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一时说事书生感伤 孤僧圆寂俗人寻骨

在南郊开设学馆的这段日子,我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每天清晨都有一个收废品的人从门前路过,一开始这个人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他日复一日的来收废品,我渐渐的发现了这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每次来收废品他都带着一个行囊,这个人整体上看起来都很脏,唯独这个行囊永远被洗得干干净净。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好奇,上前拱手说:“实在对不起,有一件事能否请你解答一下,为什么你不在你身上干不干净,唯独在意这个行囊呢?”对方笑着说:“我这一副臭皮囊实在不值什么,可我这行囊里装的是圣人之书,我不敢有丝毫怠慢。”他的话立刻让我肃然起敬,赶紧鞠躬行礼说:“之前我不知道阁下是读书人,现在给阁下赔礼了。”对方笑着说:“你不用想太多,这件事我并不是很在意。”我说:“来日如果有空的话,希望到舍下坐一坐。”对方说:“你不怕人家笑话你吗?”

我说:“孟子曾经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今我不过是一介寒儒而已,别人对我并没有太多的积蓄。”对方说:“我整日忙于生计,无暇与先生谈心。”我说:“先生是否方便留下姓名?”对方说:“既然不能与先生谈心,留下姓名作甚?”我说:“我希望用阁下的名字鞭策自己,阁下如此困窘,人就不忍丢下圣贤之书,我更要珍惜圣人之道传给弟子们。”对方说:“在下沈一时。”说完拿起行囊走了,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的内心掀起了很多波澜。这波兰不断的翻滚,让我感到五味杂陈。以至于回到室内之后久久不能释怀,明日果然对弟子们说起了这件事,我说:“尔等如果日后见到这位沈先生,切记要行弟子之礼,千万不可以因为他穿戴不够体面,就亲轻慢人家。”弟子们齐声说:“喏。”我说:“当年孔子困于陈蔡,子路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学生们被这位沈先生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从那之后,果然每一次见到沈先生都鞠躬尽瘁。一开始他感到非常的奇怪,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因为我对弟子们进行了一番说教,为此他登门来访。但他只进到院子里来,却不愿意本室内去。他说:“虽然我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却仍旧不想给人添麻烦。”于是我就在院子里设宴款待他,推杯换盏之后,他显得非常的激动,抹着眼泪说:“时光荏苒,我已经很久没有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儒生了。”我说:“一天是儒,终生是儒。”沈一时说:“多谢先生指教。”从那之后,他会时不时的来拜访我,然后谈一些读书的感悟,偶尔我也会请他给学生们讲课,并且支付给他报酬。当然这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报酬是由我支付的。知道内情之后,沈先生再也不愿意收报酬了。我说:“这又是何必呢?做这件事我心甘情愿。”

对方说:“我相信先生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学生之爱护,并不是自己想要什么。”我说:“其实并非如此,我这么做自己也是有所求的,我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为。”沈一时说:“先生如此坦诚,我实在佩服。但报酬这件事情以后不要再谈了,否则我再也不敢来此地叨扰了。”后来这件事情就渐渐传开了,家长们对此十分不解,纷纷上门要求我解释这件事,我拱手说:“我本一介寒儒,仰仗诸位的支持,才有今日的体面,因此我不敢忘记诸位的恩德。沈先生虽然落魄,但此人博学多才,而不被外人所知……”就在这个时候王员外说话了,说:“这世上总有这样一些人,读了几本古书就以为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人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并没有太大的见识。”

我说:“王员外听过兔死狐悲的典故吗?我记得我曾经跟你提起过吕不韦的故事,当你知道他被流放并且自尽的时候,你是非常难过的,因为他跟你一样,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商人。我与他都是孔门弟子,所以看到他如此的窘迫,我也动了恻隐之心。虽然如此,我并没有因为礼遇沈先生而增加学生的负担,至于他跟你们的子弟有所接触,也并没有提到有害于他们情形我们说的都是圣人之道。人生在世听到两种东西对人有益,一种叫做经验,一种叫做教训。经验要从那些生活特别如意的人那里获得,而教训则要从境遇特别凄惨的人那里获得。只有具备这俩方面的东西,一个人才能够行稳致远。”王员外点点头说:“苗先生所言极是,不会觉得他的解释是否可听?”看着众人不再言语,王员外说:“既然如此,我希望苗先生能够带我向这位沈先生传达我的心愿,如果他愿意,我也帮助他开一处学馆,地点可以选在北郊。”

这样的允诺自然让我非常的兴奋,于是我就把这个情形告诉了他。沈一时笑着说:“王员外的好意我心领了,我这个人之所以能够走到这部田地,主要就是因为我从来都不识抬举。我宁愿过之前过过的日子,不愿意开一处学馆。”我说:“你不想把自己平生所学在自己离世之后,人就保留在世上吗?”沈一时笑着说:“孔夫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人被认定是贤人,请问孔子的道传下来了吗?连孔夫子的道都失传了,何况是旁人呢?”一听这话我顿时不知道该如何说下去了,沈一时说:“替我好好谢谢王员外,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非常的满意。”我说:“你的处境如此的窘迫,为什么你会感到满意呢?”对方说:“我只是看起来窘迫而已,实际上我非常的自在,先生看起来又体面又自在,实际上也是如此吗?”

我赶紧说:“我这个人常常把自己想的太过于重要,常常忘记自己的身份,常常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言语不知道轻重,随口一说就得罪了人。按说孔门之徒应该熟悉礼教,然而在这一方面我却表现极差,所以至今能与我以朋友相称的,不过寥寥数人而已。我想先生一定也听过这样的说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这个人是非常典型的孤陋寡闻。”沈一时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是当年孔老夫子说过的话,这话就像是镜子一样,你可以对照一下,读书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一听这话我愣了一下,说:“如果问孔老夫子为什么读书?你觉得他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他会说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沈一时说:“对于匹夫来说,修身为己,其他都是为人。对于大夫来说,修身和齐家为己,治国与平天下是为人。对于诸侯来说,修身齐家,治国是为己,平天下是为人。对于天子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为己。”

我目瞪口呆,说:“这大概就是人们常所说的天子无私吧!”沈一时说:“读书不是为了取悦于人,不是为了在人前显得体面,而是要把圣人之道融化在自己的修为之中,如此才不算是辜负了圣人的教诲。”我说:“所以说孔子不会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沈一时说:“匹夫读书是为了修身,大夫读书是为了修身和齐家,诸侯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天子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到底读书是私事,不是公事,只宜为己,不宜为人。”我说:“先生所言如拨云见日,让我茅塞顿开。”沈一时说:“宇宙之大道原本是非常简单的,之所以变得越来越复杂,是因为人们的解释。这就好比原来圣人之书是很简单的,当你看到上面的注释越来越多,最终你就不知道他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我点点头说:“先生所言极是。”沈一时说:“若想参透圣人之道,莫过于听圣人之言,而感悟于日常饮食与交际,感悟于劳作。”我说:“多谢先生教诲。”当天夜里,我闭上双眼,恍恍惚惚之间,看到有一个虚发洁白的老翁坐在一棵杏树之下。这位老翁面带微笑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的是学问是用来修身,用来规范自己,不是用来装点门面。学问是对内不对外的,所以不必为了别人的夸赞而欣喜,也不必因为别人的责难而悲伤。”我说:“夫子,对沈先生之言怎么看呢?”老翁说:“沈先生之言来自于他自己的感悟,悟道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的言语或许可以用来启发自己,也不能直接将它说成是道,到没有形状,没有颜色,甚至也感觉不到它的质地,你又怎么能够用言语画出它的样子呢?”

随着我与沈先生交往越来越多,我们谈论的话题也越来越深。后来终于说起了彼此的身世,沈一时说:“在隋朝的时候我曾经做过一任县丞,后来遇上了改朝换代,我因为是隋朝的臣子,吃过隋朝的俸禄,就决心为隋朝守节。于是佯装疯癫,以此躲过了唐朝的征招。等到后来我想明白了,打算再走仕途这条路的时候,世人已经都认定我是疯子,于是我再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是正常人。因为这个缘故,家中的人对我充满了怨恨,我没有办法忍受家人的白眼,出去有没有别的生计,只好走个现在这条路。一开始,这条路是很难走的,但是随着世道越来越好,人们丢的东西越来越多,我活下去也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我说:“我愿意想办法向朝廷推荐先生。”对方说:“在先秦时候,读书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推崇古圣人之道的儒家,一种是精通行明和钱粮事务的法家,最终法家越来越得到重用,却也因为这个世道人心大坏,于是儒家就越来越得到重视。你一定听说过王莽这个人,今天人们都把往往视作是逆贼。在王莽改制之前,天下的书生都把它当作是周公。话说往往这个人为人非常的浮躁,不能因循守静,只知道一味求新,仅货币一项,花样就不断翻新,今日用圆形方孔钱,明日就改用刀币,又过几日认为周朝的龟背前最为妥当,如此翻来覆去,弄得百姓不知所以,最终天下人不堪其扰而反之。”我说:“要让今天的儒生仍旧推崇王莽,实在是太为难了,这不是砸自己的招牌吗?”沈一时说:“王莽事败之后,天下习文法之人兼修经学,而儒生也是兼洗有文法,如此文法合流已成趋势。”

我说:“先生既然做过县丞,想必对文法知识应该非常熟悉。”沈一时说:“时过境迁,从隋炀帝的法到武德律再到贞观律,我还怎么熟悉呢?”虽然他这么说,但我已经感觉到他心动了。事后一连数日我都难以入眠,要不要拜托父亲帮这个忙呢?最终我还是决定为了朋友去见父亲,如此这般一说,父亲捋着胡须说:“你连你自己都管不了,还管他人,你是真的觉得他是个人才还是想帮朋友,如果想让我去到皇上那里讨人情,我绝不会做,如果你真的觉得他是个人才,他就应该自己去应聘。孔子曾经说过,天下无道的时候富且贵是应该感到羞耻的,天下有道的时候,贫且贱是应该感到羞耻的。”我说:“可我已经答应人家了。”父亲说:“你既然敢答应,就说明你能办这件事,那你去办就好了。”父亲如此说,我并不怪他,回去之后左思右想,决定直接去拜会房先生。房乔是一个日理万机的人,所以见他是极难的,见到他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不要说他会不高兴,就连自己也会感到无比的愧疚。

费了好大的心力,我总算是见到了房先生,如此这般一说,他非但没有怪我,反而说:“这样吧!明天我会派人去你那里接他。”一听这话,我顿时兴奋的手舞足蹈,同时又感到有些疑惑,说:“房先生不觉得我耽误了你做事吗?”房乔说:“有什么事能比向朝廷推荐人才更重要呢?”回到学馆之后天已经黑了,望着满天的星辰,我感慨万千,如果我向朝廷推荐的确实是一个人才,也算是积了一点阴德。此时星光暗淡、晚风徐徐。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人影,当我走进他的时候,他转身就跑,我以为他偷走了我的什么东西,于是大步就追。对方似乎生怕被我追上,跑得更加卖力,可他跑得越是卖力,我越觉得他偷了重要的东西。最终我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遭遇了,对方也不说话,想着我靠近他的时候,突然给了我一脚。吃了这一脚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追赶他了,但是他因为跑的太急,把鞋留在了我这里。等到天亮了,我拿出这只鞋一瞧,怎么看都觉得这只鞋有些眼熟。

于是坐下来仔细的回忆了一遍,最终确定他就是沈一时穿在右脚上的鞋。于是我把这只鞋藏了起来,原来沈一时见我答应要向朝廷推荐他,他整个人都已经澎湃起来了。只是为了维持体面,他不得不端着。我又实在放心不下,于是乘着夜色躲在学馆附近,以此探知我的进展。明日再见我之前他先编好了理由,见到我之后,我果然看见他的右脚上没有穿鞋,于是假装什么都没有看到,先和他谈一谈天气,又说一说最近读书有什么感受?等到房先生派的使者到了,我拿出一双布鞋送给他。沈一时非常的感激,到了房乔的府上并没有直接带去见房乔,而是先去洗漱,然后换上一件崭新的黑色圆领袍,一条皮腰带,一顶幞头纱帽。会面的地点是房乔的书房,沈一时推门进去看到出外后边坐着一个穿着紫色圆领袍的人,赶紧上前行礼。

房乔拱手还礼,说:“现在是人才大显身手的时候,你能够放下过去的成见来投靠朝廷,这个想法很好,大丈夫就应该有用于是,而不是怀有大才却寂寂无名,如此既对不起平生所学,也对不起上天对你的眷顾,要知道很多非常有才华的人,因为遇不到明主而无用于世。”沈一时说:“多谢先生教诲。”房乔说:“万年县县丞一职出缺,你先委屈一下,假如你做的好,朝廷一定不会辜负你。”沈一时感动的热泪盈眶,说:“房先生,大恩大德无以为报……”房乔说:“我是为国举才,也没有必要感激我,如果你一定要感谢,也应该感谢你的朋友苗山幽。”

之后因为沈一时经常有公务需要料理,我们之间的往来就少了很多,尽管如此,每次他见到我都显得非常的热情。不久之后我就发现,虽然他已经被日朝廷授予了官职,虽然他的家人屡次希望与他进行接触。却都被他拒绝了,后来他的弟弟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够帮忙疏通。我说:“之所以把他推荐给房先生,我是完全出于一片公心,至于他愿不愿意和你们进行接触,这是你家的私事,我不方便干预。”他弟弟瞪圆了双眼冷冷的说:“你考虑我不帮我的后果吗?我可以向朝廷告发说他不孝,这样他的官职就会得而复失。”这话不能不让我有所顾忌,于是我专程拜访沈一时商量这件事,沈一时忍不住抱头痛哭,原来他与家人之间的还有很多恩怨并没有给我说,总而言之,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谈不上有任何亲情。

我说:“与其这样,不如你主动向朝廷把这件事情交代清楚,当今陛下是明主,应该会为你主持公道。”沈一时按照我说的,将事情前前后后写成了一份奏疏,先是递到了尚书省之后,有房乔带到了御前。皇上看了之后叹口气说:“房先生,你何必把他带到这里来呢?这不是很清楚吗?这个人根本就是不孝,应该立刻免除他的官职,不能让他继续败坏朝廷的纲纪。”房乔摇摇头说:“陛下,这个人之前被世人视作是疯子,倘若被免掉了官职,他会不会再被视作是疯子呢?”皇上说:“这与朝廷有什么相干?”房乔说:“当今天下识字的人并不多,精通文法和经学的人就更少了,此人与家人不和实在是情有可原。儿子孝与不孝与父母的教导有直接的关系,更何况在他流浪期间,父母兄弟不曾有丝毫关怀,等到他为官了,有出来有孝道逼迫他相认,这样就算是他们相认了又如何呢?家人之间没有温情,只有算计,难道这是陛下希望看到的吗?”

这话让皇上大为光火,一把将奏疏摔到地上,说:“既然你什么都想好了,还问朕做什么呢?你为什么不干脆把这件事情处理了呢?”房乔被吓得面色惨白,赶紧跪在地上说:“臣惶恐臣有罪。”这话更让皇上觉得来气,正准备进一步发怒的时候魏征到了。见到魏征,皇上的气势顿时短了一截,转而和颜悦色的说:“魏夫子,有什么事吗?”魏征说:“先不说我的事,先把房先生说的这件事情料理明白。”皇上说:“房先生说的没错,这件事不能用一个孝字来简单评论。”不久之后,中书省拟了旨意,说沈一时虽有不孝之嫌,似情有可原。特交给有司来办理此事,沈一时心中十分焦虑,来向我讨计策,而我当时却已经在忙着寻找一位孤僧的遗骨了,心急如焚的沈一时突然跪在我的面前,说:“你如果不帮我,我绝对不可能躲过这一劫。”

131姚思廉请止新出行 苗山幽误入拜女教162苗山风介入盗蚕案 杨铁超奉命来敦煌210术门师徒寻找吉壤契苾何力解救袍泽第65回杜如晦上书改军制房玄龄避祸请去职107哀山幽人前失体面 俏龙波掌掴济平衡107哀山幽人前失体面 俏龙波掌掴济平衡145李淳风制作浑天仪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荐李卫公114政事堂廷臣议孝道 飞鸟城宾主争礼仪213西平郡王复辟旧邦东宫承乾留守长安225慕容纯奉献马奶酒李大亮烹茶吐难言266敕二子都督安与秦奉圣旨修剪旧律令104弃急计决议缓吞并 止逐兔华夷共明王205魏夫子御前论周齐苗山幽树下说佛法第51回法雅和尚斩之闹市刺史都督书于屏风178立春日举行籍田礼 艳阳天等待良人归253昔谋主复为左仆射苗山幽受封金刀郎304十一月天子祀南郊丙子日太常拟大礼116交涉失利无功而返 遁入深山又逢故人第60回白肥儿出力护社稷杜如晦劳心为太平333纥干承基告发谋逆贺兰楚石检举阿翁332铸炉造鼎偷马盗牛欢喜乐童刺杀李泰107哀山幽人前失体面 俏龙波掌掴济平衡202挥舞霜刀清理羌寇扫除积雪以诚祀天253昔谋主复为左仆射苗山幽受封金刀郎144集仙殿赐宴众进士 地下室俯首见主人233贤居士佳节饮寡酒张乡绅良辰解忧愁302陈仓县尉杖杀鲁宁栎阳县丞请止游猎289九成宫结社谋事变立政殿皇上竖屏风293京兆小民不孝获罪弘化公主远嫁西垂224何刀儿服役阳关外苗山幽再入吐谷浑192大唐皇帝演说古事慕容伏允再袭扰凉州309太常博士斥伪数术果毅都尉平吐谷浑171吃汤饼士民皆欢喜 备年关君臣相语难217契苾何力顾全大局临洮县主下嫁将军138贺端阳群臣议礼仪 选歌后山幽成小名265李世民圜丘祀昊天苗山幽青园遇芈嫒第82回在朝堂蹉跎如火煎立宫门度日似风起329旧功臣图画凌烟阁齐王佑亲佞生反心153李承乾游戏明德殿 唐皇上置酒未央宫第63回突利可汗来朝天子马周上书以利主君107哀山幽人前失体面 俏龙波掌掴济平衡第十九回老学究两定必杀计李杨氏冒死救秦王305侯君集藏宝触刑律张玄素数与皇嗣争第45回祖孝孙考古复雅乐萧玉蓉抱膝叹飘零346孙伏伽六条察四方李卫公小心答上问233贤居士佳节饮寡酒张乡绅良辰解忧愁354孙思邈探视房玄龄万辩机入侍陈玄奘第99回一心护主李纲病故修建新宫戴胄请止第43回智显受封法雅夺号圣德彰显上皇蒙羞227悟人生此行多惨淡饮黄汤局中多颇凄凉346孙伏伽六条察四方李卫公小心答上问100大匠窦奉旨造新宫张蕴古执法得横死第41回蝼蚁命莫有治世心无用人何谈慷慨志第39回长孙无忌顺时去位皇上悔过怒吃蝗虫297国子监名儒行讲论华清池上谕访大德176查命案偶然失旧部 争功劳记杀老将军第25回杜如晦妙计退胡虏长孙后请纳小杨妃317岑文本蒙赐知机务张玄素遇害几丧身263习观想浮生得圆满饮苦芥片刻养欢愉第90回感无常皇嗣不成器与父言更知为君难148执节杖唐俭又出使 访泽国官员欲殉身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荐李卫公118道士乡儒学难推进 芳华亭佛法在此身272銮驾抵达东都洛阳王圭光临李泰府邸144集仙殿赐宴众进士 地下室俯首见主人264政事堂廷臣论兵制幻雪亭方士说吉凶147为人臣自当解君忧 逢天究何以济苍生166奉祀上天以光圣道 不昧因果放弃执着233贤居士佳节饮寡酒张乡绅良辰解忧愁233贤居士佳节饮寡酒张乡绅良辰解忧愁261权万纪失言丢官位孙思邈诈病请门徒第八回秦府开张良禽入慕 怀恨娶亲引火烧身198同门兄弟对酒谈心异域主仆仰望日月290侯弘仁锐意开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163工部主事潜入北曲 大理寺丞亲赴敦煌158开宗派终是一场空 结因缘祸福由天算350惧风疾修缮隋废宫听朝议偏师伐高丽182李淳风惊闻坏消息 孙思邈营救老相识357徐惠妃上疏戒穷奢梁建方扬威在松外116交涉失利无功而返 遁入深山又逢故人第七回隋炀帝英雄至穷途 唐国公顺势登大宝365服仙药导致泰山崩定年号话说贞观尽第39回长孙无忌顺时去位皇上悔过怒吃蝗虫136议纵横孤立吐谷浑 奔所往朝觐女王谷231知天命甘心受死难行篡逆挥刀弑君王309太常博士斥伪数术果毅都尉平吐谷浑第29回帝后合璧推行古礼文武兼用力兴大唐270显仁宫皇上责官吏白石厅郎中刺川王第74回草原雄鹰落地京兆皇帝罢相震动天威212慕容伏允亡命碛中胡虏巨奸死于马下273南平公主下嫁臣家守礼老叟强力持戒113慈父知礼为女消业 罪官起复算计功名第84回萧皇后凄凉返京兆杨政道服官入大内351段志充请上禅大位苗山幽听琴解心声第二回窦夫人饮恨去西游 李玄霸飞锤致横祸241孙思邈烹茶待来客袁天罡弹指话文王第43回智显受封法雅夺号圣德彰显上皇蒙羞274上欢喜群臣请封禅下忧心魏征有谏言159尼古拉演说海外事 释法隐暗害龟兹僧
131姚思廉请止新出行 苗山幽误入拜女教162苗山风介入盗蚕案 杨铁超奉命来敦煌210术门师徒寻找吉壤契苾何力解救袍泽第65回杜如晦上书改军制房玄龄避祸请去职107哀山幽人前失体面 俏龙波掌掴济平衡107哀山幽人前失体面 俏龙波掌掴济平衡145李淳风制作浑天仪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荐李卫公114政事堂廷臣议孝道 飞鸟城宾主争礼仪213西平郡王复辟旧邦东宫承乾留守长安225慕容纯奉献马奶酒李大亮烹茶吐难言266敕二子都督安与秦奉圣旨修剪旧律令104弃急计决议缓吞并 止逐兔华夷共明王205魏夫子御前论周齐苗山幽树下说佛法第51回法雅和尚斩之闹市刺史都督书于屏风178立春日举行籍田礼 艳阳天等待良人归253昔谋主复为左仆射苗山幽受封金刀郎304十一月天子祀南郊丙子日太常拟大礼116交涉失利无功而返 遁入深山又逢故人第60回白肥儿出力护社稷杜如晦劳心为太平333纥干承基告发谋逆贺兰楚石检举阿翁332铸炉造鼎偷马盗牛欢喜乐童刺杀李泰107哀山幽人前失体面 俏龙波掌掴济平衡202挥舞霜刀清理羌寇扫除积雪以诚祀天253昔谋主复为左仆射苗山幽受封金刀郎144集仙殿赐宴众进士 地下室俯首见主人233贤居士佳节饮寡酒张乡绅良辰解忧愁302陈仓县尉杖杀鲁宁栎阳县丞请止游猎289九成宫结社谋事变立政殿皇上竖屏风293京兆小民不孝获罪弘化公主远嫁西垂224何刀儿服役阳关外苗山幽再入吐谷浑192大唐皇帝演说古事慕容伏允再袭扰凉州309太常博士斥伪数术果毅都尉平吐谷浑171吃汤饼士民皆欢喜 备年关君臣相语难217契苾何力顾全大局临洮县主下嫁将军138贺端阳群臣议礼仪 选歌后山幽成小名265李世民圜丘祀昊天苗山幽青园遇芈嫒第82回在朝堂蹉跎如火煎立宫门度日似风起329旧功臣图画凌烟阁齐王佑亲佞生反心153李承乾游戏明德殿 唐皇上置酒未央宫第63回突利可汗来朝天子马周上书以利主君107哀山幽人前失体面 俏龙波掌掴济平衡第十九回老学究两定必杀计李杨氏冒死救秦王305侯君集藏宝触刑律张玄素数与皇嗣争第45回祖孝孙考古复雅乐萧玉蓉抱膝叹飘零346孙伏伽六条察四方李卫公小心答上问233贤居士佳节饮寡酒张乡绅良辰解忧愁354孙思邈探视房玄龄万辩机入侍陈玄奘第99回一心护主李纲病故修建新宫戴胄请止第43回智显受封法雅夺号圣德彰显上皇蒙羞227悟人生此行多惨淡饮黄汤局中多颇凄凉346孙伏伽六条察四方李卫公小心答上问100大匠窦奉旨造新宫张蕴古执法得横死第41回蝼蚁命莫有治世心无用人何谈慷慨志第39回长孙无忌顺时去位皇上悔过怒吃蝗虫297国子监名儒行讲论华清池上谕访大德176查命案偶然失旧部 争功劳记杀老将军第25回杜如晦妙计退胡虏长孙后请纳小杨妃317岑文本蒙赐知机务张玄素遇害几丧身263习观想浮生得圆满饮苦芥片刻养欢愉第90回感无常皇嗣不成器与父言更知为君难148执节杖唐俭又出使 访泽国官员欲殉身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荐李卫公118道士乡儒学难推进 芳华亭佛法在此身272銮驾抵达东都洛阳王圭光临李泰府邸144集仙殿赐宴众进士 地下室俯首见主人264政事堂廷臣论兵制幻雪亭方士说吉凶147为人臣自当解君忧 逢天究何以济苍生166奉祀上天以光圣道 不昧因果放弃执着233贤居士佳节饮寡酒张乡绅良辰解忧愁233贤居士佳节饮寡酒张乡绅良辰解忧愁261权万纪失言丢官位孙思邈诈病请门徒第八回秦府开张良禽入慕 怀恨娶亲引火烧身198同门兄弟对酒谈心异域主仆仰望日月290侯弘仁锐意开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163工部主事潜入北曲 大理寺丞亲赴敦煌158开宗派终是一场空 结因缘祸福由天算350惧风疾修缮隋废宫听朝议偏师伐高丽182李淳风惊闻坏消息 孙思邈营救老相识357徐惠妃上疏戒穷奢梁建方扬威在松外116交涉失利无功而返 遁入深山又逢故人第七回隋炀帝英雄至穷途 唐国公顺势登大宝365服仙药导致泰山崩定年号话说贞观尽第39回长孙无忌顺时去位皇上悔过怒吃蝗虫136议纵横孤立吐谷浑 奔所往朝觐女王谷231知天命甘心受死难行篡逆挥刀弑君王309太常博士斥伪数术果毅都尉平吐谷浑第29回帝后合璧推行古礼文武兼用力兴大唐270显仁宫皇上责官吏白石厅郎中刺川王第74回草原雄鹰落地京兆皇帝罢相震动天威212慕容伏允亡命碛中胡虏巨奸死于马下273南平公主下嫁臣家守礼老叟强力持戒113慈父知礼为女消业 罪官起复算计功名第84回萧皇后凄凉返京兆杨政道服官入大内351段志充请上禅大位苗山幽听琴解心声第二回窦夫人饮恨去西游 李玄霸飞锤致横祸241孙思邈烹茶待来客袁天罡弹指话文王第43回智显受封法雅夺号圣德彰显上皇蒙羞274上欢喜群臣请封禅下忧心魏征有谏言159尼古拉演说海外事 释法隐暗害龟兹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