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侯弘仁锐意开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

上回书说到,魏征马周等人反对分封功臣,反对推行周政,主张施行秦汉之制。皇上虽然采纳了魏征马周等人的意见,心里却没有想明白,这一日清晨,几位重臣来到御前,皇上说:“有一些事情真没有想明白,向诸公请教。”众臣赶紧说:“陛下有什么疑惑尽管说,臣等尽力而为。”皇上说:“从古到今,周朝延祚八百年之久,而秦朝二世而亡,为什么助攻都主张施行秦制,而不愿意效法周政呢?”魏征说:“陛下这个问题问的好,周朝延祚八百年,陛下以为是什么原因呢?”皇上说:“是因为周朝分封功臣和宗室,世代镇守、上下一心,家国天下、合为一体。”魏征说:“当年周公辅成王,管叔和蔡叔都是周武王的弟弟,可他们都反了,可见世代镇守上下一心,未必如此。郑国本来也是宗室,可后来郑庄公欺凌天子甚至射伤了天子的肩膀,这又怎么能说明家国天下合为一体呢?”

皇上听了说:“魏夫子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周朝延祚八百年之久呢?”魏征说:“周公在辅佐成王期间,建立了一套非常严密的礼制,众人都以为礼制总是温情默默的,那是因为大家都守礼才显得如此,若是有人触犯禁忌,也会遭到非常严厉的处罚,周礼之下、等级森严,可以这么说,周朝初年的礼制其实就相当于秦汉的法制。到后来礼制崩坏、王权旁落,重要的原因就是周天子不能敬天法祖,而且有一个错误,不仅是在周朝宗室出现,在其他诸侯国也非常的普遍。就是天子宠爱新人,新人又生幼子,于是废长立幼的故事频繁发生。臣等之所以反对陛下行废长立幼之事,原因就在此了。”皇上说:“照你们的意思,周朝兴盛的原因与汉朝没什么不同?”魏征说:“对于明白人来说确实没什么不同,对于糊涂人来说那就不一定了。”皇上睁大了双眼,说:“不管怎么说,周人分封是事实,秦人反对分封也是事实,周朝延祚八百年,秦二世而亡也是事实。”魏征说:“陛下说的没错,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

皇上直接把话接了过去说:“如果秦始皇当年接受了丞相王绾的建议,把诸子分封到各地做王,刘项进入关中的时候,这些诸侯王就可以率兵勤王,秦朝何至于如此迅速就被灭亡了?”魏征说:“陛下想过没有?秦始皇到死都没有立皇嗣,留下的遗诏只是让公子扶苏回到咸阳主持丧事。赵高李斯二人篡改诏书不费吹灰之力,致使秦始皇几乎遭遇灭门之祸。如果那个时候有分封各地的诸王,他们一定会纷纷率军来到咸阳争夺皇位,一场大乱瞬间掀起。到时候你死我活,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够停止争端。到那时秦朝元气必受所伤,北方的胡虏一定会趁机南下,也许中原大地都是披发左衽,那就不是亡秦而是亡天下了。”一听这话皇上目瞪口呆,魏征说:“陛下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当朝廷签发命令的时候,一定是有非常美好的初衷,可命令一到地方没有不走样的,主要执行命令的人会根据自己的条件,方便执行的就执行,不便执行的就暂缓,甚至彻底搁置。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搁置,所以朝廷法令落实到民间之后,往往不是我们想象当中最初的样子。圣人的学说也是如此,一旦到了真正要落实他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都在变。”

皇上说:“爱卿所言十分在理。”房乔说:“陛下知道,孔子是非常推崇周公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惊人对汉武帝的评价是他与秦始皇无异,既然如此,汉武帝为什么没有推行秦朝的法治?反而要推行儒学呢?为什么汉武帝所作和所言不一样呢?”皇上说:“朕不知道。”房乔说:“汉元帝深受儒学之影响,他甚至跑去想宣帝进言,希望宣帝多重用儒生!这种想法遭到了宣帝严厉的斥责,并且说乱我家者,皇嗣也!”皇上说:“儒家推崇周政,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可他实际上仍然是延续了秦朝的法制。”房乔说:“陛下,王权能不能得到伸展?最重要的是会不会有一群忠于天子、办事得力的官僚,如何才能保证这些官僚忠于天子、办事得力呢?最重要的一种东西当然就是法了。方才为夫子所言没有错,周人所说的礼仪,其实与情人所说的法没有太大的区别,触犯秦法会被杀头,如果触犯了周礼禁忌也会丧命。”

皇上说:“按照你的意思,周政和秦政没什么区别了?”房乔说:“周朝到秦朝之间,隔着八百年的风风雨雨,多少人事变化多少,沧海桑田。从下到商从商到周,礼制都是不断变化的,不合时宜的部分会被去除,为了解决新的问题,也会新增一部分。从周朝到秦朝,因为跨的时间最长,变化当然也最大了。但从周到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汉承秦制看起来那么明显,而秦承周制不被大家所认可!是因为从秦到汉时间非常短,所损益的部分也比较小,而从前到周延续时间特别长,损益的部分也自然是比较多的,其实周朝在进入春秋之后,就已经名存而实亡了。进入春秋之后的周天子实际上不过是天下诸国当中的一国,五霸当中没有周,后来的七雄也没有周。”皇上说:“以你之见,春秋和战国到底算什么呢?”房乔说:“天下有时分有时合,春秋战国时期,当然也就是天下分崩的时期,”皇上说:“你说的似乎有道理,但是名存实亡,要好过名亡实亡。”房乔说:“陛下说的也许没错,名存实亡,至少可以暂时保住宗庙,虽然供奉在宗庙里的列祖列宗被外人不断的侵扰,但是陛下臣方才不是说了吗?从州到秦、沧海桑田,周朝的时候,山川阻隔,百姓难以来往。到了秦朝的时候,有了车马舟船的便利,百姓之间频繁往来。再想实行周制也已经没有现实的基础,无视现实的变化,不但不能够如愿,反而只能召祸。”

皇上说:“房先生当初建议把周公移出文庙,其实这样一来就削弱了孔子与周公之间的关系。”房乔说:“从周公到孔子之间也是有很多损益的,反过来,如果周公有一天见到孔子所宣扬的那些东西,他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些东西与己有关,因为孔子对周公的学说也是有所扬弃的。”皇上觉得非常的失落,把脑袋垂得很低。高士廉说:“陛下想要大唐长治久安,最重要的是自己保持贞观初年的状态,同时重视对宗室子弟的教导。只要陛下育人得当,大唐自然能够保持兴旺。”

对于这样的话,皇上是没什么信心的。有两个能够让天下安定的方法摆在面前,皇上很显然更愿意选择那个操作起来比较简单的方法。魏征说:“陛下,汉元帝听信腐儒之言,而让汉朝从此一蹶不振。陛下听信腐儒之言,就有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那些人远离实务,只是一味是古非今,他们只去祸害自己就行了,绝不能让他们再祸害陛下。”皇上嘴上答应着,心里却余波未了。就在这个时候,外边忽然下起了雨。原本有些炎热的天气忽然变得凉爽起来,在空气当中隐隐的有一点土腥味。房乔说:“陛下不用为此难过,这些事情总是要经历的,过去之后自然都会想通。”皇上点点头说:“你们都是朕的亲近之臣,真希望把这种关系一直保持下去,这有什么不好的吗?想想看再过一些年,你们的儿孙还能继续保有富贵吗?”房乔说:“如果不是遍地分封,地方官如果表现不好,皇上就可以撤换他,分封就没有这么方便了。”皇上说:“天下兴亡寄托在一家的兴旺之上,如果遍地都是纷纷的诸侯,天子指望不上的时候可以指望诸侯,诸侯指望不上的时候可以指望天子。”

房乔说:“陛下说的没有错,但实际的情况可能与陛下所言有所不同。诸侯当中有的贤能,有的没有那么贤能。贤能诸侯治下的地方财富会积累的越来越多,而没有那么贤能的诸侯治下的地方百姓的处境会越来越难。久而久之,前者墙上后者衰弱。再过一段时间吞并这种事情就要发生了,而天子却不能静止。群雄逐鹿,天子之命被视为草芥。”皇上说:“今天就说到这里吧!”然后起身就走了,几位重臣被撂在那里,面面相觑,一直保持沉默的长孙无忌说:“那些腐儒们必须清除干净,否则他们还会怂恿陛下闹出一些幺蛾子来。”房乔说:“那些家伙虽然自以为是,却不足为虑。”长孙无忌说:“如果他们在讨好陛下的同时,离间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知道这些还放任不管,总有一天我们是要后悔的。”

廷臣们商议如何处理那些腐儒,姑且按住不表。只说我来到敦煌之后,在当地积攒了不少的人脉。在这期间我遇到了一个人,此人姓侯叫宽仁,我们初次见面是在一个晌午,当时我在一家茶社,一边饮茶,一边与众人谈论佛法。一个人坐在不远处,一边听着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我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人群散去之后,我来到他的面前拱手说:“这位大德,刚才我注意到你时而摇头时而点头,是不是我说的内容有什么不妥之处?”对方说:“不敢说不妥,只是我们之间有一点不同的见解吧!”我赶紧说:“愿闻其详!”对方说:“通过听你说的那些话,我知道你一定在寺庙里待过,但待的时间不是很长,没有学到佛法的精髓。”

我赶紧说:“那就请大德告诉我什么是佛法的精髓?”对方笑着摇摇头说:“如果我能够告诉你,你能够告诉他,这就不叫佛法的精髓了。比方说有人告诉你什么叫做冷,无论他的言语是如何的天花乱坠,你都不可能通过他的言语知道什么叫冷,千言万语不如经历一个寒冬。佛经当中所描述的道,原本是文字所没有办法描述的,佛经好比是手指,佛法好比是明月,人可以通过手指的方向看到明月,但手指不是明月。佛经所能够提供你的只是一个大概一个方向,佛法的真正精髓就在人的饮食起居,离合聚散当中。”我说:“我也有了一点年纪也经历了不少事情,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感悟呢?”对方说:“学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用它,用是学的归宿,而用也是学习的方法之一,人只有在不断使用所学的过程当中才能有机会领悟佛法的真谛。”我说:“这位大德敢问尊姓大名?”对方说:“我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佛法。”

我还是坚持要问他的名讳,他皱着眉头说:“我叫做侯宽仁。”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多次交谈,因为实在是感觉太过于投缘,他向我发出了邀请,希望我能够跟着他一起去一趟赵州。他说:“如果你肯光临的话,那将是我非常大的荣幸。”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在敦煌已经变得不是那么受欢迎了,而且我当时也担心自己佛法造诣不够,万一现出了原型,岂不是很不方便。于是跟着侯宽仁一起来到了赵州,一路之上自不必说,因为正是夏天,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就是在梦里都是非常开心的。到了赵州之后,我被带到了一个不是很大的院落。墙是土墙,屋顶上盖着茅草。但是整个院子收拾的非常干净,进了屋子之后,发现墙上挂着一张琴,我原以为他的家中应该有不少的藏书,没想到一本也没有见到。

我忍不住说:“你应该熟读经史,为什么不见有书呢?”侯宽仁说:“我哥哥侯弘仁是一名大官,他的家中有大量的藏书,我读书的时候就上他那儿去,现在在他府上来来往往的人太多了,我就不怎么去了。”我说:“现在你不读书了吗?”侯宽仁说:“他们家的书我基本上都已经背下来了,如果我打算看书的话就躺在地上,闭着眼睛摸着肚皮一页一页的去想就行了。书不是读的越多越好,这就好比药不是吃的越多越好,关键是要用。”我说:“你果然不是一般人,我非常的佩服。”不久之后,侯弘仁府上的仆人来到了这里,看到陌生人大吃一惊,很快侯弘仁就知道侯宽仁的府上来了一位居士。之后我就收到了侯弘仁的邀请,他希望知道自己的弟弟到底跟什么人在交往。

我被带到了客厅,只见侯弘仁端坐在那里,只见他头上戴着幞头纱帽,身上穿着一件大红色的圆领袍,腰中一条黑色的锡带。腰间佩戴着银鱼,脚上一双粉底的朝靴。我上前行礼说:“在下这厢有礼了。”侯弘仁说:“你是一名居士?”我说:“说来惭愧,我在佛法上的渐渐不如你的弟弟。”侯弘仁摇摇头说:“这个你也不用太当真,他也是野狐禅。”一听这话我呆住了,对方意识到了我的疑惑,他说:“我现在说你不明白,等你跟他交往的再深一些就知道了,他在教训人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圣人,实际上他根本不是圣人。”我说:“也许你说的是真的,但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什么好料,我徒有居士之名,实际上我只是在寺庙里住过几天而已,真正读佛经是比较少的,就算知道一点佛经,里边的内容也从未身体力行,只是用它来成口舌之快。”侯弘仁说:“你能如此坦诚我很高兴。”

在跟我进行短暂的交谈之后,侯弘仁就匆匆忙忙的走了。后来我才知道,他现在正在主持修建一条道路,从赵州西部开始一路出邕州,如果这条道路建成的话,将会沟通交州、桂州、蛮州、俚州,在修这条道路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一方面是来自于山川地形,一方面是来自于当地的蛮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有消息传出道路已经修通了,而且在这期间有二万户人投降大唐。这当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消息传到长安皇上非常的高兴,这一天魏征来到御前,皇上说:“朕现在非常的后悔,当初要是听你的话,不至于要今天这一场祸患。”魏征说:“陛下事情已然如此,再说也没有用了。”皇上说:“朕会想办法弥补这个过错的。”魏征说:“从贞观初年到现在,反叛最多的是獠人,曾以为之所以会有这些烦恼,就是因为这世上还有獠人。”

自从阿史那·结社作乱之后,朝廷很多人对于胡虏留在河南,感到非常的焦虑。皇上也开始着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房乔被叫过去协助谋划此事,房乔捋着胡须说:“臣以为当初让大批的胡虏迁到黄河以南,这是重要的失策,而弥补这个过错,就得把他们迁到黄河以北。”皇上说:“现如今胡虏不断繁衍人口已经非常多了,要是这么做的话,他们一定不愿意。”房乔说:“自从颉利可汗王的社稷之后,这些人就成了亡国之人,所以说陛下准许他们在河南从事游牧生活,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过去老汗国还在的时光,如果陛下能够准许他们复国,册封李思摩为可汗,让他建牙河北,这样的话这些胡虏一定会非常感激陛下的。”皇上说:“现在也只能如此了,但愿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当年温令公的主张。”

消息传出之后,胡虏非常紧张,虽然他们多数居住在河南,但是他们经常出入河北。对于河北的情况非常的熟悉,知道薛延陀部已经非常强大,对薛延陀部非常的恐惧。于是皇上下了一道诏书,有司农卿郭嗣本带着诏书前往真朱可按牙帐所在之地,在诏书当中皇上说,薛延陀部居住在碛口之北,而李斯摩所率领的部众居住在碛口之南,如果双方有违此旨的话,朝廷将会发兵讨伐。面对这样的诏书,薛延陀部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当中,他们当然希望能够霸占黄河以北所有的土地,但经过对自己的实力进行评估之后,认为同时面对李思摩以及唐朝大军是没有胜算的,于是决定奉旨行事。事情定下来之后,他们终于要启程了,皇上不但册封了可汗,还有左贤王和右贤王,都是原来颉利可汗的同宗近亲。到了临别之际,李思摩与皇帝依依不舍,而当这些人终于来到黄河以北之后,皇上终于叹一口气。

这个时候朝堂之上一片寂静,皇上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皇上说:“你们帮着想一个问题,李思摩他们去了河北之后,能够一心一意的为大唐守卫边疆吗?”魏征说:“李思摩应该没有问题,但他的儿孙们就不好说了。”就在此时长期保持沉默的李靖说:“陛下,有一件事我们不得不重视,臣已经注意到我们的军队虽然很能打仗,可是我们的百姓全无尚无精神,归根结底,军队来自于百姓,百姓没有尚武精神,意味着我们再难找到合适打仗的士兵。如果百姓都喜欢逃避兵役,将来谁守卫边疆?如果我们的士兵不是很能打仗,胡虏来了,就会像狼群驱赶羊群一样对待我们的百姓。”皇上说:“这的确是个麻烦,你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吗?”李靖说:“至少现在成没有?”这话一出,皇上吃了一惊,魏征说:“陛下,只要粮草充足,只要士兵不耽误训练,保卫边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减轻百姓的负担,让他们安心务农。”

248魏王泰礼接士大夫皇阿爷设立文学馆第74回草原雄鹰落地京兆皇帝罢相震动天威289九成宫结社谋事变立政殿皇上竖屏风176查命案偶然失旧部 争功劳记杀老将军第87回李思摩爵封怀化王李卫公官拜右仆射第60回白肥儿出力护社稷杜如晦劳心为太平327褚遂良请缓封皇子侯君集怨愤生异心第43回智显受封法雅夺号圣德彰显上皇蒙羞第26回太上皇深宫辞旧岁赵德言草原逞奸才270显仁宫皇上责官吏白石厅郎中刺川王281山獠反叛残杀刺史官军出动击破贼军第46回萧陈二公冰释南山贞观之光照耀大漠287尉迟恭不忍弃鄙妻于志宁上疏斥分封299阎立德修造襄城宫鞠文泰忧死清凉殿287尉迟恭不忍弃鄙妻于志宁上疏斥分封348莫离支遣使献二女薛延陀叛唐致家亡325崔仁师论律从轻罪魏夫子言道说治平207南路军穿越逻真谷贼偏师大败寺海平233贤居士佳节饮寡酒张乡绅良辰解忧愁第二回窦夫人饮恨去西游 李玄霸飞锤致横祸111龙波失礼刑场滴血 贤妻助夫度过心劫157去辽东雪中遇法隐 望江岸风里叹朴灵312沙钵叶护遇袭身丧职方郎中远游见故人229无常横死小龟寿尽大道流行心何能依216李道彦纵兵逞凶顽薛万钧贪功乱胡汉第十三回魏夫子东宫献奸计张公瑾洛阳练精兵第36回显德殿良臣论吉凶保育房比丘说善恶274上欢喜群臣请封禅下忧心魏征有谏言第90回感无常皇嗣不成器与父言更知为君难第十一回刘武周北上归胡虏房玄龄设卦解迷局281山獠反叛残杀刺史官军出动击破贼军347皇嗣李治听政东宫刑部尚书死于西市161奔穷途无情在牢狱 寻活水造梦出藩篱211李大亮扬威蜀浑山侯君集挥师取柏海302陈仓县尉杖杀鲁宁栎阳县丞请止游猎266敕二子都督安与秦奉圣旨修剪旧律令121致厚礼番邦显诚意 去深情寒士保尊严313李世勣还朝掌兵部真珠汗趁虚击思摩144集仙殿赐宴众进士 地下室俯首见主人122苗山幽深山开学馆 唐皇帝南郊祭上天174颉利可汗身染重病 大唐天子忧心而伤128贺新春群臣请封禅 乐平康女王开学堂152居命处运存乎天数 争名逐利近于人情140大安宫皇上表孝心 高墙内颉利抒国恨349萧相公忤旨不出家高士廉病重谢尘世188生死局使节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显威风第99回一心护主李纲病故修建新宫戴胄请止157去辽东雪中遇法隐 望江岸风里叹朴灵295傅令公锐意破正门西胡虏南北分两门284李元轨贤能无所长刘处士置酒会骚客320拒忠言皇上又自惭委良吏孝恪巧扶御第58回大漠乌云诡谲多变可汗失意祈祷上苍第十八回李世民谏言迁都事观音婢泪语释上疑166奉祀上天以光圣道 不昧因果放弃执着273南平公主下嫁臣家守礼老叟强力持戒231知天命甘心受死难行篡逆挥刀弑君王277高士廉率为氏族志贞观帝西游砥柱山230慕容顺亲唐远斯民苗山幽谒见大可汗第二十回银安殿众人逼秦王玄武门一役定社稷第37回义安王兴兵清君侧李世民杀鸡儆群猴255白肥儿对峙长公主田有钏拜会萧玉蓉214虞世南尚书请薄葬刘德敏率兵击叛羌315十二月鸾驾会京师初八日宰相问小事第73回伊苏尼失颉利失蹄京兆风华房杜染疾第98回李孝恭上奏乞封禅萧少傅请旨行冠礼163工部主事潜入北曲 大理寺丞亲赴敦煌169利益众生魔窟传法 意气用事谋害高僧274上欢喜群臣请封禅下忧心魏征有谏言334诛君集不幸累魏征诈胡虏皇上不循古192大唐皇帝演说古事慕容伏允再袭扰凉州第十四回三五奸佞谋害秦王十八学究演说孔孟179张士贵领兵平獠乱 安四娘改嫁引风波186传佛法因故减苦役 习道经意外开岔支304十一月天子祀南郊丙子日太常拟大礼第72回占定襄隋人尽归唐住南厢阴魂闹相府116交涉失利无功而返 遁入深山又逢故人119服幻药误入博泰谷 计无常困在深水宫213西平郡王复辟旧邦东宫承乾留守长安257宫司上奏遗作示君言事者流多相谗告142李承乾求教长孙后 苗宜家乞嫁高士衡175徐嘉尚献上言事疏 李卫公出任黜置使239番邦监国提前卸任河源郡王遣子来唐290侯弘仁锐意开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157去辽东雪中遇法隐 望江岸风里叹朴灵110凤鸟坠地误入陋居 商人闻言更晓事理359李君羡缘丧亲命太史令深言后来人第59回落魄马周进入长安失意颉利深夜遇袭135张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举国请内附114政事堂廷臣议孝道 飞鸟城宾主争礼仪246狂宫人侍宠忘远近贤魏王无力挽败局第十八回李世民谏言迁都事观音婢泪语释上疑303李元景再谋封禅事禄东赞奉命请婚期第46回萧陈二公冰释南山贞观之光照耀大漠323盖苏文手刃其王武李世民岐阳宴旧臣260魏王泰骄横诬群臣今皇上言法不多变第三回二公子从戎战雁门 观音婢出阁成大礼253昔谋主复为左仆射苗山幽受封金刀郎319魏夫子病受宅新堂褚遂良上疏助皇嗣154苗山幽行情日渐坏 蓝毘尼远路初登程325崔仁师论律从轻罪魏夫子言道说治平
248魏王泰礼接士大夫皇阿爷设立文学馆第74回草原雄鹰落地京兆皇帝罢相震动天威289九成宫结社谋事变立政殿皇上竖屏风176查命案偶然失旧部 争功劳记杀老将军第87回李思摩爵封怀化王李卫公官拜右仆射第60回白肥儿出力护社稷杜如晦劳心为太平327褚遂良请缓封皇子侯君集怨愤生异心第43回智显受封法雅夺号圣德彰显上皇蒙羞第26回太上皇深宫辞旧岁赵德言草原逞奸才270显仁宫皇上责官吏白石厅郎中刺川王281山獠反叛残杀刺史官军出动击破贼军第46回萧陈二公冰释南山贞观之光照耀大漠287尉迟恭不忍弃鄙妻于志宁上疏斥分封299阎立德修造襄城宫鞠文泰忧死清凉殿287尉迟恭不忍弃鄙妻于志宁上疏斥分封348莫离支遣使献二女薛延陀叛唐致家亡325崔仁师论律从轻罪魏夫子言道说治平207南路军穿越逻真谷贼偏师大败寺海平233贤居士佳节饮寡酒张乡绅良辰解忧愁第二回窦夫人饮恨去西游 李玄霸飞锤致横祸111龙波失礼刑场滴血 贤妻助夫度过心劫157去辽东雪中遇法隐 望江岸风里叹朴灵312沙钵叶护遇袭身丧职方郎中远游见故人229无常横死小龟寿尽大道流行心何能依216李道彦纵兵逞凶顽薛万钧贪功乱胡汉第十三回魏夫子东宫献奸计张公瑾洛阳练精兵第36回显德殿良臣论吉凶保育房比丘说善恶274上欢喜群臣请封禅下忧心魏征有谏言第90回感无常皇嗣不成器与父言更知为君难第十一回刘武周北上归胡虏房玄龄设卦解迷局281山獠反叛残杀刺史官军出动击破贼军347皇嗣李治听政东宫刑部尚书死于西市161奔穷途无情在牢狱 寻活水造梦出藩篱211李大亮扬威蜀浑山侯君集挥师取柏海302陈仓县尉杖杀鲁宁栎阳县丞请止游猎266敕二子都督安与秦奉圣旨修剪旧律令121致厚礼番邦显诚意 去深情寒士保尊严313李世勣还朝掌兵部真珠汗趁虚击思摩144集仙殿赐宴众进士 地下室俯首见主人122苗山幽深山开学馆 唐皇帝南郊祭上天174颉利可汗身染重病 大唐天子忧心而伤128贺新春群臣请封禅 乐平康女王开学堂152居命处运存乎天数 争名逐利近于人情140大安宫皇上表孝心 高墙内颉利抒国恨349萧相公忤旨不出家高士廉病重谢尘世188生死局使节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显威风第99回一心护主李纲病故修建新宫戴胄请止157去辽东雪中遇法隐 望江岸风里叹朴灵295傅令公锐意破正门西胡虏南北分两门284李元轨贤能无所长刘处士置酒会骚客320拒忠言皇上又自惭委良吏孝恪巧扶御第58回大漠乌云诡谲多变可汗失意祈祷上苍第十八回李世民谏言迁都事观音婢泪语释上疑166奉祀上天以光圣道 不昧因果放弃执着273南平公主下嫁臣家守礼老叟强力持戒231知天命甘心受死难行篡逆挥刀弑君王277高士廉率为氏族志贞观帝西游砥柱山230慕容顺亲唐远斯民苗山幽谒见大可汗第二十回银安殿众人逼秦王玄武门一役定社稷第37回义安王兴兵清君侧李世民杀鸡儆群猴255白肥儿对峙长公主田有钏拜会萧玉蓉214虞世南尚书请薄葬刘德敏率兵击叛羌315十二月鸾驾会京师初八日宰相问小事第73回伊苏尼失颉利失蹄京兆风华房杜染疾第98回李孝恭上奏乞封禅萧少傅请旨行冠礼163工部主事潜入北曲 大理寺丞亲赴敦煌169利益众生魔窟传法 意气用事谋害高僧274上欢喜群臣请封禅下忧心魏征有谏言334诛君集不幸累魏征诈胡虏皇上不循古192大唐皇帝演说古事慕容伏允再袭扰凉州第十四回三五奸佞谋害秦王十八学究演说孔孟179张士贵领兵平獠乱 安四娘改嫁引风波186传佛法因故减苦役 习道经意外开岔支304十一月天子祀南郊丙子日太常拟大礼第72回占定襄隋人尽归唐住南厢阴魂闹相府116交涉失利无功而返 遁入深山又逢故人119服幻药误入博泰谷 计无常困在深水宫213西平郡王复辟旧邦东宫承乾留守长安257宫司上奏遗作示君言事者流多相谗告142李承乾求教长孙后 苗宜家乞嫁高士衡175徐嘉尚献上言事疏 李卫公出任黜置使239番邦监国提前卸任河源郡王遣子来唐290侯弘仁锐意开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157去辽东雪中遇法隐 望江岸风里叹朴灵110凤鸟坠地误入陋居 商人闻言更晓事理359李君羡缘丧亲命太史令深言后来人第59回落魄马周进入长安失意颉利深夜遇袭135张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举国请内附114政事堂廷臣议孝道 飞鸟城宾主争礼仪246狂宫人侍宠忘远近贤魏王无力挽败局第十八回李世民谏言迁都事观音婢泪语释上疑303李元景再谋封禅事禄东赞奉命请婚期第46回萧陈二公冰释南山贞观之光照耀大漠323盖苏文手刃其王武李世民岐阳宴旧臣260魏王泰骄横诬群臣今皇上言法不多变第三回二公子从戎战雁门 观音婢出阁成大礼253昔谋主复为左仆射苗山幽受封金刀郎319魏夫子病受宅新堂褚遂良上疏助皇嗣154苗山幽行情日渐坏 蓝毘尼远路初登程325崔仁师论律从轻罪魏夫子言道说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