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与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现在讲国家治理问题,就是以现代化的发展为背景和载体的。现代化带来了经济一体化,使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各种活动群体,成为新的公共治理领域的主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各方参与治理成为一种需求和可能;民主的持续发展,意味着国家与市场、社会、公民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合作,意味着利益攸关的各方能够共享。国家治理必须着眼于现代化,并以现代化为依归。国家治理也离不开现代化,现代化成为国家治理的必然落脚点。正因为这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鲜明地突出了现代化。

一、何谓现代化

现代化,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响亮也最为人熟知的一个概念。现代化,不但成了人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常用语,而且成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发展的趋势方向。标志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公报》中就明确提出了“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直至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确立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为止,现代化始终构成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成为最强烈的音符之一。

现代化(Modernization),在英语中是一个动态的名词,是要使其成为现代(to make modern)的意思。Modern(现代)这个词,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里首先使用,人文主义者用它来表达与中世纪时代(农耕时代)相对立的一个新时代。因此,从最早提出的“现代”到后来出现的“现代化”,就是指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使农业社会所具有的典型特征转变为工业社会所具有的典型特征。这样的转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一般来说,有着12个方面的显著转变、普及和普遍化,即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操作,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固态转向社会流动,消息闭塞转向信息传播,习俗惯例转向规章制度,保守单一转向开放多元,乡村分散转向都市集中,闭关锁国转向国际交流,文盲转向知识,愚昧转向科学,人治转向法治,专制转向民主。这12个方面的变化,可概括为以下的“12化”。

机械化。机械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运用电力或其他动力来驱动或操纵机器设备以代替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的措施或手段。正因为这样,机械化和机器化几乎是同等的概念。在利用机器生产过程中,如果人参与的活动比较多,称为“半机械化”;而如果人只是站在生产过程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对开关的控制等,生产成为自动的流水线,则是“全机械化”。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人的体力劳动的重要途径。机械化是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最显著的区别,工业社会依靠机器劳动,农业社会则是手工劳动,完全依靠人力和风、水、牲畜等自然力。机械化和工业化,也有相同的一面,但工业化是一个具有更大内涵的概念。我国学者、著名工业史专家方显廷教授,早在1938年就提出工业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工业化一词,有广狭二义。狭义之工业化,专指工业本身。凡一国之

工业,已引用机械动力及工厂组织以从事生产者,称为已臻工业化。广义之工业化,则指一国所有之生产事业,均已追随工业化工业之后,利用新式机械与大规模之组织方式而言。”狭义的工业化仅指其工业本身,即与机械化相同。广义的工业化则指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组织各方面,即与现代化相同。

信息化。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需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信息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力,而且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科技化。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通称,通常人们掌握了科学的原理,就会产生利用该原理的技术。科学技术是通过研究和利用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达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产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技术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科学精神意识、科学思想思维、科学方法手段、科学知识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

市场化。市场化是以建立市场型管理体制为重点,以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为标志,以社会经济生活全部转入市场轨道为基本特征的。把特定对象按照市场原理进行组织的行为,通过市场化,实现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社会效率,推动社会进步。市场化带来了商品的流动和经济的开放,打破了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封闭的状态。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认识与适应社会,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活动,使人的社会化离不开血缘和狭小的地区范围,造成人的狭隘、保守和落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社会,使人的社会化扩大到很广的范围,形成开放、进取和进步的精神。社会化还包含生产、生活、服务等活动的广泛普及。

国际化。国际化是指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的互相依存,国际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国际化的经济活动,是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方式。国际化和另一个概念——全球化有着相同的含义。随着人类全球交往的增多,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以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开始把全球视为一个整体。国际化、全球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愈益深刻的影响。

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社会变迁。一般来说,城镇化的实现要求其城镇人口达到70%—80%。

知识化。知识化是以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工具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知识被高度应用,知识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

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同时,知识化也是知识产业发展与知识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不断运用与创新知识来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从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状态的一个持续的过程。对于社会成员来说,知识化本质上是学习与创新的过程,是普遍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知识积累。随着知识化的发展,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大幅地提高,从而达到人类社会更高的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

民主化。民主在英文中是democracy,它源自古希腊文,demos为人民, kratein为统治,意指“人民的统治”。民主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制度。在民主政治体制下,全体公民以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让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民主化就是指从其他政权形态转变成民主政体的过程。民主化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长期而且连续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生在各种社会领域,例如经济民主化、社会民主化等。

法治化。法治是与人治根本对立的,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等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法治以民主和自由为基础,需要民主和自由的支撑、推动的力量;而民主和自由也需要法治的保障,需要法治的切实贯彻实施。

制度化。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用以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汉语中“制”有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这两个字结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制度化则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从这个意义说,制度化也即规范化。

多元化。多元是指不同种族、民族、宗教或社会群体在一个共同文明体或共同社会的框架下,持续并自主地参与及发展自有传统文化或利益。多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在多元社会中,不同族群相互间展示尊重与容纳,从而可以安乐共存、相互间没有冲突。多元也是科学、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所谓多元化,就是从多元出发,把工业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企业、公司、商会等生产经营性组织和学校、社团、教会等社会生活性组织,都看成是多元社会中的一个主体,形成多元化主体。

显而易见,以上“12化”就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后后者与前者形成的鲜明对比和典型特征。现代化的“12化”是农业社会所不可能具备的,因此,离开这“12化”也就没有现代化可言。

(本章完)

|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
|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