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

对于孙可望、孙征淇父子来说,统治多达数千万人的印度教和回回臣民,最大的问题无疑在于作为统治阶层主体的华人数量过少。

虽然经过在下缅甸的多年经略,以及后来在孟加拉一带的垦荒营田,孙可望带入印度的西营士马部众,已有战兵约十万人、妇孺老弱家眷共计三十余万的规模。

可是不满五十万人口的华人,进入印度以后,瞬间就会被百倍于己的印度教臣民淹没。

这样稠密的人口海洋,随时都可能导致孙可望的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彻底覆灭。

即便孙可望依靠着宗教宽容的博大政策,取得了印度教臣民的忠诚,但这毕竟只是短暂的情况。

与过去长期统治南亚次大陆的中亚回回王公们相比,西营部众同样兼具了异教徒和异民族的身份。

华人和基督徒的组合身份,又使得后西明王朝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异类。

为了巩固呆迷儿帝国的统治秩序,也是为了扩大呆迷儿帝国的统治基础,孙可望、孙征淇两代人都出台过非常多拉拢印度教民众的政策。

呆迷儿帝国的行政官僚体系,大部分都是由印度本土的印度教百姓担任,在这方面,孙可望的表现甚至比过去的德里苏丹国诸君主及莫卧儿帝国的皇帝们,都显得更为宽容。

他重点打击的对象是聚居在旁遮普和德里一带的回回王公势力,这些回回王公大多数心怀前朝,又和山北的阿富汗人、波斯人关系密切,商业网络甚至远达撒马尔罕和伊斯坦布尔,对呆迷儿帝国的威胁极大。

在呆迷儿帝国的体系里,华人无疑是第一等的统治集团,作为基督徒人口的补充,葡萄牙、荷兰、英国、西班牙和法国的传教士、探险家和殖民者,甚至是他们的海盗,也经常性地可以获得呆迷儿帝国的高官显爵。

白人基督徒,还有生活在山南地区——即孟加拉、阿萨姆和下缅甸一带——的黄种人土著,都是呆迷儿帝国的“老本”之一,可以算作第二等的统治集团。

其次,作为呆迷儿帝国第三等统治集团的,则是渐渐取代了阿富汗部落骑兵位置的锡克骑兵。

锡克教众不同于回回和印度教信徒,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上,与华人更为相似,而且骁勇善战的特点,以及被回回、印度教同时压迫的处境,也有利于让他们依附于呆迷儿帝国。

印度教信众,整体地位上来说和锡克教众是比较接近的,都可以算是帝国的第三等统治集团之列。

只不过由于印度教信众人口极多,民族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不同地区,印度教信众的地位也往往不大一样。

例如在恒河流域,印度教信众多数仅仅能够担任中下层的行政官吏,地位尚不及可以担任高级军事将领的锡克人和阿富汗人。

但在南方的拉杰普特(漠南)、德干高原(南原)地区,为了羁縻地方,印度教信众的地位就比他们在北方高得多,不仅能够像西瓦吉那样封王出任水师督师,而且许多人还能够出任最高一级的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职务。

而以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的旧王公为主的回回封建主势力,则一直受到孙可望父子的打击和排挤,一些普通的回回百姓也因此受到牵连,往往在呆迷儿帝国内受到不合理的迫害与不公平的对待。

北方恒河流域,时不时都有回回王公起兵叛乱,甚至有人试图联合山北的阿富汗部落与波斯的萨菲王朝,以实现莫卧儿帝国的复国事业。

然而萨菲王朝,在晚明时期阿巴斯大帝去世以后,帝国就陷入了长久的衰落之中。

阿巴斯大帝的继承人萨菲为人残暴而内敛,他无情地淘汰任何一个能威胁他权力的人,几乎处决所有的萨非王室的王子,以及功绩显赫的朝臣和将军。他甚少留意政事,又无文化或学术兴趣,甚至有阅读和书写的困难。

在他统治时期,萨非王朝开始衰落。北部的俄罗斯帝国逐渐将势力伸向高加索山脉和中亚;东部新兴的呆迷儿帝国,也和萨菲王朝争夺阿富汗商路和波斯湾商路的贸易红利。

大约与孙可望父子同时期在位的苏莱曼一世以萨非二世的名号即位,因当时年幼,及在后宫长大,对外面的世界并不认识。又因其人好酗酒,身体不佳。即位首年,不单发生地震,更受哥萨克人侵袭里海沿岸。

苏莱曼一世对政事没有兴趣,宁愿留在后宫,政务落于首相及由后宫宦官组成的理事会手上。苏莱曼一世在位期间,宦官的势力日益增大,贪污成风,军备松弛,接连被呆迷儿帝国和乌兹别克人打败,国势日渐衰落,根本无力出兵印度。

为了补充华人人口,到东王沙孙征淇的统治时期,呆迷儿帝国不仅开始从阿萨姆和下缅甸一带的土著中选拔精英,拔擢入华人阶层,而且还屡屡出兵攻打暹罗和干涉安南内战,又同延平公司在南洋争霸,来获取华人移民补充。

早在孙可望初建呆迷儿帝国时期,经历过晚明连年战争的孙可望,就效仿满洲八旗的制度,在印度建立了相似的五行旗制度。

五行旗分为华人五行、山南五行(即阿萨姆和缅甸地区的土著)、山北五行(即来自中亚的部落骑兵)、海外五行(即来自西洋地区的殖民者)、印度五行(即印度本土的印度教、回回精英)。

每一五行,按照金木水火土分为五旗编制,由孙可望父子身边的亲信,以及较早归附呆迷儿帝国的地方大贵族出任各旗旗主。

五行旗制度扩大了呆迷儿帝国的统治基础,使得本来仅仅靠区区五十万华人统治一亿印度人的帝国统治秩序,扩大为了依靠二百万旗人统治一亿印度人的体制。

但即便如此,华人人口不足,也始终是呆迷儿帝国的一大弱点。

十八世纪末,第六代东王沙正式废除了五行旗制度,实行了普遍的帝国公民制改革,授予了全部国民完整的公民权,使得帝国的印度色彩大大加深,华人因素逐渐减弱。

第六十章 不见洛阳花(三)第四十七章 开国无大案第六十一章 行军司马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学习第五十八章 暴毙之忧第五十九章 刀马旦(中)第六十章 反对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八十二章 狗鞑子不过如此第五十五章 杨嗣昌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驾亲征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阳(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离保定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归见陛下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儿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四十章 万历以来所未有的大捷第二十八章 方太师的议论第八十七章 代天抚民威德副元帅第四章 小徽柔第八十八章 吨吨吨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银弹打天下第十八章 后西明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战第三十八章 除夕灯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八十章 南阳入楚策第三十一章 踏过士绅街第十五章 老营改革(下)第九十五章 闯曹军议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六)第七十五章 崇祯的四字宗旨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终须死第五十四章 车骑关第六十四章 和硕特战争第七十八章 红衣发熕之神第七十章 奇袭雪域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后一战(十)第四章 女官第九章 竹溪突围(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猪岭第三十一章 破阵军岭川(二)第四十五章 山阳县中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一百三十三章 雁门之战以后第六十八章 大战的气氛第九十三章 皇太极在哪里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八十三章 李过回来啦第五十四章 车骑关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后的明军第九十二章 焦大冲啊第二十一章 炮标就位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帅刘芳亮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后一战(一)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三十六章 马宝临机决断第六十五章 湖广巡抚第七章 侯爷的日子第六章 雪花无辜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宫第九十六章 鸟铳对轻炮第三十四章 破阵军岭川(五)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图鲁其七十五章 远征天山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来水师第十八章 祝捷第四十章 曹营的抉择第六十一章 不见洛阳花(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东起义第九章 竹溪突围(上)第二十一章 炮标就位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九十五章 前营的黑色大纛第四章 耿应衢的棉布工坊第七十九章 华南海盗第十三章 老营改革(上)第六十章 中原战事结束第二章 白土岗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营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节帅(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三十九章 朱仙镇第八十四章 熔天化地,声震宇宙第一百零二章 潼关防线坚如磐石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十七章 义侯做天子第一百零四章 大顺古长安第一百二十章 贝勒爷昏招迭出第六十三章 情报流才是战场的本质第十一章 非晋王不可第一章 李公子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辈分
第六十章 不见洛阳花(三)第四十七章 开国无大案第六十一章 行军司马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学习第五十八章 暴毙之忧第五十九章 刀马旦(中)第六十章 反对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八十二章 狗鞑子不过如此第五十五章 杨嗣昌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驾亲征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阳(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离保定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归见陛下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儿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四十章 万历以来所未有的大捷第二十八章 方太师的议论第八十七章 代天抚民威德副元帅第四章 小徽柔第八十八章 吨吨吨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银弹打天下第十八章 后西明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战第三十八章 除夕灯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八十章 南阳入楚策第三十一章 踏过士绅街第十五章 老营改革(下)第九十五章 闯曹军议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六)第七十五章 崇祯的四字宗旨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终须死第五十四章 车骑关第六十四章 和硕特战争第七十八章 红衣发熕之神第七十章 奇袭雪域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后一战(十)第四章 女官第九章 竹溪突围(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猪岭第三十一章 破阵军岭川(二)第四十五章 山阳县中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一百三十三章 雁门之战以后第六十八章 大战的气氛第九十三章 皇太极在哪里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八十三章 李过回来啦第五十四章 车骑关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后的明军第九十二章 焦大冲啊第二十一章 炮标就位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帅刘芳亮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后一战(一)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三十六章 马宝临机决断第六十五章 湖广巡抚第七章 侯爷的日子第六章 雪花无辜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宫第九十六章 鸟铳对轻炮第三十四章 破阵军岭川(五)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图鲁其七十五章 远征天山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来水师第十八章 祝捷第四十章 曹营的抉择第六十一章 不见洛阳花(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东起义第九章 竹溪突围(上)第二十一章 炮标就位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九十五章 前营的黑色大纛第四章 耿应衢的棉布工坊第七十九章 华南海盗第十三章 老营改革(上)第六十章 中原战事结束第二章 白土岗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营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节帅(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三十九章 朱仙镇第八十四章 熔天化地,声震宇宙第一百零二章 潼关防线坚如磐石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十七章 义侯做天子第一百零四章 大顺古长安第一百二十章 贝勒爷昏招迭出第六十三章 情报流才是战场的本质第十一章 非晋王不可第一章 李公子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