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

大顺在西域三疆中,对东疆的控制力最强,但是最重视的地区则是北疆。

因为北疆毕竟是卫拉特人长年的游牧地,大量草场便于蒙古人繁衍生息,一旦稍有放松,就可能使得蒙古诸部重新崛起,成为顺朝边患。

所以虽然东疆和南疆的农业条件,都比北疆好。但李来亨还是力排众议,将安西大都督府的治所设置在了北疆的伊犁。

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为了养兵,莫不兴办屯田。但是,像顺朝统治西域以后后,天法皇帝如此大力提倡兴办,却前无古人;而屯田规模之大、地域之广、形式之多、成效之显著,更是历代所不及。

汉朝首创西域屯田,其功自不可没,但主要是兵屯,规模也较小,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解决驻军和过往行人吃粮的问题。

唐朝在西域驻军较多,在天山南北屯田规模也较大,但唐代在西域屯田的总数还不及大顺在北疆一区屯田之数。

世祖朝时期,西域有兵屯、民屯、犯屯、回屯和庄屯等多种屯田形式。与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不同,李来亨更加重视民屯,而以回部为主的“回屯”和由内地大商人出资建设的“庄屯”则是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时所未实行的,实属创新。

大顺收复后的西域地区,由于长期战乱,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李来亨认为“武定功成,农政宜举”,把恢复西域的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当作主要任务。

为了解决大批驻军的粮食供应,李来亨与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一样,首先在南北疆各地组织远征军将士就地屯田。

当时在西域的大顺暂留驻军一万五千余名中,“屯田之兵居其大半”,可见,屯田规模一开始就较大。到安西大都督府时期,仅北疆兵屯已达二十二万七千余亩之多。

但是,与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不同,李来亨更加重视组织农民屯田。兵屯虽有见效快、组织容易等优点,但广大屯田士兵对土地没有任何权利,收获粮食也全部上交国家。因此,士兵生产积极性不高,国家往往得不偿失。

为了自己的长远统治,李来亨一再对下属官吏说“西域屯政屡丰,如伊犁等处粮贮甚为饶裕,且其地泉甘土沃,并无旱涝之虞,如令甘肃接壤居民,量其道里近便,迁移新屯居各处,则腹地资生既广,而边隅旷土愈开,实为一举两得”,要地方官吏设法开导内地穷苦农民到西域屯田安家。

为了鼓励内地农民到西域屯田落户,首先,允许北疆屯田士兵移家居住,在当地直接安家。

对安家落户的士兵,朝廷规定在四年之内“除原食钱粮外,复支给盐菜银两。……加恩赏给双份,使伊等生计有资”,进行鼓励。

先后到西域落户的屯田士兵和他们的子弟,逐渐遍布西域各地,都慢慢成为当地居民,为开发边疆作出一贡献。

其次,也是更主要的,是直接迁移内地穷苦农民到西域屯田。西北经略使周祚鼎在安西、肃州二处,“招得贫民百户,情愿携眷”到伊犁屯田。周祚鼎对这批农民,“给以车辆口粮衣服,派员照料起程”,沿途给以各种方便和照顾。

李来亨对杨应琚这一措施,特在其奏折上批“好”字,大加称赞。

对到西域屯田的农民,朝廷大多给“每户地三十亩,官给籽种、牛具”鼓励进行生产。一般五年或六年土地升科交赋,亩交粮八升至九升六合不等。

在朝廷的鼓励下,内地农民大批到西域安家落户,开垦种地,把往日一片片荒凉的原野变成了一块块肥沃的良田。

另外朝廷还允许一部分发配到西域服罪的犯人携带家眷,增加西域屯田力量。大顺对随犯人一齐到乌鲁木齐的家眷,“酌给地五亩,自行开垦,其未收获以前,官为养赡家口”,作为临时性措施进行安置。

回屯则是组织大批贫苦的东疆回部土著,前往北疆开垦荒田,组织生产。

庄屯,则是由内地的富豪、大族和大商帮直接投入资金组织生产。由于朝廷在内地对于土地兼并,往往设置了大量限制性条件,所以在内地投资土地甚为不便。

但是在西域地区,朝廷不仅没有限制富户兼并土地,反而出台大量政策吸引内地富商到北疆组织庄屯。

庄屯生产出来的粮食,也由安西大都督府和本地顺朝驻军直接收购。

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吸引来了陕西、山西两省,甚至是一部分远在浙江的绅商,西出玉门经营牟利。

世祖朝的民族迁徙,改变了西域的整体面貌,破坏了过去西蒙古诸部对北疆地区的垄断权力,便于大顺朝廷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手段。

西域的地理位置,由东北而西南,先后与喀尔喀蒙古、甘肃、青海和西藏为邻。这些地方,除甘肃之外,均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农业比重很小。

甘肃地方,多年供应顺军,民力极其疲惫,平定准噶尔,该省人民虽除掉挽运之劳,而其本身粮食不能自给。

朝廷若从外省调拨粮食,须经河西走廊运送,路程几近上万里。那时西域地区路程,从北疆巴里坤到南疆叶尔羌就有六千里。顺朝即使财物充足,客观条件也不允许,朝廷深知西域驻军粮食必须自力更生,唯有大兴屯田。

那时的情况,可以说先种粮食后驻兵,或者说有多少粮食决定驻多少兵,所以,朝廷自然希望生产粮食愈多愈好,反对减少种地亩数。

甚至出现过伊犁驻军守将因当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奏请停止由内地派往伊犁屯田士兵,结果被李来亨大加斥责。李来亨明确说:“西域地方,开垦地亩以备积谷,甚属紧要。积谷虽多,不患无用,且多垦土地自必多需兵丁,即稍有费用亦属无几。今卿等如此奏请甚属烦琐,伊从前不致如此糊涂!”

李来亨鼓励屯田多多益善,才促使天山北部屯田星罗棋布、四处开花。从东部的巴里坤到西边的伊犁,北至塔尔巴哈台,南抵库尔喀喇乌苏,从蒙古牧民到回回农民、汉族移民、遣犯、商人,都投入到垦荒的热潮中。

结果北疆的粮食生产不仅大大满足顺军设防之需,而且开始外调。西北经略使周祚鼎就因为西域粮食充裕,商贩稀少,提出在乌鲁木齐、巴里坤、哈密等地区准许商民报监捐粮,就是向朝廷交纳一定数量粮食获得监生资格。周祚鼎计划于乌鲁木齐、巴里坤、哈密三地,各收监粮十万石;济木萨、奇台、穆垒、昌吉等处,各收监粮五万石,总计为五十万石。大量粮食储备除满足军事需要外,还为移民开发西域准备了条件。

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二)第四十七章 千骑劫营第九十章 处置士绅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十九章 阴谋改变不了历史第一百三十章 虫豸搞政治第三十一章 入宫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为第六十二章 山中岂桃源(一)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帅破阵(三)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图鲁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后一战(三)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无门孔有德第八章 英雄气第五十九章 不见洛阳花(二)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学习第三十七章 顺与清各擅胜场第一百三十二章 当立盖世功名第六章 明末商税论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一百二十三章 铁马收取兴庆府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六十八章 大战的气氛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怅第二十章 李来亨为谁前驱第一百一十一章 长安血夜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会战开始第三十四章 大加封赏第一百八十八章 复仇第六十八章 南水门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编第七十三章 军官造成的骑墙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妈罗颜清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线亦大捷第九十二章 焦大冲啊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三十九章 朱仙镇第七十八章 治隆汉唐第五章 矿徒军第七十九章 续顺公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二章 满洲入寇(中)第九十八章 他来了,李来亨他来了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厌弃我家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四)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八十一章 马进忠欲降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历史第六十二章 添乱小能手第三十六章 大顺的水利第三十四章 清军的邪教徒使者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三十六章 人才储备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八十二章 依旧大顺第一百零七章 闯军一诸侯(上)第九十五章 闯曹军议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阳城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军敌为贼第十一章 龙沙谶第七十七章 梦回刘宗敏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二十二章 会师商州(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条好狗第二十章 强攻屏风寨(六)【求收藏和推荐!】第一百二十九章 谁想被李来亨斩杀第九十二章 宋和记第八十五章 纸币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六十四章 曹营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贼第四十六章 纷纷落马第十三章 清军俘虏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六章 明末商税论第十六章 强攻屏风寨(二)第四十三章 杨嗣昌的终局(七)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八十五章 幼辞小妹妹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一百四十九章 疯狂辱多尔衮第八十七章 税改二十六章 岁入第二十五章 大战将至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战第一百章 扬武蓝第十六章 李过和高一功是一种人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荐第七十三章 军官造成的骑墙第八十二章 千人诺诺,数夫谔谔第四十三章 和平将军陈永福
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二)第四十七章 千骑劫营第九十章 处置士绅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十九章 阴谋改变不了历史第一百三十章 虫豸搞政治第三十一章 入宫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为第六十二章 山中岂桃源(一)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帅破阵(三)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图鲁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后一战(三)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无门孔有德第八章 英雄气第五十九章 不见洛阳花(二)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学习第三十七章 顺与清各擅胜场第一百三十二章 当立盖世功名第六章 明末商税论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一百二十三章 铁马收取兴庆府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六十八章 大战的气氛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怅第二十章 李来亨为谁前驱第一百一十一章 长安血夜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会战开始第三十四章 大加封赏第一百八十八章 复仇第六十八章 南水门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编第七十三章 军官造成的骑墙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妈罗颜清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线亦大捷第九十二章 焦大冲啊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三十九章 朱仙镇第七十八章 治隆汉唐第五章 矿徒军第七十九章 续顺公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二章 满洲入寇(中)第九十八章 他来了,李来亨他来了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厌弃我家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四)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八十一章 马进忠欲降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历史第六十二章 添乱小能手第三十六章 大顺的水利第三十四章 清军的邪教徒使者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三十六章 人才储备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八十二章 依旧大顺第一百零七章 闯军一诸侯(上)第九十五章 闯曹军议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阳城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军敌为贼第十一章 龙沙谶第七十七章 梦回刘宗敏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二十二章 会师商州(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条好狗第二十章 强攻屏风寨(六)【求收藏和推荐!】第一百二十九章 谁想被李来亨斩杀第九十二章 宋和记第八十五章 纸币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六十四章 曹营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贼第四十六章 纷纷落马第十三章 清军俘虏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六章 明末商税论第十六章 强攻屏风寨(二)第四十三章 杨嗣昌的终局(七)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八十五章 幼辞小妹妹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一百四十九章 疯狂辱多尔衮第八十七章 税改二十六章 岁入第二十五章 大战将至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战第一百章 扬武蓝第十六章 李过和高一功是一种人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荐第七十三章 军官造成的骑墙第八十二章 千人诺诺,数夫谔谔第四十三章 和平将军陈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