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

政治之目的,在做到村村无讼,家家有馀。村村无讼,当由去土匪、去强盗、去窃盗做起。家家有馀,当由村有馀、县有馀、省有馀做起,目的在做到出超。

二月二十六日

慎名器,集众意,详计画,戒铺张,任专家,重法治,明考核,严赏罚,树风声,持恒久。

二月二十七日

从此以前对不起自身者丝毫不介意,从此以后对不起国家者丝毫不放松。

注:先生就任太原绥靖主任,指挥晋绥军事。

二月二十八日

无论如何大事,已就者不惊不急不惜。无论如何小事,将成者必惊必急必惜。

二月二十九日

答复难,问尤要简当明快。

知己之错与知人之错,其知为一乎二乎?次陇答曰:一。

曰:何以知人之错易,知己之错难?

答曰:知己之错难,是私心蔽于外也。知为公,知是一,并非有二。

曰:私心不蔽公知,知始能显其效,则余向所谓公心在内,私心在外,可藉此以证明。

答曰:然然。

三月一日

学联会来曰:旧省党部复将胡为,请注意。余曰:只要咱不错,谁错谁吃亏。

三月二日

智者之进,必须无阻。

执政最怕有挂碍,但心理上有挂碍,则事实上不能无挂碍,故当去心理之挂碍。

三月三日

为政完全以客观为主,国家社会当时用着什么,就可做什么。如当时用不着者,虽好事亦做不成。

执权者之心理所向,人皆趋之。向正则人争正,向邪则人争邪。

三月四日

尚心则心离开物,心离开物,初则感于贫弱,继则苦于贫弱,终则不甘于贫弱而反尚物。尚物则物蔽其心,物蔽其心则狂乱,初则矜奢,继则杀人,终则自杀。

三月五日

以巧处物可,以巧处人不可。错不可掩,愈掩愈彰。功不可彰,愈彰愈掩。

三月六日

做事者做而不说,欺人者说而不做。

逆来逆应是增逆之力量,逆来顺应可减逆之力量。仁者固乐为斯,智者亦利为斯。

三月七日

嗔不去则身不健,事不活,威不立,恩不显,嗔之为害大矣哉。

动念不对,次陇负进言之责。处事不对,梁巨川、煦南、王子伟、曲清斋、靳祥垣、张惠卿、宁子高负进言之责。

三月八日

不计到死者不善于生,不努力生者不足于死。

山利公司办事原则:

(一)不许损人民利益而图公司之利益。

(二)不许损公司之利益而见好于人民。

(三)当于人民公司两利处用力。

三月九日

以气责人,激人之气,有损无益。以理责人,动人之情,始克有效。

不敢做的事,即不可说,说则近于做。不敢使人知的事,则不可做,做则人必知。

三月十日

话不到说之时说则无益。事不到做之时做则有损。

宁吝言使人起事理上之疑猜,不当侈言使人责前言之不践。

三月十一日

人有所商,必须详加考虑,不可应诺太速。关于心理者,必须合乎人情。关于法律者,须有所根据,方可答复。

三月十二日

费力之言效小,入情之言效大。俭言效大,奢言效小。

为政动机须公,动机虽错亦易收拾。动机若私,虽对亦难结果。

三月十三日

为政当善用人为,不可善自为。善用人为则人皆能者,善自为则人之能者亦将无所用其能矣。

事当责成人为,不可代人为。责成人为人则负责,代人为人则诿过。

三月十四日

为政亦当有所不为,有劝余开种烟禁,借以减社会经济之输出,并可救济省财政之不足者,是不知为政之道也。

以下所列二十四字为此后为政之道:立信守应需要选专才索计画专责成善指导严考核当赏罚

三月十五日

兴与才相借而长。奋人之兴,可长人之才。压人之兴,即减人之才。指挥人者,于此当注意。

凡事最初决定当慎重,事后更改勿轻为。

三月十六日

先使人尽其言,而后发表己见。露锋芒之言必惹刺激。

三月十七日

反其主张,每招拒抗。

逞能之言勿驳,顺以导其逞,使之自觉。矜长之言勿压,扬以满其矜,使之自悟。

三月十八日

诺人须求吝,心上打算诺十分,口中只可诺八分,以留自己余地。多言易乱听,寡言易入耳。

三月十九日

牺牲己利人赞,牺牲人利人抗。牺牲己利为好,难于继续。牺牲人利为坏,难于实行。利己利人为对,初为人即赞同,继久人更希望。

三月二十日

做事无预计不易成功,生活无预算入难敷出。恒由节成,不节无以济其成。

三月二十一日

此次国难发生,当局手无所措,国人徒呼奈何。余乃深解孔子读鸱鸮诗断论之语。

三月二十二日

话不由说者心坎中出,则不能入听者心坎。

三月二十三日

嗔人以理人服,效大。嗔人以气,人激,效小。

三月二十四日

靠人做事,先以极不可靠的法安排,然后以极可靠的心待之。

三月二十六日

情由理发则和,可以启人之和。情由气发则暴,必即激人之暴。

不以学甚者作甚,则用人者所用非所学,被用者所学非所用。

三月二十七日

有计画而行事,虽缓实速。无计画而行事,忙而无助。

三月二十八日

界限分明进始有功。奋人之兴则事生,抑人之兴则事滞。

三月二十九日

日常事件须案无留牍,兴办事件须了一件再提一件。

三月三十日

责任分明,始易考核。醒人之语,须中人心坎,始克有效。

三月三十一日

君子不受人之所不忍、不强人之所不敢为。

四月一日

以恶养人人亦感其德,以善服人人只称其善。学则为己,政则为人。

四月二日

甘肃宁夏青海三省每年各项税捐收入如后:

甘肃——地丁捐一百四十馀万元,百货税捐三百馀万元,皮毛税捐七八十万元,烟酒税二三十万元,烟亩罚款三百馀万元,禁烟善后捐七八十万元,盐税四十馀万元,以上各税通年约收一千一百馀万元之谱。

宁夏——地丁捐四十馀万元,百货统捐一百二三十万元,皮毛税捐二十万元上下,烟亩罚款一百八十五万元,禁烟善后捐万元,盐税六七十万元,烟酒税三万余元,以上各税通年约收四百余万元。

青海——地丁捐十七八万元,百货统捐七八十万元,皮毛税捐三四十万元,烟亩罚款十二三万元,禁烟善后捐二三万元,盐税四五万元,以上各税通年约收一百六七十万元。

四月三日

求好不可太快,快有颠覆之虞。贪事不可太大,大有难周之虞。

四月四日

对上海华联社特派记者白超然谈话:

问:现在国难日深,将用何法了之?

答:中国国难可分三种:一、已过国难。二、现在国难。三、未来国难。我们看已过国难怎样了,则可知现在之国难当用何法了之。已过之国难,当时未尝了,而其结果是个未了。中英事起,割香港以了之。中德事起,割胶州湾以了之。继而中俄事起,又租旅大以了之。愈了愈大,愈了愈多。今日之国难,则已过的未来之国难。已过的是了了当下的国难,而未了了未来的国难,故了现在的国难,应了了未来的国难。余意能了了未来的国难,才算能了了现在的国难。况今日民智已开,非昔日可比,糊涂了事,贻祸将来,恐非人民之所允许。了现在的国难在签字,了未来的国难在自强。今日的国难了后,政府宜急领导人民抱定自强自救的决心,化除一切私见,决定十年自强救国计划,定各级政府贻误罪,定各级政府妨碍罪。使全国咸能感觉到将来之国难可了。现在之国难不得不忍辱了之,一致发愤,以图自强。

问:主任前主张十万精兵守锦州之理由如何?

答:立国之道有二:一未雨绸缪,一慷慨赴义。二者俱备,人不敢我悔。吾国既不能未雨绸缪,则必须慷慨赴义。未能未雨绸缪,至少二十年来之当局同负责任。不能慷慨赴义,乃是我国民党之责任,此等大不幸之下,不有大牺牲,对内振不起人心,对外引不起同情。立国根本无从树立,中国国魂安所寄也。牺牲固为民族大不幸,然当牺牲时,牺牲愈大则价值愈高。余所主张十万精兵守锦州之理由如是。

四月五日

事之有后患者当力戒之于初,事之有后利者当努力于初。为政当重名正。

四月六日

常存自己脱离政治以后,仍能继续进行之心理创政,始不至人存政举,人亡政熄。

四月七日

敛欲化气,是自身的刷新。从容不迫处变,日不暇给处事。

四月八日

尽人谋、尽人言、尽人力以使人,则劳半功倍。

责成人人始敢负责,信任人人始肯负责。

四月九日

非自身无挂碍,外间不能不挂碍。

四月十日

不到染不着时,即不能不染,因到处皆色故也。

凡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必通;若不求诸己而责人,愈塞。

四月十一日

非到克己复礼,不能天下归仁。

四月十二日

思着己过心着坎,事得友诤理更明。故闲居不可不思过。处事不可无诤友。

四月十三日

为政以名正为紧要,名正言顺事成。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成。必须说得来,才可做。

知人难,善任尤难,善任又须善御才能澈底。

四月十四日

古人说,机事不密则害成。火柴大王克路义格有言曰:凡人能守秘密,为万事成功之母,余对此言深以为然。凡事不到不说则受害或减效时,则不必说。

四月十五日

国民党若仿效鼓动工农利用工农之手段,结果必是害国害民,杀党杀身。损人利己是不义,害国害民是不仁,杀党杀身是不智。不义不仁不智之行为,其危险如万丈深沟,愿爱国爱党之真正同志,行已临崖迅勒马。

四月十六日

中国文化以忠尽己,以恕推人,故和。以仁成己,以义处事,故平。中国社会制度是自由发展,不成文法之制度。中国社会组织,田多自种,房多自营,衣食多自做,是家庭独立生活之组织。中国社会组织习惯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之习惯。本中国之文化制度组织习惯,按乡村自然界限组织全民团体,以义务的、牺牲的、净白的下层工作,尽力唤起全民,实行全民参政,非特军阀不足擒,国际平等亦甚易易。如此必得国人同情,其安稳如行平坦大道,愿真正爱国爱党之同志上此坦途猛加鞭。

四月十七日

为政在使人人负责,最忌替人下手。替人下手,卸人之责,藏人之拙。卸人之责能者不用其能,藏人之拙笨者不显其笨,事一时虽举,领袖者精神转移,事复败坏矣。

四月十八日

对进山学校高中学生第一期问题如下:现代社会主义约分两派:其一主张各尽所能,各得所值。其一主张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究竟二者各何所谓。并现在社会情形是各得什么,试简明以对。第二期问题如下:政治有君主、民主、党主之别,所主者为何,利弊何若?第三期问题如下:西洋伦理,有持严肃主义者,有持功利主义者,各是其是,辩争不已,究竟二者对于社会各有何影响,试简明以对。

人类自古即高唱和平,但实行甚为困难,和平之时期极短。最近由滑沙滑国际法协会统计而发表,据此则已往三十四世纪即三千四百二十一年内有三千一百五十三年战争,即和平之时不过二百六十八年耳。且此比较的短少期间内,尚有民族间、国民间之小冲突,依然不断。而此三十四世纪间,以永远和平之目的而缔结之和平条约数几达八千,此等条约发挥效力者,平均只有二年之短命。其后即成一张废纸而且相流血矣。四月十八日时报

苏维埃制度下之工会与资本主义制度下之工会,性质迥殊。因苏维埃制国家即雇主,而工会亦为国家所管理,故其作用乃在训练工人增加生产力,并非在保护工人而与雇主对抗。

四月十九日

评论人是知,做事是行。评论人易公,做事易私,可谓知公行私。知行合一即是化私为公。公在内,行在外,故知公行私。内外通在,则知行合一矣。

四月二十日

做事当细针密缕的计画,大刀阔斧的施行。应画定界限无虑的做。

四月二十一日

今天顶要的问题,如何无为而治。

四月二十二日

政治建设之基础,在民主的能力,第一的踏石是良好的警察。经济建设之基础,在社会款出少入多,第一的踏石是嘴吹大洋。

四月二十三日

以一处人,以二做事。

四月二十四日

为政最坏是唱高调,高调愚者易为所惑,智者亦难补救。为政谨防善毒,恶毒人人知攻之,善毒智者亦难补救。

四月二十五日

不负责之官吏,误事甚于贪劣,贪劣人人得而攻之,不负责易于避免。

四月二十六日

人之见解不同如其面,虽极显明之理,亦必有反对者。令人尽其言,人始乐言。

四月二十七日

对进山学校高中学生第四期问题如下:社会之组织其原动力安在,试究明以对。

对进山学校高中学生第五期问题如下:在昔学者有认国际贸易于一国有利,必于他国有害,此种观念,是否?试各以对。

对进山学校高中学生第六期问题如下:先儒言知易行难,总理言知难行易,王文成公言知行合一,均各有其出发点,试阐明以对。

四月二十八日

非机智不能用智,非显仁不能聚仁。

四月二十九日

己果死谋人之心,人即死谋己之心。己果决惩奸之念,人必敛做奸之行。

四月三十日

用适人,立适法,百事可举。施政者当顾名思义,监政者当综核名实。

五月一日

一人忙不如千万人忙,一人智不如千万人智。有政权的人说时不若做。

五月二日

开会要如听人讲,不可使人听讲。

只要向那条路上做,即跟上走。说向那条路上走,反易生碍。

五月三日

能纳不对之言,对之言始言。为教须诲人不倦,为政须受诲不厌。

五月四日

最忌当场说人错己对。若愚之智始称大智,为政当师之。

五月五日

雪亮之明易伤人之情,为政当戒之。能如海量以纳言,人自乐言。

五月六日

登高只要有级段,多高总可上去。建设只要有计画,有步骤,多好也可做到。

你撂了他,他就离开你,无论做事处人皆然。

五月七日

投好之奸非久不易发现。平心静气,处事省力而效大。

五月八日

期望人不可太高,当由平常着眼。平常以上多一分加一分喜欢,上等以下少一分增一分责备。

对进山学校高中学生第七期问题如下:对在不对的中间,抑在不对的反面,试深究以对。

对进山学校高中学生第八期问题如下:西洋伦理学者,关于良心之起源,约分先天后天两说,按诸生体验,究以何说为是,试阐明以对。

五月九日

处人是知易行难,处物是知难行易。作人是知易行难,做事是知难行易。立德是知易行难,立功是知难行易。建设国家是事功,应兼重知难行易。

五月十日

知易行难当努力于行,知难行易当努力于知。

不动产变为动产,动产变为货币,可谓一效变为二效,亦可谓无用变为有用。

五月十一日

嘴吹大洋的根子入款多于出款,入款多于出款的事实,在人货出,杜人货入。欲人出须做工力强而工资小,欲货出须货好价低。

宋朝之亡,受苏程等之害不小,使荆公之变法成功,元朝焉能亡宋,盖丢了物的心,愈贤达离富强愈远。

五月十二日

防贫防病防祸易知而难行,非智勇兼备者不能也。

致治于未乱,保安于未危,非圣哲不能。

五月十三日

绕胡子树与良材树之所以异者,在统(整修)与不统之别也。愚昧人与明达人之所以异者,在受教育与不受教育之别也。统树之于树,如教育之于人,必须适术适时,始能有效。

五月十四日

下恭维不住上即是乱子,上容忍不住下即是麻烦。

处事勿费气力,费一分气力减一分效。

五月十五日

见到不可说,说人亦不信。做到不必说,不说人亦信。

五月十六日

预字为人事最紧要的一个字,凡事能预无不成之功,无不了之事,无不防之患。

处世非浑厚不可,精明亦是要浑厚的精明,不可成刻薄的精明。

五月十七日

俭字用在消耗上可,用在发展上不可。

社会上说,人心没尽,实在是人欲无穷。此人之所以胜于禽兽处,亦即危于禽兽处。

五月十八日

知易行难的道理是内者向外。知难行易的道理是外者向内。两者并之内圣外王。

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
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38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7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1)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42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16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57章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8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7)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41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25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10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24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45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49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3)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