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

答曰:感觉如马,理智如乘马之人,千里马千里人配合起来,才是千里行程的效用。为发达感觉而放纵感觉,乃是毁灭感觉。培养感觉,才是发达感觉。如何培养感觉?以道理发达感觉,亦如同以人练习马走,是培植马的力,若放纵马蹦踢。是毁坏马的力。以理智驾驭感觉,感觉力愈大,理智表现愈大。感觉离开理智,感觉力愈大,背理智愈甚。故人应在理智中培植感觉。

做事的前提与条件:说到做事方面,当下的小事比将来的什么大事亦大,舍了现在应当做的小事,而说将来的大事,永远是说。因无论何时,均有比现在应当做的事还大的事,舍现在而说将来,是完全将现在撂了。撂了现在,就算是完全撂了。至于做事的条件,身体是做事的工具,必须有强健的身体,做事始有强健的工具。知识是做事的力量,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做事始有充分的力量。人格是做事的根本,有良好的人格,做事始有良好的根本。计划是做事的依据,必须有确当的计划,做事始有确当的依据。条理是做事的道路,必须有分明的条理,做事始有分明的道路。赏罚是用人的把握,必须有确当的赏罚,用人始有切实的把握。考核是赏罚的标准,必须有真确的考核,赏罚始有真确的标准。求身体的强健,知识的充分,人格的良好,是终身时时不可不努力的。求计划的确当,条理的分明,赏罚的恰当,考核的真确,是每遇事不可不努力的。如此具备,则可以做事矣。

培植光明化除糊涂:

问:糊涂与明白,两不并存。去了糊涂,处人利、做事成。去不了糊涂,处人动辄得咎,处事百事无成。糊涂与明白交战,感到明白总胜不过糊涂,当如何努力,方能使明白胜过糊涂?

答曰:糊涂是黑暗,明白是光明,光明一出,黑暗即消,欲去糊涂,是要培植光明。

又问:如何培植?

答曰:惊事来,当以不惊处之,若以惊处之,是自己的稳定被惊夺去了。怪事来,当以不怪处之,若以怪处之,是自己的平淡被怪夺去了。怕事来,当以不怕处之,若以怕处之,是自己的镇静被怕夺去了。急事来,当以不急处之,若以急处之,是自己的从容被急夺去了。逆事来,当以不逆处之,若以逆处之,是自己的顺被逆夺去了。生气事来,当以不生气处之,若以生气处之,是自己之理被气夺去了。以惊处惊,愈长其惊。以怪处怪,愈显其怪。以怕处怕,愈成其怕。以急处急,愈形其急。以逆处逆,愈增其逆。以生气处生气,愈激其气。不惊不怪不怕不急不逆不生气的精神,是明白的;要惊要怪要怕要急要逆要生气的精神,是糊涂的。欲惊事不惊,怪事不怪,怕事不怕,急事不急,逆事不逆,气事不气,非将糊涂化为明白不可能。化之之法,要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化自己的糊涂为明白。

糊涂是有根的,拔不了糊涂的根,平时虽有点明白,遇事糊涂仍要发现,结果还是糊涂。

二月二十二日

何以处障碍:遇障碍可以排除,不可与之致气。要谦之以词,动之以情,明之以理,说之以利害,使障碍自撤为上计。最忌因障碍而生气,致障碍上更加障碍。做事如行车,行车是以走过去为目的,不可与拦路的人致气,使更增行路之障碍。做事亦以能做成为目的,不可与阻碍者致气,徒增做事之障碍。

问:言之易而行之难,每因人之无理,即激起我之忿怒。

答曰:说到平时在涵养,说到临时要用智慧。知忿怒之害与不忿怒之利,和其颜,悦其色,则可不生气。

问:遇到过于无理之人,不易制压忿怒,则忘其利害。

答曰:到那时,止心于不生气之顺利,而固执之。

何以领导人:看住人做事,不若鼓励人做事的法子好。因看住人,人是被动的。鼓励人,人是自动的。被动的是表面的力量,不能长久。自动的是里面的力量,能长久。且看住人做事,只能管理少数人,鼓励人做事,能管理多数人。

如何鼓励?以金银鼓励,有时穷,且一次是一次之效。以名誉鼓励人,是无穷的效,且是长久的。以人格鼓励,使人知为自己之人格努力,则自动自发,其努力可永远不懈。

有自己能管束自己的人,有必须规则管束的人,有必须罚之责之始能管束的人,有罚之责之亦管束不住的人。不用规则管人,即用罚责管人,是弃人。能自管的人,强以规则管之,能以规则管的人,滥用罚责管之,均弃人也。至罚之责之亦管束不住的人,只好以禁闭管之,但禁闭之后,亦当示以教,促其悔悟。无论用何管法,均当得其情,哀矜而勿喜。

何以处过错:不原谅人之过错,是自己不能处人。不检点自己之过错,是使人不能处自己。

过是过火,如蒸饭锅焦了。错是不针对,如该上盐上了醋。过不及是竖的不对,错是横的不对,故曰,对是一,不对是千万。

何以处自己之错:处事怕错,更怕讳错,尤怕饰错,最怕执错。错是损,讳错是智损,饰错是名损,执错是身损,所以说错是自身最吃亏的事,但能知错认错改错,尚能补救。最怕是有错不认错。错是一错,不认错又是一错,一错变为两错,是最不聪明的人。故处人处事,莫好于认错,自处莫贵乎改错。沈气化急,去错求对的工夫,一时不可松手。错是自身的弱点,亦是事上的弱点,欲去弱点,须先改错。如何改错,见事理不明就问,言行说错做错就改,这就是修正做事做人处事处人的好方法。但改必须先树立改的念,改的念基于问与觉,然问与觉不一定就是改的念,在问与觉上再加向上的意才能发出改的念。尚须固执之而不放松的改,所谓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与择善而固执之是也。

何以处他人之错:人错了是人的错,不可因人错而自己亦错,反取消错人之错而益己之错。但不因人错己亦错,实在很难,必须见的真,把的紧,思的深,走的熟,也只能不远复。若欲自然,必须销脑中之反射性,始能不费力的不因人错己亦错。

自错是错,因人错而错亦是错,谁错了谁吃亏。谁错了是谁的错,不可因人错自己亦错,而反取销了人的错,但不因人错而自亦错是很难。外面的错事是因里面的错心发出来的,去不了错心,不会没有错事。

反应人错的心是心的自组织。打不破心的自然组织不会不反应人的错,即不能不因人错而自亦错。如何始能打破心的自然组织,我仍觉著无路可寻。

所恶于智者为其言利也,仁者以安为本,智者以利为本。仁者是以对求安,不对则不安。智者是以对求利,因不对不能利。

成功而谦,是仁之道也。成功不居,是智之道也。惟其不居,是以不去,其不居是为著眼于利也明矣。不居功于成功的名以外,更加不居功的名,并得了个功不去之实,是要利上加利。

谁错了谁不对是仁之道也。谁错了谁吃亏是智之道也。不因自己之错反取销了人的错,其不错是为著眼于利也明矣。自己不吃错的亏,更不愿因自己也错反取销他人因错吃了的亏,也是要利上加利。

如何使人去恶改错:人事之不良现象,半由于恶,半由于错。恶是由贪恨嫉发的,不易使人改。错是由不知发的,说明了人就能改。欲使人去恶,须以己之善化人之恶,亦如以灯燃灯,己无火则不能接人之火。欲使人改错,是要善说。欲使人明白,可以理喻,不可以气嗔。以自己的明白始能使人明白,不能以自己的糊涂使人明白。

自己有错,非特不能责备人之错,而且不得说明人之错。责备人之错,人当然要返来责备自己之错。说明人之错,人亦以己之错处报之。可以说,自身有错即失管人教人之资格。

二月二十三日

“中”与“仁”:情理合而为中,情之中要讲理,理之中要言情。舍情言理,为不尽情。舍理言情,为不讲理。如情理不能兼顾时,理爱当重情,欲爱当重理。爱父母是理爱,爱妻子是欲爱,故剧之桑园寄子可,若寄父则不可。孟子以为舜当穷负而逃,穷父而逃可,穷子而逃则不可。

不近情,不说理,皆是毁灭“仁”的种子。如证父攘羊,以直己躬,是执理而灭情。至溺情而灭理者,举世皆是,俗语所谓,管情不管理是也。以理御情,则得“中”,得“中”、“仁”的种子才能发芽。所以儒者要拿上理在情上做工夫。孟子敢断言舜穷负而逃者,是为保持“仁”的种子。

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中”是什么的现象,是情理相乘的现象。惟是情理相乘的“中”始能发出中节的“和”来。平常人不能发出中节的“和”,就是未得了情理相乘的“中”。求学问要向求情理相乘的“中”处用力,求得了“中”,“和”就有把握。

求情理相乘的“中”,要从不中节的喜怒哀乐处用力,始能修正情理不相乘处之偏也。但理解易而体会难,实践更难。有理解才能有体会,有体会才能有实践。故求学亦如打靶,先求射程能达靶,再求子弹能中靶。不到靶是力不够,不中靶是术不够。“仁”力也,“智”术也。求学不能贯彻,是“仁”不够。不得窍,是“智”不够。必须“仁”够,才能再求“智”够。欲“中”、“和”互表,须培仁砺智。

物至而不为物化:游旅顺归来,有感而曰:损著自己所贵,仍是应之以嗔,平素讲的物至而不为物化的道理,又被黑气遮了。这样的道理,等于能看不能吃的果子,有什么用处。不知如何用功,才能得到说的出做的到的把握。

作人处事之道:舍了当下的对,求作人处事的道理,等于唱戏,如何装作的好,亦不是真的。反过来说,求作人处事的学问,是为矫正言行的不对,若不能将作人处事的道理由行为上表现出来,这道理等于镜中之果,画上之饼,是无实际的。故作人处事,必须把握住现实。现实是时地皆有,努力现实是实效。将来是时地皆无,希冀将来是空想。

处事要以公道为标准。尺子是长短的标准,称是轻重的标准,公道就是处事的标准。所处的事能否走通,全看处的公道不公道。公道一定能走通,不公道一定走不通。处事得公道,如行船走顺水,运重若轻。爱人以仁,处事重义,仁是爱,义是公道。古人治国如反掌,即是得了仁义。

二月二十四日

恒心及方法:做事最怕没恒心,没恒心,一日勤劳十日懒,有始无终,不能成事。做事尤怕没方法,没方法终日忙碌不见功,有苦无智不能成功。

恒心由立志而来,方法由观摩而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其有优于己者,慕而行之。见其有劣于己者,戒而勉之。见其术之巧者,集而崇之。积其多数,连系而贯通之。只要树其志,用其心,不难也。但志无尽,术无穷,所谓做到老,学到老,即此意也。

智仁勇:

客曰:智仁勇是三达德,我早年见关帝庙上挂有智仁勇三字的牌匾,其他处则少见,我心上疑为具备这智仁勇三字的古人很少,独关公是具备智仁勇的。我又对关公的何以智,何以仁,何以勇,尚不能确然认定。我认定智仁勇三字,为作人举事必具之条件,应当知,应当学,应当养,应当成。究竟如何知,如何学,如何养,如何成,我常常摸而不得其道,故问之。

答曰:对你此问,我亦愧然,我可就我所知者答之。先就古人说,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是说近乎智仁勇,还未到智仁勇。好学可以益智,力行可以达仁,知耻可以奋勇,故曰近。古人正面说智仁勇,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问:不惑不惧很明白,不忧与圣贤忧天下之忧是否有违。

答曰:圣贤要忧天下之忧,忧天下之忧是仁,这不忧亦是仁。忧天下之忧,是对天下人忧,如禹视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视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这是忧天下之忧的“仁”。仁者不忧之忧,是不忧自己,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贫贱患难之来,素而处之而不忧。天作孽犹可畏,自作孽不可活,不自作孽即不忧。不因人错己亦错,人错是人的忧,自己不错以处人之错,亦是自己不忧。

人之处事,第一要不惑,若智而不惑,就是自己无错。仁者全以爱人为出发点,忧患之来,非由自招,故不忧。

如自错之后,则不能不忧,亦不能不惧。但自错之后,承认错亦可解忧惧,易经说无咎者,补过也,能补过,就可以无咎,无咎则可不需忧不需惧。

见义勇为,知义是智,存义是仁,为义是勇。孟子的舍我其谁,知舍我其谁是智,愿任是仁,找的担任是勇。孔子为鲁司寇,知为是智,能为是仁,不税冕而行是勇。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是不智、不仁、不勇。好是不智,危父母是不仁,斗狠是不勇。

桃园三结义,知义是智,守义是仁,秉烛待旦是勇,这是关圣之智仁勇。

桑园寄子,知兄弟之义是智,存兄之子是仁,寄自己之子是勇。

日常切身之事,欲表现智仁勇,须见事理不明就问,觉著做错就改,这问是智,要改是仁,能改是勇。故智莫切于知理,仁莫切于修己,勇莫切于改过。智仁勇重在修正自己,方能在举事上表现效用。智要先知己错,仁要先认己错,勇要先改己错。自己能知错、认错、改错,始能知人之错,匡人之错,改人之错。智仁勇的功用,应先用在自身,然后可施之于他人。

处人要悯人之错,不可疾人之错。悯人之错人感,疾人之错人怨。但非去了疾人的意念,才能不疾人,生出悯人的意念,才能悯人。不疾人之错是智,悯人之错是仁,能不疾能悯是勇。人的错不伤著自己不疾很易,伤著自己不疾很难,必须无我的人,人之错虽伤著自己方能不疾。关系自己痛痒的人,悯他的错易。不关系自己痛痒的人,悯他的错难。必须人我不分的人,才能无论关系自己痛痒或不关系自己痛痒的人的错,皆悯。这无我和不分人我,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能把这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做到,非智仁勇三者具备不可。

有什么形,必要现什么影。有斯心,必要现斯事;欲不现斯事,必先去斯心。去的标准是恕,离恕则不知何者当去,何者不当去。去的凭依是智仁勇,非智不知去,非仁不肯去,非勇不能去。

至于举业,须见机而作,挺身而任,勇往直前的做,这是智仁勇的实践。

仁足以厚生,智足以利事,勇足以忍辱,乃真智仁勇也。

智仁勇三者是有关联的,且是互效的,并以仁为本。智而不仁则诈,勇而不仁则暴,智为仁之始,勇为仁之成。如孔子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故人须不断的砺智培仁养勇,藉智砺智,藉仁培仁,藉勇养勇,潜心学之,不难成之。

智仁勇不够的人,可以学补之,不过是要适要恒,古今中外智仁勇的人很多,智可以补智,仁可以补仁,勇可以补勇。但是借补智仁勇的程度,要适于自己的程度,借补若距自己的程度太高,借补不易为效,刚高一点最有效。恒即不断的补,借到老,补到老,一定能补足。这如同禾苗成熟一样,要天天生长,这亦和农夫锄禾苗一样,要如孟子说的勿忘勿助长,久则熟而成谷。

孟子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自己待文王而后兴,就是借文王的智。孟子又说,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即借他人之廉,补己之廉,借他人之志,助己之志。精神感应最速,就看戏而言,观悲而悯,见恶而恨。读智书闻智学,当下就启智。闻仁勇之言,见仁勇之行,当下就增仁益勇。与智人相处增智,与仁人相处增仁,与勇人相处增勇。所谓精神感召,丝毫不爽。学智仁勇贵时学,补智仁勇亦贵时补,只要能补,不患不足。

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43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1章 出版说明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17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
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43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1章 出版说明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17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29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4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