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持中与未来

“陛下,辽国兵力最巅峰时不是现在,而是在陛下两次北伐之时。表面上看两次北伐是指挥失误,实际不然,它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辽景宗一朝时辽国用兵很少,只有小规模的战争,既磨练了兵士,将士也得到很好的休息。但我朝刚刚用兵江南,再度用兵河东。若是当时先帝听从臣之进劝,休息几年再战,也许就会是另一个结局。因此两次北伐因士兵久战厌战而失利。”

“但是辽国那边同样如此,辽国在好战的萧燕燕带领下,与我朝多次交战,同时又征高丽,女真、鞑靼与乌古敌烈,士兵也渐渐厌战了,这才是深层原因,然后加上李继隆的指挥能力,故两次击败辽国第一名将耶律休哥。从岐沟关之战中,辽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瀛州一战与望都一战,他们算是小捷,可那不是代表着两国将士真正的实力,完全是傅潜、周莹懦弱导致的结果。”

宋九说道。

不仅如此,就是史上宋朝那么大危机,澶渊之战中还略占上风,因此杨六郎与寇准等人要求决一死战。不过那时候形势似乎更危险,王超死死地将十几万河北军队聚集在遥远的定州,闭门不出。西北又有一个强敌。

这才导致赵恒不得不城下议盟。

实际那时将曹玮或者李继隆调到定州担任主将,恐怕形势又是另一个方向。

但真相是,辽军虽南下攻破了数个城池,真正交战时。却是从前线一直到澶州城下,屡屡失利。

随后辽国又被李元昊打得狼狈鼠窜。

然而这个道理。居然没有人察觉。

因为城下结盟,宋人耻辱。只好遮掩,夸大了辽国的战斗力。假话说了一百遍后,就成了真话。

明明被西夏得打差一点全军覆没,而西夏与宋朝交战,互有胜负,但宋军就渐渐害怕辽军了。甚至一直到宋徽宗时,因为这种心理,再加上耶律大石的指挥能力,两败童贯。

甚至苏东坡等人的记载中。辽使来京城,纵横直撞,在御街上如若无人之地,但没有一个人敢反击,反而躲在一旁憟憟发抖,士大夫们面如土色。

甚至后人忽视宋朝的数次大捷,满城大捷,雁门大捷,土蹬寨大捷。唐河大捷,徐河大捷,子汊河大捷,雄州大捷。莫州大捷,威虏军大捷……

甚至导致许多士大夫们根本不想战争,害怕战争。

宋九继续说道:“因此不用害怕战争。然而战争连连,必伤害百姓。伤害国家财政,也使士兵厌战。然而承平久了。又会产生很多弊病。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关洛百姓。唐明皇初期战争也不少,但府兵制败败了,于是设节度使,用边军用胡兵。当时唐朝兵制主要分为三块,一是河北安禄山手下的军队,二是青海西域的军队,三是关中的御林军。”

“御林军久不战,开始堕落乏战,因此平南诏时导致惨败。那支御林军成了花架子,已不可用了。加上唐明皇不理朝政,安禄山这才大胆起兵谋反。唐明皇虽将哥舒翰与高仙芝、封常清调了回来,却因为时间紧急或者因为忌讳等原因,没有调回多少青海西域军队。三员虎将不得不用关中的御林军,或者从洛阳征百姓为兵。怎能不败。后来整个北方烽烟四起,百姓不再害怕战争了,于是郭子仪渐渐打败叛军。若是将三将与郭子仪来一个互换,郭子仪在洛阳与潼关未必能胜利,三将在乱后未必会惨败。正是一个久不习战畏惧战争,与适应战争的区别。”

这种说法未必让大家信服,但也不能说它一点道理都没有。

“还有一个特例,如唐初,唐初将士战火不休,然为何无厌战情绪,因为隋唐替更,全国大乱,山河破碎,家园焚毁,人心乱极思安,为了重建家园,战争也得到将士与百姓支持,由是百战而不厌战。不过国家承平久了,性质又不同了,比如唐太宗征高丽。辽国也是如此,他们立国时间更长,百姓承平,甚至也不渴望打草谷带来的一点财富,因此战久便会厌战。”

“所以老子说盛极而衰,衰极复盛,孙子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必须要休息千日才能一战,但休息千日正是为战而休息的,故夫子又说中庸,不是教导大家不要去学木秀于林而风必催之,而是学会有智慧有德化地去持中之道,若是大家一起装平庸,不敢担当,不敢出人头地,陛下还有人才可用么?国家那还了得?最少陛下没有言臣了。”

“因此不必为不战而不战,将士缺少实战磨练,一旦到了大战来临之时,即便国家养了百万禁兵,与征来的百姓役兵又有何区别?那国家花那么钱帛养那么多将士又何必?不如不养,施惠于民。相信国家取消了豢养禁兵的费用,马上就可以取消所有两税了。但不能为战而战,那么会增加百姓负担,将士也会厌战。”

“燕云能收回来了,说不定马上可以收复辽东,让大漠各部诚服羁縻之。但未来还会发生战事。先帝曾有一个梦想,光复汉唐盛威。那么最少玉门关以东要收回来,包括肃甘凉兰河西走廊四州,以及青海河湟地区,以及南方交趾、大理。说不定北方会陆续出现叛乱。因此不会缺少战事。然而陛下需有持中之道,在朝延财政准挟下,在百姓没有太多负担之下,先用良将,适度地发起一些战事,对国家有益而无害也。”

“但是南方一定要注意,南方天气湿热,北方军旅多不适应。因此以臣之见,未来若是陛下有意南方,多用川兵与广兵。以及川马,然后再选拨对南方熟悉的将领。如陋节领军,那么就不会因不适应地形而导致大军会得疟疾的现象。也不会因不熟悉而导致指挥失误三军溃败的可能。”

“军事如此,政治用人也是如此,就象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国家非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用好人才,如寇准敢于担当,大事可以决问寇准也。不过寇准心高气傲,不能容人。任人唯亲,又是其所短。故此陛下用寇准可以问其国家大的政务,但不可以听从寇准之用人。”

“张齐贤为人疏阔马虎,赫然有魏晋风范,但不拘于小节,因此一个寡妇门而让天下人耻笑。然而张齐贤处政多年,素有经验,特别在军事上颇有见地,又是其所长也。陛下可以问张齐贤军旅事务。但不可以指望张齐贤细致的规划。”

“王钦若有理财之能,可为人性子偏弱,心胸又短,因此陛下用王钦若可以用其理财之能。但不可以听王钦若进言,否则可能会有谄媚谗言困惑陛下之耳,而中伤朝中大臣。”

“朝中还有一人。东京留守王旦,此人与李沆、臣以及毕士安一样。喜于行而少于言,若是用此人为首相。朝堂必减少不必要的争执而导致矛盾激化,戾气冲天,阻侥国家发展。然而此人疏于言,若是陛下出现严重失误时,他就不能及时拨乱反正。”

“……”

宋九一口气点评了十几名重臣的长处与短处。

当着大家面点的。

于是所有人都在苦笑,包括寇准,包括赶来迎驾的王钦若。

但这时候大家都不气愤,这是宋九为下去交待以后国家注意事项的。若是因为说了自己缺点而动怒,在这时候与宋九冲撞,那纯粹不亚于去送死的。

“再说夫子最重视的东西,礼仪。实际礼仪就是秩序,国家有了秩序,有了规范,各安其职,国家就会安定,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礼仪的根本。不能为了礼仪而去礼仪,那是舍其本求其末了。特别是敬鬼神,夫子之道,敬鬼神而远之。相信此次安定后,肯定又有大臣献媚,要求陛下前去封禅了。”

“嗯,我们来看封禅泰山国家的下场,秦始皇封禅泰山,结果不久秦朝灭亡。汉武帝封禅泰山,太子冤杀,国家穷弊。唐高宗封禅泰山,武则天篡国,李氏差一点尽屠。唐玄宗封禅泰山,结果安史之乱,唐朝衰败。就是汉光武封禅泰山稍好一点,然而东汉一代不如一代,更无中兴之君。为何?”

“佛教感化世人,本是好的宗教,又为何周世宗灭佛,为何王禹偁排佛?无他,没有多少真正的大和尚。八成和尚出家不是为了信佛,而是因为好吃懒做才出家的,因此许多和尚视钱如蜜。然后借助佛的名义,蛊惑人心,骗取百姓财富,甚至为非作歹,兼并土地,私放高利贷剥削百姓。而且广建寺观,大修铜佛像,必伤国家财政,诸多人出家,导致田地无人耕种而荒芜,百姓将财产田地寄于佛的名义下,国家税务无法收征。这些人名为出家,实际已不是佛的子弟。”

“若是听他们蛊惑,即便死后,佛祖也不会将此人带入天堂。最有名的便是梁武帝,因为信的是伪佛,马上就遭到了现世报。那么佛要我们什么,积善行德,这不是给佛敬多少香火,而是行善事于世人。如陛下做一个明君,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大,佛就会喜欢。如果不顾百姓死活,用百姓血汗的税钱而去封禅,而去大修寺观,佛会不会喜欢,会不会给这个国家带来好运?”

“说得好啊。”寇准道。

宋九就没有再说了。

可能以后还会说,但想到了才说。

在位一天,尽职一天吧。

然后他看着北方,主要还是北方。

不过有两个良好的基础他未说出来,第一个就是辽国掳走了许多汉人,甚至将他们送给了鞑靼,宋九不打算学习唐太宗,将汉人一起带回来,有他们在各个北方部族里,利于加速民族融合。

第二个就是多年的洗脑与宣传。

宋朝还有许多不好的地方,如一些贫困山区,特别是夔峡哪里,让宋九认为是自己执政数年最大的污点。但总的来说,宋朝百姓生活条件好得多。

而且会越来越好。

棉花,灌溉“机械化”,未来可能越来越低的税务,发达的商业,一些齐人政策,而且书院那边发明了电与电池,只是不能运用,海外开垦对人口压力的疏散……

况且也掳来许多百姓,他们生活应当还不错,只要调一批原来的辽国百姓回去宣传,与以前的种种宣传政策结合起来,会更加迅速地安定与融合。

但随后宋九又提议赵恒下了三道诏书。

第一道诏书是下给河东军与西北军的,可以酌情决定是否立即收回山后,但除反抗者外,一律不得格杀,更不得扰民,不得奸掠,不得烧杀。

第二道诏书是下达给北方所有乡兵,以及参加捕拿辽军逃兵的百姓,若击杀了逃兵,必须携带相关的盔甲武器与军牌做证明,不能仅用人头就前来领赏。更不准杀害平民百姓冒功,犯者必斩。

第三道诏书是下给曹玮、王德用与李继隆,对于那支大股辽军,能降则降,不能降才歼灭之。降者甄别处理,未杀害百姓者,务必妥善安置,赏钱等同击杀。

三道诏书下后,大队人马滚滚北上,每走一步,离幽州,离医巫闾山就近了一步……(未完待续……)

第291章 大鱼第187章 用(下)第132章 抢老婆第185章 钉子户第412章 铁血之路(十二)第110章 新任务(下)第121章 变化(下)第300章 爱情问题(下)第347章 必死(上)第438章 神的黄昏(七)第314章 才子(下)第280章 可怕的误会(上)第467章 很短的飙风(下)第70章 神奇(中)第337章 窅娘第352章 安定第475章 一(上)第84章 夜郎(下)第402章 铁血之路(二)第281章 可怕的误会(中)第269章 谋划第374章 交锋(上)第317章 学问第200章 父亲(上)第72章 南方(上)第67章 高第415章 一地鸡毛(上)第233章 千古遗恨第272章 伐第88章 神灵第368章 四种官员第233章 千古遗恨第80章 **(上)第443章 高处不胜寒(上)第209章 游园(下)第122章 吃肉第83章 夜郎(上)第49章 盛况第514章 三忧第475章 一(上)第492章 疏忽第131章 诘问(下)第79章 勇退第217章 归来(上)第443章 高处不胜寒(上)第178章 开业(上)第49章 盛况第58章 异人奇课第345章 杀气第419章 荒诞(下)第6章 金子第470章 将功折罪第6章 金子第478章 干嘛不站队第329章 毒狐第448章 南方有风第450章 良机第231章 王者之城(中)第127章 庙还小第178章 开业(上)第280章 可怕的误会(上)第212章 哥哥第512章 澶州大捷第231章 王者之城(中)第478章 干嘛不站队第397章 自作聪明(上)第359章 翻云覆雨第304章 打猎(下)第442章 妖星(下)第48章 后院第202章 佘太君(上)第331章 青蛙的死法(下)第39章 信(下)第403章 铁血之路(三)第256章 两知州(下)第504章 开始了第418章 荒诞(上)第140章 奸细第130章 诘问(上)第275章 反击(下)第356章 无敌第251章 暖冬(下)第220章 夜宴(五)第125章 妙不可言第524章 选择题(上)第522章 第三十七计(上)第72章 南方(上)第514章 三忧第469章 均贫富(下)第310章 硕麦(下)第151章 花蕊夫人(下)第281章 可怕的误会(中)第316章 脱变(下)第398章 自作聪明(下)第49章 盛况第206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下)第310章 硕麦(下)第187章 用(下)第483章 奇葩(上)第192章 上朝
第291章 大鱼第187章 用(下)第132章 抢老婆第185章 钉子户第412章 铁血之路(十二)第110章 新任务(下)第121章 变化(下)第300章 爱情问题(下)第347章 必死(上)第438章 神的黄昏(七)第314章 才子(下)第280章 可怕的误会(上)第467章 很短的飙风(下)第70章 神奇(中)第337章 窅娘第352章 安定第475章 一(上)第84章 夜郎(下)第402章 铁血之路(二)第281章 可怕的误会(中)第269章 谋划第374章 交锋(上)第317章 学问第200章 父亲(上)第72章 南方(上)第67章 高第415章 一地鸡毛(上)第233章 千古遗恨第272章 伐第88章 神灵第368章 四种官员第233章 千古遗恨第80章 **(上)第443章 高处不胜寒(上)第209章 游园(下)第122章 吃肉第83章 夜郎(上)第49章 盛况第514章 三忧第475章 一(上)第492章 疏忽第131章 诘问(下)第79章 勇退第217章 归来(上)第443章 高处不胜寒(上)第178章 开业(上)第49章 盛况第58章 异人奇课第345章 杀气第419章 荒诞(下)第6章 金子第470章 将功折罪第6章 金子第478章 干嘛不站队第329章 毒狐第448章 南方有风第450章 良机第231章 王者之城(中)第127章 庙还小第178章 开业(上)第280章 可怕的误会(上)第212章 哥哥第512章 澶州大捷第231章 王者之城(中)第478章 干嘛不站队第397章 自作聪明(上)第359章 翻云覆雨第304章 打猎(下)第442章 妖星(下)第48章 后院第202章 佘太君(上)第331章 青蛙的死法(下)第39章 信(下)第403章 铁血之路(三)第256章 两知州(下)第504章 开始了第418章 荒诞(上)第140章 奸细第130章 诘问(上)第275章 反击(下)第356章 无敌第251章 暖冬(下)第220章 夜宴(五)第125章 妙不可言第524章 选择题(上)第522章 第三十七计(上)第72章 南方(上)第514章 三忧第469章 均贫富(下)第310章 硕麦(下)第151章 花蕊夫人(下)第281章 可怕的误会(中)第316章 脱变(下)第398章 自作聪明(下)第49章 盛况第206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下)第310章 硕麦(下)第187章 用(下)第483章 奇葩(上)第192章 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