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

现代的政治——六、标准化——升旗讲话:百事俱举,百物发用,生活复杂之今日,一切物品均非标准化不能收经济的简易的迅速的齐一的普遍的效用。譬如一切的日用长物皆成尺度化,一切的日用重物皆成权衡化,一切的制物与原料皆成比例化,平时用物与战时用物皆成通用化。必须如此,始能使复杂的生活收简单的效用。非特物当如此,人的知识与言行均当标准化。

致张汉卿函

汉卿仁兄勋鉴:

劲成兄莅并,赍到手翰,并共洽谈,敬悉一一。敌对绥远势在必取,得兄慨允协助,弟胆壮多矣。抗战而胜,国家之幸;抗战而败,我辈亦可了矣。此后情形,弟随时奉闻,目下状况,统乞劲成兄代达。耑此奉复。敬颂勋绥。愚弟阎锡山上。

十月十三日

十月十四日

政治制度是政治人材的规范,有对的制度,始能有对的人材。

现代的人——一、思想现代化——升旗讲话:我们考量清楚现代是胚胎怎样的将来,抓的住现在方能推进将来的发展。我说现代是要胚胎人类大同的一个时代,我们从国际的思想上,人类的学术上,同可以窥见胚胎人类大同的征兆。我们再观察,青年的大同思想就比老年浓厚,这可以证明白大同的胚胎是与年俱进的。但大同未实现以前,国族之吉凶为不可免。现代的国民应当以做甚务甚的国家责任心,保卫国族的安全以爱人公道的人类责任心,推进大同的发展。

十月十五日

现代的人——二、精神革命化——升旗讲话:处此人与人关系,人与物关系,皆需新新不断的发生的今日,而事理物理又非去旧不能鼎新。去旧就非有革命的精神不能成功。我们既生斯世,当然不能逃避推动斯世进化之责任,则革命精精之培植,自不能缓。

十月十六日

开国需人才,立国需制度。无人才不能开国,无制度不能立国。

现代的人——三、行动纪律化——升旗讲话:现代人与人的往来,事与事的关系,已极复杂,仍是有增无已,是人之行动必须纪律化,始能减少人与人间、事与事间互相之障碍,藉以增进自身工作之效能。我们应更进一层认识纪律是具有万能的效用,公道爱人热心救国的道义行为,在纪律中,人皆能之。若无纪律是能者能之,不能者即不能。愿大家养成重纪律守纪律的一个现代的人。

十月十七日

不言而喻的话不需言,言而不喻的话不当言,不言则不喻,言始喻的话才当言,言其难哉。

现代的人——四、生活劳动化——升旗讲话:劳动是人生的结果,劳动效果多,是此生的结果大,生活应该劳动化,并应该有效的劳动化。人生是有责任的,对家庭有仰事俯畜之责,对国家有为政监政之责,对人类有互助互爱之责,此三者皆需心身之劳动,始能尽其责任。

十月十八日

卖国求荣与误国求誉,社会毁誉固有不同,国家民族受害则一,在己应两戒,对人要两除。

现代的人——五、服务责任化——升旗讲话:责任是万事的梁柱,当事者无责任心,其事必定败坏。希望大家养成服务责任化的人格,做一个现代的人。

十月十九日

现代的人——六、办事技术化——升旗讲话:当今国家民族之生存,完全以良好的政治效率为依据。良好的政治效率,就是使人、钱、时均能发挥相当之效果,必须办事技术化。希望大家努力增进自身的办事技术,做一个现代的人。

十月二十日

知人难,自知尤难。用人难,自用更难。

志气如钢铁——升旗讲话:处此经济、主义、武力交相压迫之今日,志气薄弱者,每易软化,一经软化,非特国不国,而且人不人。必须志气如钢铁者,硬支苦撑,始能度此难关。愿大家养成钢铁的志气,以支撑此层层压迫而过度之。

十月二十一日

与其失信在后,莫若拒诺在前。

弱国欲讲理须先培力——升旗讲话:力凭理壮,理凭力伸,无理之力必折,无力之理不伸。吾民族立国于生存竞争之今日,而国势落后又受种种冤屈,非特不让我们讲理,旁观者亦不听我们讲理,我们自己且亦不敢讲理。可知弱国欲讲理,须先培力。必须力能讲理,讲理始能有济。

十月二十二日

不会办事的人,不只是误事,反要怨人。

牺牲救国——升旗讲话:口头的牺牲救国是假救国。实际的牺牲救国是真救国。口头的是要誉的,是偾事的,是失败的,是惹人笑骂的。实际的是牺牲的,是益国的,是成功的,是得人赞赏的。愿大家戒口头的救国,作实际的救国。

十月二十三日

智者求己,愚者求人。

生存竞争——一、人力——升旗讲话:生存竞争的今日,必须竞争胜利,始能生存。国家民族竞争的力量,不外人力与物力。人力的根源是思想,必须感情内敛以蓄力,理智外现以发力。最怕的是感情外溢以泄力,理智内陷以灭力。希望大家从收敛感情、表现理智上用功,以增进人力。

十月二十四日

作战的武器是枪炮,为政的武器是舆论。赏罚公务员的权柄在政治,纠正公务员的舆论在人民。

生存竞争——二、物力——升旗讲话:国家民族欲以竞争求生存,必须有过人的物力。物力的产生,不外劳力财力与时间。欲发达物力,必须要一人顶一人,一钱顶一钱,一时顶一时。欲不滥费金钱,不白费时间,尤须先有办事健全的人。欲成个办事健全的人,必须认识事的知识分析事的技术并重而并进,以增进国家的物力。

十月二十五日

有自立的精神,才能有自由的意志,自主的气节,自动的行为。

生存竞争——三、组织——升旗讲话:发达人力物力,组织关系亦甚大。有合理的组织,能加大其力量,无合理的组织,反减小其力量。尤其是我们一盘散沙的社会中,讲求组织,更关重要。但组织的前提,在养成个人的团体性。

十月二十六日

能无所赖,才能无所畏。能无所畏,才能无所阻。

读史感想——一、传贤——升旗讲话:中国史至尧舜禹以下,皆悲惨之历史也。传子之后,子非圣贤圣贤皆所忌,子非豪俊豪俊皆所防。生前的圣贤非所尊,死后的圣贤才所贵。用着的豪俊宝如金玉,用过的豪俊弃若敝屣。妨贤妬圣,杀豪害俊之事,令人读史而不掩卷流涕者几无卷无之。

十月二十七日

读史感想——二、责贤——升旗讲话:中国史上的人物,是尧舜禹。而造成中国史之悲惨,又不能不责尧舜禹。传贤,尧创之,舜承之,而禹毁之。常人皆私胜于公,传子之心胜于传贤。夫尧舜创承之传贤,理应严定一不得传子之法,公诸人民,刻之金石,作为民族之教条,作为政治之宪章,有违反此教条宪章者,人人得而诛之。如此对贤圣若禹者,固能防其传子,即对后世野心君主及欲传子者,人民亦必起而攻之,决不至演成数千年妨贤害能之悲惨历史,非特使大同中断,即小康在四千余年历史中亦不多见,能不叹息。

十月二十八日

读史感想——三、伯夷叔齐——升旗讲话:武王伐纣,夷齐叩马而谏,谏辞史未详录,迄耻食周粟,饿将死时,歌有云: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武王圣人也,纣暴君也,圣与暴妇孺皆能辨,贤如夷齐,岂不辨此。盖夷齐之所谏,非谏武王不伐纣,乃谏武王传贤也。观汤放桀而不传贤,易之以纣,即断定周伐纣而不传贤,必易之以幽厉。传子之史书绝难详载传贤之谏词,势固然也。

十月二十九日

光复纪念——升旗讲话:今天是山西光复纪念日,我们光复的目的是为解除民族的痛苦,创造民族光荣的历史。今天我们纪念死难的先烈,要继续先烈的志气,完成先烈未竟的事功。希望大家领导全省人民,以十分的忍耐,十分的努力,完全求诸己的精神,负起挽救危亡复兴民族的责任来。加速度的发达我们的富强文明,以解除我们民族的痛苦,创造我们民族的光荣历史。

十月三十日

读史感想——四、大书夜——升旗讲话:吾国历史,尧以前为草昧代。自尧至秦,其间二千一百三十六年,由万国并为一国,国家是生存竞争,政治是百事俱举,人事是心物并重,可谓一大书。自秦至清末,其间二千一百三十二年,国家是自尊自大,政治是百事俱废,人事是重心轻物,可谓一大夜。书夜之需要不同,故不特书夜之行动有异,即书夜之是非亦殊。今者五洲交通,中国变成世界之一国,又是大书之开始,吾人不只应痛改大一统迷梦之行为,而且要辨别大一统迷梦之是非。

十月三十一日

救国的目标与途径——升旗讲话:行路须确定目标,找着途径。救国亦须确定目标,找着途径。落后国家的救国目标在建国。建国的根本办法在加速增进富强文明。其途径是国识领导下的一致总动员。最怕感情冲动,离开建国目标,走上部分动员的途径,目标与途径两错,欲达救国之目的不可得矣。

十一月一日

政治——一、政治之必须上——升旗讲话:人有理性,固优于禽兽。人之欲性,亦大于禽兽。同类相残,禽兽所不忍,人类反优为之,强凌弱,众暴寡,富欺贫,智诈愚,皆人类之缺憾。必须政治制裁之保护之,弱寡贫愚始能以生。此人类之所以必须有政治者一。

十一月二日

政治——二、政治之必须中——升旗讲话:人之智能强于禽兽,人之生活亦优于禽兽。生活需要之物品皆需人力以产生,遂成老不能自养、幼不能自长之缺憾。无人长之幼,无人养之老,皆须由政治长之养之。此人类之所以必须有政治者二。

十一月三日

政治——三、政治之必须下——升旗讲话:人为万物之灵,为造化心。万物之效用,必须因人而发,造化之功能,必须因人而彰,人类之寡变众,弱变强,愚变智,贫变富必须赖政治之作用始能有成。此人类之所以必须有政治者三。

十一月四日

政治——四、人类的幸福一——升旗讲话:人是个什么,不是说骨头肉是个什么,是说人心是个什么。但从人心上说,人心是个什么不可得,然人的行为是人心的表现,从人的行为上区别人心是个什么是很容易的。人的行为不外为己为人两种,为己为私,为人为公,可知人心不外公心私心两种。公心是利人的,实际就是自利的。私心是损人的,实际就是自损的。可以说人类幸福的总量是各个人公心的总和减去各个人私心的总和的余数。我们欲谋人类的幸福,惟一的方法,是表现各个人的公心,制裁各个人的私心。

十一月五日

政治——五、人类的幸福二——升旗讲话:表现各个人的公心,制裁各个人的私心,完全是各个人公私心的消长问题。我们欲解决公心私心的消长问题,须先研究公心私心的关系与作用及其比重。

十一月六日

政治——六、人类的幸福三——升旗讲话:公心与私心的关系,从心的本体上说是无法说明,只好从人的行为上确定。从外来的感觉,必须与私心无关系,才能直到公心。可知私心在外,公心在内。从内发的道理,必须私心不遮蔽才能表现于外。可知公心在内,私心在外,是公心包围于私心之中,私心环绕于公心之外。

十一月七日

政治——七、人类的幸福四——升旗讲话:公心是人类同一的,私心是人人各异的。公心是自动表现的,私心是被动表现的。因为公心是同一的利人的,所以公心的作用是人人同情的。私心是各异的损人的,所以私心的作用是人人反对的。至互相的作用,私心是处于公心与事物接触的中间,是能遮断公心与事物接触的。但是被动的外来的感觉不涉及私心时,他是不动的不障碍的,涉及私心时,他才是动的就要障碍的。故私心不表现作用时,公心始能表现其作用。

十一月八日

政治——八、人类的幸福五——升旗讲话:公心居其中,私心环其外,公心微而私心危,其比量当然是私心大于公心。究其多少,人各不同,私心愈大,公心表现愈难,可就私心公心的比量上定人的等级。

十一月九日

政治——九、人类的幸福六——升旗讲话:人类的幸福完全在表现公心,制裁私心。我们欲为人类谋幸福,须清楚如何表现公心制裁私心。表现公心,制裁私心的途径有三:

一、以自己的公心制裁自己的私心。

二、借他人的公心制裁自己的私心。

三、以假想的公心制裁自己的私心。

十一月十日

政治——十、人类的幸福七——升旗讲话:以自己的公心制裁自己的私心,在政治上说是教育,在个人上说是存养,就结果上说是通。欲使自己的公心制裁自己的私心,必须自己的公心通出自己的私心以外,凡外感之来,直接于公心,私心不能再作公心与事物接触之障碍,则私心完全失其作用,人类幸福才有根源。

十一月十一日

政治——十一、人类的幸福八——升旗讲话:公心通出私心之外其法有三:一、内者向外,外者向内,两者并用。二、单用内者向外。三、单用外者向内。

内者向外是公心向外发,如以灯燃灯,重外贵师。功夫是九容,容在外,重在内。足容重,是内者向外。外者向内是私心向内敛,如钻木取火,重内贵才。功夫是九思,视在外,思在内。视思明是外者向内。内外穿透以后,则私心包于公心之中,公心环于私心之外。

致财政厅函

径启者:

昨奉兹命云:国难如此严重,全国人士捐款援助绥远,尔为晋绥长官,尤应为之倡导,况毁家纾难为尔父之遗志,应即将尔父遗产八十七万元捐作救国之用,谅尔亦必乐为之也。自当遵命办理,即由管理者拨交该厅接收。

此致财政厅

阎锡山。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十一月十二日

政治——十二、人类的幸福九——升旗讲话:以他人的公心制裁自己的私心,完全是政治的作用。不涉己之事私心不障碍公心,公心可尽量表现。所谓当局者昏,旁观者明。舆论制裁,法律制裁,此皆借他人之公心制裁自己之私心,人类幸福藉以保障。

十一月十三日

政治——十三、人类的幸福十——升旗讲话:以假想的公心制裁自己的私心,完全是精神的敬畏与因果的信仰的作用。因此信仰与敬畏,遇事不敢任意,私心借以制裁,人类幸福亦可借以补助。

十一月十四日

政治——十四、为政准则一——升旗讲话:政治如车,人心如路,政治必须在人心上行。离开人心的政治行不通,强行之必颠,故为政之要必须取得人心。欲取得人心,由内向外的事是本乎心,须得人心之所同然。由外向内的事是从乎识,要合国识之所同然。

十一月十五日

政治——十五、为政准则二——升旗讲话:为政从心说须爱人,从身说是役人。爱人是是仁,役人是义。故为政者必须父母其心以施仁,公仆其身以表义。实际仁与义为表里之分,公仆其身,必须发于仁,能热心爱人,始能劳苦勿倦。父母其心亦须表于义,能主张公道,始能惠及于人。

十一月十六日

政治的极则在使人考终命。

政治——十六、为政准则三——升旗讲话:为政须节奏分明,应有百年大计,三十年国策,与十年计划。无百年大计不能收心理建设之效。无三十年国策不能收智能建设之效。无十年计划不能收物质建设之效。

十一月十七日

周于计者,困而不穷。

政治——十七、为政准则四——升旗讲话:为政职责须分明,能率须相称。作战有战略战术战斗之别,为政亦有政务事务工务之别。战略战术战斗三者之职责不同,三者之能率须相称,有好战略尚须有好战术、好战斗,始能发挥作战之效能。政务事务工务三者之职责不同,三者之能率须相称,有好政务尚须有好事务、好工务,始能发挥政治之效能。政务贵识见,事务贵技术,工务贵技能。

十一月十八日

沪大公报短评

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1章 出版说明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1章 出版说明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43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1章 出版说明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1章 出版说明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1章 出版说明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43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1章 出版说明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