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

厚菴问: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时候,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不思恶可以,不思善是否对?

答:不懂佛,不能以佛理答你,就儒理说,思恶等于明镜上抹黑,思善也是明镜上贴金,金与黑虽有光暗之别,但其蔽照则一。孔子释《易》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必须无思无为,始能寂然不动。寂然不动,始能感而遂通。六祖的本来面目,就是寂然不动。思善思恶皆是本来面目加上的蔽。

六月二十三日

身欲要去,心欲要用。

六月二十五日

开始撰述《大同之路》。全书共十章:现世界不安和的根因,不安的现象,安和世界必须走上大同之路,大同之路,大同理论,大同主义,大同形态,大同国际,走上大同之路对联合国的期望,结语。结语中云:“大同之景象为: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信以立己,义以制事。民无机诈,官无私谋。强不得以逞雄,弱不至于受屈。人皆和爱,暴乱不兴。国皆礼让,干戈不作。以孝报恩,老得其养。以恕处人,人得其和。各尽所能,各得所值,以享有励劳动。各俭所用,各输所馀,以慈惠救残缺。科学公有,人才公用,生产无限量。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消费得美满。人人有工作,人人有生活。以工作保障生活,以生活管理行为,做到没愚人、没闲人、没穷人、没坏人,一直到废止刑法,变政治为文化,化制度为习俗,庶几人类安和,世界大同。此为大同之景象,亦为大同之目的。”(四十年六月正中书局出版)

七月一日

客问:所谓不辞劳怨,劳是替人为,替人为的原则如何?

答:替人尽义务常人欢喜,替人享权利常人不欢喜。替人尽义务,君子不欢喜。替人享权利,君子可能不烦恼。常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因为替君子尽义务,是伤了君子的义,替君子享权利是伤了替者的义。伤了君子的义君子不喜欢。伤了替者的义君子可能不烦恼。

七月九日

复尚厚菴函——人应当怎样

你屡言:“你的思想近于佛,你可把佛学涉猎涉猎,可能有帮助。”我答说:我的思想,是不是近于佛,因我未学佛,我尚不知。我感到佛理易懂,佛书难解。我以为佛学的书,太刻入了,亦太多了,可能是名词掩了义,说法掩了理。岁月易逝,我应当做的事,即时赶快的做,还是做不完,我何敢舍了我应做的事,再在自己心上贴金。我说佛理易懂,亦是就我自己的估量,究竟易懂不易懂,不敢确定。

我可以说说我的认识,我认为有个思不到,想不通,说不明的那个什么。他是无始终的,无边际的,且是不动的,不变的,我姑且把他名之为真。这个真中,有个大空。大空之中,有星辰日月,大地山河。这许多星辰日月,大地山河,是有数的,抑是无数的?我说不来。这星辰日月,大地山河,是有始终的,是有边际的,是动的,是变的,这是说他的现象。由此现象上表现出万物的万有来。这万物的万有,是由种子形成的;这种子是由真来的。万物各有各的种子,但其来历则是一个。这一个来历的万有的种子,合起来就是真的全体。种子是从真来的,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种子亦是不可思议的。这万物之中,各具有真的一体,惟人是具有真的全体的。因人所具的是真的全体,故成为真的种子;所以人就是收获真的,亦是归还真的。所有一切一切的动与变,均是为收获真而变而动的;亦就是这一切一切的万有,共同负的个收获真以归还真的责任,其所以动,其所以变,亦是为收获真以归还真而动而变的。如织机的机梭,是为收获布而动的;一往一来,有一往一来之效。日月的机梭,是为收获真而动的;一往一来,有一往一来之功。不识机织者,认机梭是徒劳往返;不识宇宙者,认日月是徒劳往返。机布之完成有期,收获真之完成亦有期。一关一闭,一明一昧,其为宇宙之大昼夜乎。人是渺小的,在大空中,如同大海中之一滴水;人生是短暂的,在大昼夜中,不过大时间之一刹那。然人在大空之中,大昼夜之间,完成收获真的责任以归还真;是此一渺小,一刹那,可放乎大空之外,超乎大昼夜之长,与真为一。亦是无边际的,无始终的,非渺小的,非短暂的,不动的,不变的。即动与变,亦是洒洒然而动,游游然而变。是乃不动之动,不变之变,既不受烦恼所拘,亦不为快乐所兴。自由自在,其为真之真乎。

故人之生也,不当遗弃渺小,空过刹那;应以此渺小,在此刹那间收获真,以得到非渺小,非刹那。但真与物为一体,原来是个一,成了种子还是个一,演变成万有,仍然是个一。从一方面看,物不是真;从另一方面看,真即在物中。物由真来,物原具于真中。真以物寄,真即存于物内,欲收获真以归还真,即离不开物。若离开物,即无所谓真。如同一粒谷的质,不是谷的种子,但若离开谷的质,亦即无谷的种子。谷的质是由谷的种子来,种子即具有谷的质,种子亦即存于谷的质中。故人生之目的,是爱己、成己、化己。人生之任务,是爱物、成物、化物。化物而尽其性,是人之责任;物性之不易尽,是物之本然。尽不到此责任,是人的欠缺。所以从烦恼上说,不能不以为原来的这回事为多事;从快乐上说,这多事正为没事。化物以成物,是收获真上的事,做这化物以成物的工,是人的责任上的事。事是事,做是做,事要等于无事,做要等于无做;故不必烦恼,亦无须快乐。烦恼是违物,快乐是离真。既原来有这么回事,自己又做了这么样人,就只有一个做。但做要等于不做,成要等于无成。还要在做等于不做上得到做,成等于无成上得到成。所以人只有日不暇给的,做那成己成人以收获真的事。做多少,就算多少,就有多少。且成人多少,就是成己多少,成己成人是一件事。生与死,亦是一件事;生时做到多少,死时获得多少。生时做的是物,死时获的亦是物;生时做的是真,死时获的亦是真。所以人生,勿重了成己,轻了成人;勿重了物,轻了真;勿重了生,轻了死。应当是生到老,忙到老,做到老,学到老。为什么生?为什么忙?做什么?学什么?是人生的个问题。但人生是有欲的,欲有二种:一为身欲,一为心欲。身欲是杀己杀人的,心欲是成己成人的;身欲不可不去,心欲不可不用。为这个生,为这个忙;做这个,学这个。去身欲是格物,用心欲是明明德于天下。

格是正的意思,含有正其不正的功能,这格字是由名词来的,在名词上说格是规格,将名词变为动词,即是将不合于规格的,使之合于规格。物是事的意思,中国的成己成人,与成己成物通用,人于自身以外,与其他的人或物发生关系时皆为事;故格物即为正事,使人与人和人与物关系的事,均入于规格而得其正。事有三种:一种是属于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是属于人与物关系的,一种是属于人与人与物关系的。此三种事,无论那一种,均有两个含义。属于人与人关系的事,含有一情一理:报恩是情,推恕是理。然情与理并非二致,他人之情,即是自己之理;尽他人之情,即是明自己之理。如李密请养是情,准其请养是理。属于人与物关系的事,含有一用一效:物得其用是用,用得其当是效。如燃炭烧水是用,热力之大小与锅炉之距离相适是效。亦必须效用合一,方合物则。属于人与人与物关系的事,在人方面是情理,在物方面是效用。如办一工厂,在人方面是尽情合理,在物方面是效用适当。送人礼品,是以物表情理;物的效用,即成为人的情理。格物不是在外面穷万物之理。物理是具体的,万物各有各的理,穷之不易尽,即穷之尽,亦只能了解了物,仅属于知识。亦不是内面离开了物,格心之非。心即是真,真本无非,亦无须格。事有事理,物有物则,人有人情。理是理路,理路是个公式,可往可来,我可以施诸人,人亦可以施诸我。则是法则,法则是抽象的,以其法则处其物,使之合乎用而显其效。情是情理,处人、尽人之情,以明己之理;推己之情,以全人之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情理兼备。一理一则一情,可以适用于事事物物人人。且则与理与情是现成的;心本是明的,心明亦是现成的。这两个现成一直接,即内外相合。故格物是合内外之道,不是单向外,穷万物之理,亦不是单向内,格心之非。

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1章 出版说明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1章 出版说明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
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23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1章 出版说明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1章 出版说明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58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18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