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河谷练兵 笑里藏刀

第191章 河谷练兵 笑里藏刀

顺着汉水一路东下,再从汉水的支流堵水转向南下,不一日就到达上庸城外。

与西城一般,上庸就地处在堵水之旁,傍水立城。

由于这个特征,导致上庸城三面环水,充当上庸城墙作用的,并不是土石,而是一道道水栏。

历史上孟达占据上庸后,为修缮上庸的城防,故而将上庸三面外的水栏扩建为一道道水寨,以此当做长治久安之法。

可惜,在上庸城东面门户房陵城陷落的情况下,所谓的水寨围城的防御措施,在司马懿的攻势下,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当糜旸率领大军到达堵水外时,看到那被一道道水栏包围的上庸城,他对着一旁的邓艾言道:

“上庸不可作为治所。”

这句话表明了糜旸有将汉兴郡治所,迁往别处之念。

历史上刘封及孟达将主要驻军地都放在上庸城,最大的原因是他们当时的想法只想保守东三郡。

上庸处于西城与房陵之间,有两处城池当做东西方的拱卫,地势最为险要,是最符合他们意图的治所之地。

但是糜旸的想法与他们不同。

糜旸要的是积极进取,汉兴郡是他将来的北伐的一个基地,但是亦是他将来北伐时的一个跳板。

在这种想法下,最好的办法便是将治所迁往西城或者房陵。

西城靠近子午谷,房陵靠近南阳,都是比较不错的进兵方向。

面对着糜旸的话,邓艾自然明白糜旸的心意,他对着糜旸言道:“府君所言甚是。”

“然此事需等剿灭申氏兄弟后,再做打算。”

邓艾的言语,让糜旸微微点头。

申氏兄弟不除,始终是他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这时糜旸站在楼船之上,看向上庸城外不远处,有堵水流经冲刷而出的一个河谷。

他看到那处河谷四周虽由山林掩盖,但通向外面的道路因为堵水的冲涮,并不窄小,有利于大军进出。

而且其内部空间颇大,虽然比不上一些大型河谷,但足可容纳下万余大军。

糜旸在看到那处后,便指着那处河谷对邓艾言道:“明日起,士载与伯岐便在那处河谷中练兵。”

在糜旸的指示之下,邓艾的目光亦朝那处河谷中看去,深通兵法的他亦看到了那处河谷地理优势。

那处河谷虽出于山林之中,但并非只有一条通道。

在此河谷中,可以防止有心人的查探。

又因为河谷有一条通往外面的大道,地势宽阔,有利于大军展开阵势。

加上对外的通道并不是只有一条,所以并不担心敌人可以守住河谷的通道,将万余大军都困死在河谷之中。

而且河谷中有着许多溪流,水源充足,的确是驻军练兵的好地方。

大军入谷者,有两忌,一忌水源不足,二忌谷口窄悚,容易被敌军围困在谷中。

如今那处河谷这两处弊端都没有,的确是练兵的好地方。

至于为何不选在上庸城中练兵,乃是因为正常来说最佳的练兵地点便是在野外。

野外地形复杂,更加贴近实际战场的真实情况,在野外练兵,有助于新兵快速成长。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之时,因为军中颇多刚刚招募的新兵。

于是他便扎营于沔北阳平关外,实行治戎习武,操练士卒的前期北伐准备。

在决定好后练兵的地点后,糜旸便带着一众亲信及五百亲军,朝着上庸城中而去。

而在糜旸不在的时候,临时代理太守一职的申耽这时正带领着一众郡府僚属,在上庸城外等待着糜旸。

在申耽看到糜旸出现之后,他连忙上前来到糜旸身前,对着他一拜,并将托在手中的太守玺绶交予到糜旸手中。

糜旸让一旁的吕乂接过玺绶,而后他便与申耽及一众上庸城中的僚属进入到上庸城中。

申耽脸上的谦逊神色不似作假,他一方面领着糜旸朝着上庸城中走去,一方面对着糜旸讲述着近来汉兴郡中发生的一些政事。

对于这些政事,糜旸大多是当做笑话来听的。

不管申耽对刘备如何忠心,或者说他对自己如何敬畏,他的立场不会变。

西城是申仪的大本营,上庸则就是申耽的大本营。

对于申耽来说,他怎么会将自己大本营中的真实情况,都告知糜旸呢?

至于申耽亦献上了一份户籍、田亩总册,对于这充满水分的总册,糜旸亦只是看看就好。

在申耽带领着糜旸来到上庸城中的太守府之后,在大厅之中,申耽当即领着一众太守府中的僚属,对着糜旸正式参拜。

在带领着众多僚属参拜过糜旸之后,申耽颇为恭敬的献上一份当今太守府中众属吏的名单,对于这份名单,糜旸才稍微来了些兴趣。

手中展开竹简,糜旸的目光全都倾注在这份名单之中。

在糜旸的注视之下,整个大厅中的气氛,陷入了一片宁静之中。

大厅中的众僚属看着值守在糜旸身后的一众臣子,在那些臣子之中,他们看到了之前在上庸城中,地位仅在刘封之下的孟达。

他们见之前位高权重的孟达,目前竟然还站在张嶷等人身后,心中不禁对糜旸身后的邓艾、张嶷等人内心中起了很大的好奇心。

邓艾、张嶷、丁奉、丁封这些人虽然出身都不是很好,但他们的外貌都是相当符合当世审美标准的。

至于从小接受良好教育长大的吕乂,更是一身宽衣博袖,一副名士的派头。

在不了解糜旸身后这几人的情况下,厅中众僚属都暂且只能以貌取人。

而在以貌取人之后他们发现,糜旸身后的这数位皆是不凡。

也是,糜旸威名在外,怎么会起用一些碌碌之辈作为自己的下属呢?

在厅中的诸位僚属,可以说大多都是申耽的亲信。

但同时他们久居官场多年,在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这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才能。

因为对于糜旸的敬畏,他们并没有轻易对糜旸及其身后的那些人起了轻视之心。

诸位僚属又将目光望向将大厅团团包围起来的糜旸亲卫,看着他们一个个虎背熊腰的样子,他们的心中忐忑不安。

历来新府君上任,要想做到政由己出,第一件事大多是起用心腹。

利用自己的心腹,将原来郡府中处在紧要位置上的官吏,尽皆替换,这样就能初步达到控制郡政的目的。

在这种观念之下,厅中僚属看着糜旸盯着名单沉思不语的样子,他们的心中都犯起了嘀咕。

府君,这是在打算将谁罢黜呢?

在这种不安的心思之下,厅中诸位郡府僚属都有意无意的将目光看向申耽。

他们希望申耽一会在糜旸进行大范围的人事任免之时,能出言为他们美言几句。

但这时申耽一副老神在在,似乎对任何事务都不关心的样子,又让他们的心中没底。

就在厅中的诸位僚属心中七上八下的时候,糜旸在看完了一遍名单之后,终于开口说话了。

糜旸卷起竹简,而后将它放在一旁,随后看着申耽言道:“一切官职很是妥当。”

糜旸此言一出,不仅厅中的诸位僚属脸上浮现诧异之色,就是想尽力保持平静神色的申耽,脸上亦出现了一丝波澜。

糜旸的这句话,透露出他并不打算进行大范围的人事调整。

看着厅中申耽及郡府诸位僚属变幻的神色,糜旸心知肚明他们在担心什么。

相比于那充满水分的户籍总册,申耽这呈报上来的郡府各官吏的名单,可谓是干货满满。

毕竟这事,根本就隐瞒不了。

而糜旸收集信息有个习惯,那便是优先捕捉关键信息,在掌管一郡之政的郡府之中,有三个职位最为紧要。

一个是都尉,掌管着一郡的郡兵。一个是功曹,掌管着一郡的人事升迁。还有一个便是主簿,掌管着郡内一切的文书往来。

而这三个职位,目前全都是申氏族人。

在看到这一点后,糜旸便知道当今汉兴郡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局势了。

可以说,全郡的政事决策权,不在他这个名义上的汉兴郡太守手中,而是在申耽这个“上庸县长”手中。

这亦是当今地方的常态了。

例如之前那句谚语中所流传的,汝南太守宗资与南阳太守成瑨。

他们二人既然能担任太守一职,那必然亦是一时名士,有着许多门生故吏。

但他们最后落得一个主画诺,一个但坐啸的下场,并非是他们二人不想执掌大权,只是郡府中的关键职位,都被当地豪族控制了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宗资与成瑨不管名声多大,最后只能是被架空的下场。

现在糜旸正面临着与宗资和成瑨一样的处境。

当然辟除郡府官吏是太守的权力,但是哪怕糜旸现在下令将都尉、功曹、主簿三职都换成他的人,若没有一众基层文吏的辅佐,那么糜旸所换上的人,最后还是免不了被架空的下场。

太守要靠这三个职位执掌全郡,担任这三个职位的人,要靠底下的一众文吏来帮助他们发挥功能。

而郡府中的大部分文吏,大部分都是当地人士。

对于当地人士来说,他们基本都是当地豪族的支持者。

当地豪族借助着支持他们的文吏,插手甚至执掌政权。

而文吏借助着豪族在当地的影响力,能够进入县府或郡府中任职。

并且他们利用豪族在当地的影响力,让郡府的文书可以在地方通畅无阻,达成一种史书上所美化的“郡政大治”。

这是一种牢固的合作与投资关系。

在这种关系之下,形成了一个东汉的政治怪圈,绕来绕去,外地太守要想执掌全郡,最后都需要当地豪族的协助。

在这种关系未被破坏之下,糜旸安插多少人进郡府中,亦是无用。

既然无用,糜旸还不如暂时听之任之。

不然若强制安插进人,不仅达不到控制郡府的目的,可能还会引起申氏兄弟的戒心,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弹。

申耽在听完糜旸的话后,他虽然内心中有着惊讶,但未尝没有着喜悦。

这时他想起了申仪在信中告知他的糜旸的表现,他心中开始对糜旸多了几分认识。

只是申耽还是象征性的对着糜旸拱手一拜问道:“目前郡府中大多官吏,多是原先刘封所委任。

之前府君尚未到来,耽为了稳定郡政,遂并未进行变动。”

“今府君既然已经到来,若有何想变动人事的地方,还请府君明言,耽必倾力相助。”

在糜旸背后的孟达听到申耽这么说,内心中直呼申耽厚颜无耻。

当初他与刘封执掌全郡后,倒是想变动人事。

结果当他们一安插自己的人入郡府中,第二日上庸城中的郡府就乱了起来。

鉴于这种情况,刘封与他最后只能无奈放弃了贸然安插心腹的打算。

结果现在申耽竟然还好意思说,目前郡府中的各官职是刘封安排的,真是够颠倒黑白的。

但看申耽在场,孟达并没有贸然出来拆穿申耽的真面目。

只是虽然孟达不说,但糜旸对申耽的话是一个字都不信。

申耽虽然表面上恭敬,但从申耽的话语中,糜旸听出了两层意思。

第一:贸然变动人事,会引起郡政不稳。

第二:要想变动人事,那得需要他的协助。

不愧是将申氏几乎发展成为,地方诸侯的申氏族长。

申耽虽不如申仪那般是藏在暗处吐着信子的毒蛇,但却像一只笑里藏刀的狐狸。

这种老狐狸,有时比申仪那种毒蛇更难缠。

怪不得历史上刘封与孟达,被这兄弟俩玩的欲仙欲死,毒蛇与狐狸合力,的确不能小觑。

面对着申耽的假意建言,糜旸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他顺水推舟的对着申耽言道:

“既然申君如此说,那吾心中倒是有个想法。”

在这么说完后,糜旸唤出身后的吕乂,对着吕乂言道:“即日起,季阳便是这汉兴郡中的郡丞了。”

吕乂面对着糜旸的安排,当即对着糜旸一拜:“乂领命。”

当糜旸此言一出之后,厅中出现了一股小小的骚动。

方才府君不是无有调动人事之意吗?

而申耽本来在听到糜旸有对郡中人事进行变动的意思时,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冷意。

但随后他听到糜旸是安排吕乂担任郡丞一职,他心中的忌惮又渐渐消失。

在糜旸任命吕乂为汉兴郡郡丞之后,他又当场对着吕乂言道:“以后吾大军之粮草筹措调动,就由季阳负责。”

在糜旸这么说之后,申耽心中的忌惮不仅完全消失,他眼神中更是浮现了笑意。

恢复正常更新。

三更开始~

(本章完)

第281章 来日之患 二气丕鹅第352章 虚报士卒 跃马镇场第588章 连破七寨 天大笑话第638章 姜维定计 潼关告破第532章 汉皇冬狩 夙愿将偿第545章 汇集精兵 废荆入豫第142章 潜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为上 为时未晚第554章 曹彰挂帅 街亭山呼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闿奔逃第468章 以命换命 一箭入体第130章 公安缺粮 司马入营第377章 若有远志 何必当归第139章 东三动乱 援军已到第451章 坦诚布公 青山埋骨第258章 越发担忧 断粮之计第373章 先诛一孽 再灭恶族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复国第七百一十五章 风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读)第六百九十七章 以威谥之 忠臣周鲂第658章 仲父有负 今日当解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读)第606章 锦侯之愿 星落之日第575章 士载南下 噩耗致晕第450章 谋攻祁山 吴懿愤慨第117章 请君入瓮 (十更,求首订!)第500章 锦囊妙计 突围而出第601章 以一王血 震关中地第405章 人定胜天 丞相亲征第383章 汉帝欣喜 越乱越好第433章 先定阴平 再阻剑阁第七百零一章 义阳有王 气势汹汹第321章 有才州泰 儁义心惊第196章 派出信使 五日之后第372章 麦穗飘飘 人如猪狗第97章 吕蒙的秘密武器(求追读!不要养啦!第33章 谁敢杀我?第520章 当头棒喝 不按章法第13章 糜旸一计三成第334章 你方先来 以牙还牙第225章 曹仁之死 顺流而下第650章 围杀魏军 车骑未退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读)第578章 非死不退 剑履上殿第562章 战局已变 召唤孙权第50章 夜袭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风骨第33章 谁敢杀我?第610章 血债血偿 天下仰视第201章 扰乱视听 魏延皱眉第468章 以命换命 一箭入体第45章 以人为本(求追读,求票)第七百一十五章 风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354章 领军抓捕 吴懿惊起第七百零五章 挑衅糜旸 天真孙登第384章 欲先取之 开大朝会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为上 为时未晚第52章 魂断郁陵第575章 士载南下 噩耗致晕第14章 接班人第396章 郝昭镇陈 诸葛告诫第435章 山河为榻 坐守国门第541章 乃父之风 司马跳脚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订!)第571章 荡涤污秽 只争朝夕第335章 脱衣负荆 箭慑张郃第287章 汉魏对决 樊偃会战第9章 糜旸到了第283章 大风已起 刘贾叹息第111章 上架感言!第80章 吕蒙失棋 (求追读)第595章 场外大援 弘农杨氏第240章 曹魏国力 长安异动第190章 隐匿人口 分而化之第402章 内抚生民 外讨不臣第六百八十六章 悍然举事 出师有名第七百三十九章 两将合谋 可抵糜旸第154章 煮酒相会 汉水之约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刘封 誓杀吴狗第177章 不法则罪 昭烈之风(5000字!)第六百八十六章 悍然举事 出师有名第129章 温酒相会 糜旸斥孙第406章 历史遗憾 不必重演第550章 擒贼擒王 不讲武德第662章 君臣低泣 赤色漫天第283章 大风已起 刘贾叹息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将军羽第392章 昏暗之中 自有明光第561章 火烧合肥 江东野望第124章 孙权之怒 猛虎抬头(4000字!求追读第563章 孙大知兵 姜大运输第605章 陈粮武功 渭北星落第584章 大才入网 孔明遗憾第610章 血债血偿 天下仰视第447章 残酷当世 剑鸣长空第632章 遥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306章 同御一马 传承不息第209章 黄旗招摇 天子落泪第270章 张辽心思 三拜问安
第281章 来日之患 二气丕鹅第352章 虚报士卒 跃马镇场第588章 连破七寨 天大笑话第638章 姜维定计 潼关告破第532章 汉皇冬狩 夙愿将偿第545章 汇集精兵 废荆入豫第142章 潜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为上 为时未晚第554章 曹彰挂帅 街亭山呼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闿奔逃第468章 以命换命 一箭入体第130章 公安缺粮 司马入营第377章 若有远志 何必当归第139章 东三动乱 援军已到第451章 坦诚布公 青山埋骨第258章 越发担忧 断粮之计第373章 先诛一孽 再灭恶族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复国第七百一十五章 风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读)第六百九十七章 以威谥之 忠臣周鲂第658章 仲父有负 今日当解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读)第606章 锦侯之愿 星落之日第575章 士载南下 噩耗致晕第450章 谋攻祁山 吴懿愤慨第117章 请君入瓮 (十更,求首订!)第500章 锦囊妙计 突围而出第601章 以一王血 震关中地第405章 人定胜天 丞相亲征第383章 汉帝欣喜 越乱越好第433章 先定阴平 再阻剑阁第七百零一章 义阳有王 气势汹汹第321章 有才州泰 儁义心惊第196章 派出信使 五日之后第372章 麦穗飘飘 人如猪狗第97章 吕蒙的秘密武器(求追读!不要养啦!第33章 谁敢杀我?第520章 当头棒喝 不按章法第13章 糜旸一计三成第334章 你方先来 以牙还牙第225章 曹仁之死 顺流而下第650章 围杀魏军 车骑未退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读)第578章 非死不退 剑履上殿第562章 战局已变 召唤孙权第50章 夜袭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风骨第33章 谁敢杀我?第610章 血债血偿 天下仰视第201章 扰乱视听 魏延皱眉第468章 以命换命 一箭入体第45章 以人为本(求追读,求票)第七百一十五章 风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354章 领军抓捕 吴懿惊起第七百零五章 挑衅糜旸 天真孙登第384章 欲先取之 开大朝会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为上 为时未晚第52章 魂断郁陵第575章 士载南下 噩耗致晕第14章 接班人第396章 郝昭镇陈 诸葛告诫第435章 山河为榻 坐守国门第541章 乃父之风 司马跳脚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订!)第571章 荡涤污秽 只争朝夕第335章 脱衣负荆 箭慑张郃第287章 汉魏对决 樊偃会战第9章 糜旸到了第283章 大风已起 刘贾叹息第111章 上架感言!第80章 吕蒙失棋 (求追读)第595章 场外大援 弘农杨氏第240章 曹魏国力 长安异动第190章 隐匿人口 分而化之第402章 内抚生民 外讨不臣第六百八十六章 悍然举事 出师有名第七百三十九章 两将合谋 可抵糜旸第154章 煮酒相会 汉水之约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刘封 誓杀吴狗第177章 不法则罪 昭烈之风(5000字!)第六百八十六章 悍然举事 出师有名第129章 温酒相会 糜旸斥孙第406章 历史遗憾 不必重演第550章 擒贼擒王 不讲武德第662章 君臣低泣 赤色漫天第283章 大风已起 刘贾叹息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将军羽第392章 昏暗之中 自有明光第561章 火烧合肥 江东野望第124章 孙权之怒 猛虎抬头(4000字!求追读第563章 孙大知兵 姜大运输第605章 陈粮武功 渭北星落第584章 大才入网 孔明遗憾第610章 血债血偿 天下仰视第447章 残酷当世 剑鸣长空第632章 遥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306章 同御一马 传承不息第209章 黄旗招摇 天子落泪第270章 张辽心思 三拜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