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亡国之道

苏松省科场舞弊案的爆发,使得科考改革被又一次提上日程。

本来顺朝的科举考试内容,和前朝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主要是改八股为策论,削减了六经的内容,而增加了对史书内容的考核比重。

但是这也就导致了判卷的时候,主考官的主观倾向对于举子们试卷最后的分数结果,影响较之八股文时代大得多。

八股文毕竟是一种在行文逻辑上做出了明确要求的文体,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这是特别标准、特别规范、特别合理的议论文叙述逻辑。

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有它特有的优势,就是高度形式化。这个可以和唐宋科举中的诗赋做一下比较。

北宋前期,关于科举考试一直有争议。其中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要不要用诗赋取士。

当时的许多官员都认为诗赋这种考核类型的意义不大,朝廷用这种没用的东西来考试是选拔不出来人才的。所以后来熙宁科举改革的时候就罢诗赋了。

但现在来看,这种看法其实比较片面了。诗赋虽然与实际政治没关系,但是却符合了标准化考试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同样是写诗,但是你的诗如果出韵了,那你的分就低了。

这是高度形式化文体的一个优点,它可以提供明确的判卷标准。

因为内容的好坏高低实际上很难有个客观的标准,如果在知识、见识等方面不是相差太大的话,那分高分低就和判卷者的个人喜好关系很密切了。八股文的情况也与之类似,就是高度形式化的外在文体特征可以提供客观的评判标准。

真要细究起来,其实策论也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对选拔人才的用处未必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改革作用。

要说最客观的,那可能还是帖经,就是填空题。但是这种考试方式的缺点就是区分度太低,毕竟考试范围有限,大家都能背下来,在考试中拉不开差距,起不到选拔的目的。而八股文显然在形式、内容上都比帖经要有更高的区分度。

八股文比现在大顺推行的策论,其实在公平性上反而是好一些。

最近爆发的苏松省科场舞弊案,就是举子和主考官相互勾结,利用策论考试标准化评判较难的制度缺陷,上下其手,使得水平较差的考生得以中举,甚至进一步参加到更高级的考试中,连朝廷选拔进士的考试都受到影响。

其恶劣的影响何止于一省的范围,这才最终导致了还几名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人头落地,弄得东南数省均是人心惶惶。

所以现在顺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在这次科举舞弊案以后,就又回到了标准化的发展方向。

虽然考试的主要项目还是策论,考试参考的主要教材还是诸子和二十四史而非四书五经,这中间存在一个史学、子学地位上升,经学地位下降的趋势,可以说在这点上,顺朝是做到了复古唐朝,摒弃了宋代以来重视经学的做法。

但是策论的整个行文逻辑、书写规范被大大强化了,原本允许考生自由发挥的内容,也被大大受限了。

对这点,李来亨也暂时没有太好的办法,毕竟八股文流行数百年,当然不是没有什么制度性优势的。

现在新的策论考试,想要从各个方面完全取代八股,还是很困难的。

到后来李来亨干脆又授意吏政府和礼政府,将唐朝时的明法、明书、明算等考试科目恢复起来。

唐代科举考试年年举行,所考科目主要有六科,即进士、明经、秀才、明法、明书、明算。

这其中进士、明经、秀才三科考的是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的创作,也是后来宋明科举考试内容的原型。

明法、明书、明算三科,考的则是刑名钱谷之术。

由于晚唐以后官和吏两个阶层的分流,刑名钱谷之术成为了被吏阶层垄断的知识技能,一般的官员反而并不掌握了。

而且由于唐朝时的明法、明书、明算三科,即便考中以后,也只能从九品下做起,仕途起点特别不低,以后升迁时也不可能比得过考中进士科的人。

所以一般水平较高、天赋较好的人,是少有将精力投注在明法、明算这种刑名钱谷“小术”上面的。

即便是现在的大顺,也主要是在乡官学校中让一些前朝的胥吏教刑名钱谷的课程。可是乡官学校的毕业生,大多也只是去做县级的营田使、司法推官一类的低级职务。

这和考中举人、进士以后,可以直接从县令级别做起,仕途起点差的简直不止十万八千里了。

不过顺朝用乡官学校培养基层的行政官吏,至少还是比明朝的时候放任胥吏近亲繁殖、世袭更替,把握地方的行政大权要好。

乡官学校培养出来的官吏,一方面是出身清白,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上升渠道虽然比不过科甲正途出身的士人,可也比过去的胥吏要好,是有机会升迁到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

这样乡官们就不会因为一辈子仕途只能停留在基层,所以就贪赃玩法,毫不在乎前程地将手头一点小小的权力使用到极限。

乡官毕竟要考虑到将来升官到朝廷中枢的时候,万一被政敌翻出了过往的黑历史等等原因,所以一般在基层办理行政事务时顾虑较多,贪赃玩法的行为就比前朝的胥吏少多了。

现在李来亨的意思就是提高乡官学校的地位,毕竟过去顺朝设立乡官学校,主要是基层官员人手实在过度不足,属于临时性的措施,并非长期之政。

天子有意将乡官学校考核的几项内容,如算学、地理、图画、刑名、辩词等等“小术”也列入科举考试的范畴之中。

这个小道消息不胫而走,立即便引发了大批国子监学生的抗议。他们甚至不顾生死,围堵宫门,也要断绝朝廷实行这种科举改革的新措施。

毕竟过去八股文换成策论,经学换成史学,对大部分士人来说,只是增加了一点点适应的难度,花上几个月时间进行突击培训就能掌握。

而且策论改革,对于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而且起点和基础都一样,接下来谁掌握得快,还是要看天赋。

可现在于科举中增添刑名钱谷的考试内容,这些全新的东西,可没有经学换成史学那么容易适应。

更何况无论是乡官学校的毕业生,还是前朝的胥吏,甚至一些地方上的师爷讼师们,他们在刑名钱谷方面的知识基础,都比士人们好太多了!

这样的考试,岂非完全没有公平可言?

更岂非是要将国朝的士林,完全拱手让与一群毫无廉耻道德、丝毫不通春秋大义的胥吏小人之手?

这是亡国之道啊!

第一百零七章 少虎帅破阵(二)第四十章 曹营的抉择第六章 雪花无辜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来亨冲向微山湖第十八章 士绅团练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八十六章 罗汝才来投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厌弃我家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三十九章 爆头骑士鳌拜第八十九章 校场练枪第四十五章 山阳县中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兴了第三十八章 除夕灯第三十八章 云南第四十四章 义送袁时中第九十三章 冲出洛阳城第三十六章 约翰王孙可望第一百零一章 陈永福增援上来第二十五章 沈庄军的末路第五十章 满城之战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三十六章 马宝临机决断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袭第十四章 大义觉迷录第六十八章 皇太极自有安排第八十五章 随州的全面胜利第十九章 东西并进第五十一章 猛士许都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总动员第五十八章 中原战局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帅破阵(三)第九十九章 上蔡乱局(二)第四十章 孙可望第一百三十九章 伟人的时代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来亨冲向微山湖第三十二章 公子郑成功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妈罗颜清第一百四十章 苍髯老贼第四十七章 流贼投降第一百零四章 郧阳式结局第三十七章 杨嗣昌的终局(一)第四十二章 多尔衮放弃太原第一百零二章 解围太原城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为第七十八章 宁武关只打了两天第一百二十四章 宁夏宁夏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十七章 强攻屏风寨(三)第五十章 臣窃议亲藩封建论之不可第七十八章 扑夷陵(四)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义王吴三桂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八十五章 请君入瓮第六十一章 不见洛阳花(四)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七十八章 刘国能自刎第一百七十四章 绝境白狐第十五章 身后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来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复仇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五十八章 刀马旦(上)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门员第二十九章 官军崩溃第七十八章 宁武关只打了两天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镇第十二章 鳌拜第七十九章 华南海盗第一百零一章 陈永福增援上来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辈分第十五章 身后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阳(二)第一百零六章 流贼无备第二十七章 换将第五十九章 亡国之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晋王李来亨第一百零三章 马三宝第五十章 臣窃议亲藩封建论之不可第八十一章 闯献曹会师第二十二章 始兴王第四章 女官第三十二章 满洲的国运不久了第六十七章 青羊宫之变第一百七十一章 马前卒第六十二章 仆固怀恩第七十一章 与明争天下,实与流贼角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畴和大明忠臣吴三桂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铁马之象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后一战(四)第一章 后来的事第三章 龙凤庙
第一百零七章 少虎帅破阵(二)第四十章 曹营的抉择第六章 雪花无辜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来亨冲向微山湖第十八章 士绅团练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八十六章 罗汝才来投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厌弃我家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三十九章 爆头骑士鳌拜第八十九章 校场练枪第四十五章 山阳县中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兴了第三十八章 除夕灯第三十八章 云南第四十四章 义送袁时中第九十三章 冲出洛阳城第三十六章 约翰王孙可望第一百零一章 陈永福增援上来第二十五章 沈庄军的末路第五十章 满城之战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三十六章 马宝临机决断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袭第十四章 大义觉迷录第六十八章 皇太极自有安排第八十五章 随州的全面胜利第十九章 东西并进第五十一章 猛士许都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总动员第五十八章 中原战局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帅破阵(三)第九十九章 上蔡乱局(二)第四十章 孙可望第一百三十九章 伟人的时代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来亨冲向微山湖第三十二章 公子郑成功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妈罗颜清第一百四十章 苍髯老贼第四十七章 流贼投降第一百零四章 郧阳式结局第三十七章 杨嗣昌的终局(一)第四十二章 多尔衮放弃太原第一百零二章 解围太原城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为第七十八章 宁武关只打了两天第一百二十四章 宁夏宁夏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十七章 强攻屏风寨(三)第五十章 臣窃议亲藩封建论之不可第七十八章 扑夷陵(四)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义王吴三桂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八十五章 请君入瓮第六十一章 不见洛阳花(四)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七十八章 刘国能自刎第一百七十四章 绝境白狐第十五章 身后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来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复仇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五十八章 刀马旦(上)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门员第二十九章 官军崩溃第七十八章 宁武关只打了两天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镇第十二章 鳌拜第七十九章 华南海盗第一百零一章 陈永福增援上来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辈分第十五章 身后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阳(二)第一百零六章 流贼无备第二十七章 换将第五十九章 亡国之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晋王李来亨第一百零三章 马三宝第五十章 臣窃议亲藩封建论之不可第八十一章 闯献曹会师第二十二章 始兴王第四章 女官第三十二章 满洲的国运不久了第六十七章 青羊宫之变第一百七十一章 马前卒第六十二章 仆固怀恩第七十一章 与明争天下,实与流贼角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畴和大明忠臣吴三桂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铁马之象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后一战(四)第一章 后来的事第三章 龙凤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