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前兆

赵匡胤大怒,不是半年时间,实际留下的只有两三个月时间,还有一个汴水河封,也就是江淮秋粮若九月中旬不发,那只有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才能运到京城。

赵匡胤当着群臣的面大骂楚昭辅:“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你不素为计度,看到仓储垂尽了,才请求分屯兵旅,括率民船,以给馈运,当真是良策!”

九年之蓄非是全国性有九年蓄储,而是指京城。储蓄标准不大统一,各州县也必须设一些州储县储,但不是很多。然而京城必须设九年之储,包括粮食布帛医药石炭等物资。

储蓄越多,浪费也必严重。

但这个储蓄很重要,例如万一国家有事,大军征发,急令各州县备粮那是不可能的,多数还是来自京城的储粮储帛,或者敌人突然来袭,不但城中得有充分的粮食布帛,还要将郊区所有百姓迁往城内,这些百姓也要吃喝。有了吃的喝的穿的,百姓始安,就可以坚守城池,坐等四方来援,以保城池不失。不但宋朝有,南唐也有,在金陵,洪州还有少量储蓄,北汉在太原,因此宋军围了好几个月,城中百姓不愁吃喝。南汉也有,在兴王府与广州。后蜀在成都。吴越在杭州。

它是战略性储蓄,必不可少。

赵匡胤又继续骂:“朕设尔等有何用!若有失错,必将罪尔以谢众。”

发生了麻烦,老子就咯嚓你了。

还好,群臣都在。赵匡胤手中的玉斧子未砸下去,否则楚昭辅可能今天都活不过去。

楚昭辅仓皇不知所出。而且不能耽搁,耽搁一天危险一天。想来想去。看到京城粮价暴涨,坐不下去了,跑到赵匡义府上。

这是很意思的一幕,赵匡义将会展现他手中的力量。后人往往颠倒这一过程,证明赵普做得对,实际非是,赵普在这件事上做得大错特错。

首先是谁动手的,赵普先动手的,包括将姚恕干掉。这都是发生在粮食危机之前的事。

然后是权限,此时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利,但没有独立决策权,依附中书生存,其地位就象玉苹在宋家地位一样,玉苹可以理财,但重大的投资与支出必须经宋九同意。

税要征多少,一是赵匡胤的宽民政策,二是中书的决策。

救济灾民。同样是中书的决策。恰恰是这两项,导致了粮食危机出现。

事情发生后,三司要承担主要责任,特别是楚昭辅应当早在五月末灾情不断时就要提前预警。但他每天吃着茶。不大过问政务,导致问题出现时,警报开始高高拉响了。禀报的时间太迟。

但不能说中书没有责任。危机出来,中书是三司的决策机构。同样要承担责任,作为首相。赵普必须要与楚昭辅协商,将危机化解。

然而赵普没有。

原因很简单,楚昭辅与赵普不大和睦,甚至不顾着国家危机,坐看着好事发生,最好赵匡胤能将楚昭辅咯嚓了。

因此赵匡义这时候站出来,那是敢承担,真正不顾大哥的想法,为大局想,为国家想,为百姓想,挑起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务。然后赵匡胤在宫中就细想霸府幕僚的种种下场,能干的李处耘哪里去了,老朋友王仁赡哪里去了,剩下来的几人,刘熙古可以忽略不计,吕馀庆是好好好,赵相公好。李崇矩是缄默不语。唯一敢做对的楚昭辅上了火架……

赵匡义将正门打开,楚昭辅进去说道:“二大王,救救老臣吧。”

“楚司使,你怎么想起来找我,我同样自身难保啊。”赵匡义摊手说道:“你还是找赵相公吧,三司的事务也是由中书决策的,找他才是合乎情理。”

找赵普?

楚昭辅一下跪了下来,说道:“二大王,请你出手相助吧,缺粮一事传出,短短几日,京师粮价暴涨,一斗快至八十文钱,此粮价乃我朝前所未所之粮价也。不为老臣故,也要为天下百姓着想啊。”

“你起来。”

“二大王不答应,老臣就不起来了,于其让陛下弃市,不如在二大王府上跪死。”

“楚司使,这你就可不厚道了。”

“二大王不出手,才是不厚道,”楚昭辅跪下在地上将身体挺直,俺就这么办了,难道你能派下人强行将我拉出去?

赵匡义看他无耻的样子,弄得无辄说道:“你先回去。”

楚昭辅不说话。

“楚昭辅。”

“在。”楚昭辅大声道。

赵匡义抹汗,道:“别这样好不好,你这是害我啊,得,我答应你了,你起来,要么喝茶,要么回去冷静下来,我们两方共同想办法。”

将楚昭辅送走,赵匡义坐在王府沉思,这件事对他感受很大,以至于他以后将权限一再地分割,包括两府不得干涉三司事务,于是东府不知西府军事三司财务,西府不知东府政务三司财务,三司不知东西两府政务军务,关在小黑屋子里各干各的……

想了半天,将他的大管家陈从信等亲信找来。此人心算能力当为天下一流,别人用筹用算盘算,他是用手指头算,速度比人用算盘还要快。赵匡义以他为右知客押衙,管理自己与开封的财务。

赵匡义首先问:“能不能管?”

“为天下故,二大王当管,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程羽说道。

也就是这件事做成功了,该装逼还得继续装逼,该低调也得继续低调,甚至继续懦弱。但首先得事能了,赵匡义看着陈从信。

陈从信说道:“殿下,从信以前曾游历于楚泗之间,看到粮运停阻的原因。为了怕贪污与浪费。以前朝廷运粮多是由郡县按照船夫数量计口按天发放,各州发放各州的粮食。因此船每过一州,必须停下来等候当地州县发放粮食。船上虽有粮,船夫与看运丁卒不能动用。由以运输迟滞。”

“宋九搬运之策?”

“二大王,不妥,那是征太原,多是陆地,运费高昂,速度缓慢,这是汴水,运费没有那么高。甚至搬卸一次所节约的民夫之食,远远不能弥补搬运损失。因此小的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计算其来回运用的粮食,在船上直接减除支付给船夫。”

“此法甚妙,”赵匡义说道。这样船只顾拼命来回的驶发,不需要在路上停留,速度就会快上许多。

“不敢,再者,粮米到了京城入仓,河洲游客众多。虽有护卫维护秩序,但仍会发生梗阻现象。正好那座新桥刚刚竣工,下令无论河中或河北与外地百姓必须由新桥进出京城,将南角门腾出来。由专人昼夜轮流搬运。那么一年三运就可以增加到四运五运。”

“这个桥修得好啊。”

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几人皆大笑,有了桥不仅解决了运粮问题,还卖出了许多房子。没有提桥。去年一年也没有多少人想过购买那些豪华店铺。太贵了。

从正月修桥开始,立即有许多人对这一百二十栋房屋动了心思。太贵。没有全卖掉,那怕它数量很少。只有一百二十栋。但卖出了七十多栋。这将是一笔巨款,今年年底又从六分之一分红,恢复到四分之一分红。明年夏后还能分不少钱帛。

这笔钱到来,那是久旱的甘露,赵匡义手中经济会变得宽松起来。

那是未来的事,还是以粮食危机为先,陈从信又说道:“其三为船,三司打算借用民船运粮,民船不仅运输私粮,还有冬天的薪炭,若不准许,即便提高运输速度,时间太紧,三司还是办不到运粮任务。若准许,京师冬天所需薪炭就会因少舟船而断绝。不如募集坚固的船运粮米,破旧的舟船运薪炭,就可以公私兼顾了。”

“好主意。”

这是极可怕的,仅是赵匡义手中的一个幕僚,就有如此深远而全面的想法。

可当时无人注意。

“二大王,米价暴涨原因很简单,以前是因为官价贱,一直压着米价,商价涨不上去。如今听闻国家仓库无粮,商贾无利不往,而坐商又因为将粮食囤积起来不售,于是粮米越来越贵。都涨到八十文钱一斗了,二大王,江淮米价几何?”

“似乎是二十文不足吧。”

“运费几何?”

“我懂了,你是说放开市场,让粮商自己买卖,甚至将京城的粮价消息向四面八方散布,听闻一斗米能赚五十多文,一石能赚四百多文,一船,天啊,连我都想贩卖粮米了。”

几人全部大笑。

这是一个冷笑话,赵匡义不敢做生意的。

但听闻这个利润,那么四面八方的粮米必然一起向京城运输,粮食多了,价格必然下跌。这是短时间的,明年朝廷有备,还指望有这个机会?一旦脱不了手,会疯狂的削价便于将粮食转为现钱。就是不下跌,也不会上涨。否则一旦涨到几百文钱一斗,京城百姓必然出现恐慌,至少那些贫困百姓因米贵吃不上饭。难道让他们活活饿死,到时候朝廷必派人救济,那么京城整乱了套。

有了解决办法,赵匡义心定了定。叹息道:“还得感谢一个人哪。”

非是无粮,有粮,江淮荆湖都有粮食,这要感谢宋九,一个围田,一个占城稻,使得南方连年丰收,稻米充足。不差稻米,所以陈从信也不提稻米,只提运输,运输跟上了,粮食危机也就解决了。因此楚昭辅有大错,赵匡篆才大怒,早两个月禀报,足以有时间来解决,然而楚昭辅拖到七月份才禀报。想运都来不及了,赵匡胤能不动怒吗?

第二天面见赵匡胤,说了三司缺粮的由来。楚昭辅是有失误,粮食危机也有另外的原因。宽税于民,民幸福了,这是好事。但税粮减少了,并且这两年黄河汴水多灾多难,要救济,无论用工代赈,或者直接救济,皆从储粮里调出来的粮食。因此导致粮食危机发生。

因为“怕”赵普,并没有归罪于中书。赵匡胤仍然暴怒。

赵匡义又将陈从信的策略说出。

赵匡胤凝思,是好办法,至于国丑,那倒不是,将原因说出来,粮食少是救灾民用的,百姓就不会怨。他一颗心定了定,怒气消解了一些,赵匡义又说道:“皇兄,此过乃三司失误,必须由三司挽回。”

委婉地说法,还得三司为主办负责,若中书插在里面,楚赵二人有仇恨,下面官员稍稍谄媚掣肘,还得完蛋。明年京城百姓因少粮大乱,楚昭辅只能乖乖去沙门岛陪冯瓒打伴去。但因为“害怕”,赵匡义说得很委婉。然后又说道:“三司还少一得力大臣。楚昭辅虽忠于皇兄,能力有限。皇兄想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请选一能臣担任三司副使,协助楚昭辅。”

“你以为谁人合适。”

“这个臣弟就不知道了。”

“宋九如何?”

“未必妥,他喜招摇,河洲无事,那是私人行为。岭南也无事,那是禀程南汉暴政,放之于国家,可能会捅马蜂窝。”

“不一定。”赵匡胤微微笑道。

赵匡义走出皇宫,事了拂衣去,在此事上赵匡义出了主意后,并没有深入。正是这种低调坚忍,一步步地将赵普从宰相宝座上拉下。他看着瓦蓝的天空,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果然如自己所料,自己说宋九不好,皇兄反更认为宋九好。宋九担心,赵匡义也担心,若是宋九两三年不回来,河洲说不定会改朝换代。宋九回来了,河洲也就安定了。楚昭辅不是他的人,宋九是他的人……”

第196章 国舅(下)第216章 惩戒第486章 南方(下)第212章 哥哥第71章 神奇(下)第139章 派系第10章 制造标准第367章 相才第267章 海货第254章 妹妹找哥泪花流第307章 不杀人(下)第104章 太不现实了第77章 卷(下)第211章 思念第292章 小鱼(上)第34章 第一张画(上)第108章 走后门第267章 海货第196章 国舅(下)第320章 大江(上)第516章 持中与未来第502章 黎明第519章 病第217章 归来(上)第41章 挖祖坟(下)第358章 想家的人(下)第321章 大江(下)第202章 停修第335章 契丹恶梦之始(下)第404章 铁血之路(四)第262章 辞戟(上)第276章 良臣第13章 从此醉(下)第184章 求实(下)第361章 黑辽河第22章 麻烦来了(下)第41章 挖祖坟(下)第300章 爱情问题(下)第262章 辞戟(上)第419章 荒诞(下)第43章 烫手的承务郎(上)第298章 飞虹第135章 夜战第454章 燕南归第203章 佘太君(下)第459章 小妾第410章 铁血之路(十)第81章 诱、惑(中)第288章 春行(下)第2章 人心第146章 桃花第313章 才第224章 皇后(下)第488章 要翻天第531章 军事家(中)第43章 烫手的承务郎(上)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36章 果子(上)第459章 小妾第203章 佘太君(下)第221章 夜宴(六)第42章 真小人第504章 开始了第335章 契丹恶梦之始(下)第137章 对峙第420章 飘摇(上)第456章 忠心第498章 散财之功第337章 窅娘第204章 老韩第118章 三肥土(下)第470章 将功折罪第205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上)第222章 大婚(下)第25章 杀伤力第151章 花蕊夫人(下)第95章 一把手的问题(下)第12章 从此醉(上)第463章 前戏(中)第85章 内幕第121章 变化(下)第367章 相才第108章 最危险的职业(上)第329章 毒狐第241章 金贵第516章 持中与未来第531章 军事家(中)第27章 宋九赵匡胤的豪赌(中)第34章 第一张画(上)第211章 思念第452章 西北最强第47章 玩大了第347章 必死(上)第87章 巡察(下)第208章 游园(中)第47章 玩大了第392章 打脸(下)第92章 地图(下)第315章 脱变(上)第168章 镜子(下)
第196章 国舅(下)第216章 惩戒第486章 南方(下)第212章 哥哥第71章 神奇(下)第139章 派系第10章 制造标准第367章 相才第267章 海货第254章 妹妹找哥泪花流第307章 不杀人(下)第104章 太不现实了第77章 卷(下)第211章 思念第292章 小鱼(上)第34章 第一张画(上)第108章 走后门第267章 海货第196章 国舅(下)第320章 大江(上)第516章 持中与未来第502章 黎明第519章 病第217章 归来(上)第41章 挖祖坟(下)第358章 想家的人(下)第321章 大江(下)第202章 停修第335章 契丹恶梦之始(下)第404章 铁血之路(四)第262章 辞戟(上)第276章 良臣第13章 从此醉(下)第184章 求实(下)第361章 黑辽河第22章 麻烦来了(下)第41章 挖祖坟(下)第300章 爱情问题(下)第262章 辞戟(上)第419章 荒诞(下)第43章 烫手的承务郎(上)第298章 飞虹第135章 夜战第454章 燕南归第203章 佘太君(下)第459章 小妾第410章 铁血之路(十)第81章 诱、惑(中)第288章 春行(下)第2章 人心第146章 桃花第313章 才第224章 皇后(下)第488章 要翻天第531章 军事家(中)第43章 烫手的承务郎(上)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36章 果子(上)第459章 小妾第203章 佘太君(下)第221章 夜宴(六)第42章 真小人第504章 开始了第335章 契丹恶梦之始(下)第137章 对峙第420章 飘摇(上)第456章 忠心第498章 散财之功第337章 窅娘第204章 老韩第118章 三肥土(下)第470章 将功折罪第205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上)第222章 大婚(下)第25章 杀伤力第151章 花蕊夫人(下)第95章 一把手的问题(下)第12章 从此醉(上)第463章 前戏(中)第85章 内幕第121章 变化(下)第367章 相才第108章 最危险的职业(上)第329章 毒狐第241章 金贵第516章 持中与未来第531章 军事家(中)第27章 宋九赵匡胤的豪赌(中)第34章 第一张画(上)第211章 思念第452章 西北最强第47章 玩大了第347章 必死(上)第87章 巡察(下)第208章 游园(中)第47章 玩大了第392章 打脸(下)第92章 地图(下)第315章 脱变(上)第168章 镜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