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

日本新进国际法家、现任众议员芦田均四月间在东洋经济新报社召开之中日亲善时贤座谈会席上发表意见云:“日本今日之国力(包含经济力、武力及其他)尚不足并吞中国四百余州,今并吞无由消化之大物,实为不利之政策,今后十年、二十年之中,若日本仍能以今日破竹之势向前进展,则实力即强,在实力未充以前,日本亟应隐忍以待时机。”

此为日本老成训诫其少壮之语,乃亦仅为我国留十年或二十年之余地。凡我国人闻此语,应如何惊惧,如何愤慨。但惊惧愤慨之余,应本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之义,一反前此自亡之错误,以求自强。不可徒事向外责人,而反速其亡也。盖第三者可责恃强凌弱者为非义,若被侮辱者只当反求诸己,自责其不能自强,致招侮辱。并应反思恃强凌弱者何不加之于诸强国,而犹加之于吾国也,则应自责而不应责人之理甚明矣。若不求诸己之自强,而责人以不应凌我,非特永无脱离被侵侮之日,反速度其亡也。欲国人于此下一坚决之决心,以求自强,惟此十年之间。欲用常法以求自强,无论何人,均知其不能及也。非用非常法,无以图之,此国人当首先觉悟者。若不觉悟此,吾敢断言其虽救国有心,终无补益也。所谓以非常法求自强者:一、加速度以缩短年限。二、加强度以增进效率是也。所谓加速度与加强度,由正面说是使做甚的务甚,由反面说是使做甚不务甚的感受不安。自强非易事,观强国政府之励精图治,官吏之勤劳辛苦,人民之担负牺牲,较亡国民未亡国前其痛苦紧张,不啻十倍。今中国欲于短期间求自强,非用非常法使国人皆忍痛牺牲,强制国人走上做甚务甚之路,尤非先使全国公务员一改前此委靡腐化贻误而不知贻误废弛而不知废弛之麻木不仁之政治不为功。

欲于十年中改造麻木不仁之政治,发达救国必要之富强文明事项,固非一端,而首当以非常法规定公务员之贻误罪,一振前此安于亡是其亡之舆论与习惯,若不如此而仍以常法处此非常时期,敢断定其日困一日,势必至人心瓦解,弱者附异国求富贵,强者投赤化图报复,至彼时虽欲用非常法,亦不可得矣。此愿当国者加以审慎考虑勿失时机也。公务员之贻误罪应如何,非常规定也,贻误罪规定愈严,增加速度强度愈大,应规定:一、为贪图私利而贻误公务者处以死刑。二、为讲情面而贻误公务者处以无期徒刑。三、因才识不够而贻误公务者处以有期徒刑。国人勿以为如此规定公务员之贻误罪为过重也,亡人身家者尚当处死刑,亡人国者定为死刑,绝非过重。盖救国不亡,全凭国之富强文明。国之富强文明不能凭空而来,全赖公务员之做甚务甚。国亡即由于全体公务员做甚不务甚而致毁国恃以立之富强文明。今科公务员以贻误罪,实即科公务员以亡国罪,亡国罪而处死刑,只有嫌其宽假,而不得谓之为严峻也。亡人身家,一人可亡之。亡人之国,非一公务员可以亡之,固全般公务员亡之也。然今日之贻误罪,系为全般公务员所定,亦非为一二公务员所定也。此等对公务员贻误罪太重之错误认识,将亡人身家者看的重,亡人国者看的轻,以致亡人身家人不敢为,亡人国人敢大胆为之,而人反不以为非也。假使前二十年之政府,规定公务员之贻误罪而实行之,敢断定今日之中国,不致为他人所亡也。国人愿轻行非常法,盖爱惜现状之秩序也,此亦未审轻重者也。武力亡我者,固未能予我以十年之优容,即经济亡我主义亡我者,亦何尝为我留十年之余地。吾国若不能于此十年之内,以非常法图自强以自存,国之存将不能有十年矣。此现状之秩序,又何足爱惜哉。与其安常守故,十年而必亡,十年之后,非特土地为他人之土地,人民为他人之人民,主义为他人之主义,而仁义道德亦并为他人夺之而去。何若踢破范围,以十年后他人之土地他人之人民他人之主义用非常法以图存。果能存也,无异于拾得中国之土地人民与主义也,即不能存,亦尚可为民族争光辉,以蓄将来复兴之民族种子也。民不愿亡,若久无救亡之法,则民怨生而民心离,政府必失其统驭之能力。政府失其统驭之后,千奇百怪之现象有不可思议者。恐亡我者非外人之武力,乃国人之武力也,杀我辱我者亦非外国兵,乃中国兵也,读亡国史何国不然。愿政府乘人心将瓦解而未瓦解之前,坚民志而固民心。坚民志而固民心,要在不失机,此为领导民族者,不可不认识而并须十分顾及之也。处此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理固然也。然亦须得其要,始能有路可循。立国之要,不外精神与事业两者。精神与事业皆根源于国人之责任心,国人无责任心,立国即无精神,国家即无事业。无精神事业即无富强文明,不富不强不文明而欲立国于今日必不可能。盖国之存在与富强文明为正比例,有几分富强文明,始有几分存在之可能。而富强文明又与责任心为正比例,国人有多少责任心,国家始有多少富强文明。故今日首应以非常法督励中国人之责任心,俾物质建设有因可期,富强文明有路可寻,此其一。国家之力量在国民,国民总力量之表现在组织与训练。若无组织等于散沙,若无训练等于麻木。散沙麻木之人民,有等于无,多等于少。亦当以非常之法组织训练之,使多数人民能用于自强图存,此其二。吾国落后在自然科学之不发达,今欲图存,当以非常方法以求发达自然科学之捷径,若照各国先例,听其自然演进,恐非十年所能收效,此其三。

以上三者,为自强图存之扼要办法,有此三者以为基础,再从事于精神物质之建设,亦当以非常方法,期收实效。所谓建设之非常方法,系有计画有督促有考察有惩罚,使之增加速度增加强度,虽造成历史上之建设恐怖时期,亦应不惜。尤当实行物产证券以扩开造产途径,防止经济侵略,以期物力集中。实行按劳分配,防止主义侵略,以期人力集中。物力集中,人力集中,庶几于不可为之中寻得或可为之路乎。盖今日国家在国际间所处之地位,不外三种,一攻击人者,二被人攻击者,三不攻击人亦不畏人攻击者。此三种地位,人皆以为应以其国力为标准,已往固然也。然吾人细加推思,经济制度实为此三种地位之莫大根据。盖国力亦不外人力与物力二者,经济制度实可骤变其人力与物力。吾国今日完全处于被武力经济主义侵略之地位,欲脱此危险,非由此畏人攻击之国势进而为不畏人攻击之国势,不能使国家由危而复兴也。如明显的说,畏人经济侵略而且无办法之国家,实行物产证券,所畏全消。畏人主义侵略而且无办法之国家,实行按劳分配,所畏全消。畏人武力侵略而且无办法之国家,就积极方面说,实行物力集中,人力集中,国力可以相当加强。就消极方面说,经济平等,人性普俱。今日侵略人之国家其武力皆产生其经济不平等之构造,以其不平等之构造而置诸经济平等之社会中,其不自乱者几希。愿国人于此点加审量焉。

八月四日

浅近的道理利于现在,深远的道理利于将来,只顾现在不顾将来,与只顾将来不顾现在,一样的吃亏。

八月五日

农人说,种禾争回耧,可见时之关系甚大。非特人与物之事为然,人与人之事亦要不失时。得时则人交事纳,势顺惠显。不得时则人不交事不纳,势不顺惠不显。故识时之人始能成功。

八月六日

走路人说慢走强于息,做事亦然,短期之急进,不如长期之继续。

八月七日

知之而不能行,行之而不能到,与不知不行一样的无益。

八月八日

失信之后,仁不能施,义不能行,善不能褒,恶不能贬,信之于人大矣哉,一生当坚守。

八月十日

表里不一致,终久要暴露的。

八月十一日

无论如何善哄人,不如老实善。

八月十二日

凡事漏下空子,就是束手无策。

八月十三日

积财始能用财,积力始能用力。

八月十四日

浮浅的人心,不识深远的对,故行政上深远的对,必须费力宣传,始可施行。

八月十五日

一事从易处着手则易,从难处着手则难,故办事须辨别其难易。

八月十六日

千级的阶段从低处迈步,亦易上去。无论多难的事,从易处起点则不难。

八月十七日

儒学为仁字,在发生,是由无而有的种子。释学为灭字,在回首,是由有而无的根子。两者不同显然。

八月十八日

喜雨恶雨,时地不同。

八月十九日

弱肉强食,是事实,不是道理,环境决定意志,也是事实,不是道理。不可因事实而抹煞道理,使人类等于禽兽。亦不可因道理忘了事实,受人之凌辱。

八月二十日

机事不密则害成,密于笔,密于声,人皆知之,尤须密于色,密于动。

八月二十一日

惟大聪明始能帮助自己之顺利,用小聪明非特添事之不顺利,且足以取辱。

八月二十二日

知道难,知道而如同不知道尤难。

八月二十三日

政严民勉,法严官勉。

八月二十四日

事之来,其权在我者,认识清楚,处置适当,其余则操之在人者。

八月二十五日

当想者想到,当说者说到,当做者做到,其对一样。

八月二十六日

利不十倍不变法,与虽十易之不为病,是站在两个极端,但各有各的道理。审清何者不可变,何者应当变,是施为者之必要。

八月二十七日

带上红眼镜看见一切俱是红的,带上蓝眼镜看见一切皆是蓝的,有成见的人遇见一切认成一切,皆是成见的先驱。

八月二十八日

古人说,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行不得的事,只有求诸己,尚有得的可能。若求诸人,不只无得的可能,且有招祸之虑。盖做一件事,不是自己理直,就是自己理屈。自己理屈了,应当求诸己,改直即是自己理直。行不得亦当求诸己,蛇蝎毒人,豺狼吃人,不是你自己理屈,亦当求诸己而避免之。若不求诸己,而只责蛇蝎之不应毒人,豺狼之不应吃人,亦终不免为其所毒所吃也。

八月二十九日

人能不作无益害有益,此生之作为,必大有可观。

八月三十日

器有看的好看而不适用者,不可用。饭有吃的好吃而不卫生者,不可吃。

八月三十一日

平四紧七悠十一慢六,为余击醒钟调。

九月一日

应当度德量力以争胜,不应当度德量力以尽忠。

九月二日

难事,寻见易处即不难。易事,碰到难处亦不易。

九月三日

认识周围,站在中间,始有作为。

九月四日

做下不敢承认的错,虽有爱者亦莫能助,故明达人要事先审慎。

九月五日

承认错可以消错,粉饰错可以添错,承认错与粉饰错其明白与糊涂显然判矣。

九月六日

带上色眼镜的眼,永不会见物的本色。但是带上红眼镜的看红的,带上绿眼镜的看绿的,其错小。如同医生偏于补的人治虚症,偏于开的人治实症,其错小。

九月七日

能长久不断的平常,就是特色。

九月八日

一个做事的人,身跟前必须有若干善于传达自己意思的人,才能易于成功。

九月九日

余病愈之后,公事积压,承办人员各欲赶办,以尽责任。医者惟恐病复,每惧办公。可见拒公办公,因职责而异。

九月十日

由外向内之事要包容。能包则大,能容则安。

九月十一日

由内向外之事要明断。能明则清,能断则敛。

九月十二日

弱国之官不如强国之奴,弱国家者罪其大矣。

九月十三日

未雨绸缪为卫国之道,但非忧深思远者不易见及。

九月十四日

失了镇静就是个著忙。失了经常就是个非常。不失镇静,外来了著忙仍是镇静的著忙。不失经常,外来了非常仍是经常的非常。

九月十五日

土和上水,塑成胚,窑中一烧即成砖。贫农分与地,予以组织,即成国之中坚。

九月十六日

一日之好,虽仇亦能之。长久之好,虽恩亦难能之。一日之勤,虽不肖者亦能之。长久之勤,虽贤者亦难能之,故恒为人之美德。

九月十七日

舍因求果是迷信。不知因便不认果是迷不信。

九月十八日

心生物,物又生心,此心与彼心不同处完全不相同,同处完全相同。儒家谓万物共具一太极,是前者之学,一物各具一太极,是后者之学。前者为人理,后者为物理。

九月十九日

母理之该不该,是万物共具一太极。子理之该不该,是一物各具一太极。

九月二十日

无母理之该不该,事之当为与否无标准。无子理之该不该,事之能成与否无把握。

九月二十一日

与王东臣谈话:

一、蒙古事件,日趋严重,中央处置办法,如万不得已时,似可于察绥各设一个蒙政会,以免一丢全丢,请转汪先生注意。

二、日俄战争,势所难免,倘一旦爆发,俄国必进占中国以图包围日本。华北、西北尤为日俄两国所必争。谋国贵在未雨绸缪,请转汪先生早筹对策。

三、日俄战争发生之后,俄必夺取西北而以太行山为东界,日必夺取华北而以黄河为西界,使山西处于日俄互争环套之中,将以何法保此一千三百万人民之生存。请转汪先生指示。

注:汪精卫时任行政院长

九月二十二日

羞耻是家庭的骨干,和气是家庭的珍宝,干净齐整是家庭的文章。教训子女,亦如培养禾苗一样,最要紧的是幼小时,所以教育小孩儿最为要紧。不教子以德,犹养贼也,不教子以艺,是弃之也。

九月二十三日

有羞耻的小孩一定有出息,是以培养小孩的羞耻,是家庭教育的要着。无羞耻的家庭,永无复兴机会。

九月二十四日

欺人恨人,万万要不的。盼望人坏,忌刻人好,是心短。为人要知心短人不长。

九月二十五日

父母的言行,即儿童的模子,好就印个好,坏就印个坏。上等人家的儿子不会骂人,中等人家的儿子不会打人。

九月二十六日

不义之财,就是祸害。无钱不算穷,无职业乃是真穷。

九月二十七日

婆婆虐待媳妇,是倒败人家才有的事。家庭残忍真是禽兽不若。

九月二十八日

知过认过能改过,真是丈夫。悔过自新,是自省的真谛。

九月二十九日

多享一分福,多损一分志气。多受一分苦,多增一分智能。仆役愈多,危险愈大,非真有用处,不可轻于雇用。富贵家女人最易学坏,乃无职业的缘故。

九月三十日

无责任心的人,少一个好一分。心为万事之主宰,心一坏不会有一样好。

十月一日

自己心上觉着不对,就是坏事,应该不做。想要愈做愈好,就是进取的精神。办什么的不把什么办好,说到家上家必败,说到国上国必亡。

十月二日

办什么的把什么办不好,就应该得什么罪。办什么的办不好什么,又没有得办不好的罪,是这人群的公道倒了。勤俭为成家之根本。为父母者当知,不能强迫子弟作好人,要在善于诱导,引起子弟心上作好人的兴趣。为子弟者当知不能侥幸,作好人必须发了作好人的心芽,然后见了坏事才能不动心。

十月三日

待前妻子女不好的后继母,他生下的儿女多没有个好结果,真是天理循环。无学问的经验,比那无经验的学问强的很多。智者求己,愚者求人。

十月四日

祸莫大于任性,恶莫大于自欺。最可怕的是不怕两字。最可耻的是不能两字。淫词小曲,是坏性情的媒介,家中应当严禁。不正当的小说是杀性刀。

十月五日

(夏历九月初八日)纪念生日为念亲,为惜生,为完生,非庆生也。

十月六日

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1章 出版说明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1章 出版说明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1章 出版说明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17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
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1章 出版说明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1章 出版说明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1章 出版说明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17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