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

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形成和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不懈追求现代化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识和阐释横跨了半个多世纪,展示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清晰脉络与丰富的内在关系。在自20世纪中叶以来的近70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先后共九次对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论述。

一是关于“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机械化”的论述。毛泽东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工业、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他说:“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思考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问题,1954年6月14日他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说:“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这里所出现的工业化、近代化、机械化,都是对现代化的不同的表述。

二是关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或“四化”的论述。从1959年末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从主要的产业和行业领域来表述现代化的。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的论述。在形成“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四化”认识后,1964年毛泽东还把“四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通过“四化”,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也就是毛泽东说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了中国国家建设的总目标。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论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给予了高度重视。他认识到,“四个现代化”并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内容,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应该延伸到更多的范围,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诸多方面。他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

五是关于“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论述。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等文章中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 “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非常清楚,现代化当然不能没有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的提出,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后对现代化的新认识。

六是关于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论述。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同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1982年12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干部“四化”标准被写入了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干部“四化”中的“知识化”就是指拥有相当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专业化也主要指“科技化”。

七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论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在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的基础上作出的相类似的新表述。这个新表述,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概念,而且还明确地规定了“强国”的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此后,这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规定,为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报告所沿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又增加了“和谐”的内容,这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也得到了肯定和使用。

八是关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论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明确地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里,除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有所重复之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关于现

代化的新增添的提法。

九是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阐明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要搞好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第三方治理等多方面的国家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主要方面的现代化。

从上述中国共产党认识和阐释现代化的过程来看,如果合并了其中的相同部分,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已形成了对于现代化的16个提法,即:机械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知识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16个有关现代化的提法,不但几乎涵盖了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现代化所具有的“12化”要素,而且还具有关于现代化独特新颖的语汇。分析这些提法,其间蕴涵着三个丰富的内在关系。

第一,划分了现代化的不同层次。在现代化的16个提法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提法是关于现代化的总体提法,相比于其他诸方面的现代化提法,居于目标性、总体性的层次上,具有统摄的作用;机械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知识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提法则是关于现代化的具体提法,居于手段性、方式途径的层次上,它们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样的总目标而服务的。

第二,揭示了现代化的社会性质。无论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的社会主义化,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提法,都有明确的“社会主义”的限定词,这强调了中国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现代化建设的其他各个方面,也都要从属于社会主义。世界上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西方国家走的是对内剥削压迫、对外扩张掠夺的资本主义道路,这样的现代化在本质上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中国的现代化,走的是社会主义的道路,依靠的是全体人民的团结、智慧和力量,在本质上充满着和平与和谐。

第三,着力于对现代化的透彻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的具体提法,其中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主要从生产力和物质基础的层面探索现代化的要求;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从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层面探索现代化的要求。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科学路径,去认识和解决现代化问题,使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整体把握显得更加深刻,达到了新的境界。

(本章完)

|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
|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