,能杀人者能救人。”我对下句极表同情。今日国家萎靡至极,官吏误国,武人乱政,学者乱理,为一切恶,均毫无忌惮,非大加清扫,无以去恶存善。如同医生医疮,非将腐肉大加割除,不足以生好肉。如同农人培苗,非将草莠尽去,不足以培良苗。救人杀人之说,其理甚明。

七月十八日

文官以政权害国,法官以法权害国,武官以枪杆害国,学者以笔杆害国,众人害之国,何能不亡。但害国者于己有利,小害则小利,大害则大利,若无爱国者以严刑峻法予害国者以大惩创大畏惧,则不能使害国者不害国。

七月十九日

贫民对富民负担利息,是个十,富民对国家负担是个一。对国家负担供保护进化之用,利息供富民骄奢淫佚之用。供保护进化者一,供骄奢淫佚者九,民焉得而不穷,社会焉得而不坏,国家焉得而不乱。

七月二十日

力量能抵抗力量,思想始能抵抗思想。驾思想的力量来侵,亦非驾思想的力量不能抵抗。思想有纯精神的思想,有驾物质的思想。纯精神的思想抵不住驾物质的思想,这道理亦如同以善服人不如以善养人的道理一样。

七月二十一日

坐以待毙是懦夫,奋斗而死是豪杰。

七月二十二日

国家事,只问能为不能为,但能为一日即为一日。

七月二十三日

为国家敷衍人可,为自身敷衍人不可。

七月二十四日

错于坏的乱子小,错于好的乱子大。因坏人人得而诛之,好虽大贤亦不易制之也。

七月二十五日

好可行而不可言。行好自己吃亏,言好使人吃亏。

七月二十六日

能真知中国人事文化的道理对,始能真知西洋物质文化的道理对。

七月二十七日

身强时,当病不病。身弱时,不当病亦病。非风寒暑湿有异,乃自身强弱之不同也,人如此,国亦如此。自身向上,仇敌亦好友。自身向下,好友亦仇敌,此人情也。人如此,国亦如此。

七月二十八日

人言有绝对肯定者,有绝对否定者,有应当肯定者,有应当否定者,有可以肯定亦可以否定者,有不可以肯定亦不可以否定者。

七月二十九日

生为遂生是常人,生为尽生是圣贤,生为了生是佛老。

七月三十日

用上不够量之材料做梁柱,屋宇倒塌,满足的表示匠人的能力不够,建屋如此,建国亦如此。

七月三十一日

事与事的交关处,物与物的交关处,最易发生错误,欲少错误,须在交关处注意。

八月一日

有形皆发生于无形,无形皆寄存于有形。从后观之唯物,从前观之唯心,其实无无形则无有形,无有形则无无形。

八月二日

可知都是由不可知来的,宇宙间事,最后皆是个不可知,能将可知者知之,则人能尽矣。

八月三日

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43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1章 出版说明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
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43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1章 出版说明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