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章 繻葛起争端 郑伯衅王权

纪室大殿阶前,纪侯姜无启伏地请降,双手托举官印爵玺奉上。

郑公姬寐生肃面峻颜行近,双目紧盯众人不置一言。

纪侯姜无启微扬其头,只见郑公巍巍立于身前,观其面色未见怜悯之心,观其所行未见心生杀念,不知其心所想,不知性命几何,令人忧愁痛楚不堪。

静默一刻,郑公姬寐生着人取过纪侯姜无启手中印玺,随继攀阶登高行至殿前,转身谓对众人言道:“纪室不尊,勾结外匪祸乱中原,寡人授命天子,举兵伐以讨不臣,天道眷佑得以功成,今判逆俯首认罪,着即囚禁于室,交由齐公处置,全城戒严不得随意进出!”

言讫,转身行入殿中,随行将领依序而入分列两侧。

郑公姬寐生立身君座一侧,按剑环视众将,只见人皆满身血污,自己亦是满眼血丝,谓之众将言道:“纪城大捷,我等万不可宽心懈怠,今新郑为王师所累迫在眉睫,众将可有良策解之?”

待其言罢,众将默然。

郑公姬寐生垂头叹日:“若得祭卿在此,必可为孤谋得一策!”

见其如是说道,众将更觉羞愧,亦随之低头不语。

沉默一阵,郑公姬寐生续言道:“欲解新郑之急,重在阻敌合兵,王室联军周、陈、卫、蔡等,距新郑城郊仅余百里之遥,待其合兵一处,形成合围之势,到那时,我欲破出重围则难矣!是以阻敌合围是为唯一之法,得天所佑,卫、陈、蔡等忌惮鲁军袭其后,日行不过三十里,则授我等可乘之机,可赶在联军汇合之前,击弱拒强分兵相抗,集中兵力对其各个击破!”

闻言,众将拱手称赞,继而齐声上言,日:“愿奉君上号令!”

郑公姬寐生向前行得一步,对众宣道:“危难之际,望诸将倾心尽力,着世子姬忽留守纪城,领军治乱安民,听侯齐公调遣;另致书新郑,调集巡城营六千精兵赶赴制邑换防,滞敌于繻葛,着原繁、高渠弥部八千人马,弃守制邑出战周公黑肩携领之陈军,着曼伯、子元部二万人马,弃守新郑出战虢公林父携领之卫军、蔡军,着祭子主事统筹后勤战备,保障各军器械粮草供需应时;余下纪邑众将,随吾奔赴繻葛,迎战天子王师!”

将令宣毕,殿中诸将拱手奉诏,齐声言道:“谨奉君命!”

见之众将士情绪高涨,郑公姬寐生心中无比欣慰,谓之众将轻点其头,随之负手扶袂大步走出殿外,众将亦随之行出,各自整军待发。

纪城一役,郑军虽获取大胜,但也折损人马达八千之多,余下二万余人因之久战已成疲倦之师。

而周王姬林携之王师近四万人,临战制邑守军几无损失,且是以逸待劳精神抖擞。

以寡击众,以疲击沛,郑公姬寐生心中实无胜之信念,谨盼原繁、伯曼两军胜得周室联军,或可慢其军心扰乱部署,如此尚有有一线胜出之机。

时至酉时,各部经过短暂休整,依序撤出纪城,连夜随君奔赴繻葛。

郑军撤出纪城次日,齐公姜禄甫即领军进驻纪城,入城首事便要问斩纪侯姜无启,得之留守纪城郑世子姬忽相拦,是以未能成行。

且说齐公姜禄甫并非暴虐嗜杀之人,何以入城便开杀戒欲斩纪侯姜无启耶?

话说夷王年间,齐室历经五代二百余年苦心经营,已成诸侯列强之首,在其扩展壮大途中,数犯纪室边境。

其扩张之路俨然危及到纪室社稷存亡,而建立诸侯早于齐室长达数百年之纪室,却是无力与之抗衡。

为求自保,纪室十四世君炀侯姜坼遂暗地上表周夷王姬燮进献谗言,言说齐室五世君哀公姜不辰乾纲独断荒淫无道,对之周室王畿行事心存不满,常谓左右而言三道四,致而数年未往镐京朝觐。

其时齐室实力足以抗衡周室王师,加之其地凭海靠山,山货渔产丰丰富,天涝地旱对其几无影响,周边诸侯维其马首是瞻,可谓是占尽地利人和,如此下去势必终将成为对王室的统治心腹大患,周夷王姬燮岂能不明其中利害相关。

而另一方面,齐室作为周室王畿“亲藩”及辅弼重臣,在其君权更替,大义当前却未能恪守臣职。

起初周夷王姬燮身为太子,天子之位理应由其继承,然周孝王姬辟方以其懦弱无能,遂以叔祖身份篡夺其王位,首破周室恪守百年之嫡长子继承制,而作为“亲藩”之齐国竟未做出丝毫阻拦,甚或提出异议,是以周夷王姬燮对其满腹怨恨。

待其继续天子之后,周夷王姬燮对之齐室早已失信任,出于其国力强盛,是以暂未领军略境,制其无法,畏其所强,或有一日胁迫于己,周夷王姬燮无日不是战战兢兢。

获纪炀侯姜坼谄媚奏表,误曲齐室已有判周之心,周夷王姬燮勃然大怒,遂将齐哀公诱惑至镐京烹杀之!

事后,周夷王姬燮为削弱控制齐室,将其西南百里沃土划归纪室所有,诏命亲周者齐胡公姜静继掌齐室。

继而又令纪炀侯姜坼陈兵纪齐边境,跨境不过百里便是齐都营丘,以此防齐生变复兵犯周。

鉴于此,齐胡公姜静意将都城迁到薄姑,然齐胡公姜静新晋君位,即无威望又无功绩,贸然迁都以致百官不服,几经波折总算完成迁都大业。

邻邦纪室亦利此望东蚕食齐地数十里,因是齐室臣民对其不满之心更甚,是以迁都到薄姑不久,齐胡公姜静即为其弟姜山联合营丘旧臣弑杀,姜山亦倚此得以即位齐君,是为齐献公。

其后,齐献公姜山遂又将都城迁回营丘,献礼周室免其对己用兵。

经之齐哀公身死镐京,邦乱民患割地百里付纪,后历齐胡公迁都薄姑,齐献公复都营丘,劳民伤财又予纪疆土大片,献礼周室几空府库,短短五年间换任三君,强大如齐者亦已陨落至难敌弱邻,此皆拜纪炀侯姜坼所赐,是以齐室臣民尽皆对其恨之入骨,后世齐室诸君无不以并纪为己任。

奈何纪室仗恃鲁室做其后盾,直至齐公姜禄甫任君暮年,纪室仍未为其吞并,今纪城为郑所破,授齐处置,四公姜禄甫自不会错此天赐良机,是以进城即要问斩纪侯姜无启,继而领其民,吞其地。

而行事之时,遇郑世子姬忽阻拦,齐公姜禄甫好不恼怒,责道:“纪齐世仇,挡我斩杀纪侯者,是为与齐为敌也!”

郑世子姬忽陪衬笑颜,复语谓其言道:“吾父临行前嘱咐属下,纪城之事交由齐公处置即可,如公执意杀之纪侯,吾自别无他话,但望齐公稍听属下一言再做定夺!”

闻其所言,齐公姜禄甫不谓可以,亦无谓不可以,只是冷哼一声转身以对。郑世子姬忽立其身后,语色庄重续言道:“乱世当道,诸侯皆起争霸之心,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齐欲并纪无可厚非,然另有一言乃日,双拳难敌四手,万蚁可吞象,强大如齐遇诸侯联军所向亦当是独木难支,是以诸侯相争盟邦至重!”

说至此处,郑世子姬忽略为一顿,望之齐公姜禄甫换位侧耳倾听,遂将心中所想尽数道来,言日:“依属下拙见,其中原诸侯可分之为四大盟邦,一者当以晋室为首,笼聚北境诸侯,虽为内乱所累,其势却是不可小觑;二者可见西鄙秦室,独霸西戎进可攻退可守;三者便是洛邑王室,虽说日渐孱弱,却是手握王权,携手卫、宋、陈、蔡等,其势亦可称霸中原腹地;四者则是齐、鲁、郑一体,势成三足鼎立,互为屏障钳制中原。而今公欲弑纪侯而解私怨,可知纪乃鲁室属邦,见公吞并纪地,鲁公姬允又岂能坐视不理,如此齐、鲁必生战火,三角之盟亦将不复存在,试问对之余皆三大盟邦,郑、齐、鲁何堪挡之?”

见之郑世子一习话语,说得头头是道,齐公姜禄甫竟无言以对,然就此错失并纪入齐之良机,心中实有万分不甘,遂复郑世子姬忽言道:“世侄一番良言,寡人岂能不知,然就纪室而言,若其循规蹈矩安守社稷,寡人或可容其存于一时,不成想,竖子竟招北戎入关贻祸中原,仅此一条,纪侯姜无启万死难恕其罪,再者而言,郑军围攻纪城月余而破,耗却粮草辎重不计,但念城下万余郑军忠魂,郑公竟能赎纪之过耶?”

闻言,郑世子姬忽蓦然低头,一声叹息随即回道:“非是不念战死英烈,只是我等尝受父君训晦,遇事当分轻重缓急,持以义为先,理为后之道,父君伐纪是为天伦公心,我等战死无悔,再说纪室业已伏法,更在齐公管制之下,谅其亦无法再掀妖风邪浪!”

闻罢此言,齐公姜禄甫自惭形秽,郑室父子深明大义,己之所行难及人家万一,遂复郑世子姬忽,愿抛却齐纪宿怨不论,暂存纪室社稷于世,并邀其领军代管纪室。

见之齐公弃私行公以大局为重,郑世子姬忽心中甚是欣慰,遂应其所请,携之前者所借齐军,并此次齐公领至士卒,共计兵力五千余人驻守纪城,立誓齐公面前,日之纪室若乱,甘当军法!

纪室事毕,加之邦中事务纷繁,齐公姜禄甫不便于纪久留,遂起驾还齐,郑世子姬忽护送其出城。

待之送罢齐公,郑世子姬忽随即着人张榜悬贴战时管制法令,严令不伦何人,有违此令者严惩不怠!

有不满受制于人者以身试法,均为郑世子姬忽铁面执法将之捉拿下狱,战后纪城竟为其治理得井然有序。

还观郑世子姬忽本家新郑,则是大战一触即发,郑军营中诸将受之郑公姬寐生调令,穿行于诸侯之间奔赴指定区域,似群鱼游弋逡巡动如闪电,郑公姬寐生谓之为鱼丽战法。

此时,郑将原繁、高渠弥迂回绕行,业已领兵横阻周公黑肩所领陈军当前,与其相遇于鄢陵之地,两军随之摆开军行严阵以待。

至夜间,原繁并高渠弥正秉烛研讨战法,两军兵力相当势均力敌,胜之不易唯有以死相拼。

商量至此,两将即要出帐点兵备战,帐门处飞进一块绢帛,原繁仗剑快速追出帐外,却见账外空无一人。

高渠弥上前拾起,托于手中察看,发现乃是密书一封,上书:“与君有约,陈欲拜盟郑室,献阵以示诚,来日与君校阵,我必少战即走,谨启。”

两将看罢,不知所言真假,决战在即,致书郑公求证已然不急,高渠弥谓之原繁言道:“如若陈军真如绢上所书,临阵倒戈于我而言,乃是大功一件,只恐是敌误我军,诱而谋歼!”

原繁轻点其头,回其言道:“将军所虑甚是,不若末将领得十骑,前往陈军大营探!”

闻得此言,高渠弥连声制止,言道:“临战探营太过凶险,稍有不慎即有性命之忧,大战在即,主将不容有失,将军此举万万不可!”

原繁则是连连摆手,回道:“无妨,无妨,末将自当小心谨慎,若能探得陈军虚实,于我作战大有益处,再者而言,末将即或有所闪失亦无伤战力,御敌做战有将军指挥足矣!”

高渠弥再三劝阻,然原繁执意前往探营,高渠道执拗不过,只得放其前去。

出得中军大帐,原繁随即点起护卫亲兵十骑,依靠夜色掩护,悄然奔向陈军大营。

夜半三经,时过子时,一众人等偷摸至离陈军大营一里外山坡之上,原繁伏于枯草之间,举目细勘陈军营防。

营中只见临星数点察营烽火若影若现,除却少数巡防甲士外,余皆大部皆已入帐宿眠,实无枕戈待旦临战之象。

纵使陈军将领尽皆草包,亦不会犯此兵家大忌,如若此时遣兵趁夜袭营,陈军必将是一触即溃,毫无还击之力。

营防如此,若不是陈军真有拜盟献阵之意,谓我心灵相通无袭营之想,即是营中真有高人,布此弱营假象诱谋我军。

为查清陈军虚实,原繁决意入营一探,遂着随从寻来数件陈军衣甲,与众换下扮作陈军巡营士卒,趁机偷营中。

来至营中,原繁领众巡视一圈,发现并无伏兵,行进间,见之中军大帐中烛火微明,陈公陈佗正与下属陈侪商议来日战事。

原繁即着众人四周紧戒,自行至帐前附耳窃听,闻之帐内陈公陈佗低声谓之陈侪言道:“周公黑肩可否以安置妥当?”

陈侪回道:“灌以琼浆一壶,附之安眠散一剂,保管周公黑肩这一觉,必能睡至明日午后,君上尽管放心!”

陈公陈佗嗯得一声,随即又再言道:“如此甚好,无其搅局,以便我等更好行事,但说明日一战,汝将如何打算耶?”

陈侪接其话语回道:“臣已派人潜入郑军大营,将之君上亲书绢帛,设法承视于郑军主将,想必此时原繁、高渠弥业已知晓我等君臣所想,来日交锋演示一番即可,只需令之周公黑肩见得我军冲锋与敌交战,战不数合便告佯败溃退,如此即可上承王命,下践君约!”

陈公陈佗闻之大喜,赞道:“甚好!甚好!”

陈侪拱手称谢,随即告辞拜退。

见之帐内人影晃动有人行出,原繁随即归队,领众悄然退去。

闻得陈公君臣对话,原繁心中亦是欣喜万分,连忙领众赶回郑军大营,将之陈营所见所闻,尽数述之高渠弥。

及至次日,两军对阵鄢陵郊野,原繁、高渠弥并骑列于阵前,闻得敌营陈侪喊道:“我奉天子诏命伐叛,尔等何不束手就擒?”

高渠弥行前一步,回道:“吾等谨尊桓武遗训奉公守法,从无叛逆之举,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若要战,吾等奉陪,尔等放马过来即是!”

闻其所言,陈侪回头望向陈公陈佗,陈公陈佗则向身侧周公黑肩拱手请命,言道:“但请周公将令!”

周公黑肩宿醉方醒,头重脚轻昏昏沉沉,见之陈公陈佗请命,

随即发令全军出击,而后即又昏睡过去。

陈公陈佗望之陈侪,二人心照不宣,相视一笑,陈侪随即领军冲出阵去击战郑军。

原繁、高渠弥见之此状,亦提枪纵马冲上前去,领得郑军迎战陈军。

转眼间,两军撞在一起,相互间做对厮杀。

战之一刻,陈侪即着亲信于军中鼓噪,嚷日:“郑军势大,我等必败,速退!”

一时间,败退之言此起彼伏,惑乱军心,陈军立时阵脚大乱,是以争先恐后往后败走溃退,郑军于后追出十里而还。

及至退还陈地,周公黑肩方才醒转过来,见之遍野残兵败将,惊出一声冷汗,慌忙问于陈公陈佗日:“我军落败乎?”

陈公陈佗垂头丧气,回日:“然也!”

周公黑肩惊怒而言,续问道:“我与郑军势均力敌,兵员之数甚或优于郑军,与其交战当或大胜才是,即或战之不胜,亦不至落得如此惨败,何也?”

陈公陈佗叹息一声回道:“一军之魂乃在将,时值周公昏倒于将车,兵卒见之顿时军心大乱,郑军趁势向我发起突袭,我军抵敌不住,瞬时全线溃退,以至惨败至此!”

闻其所言,周公黑肩摇头叹息懊恼不已,陈公陈佗一旁抚慰道:“事已至此,我等回天无力,周公不必耿耿于怀,带回陈邑再做打算!”

闻言,周公黑肩默然不语,因其深知周王姬林秉性,伐郑首战失利罪不容赦,罢官免爵恐已与之等候矣!

再观郑军这边,原繁、高渠弥承陈军弃战,得以携得胜之师还归新郑,郑室臣民闻知士气高涨,王室联军伐郑第二战亦即将拉开序幕。

曼伯、子元领军遇河而止,虢公林父携卫、蔡二军亦已抵达恶曹,两军隔却黄河相望。

闻得原繁、高渠弥南线作战获胜,子元即在校场全军当前宣誓,不破卫、蔡联军至死不还。

然豪言恸天无益于战,两军争强重在实力,此次卫、蔡联军三万六千余人,战车近千乘,而郑军不到二万人,战车更是只有二百乘,实力悬殊如此之大,郑军欲胜着实不易,何以战?

曼伯、子元运筹帷幄论兵讲战,争论数日别无良策,欲求以寡击众,维有偷渡黄河天堑,奇袭敌营或有一线胜机。

而成此事,首难便在如何跃过黄河天堑,数万大军需在一夜之间跨过黄河,加之粮草辎重,需得舟舸千艘方可成行,短时间内何外寻觅得到千艘舟舸耶?

其次,于敌军眼皮底下行军,不可令其发现行踪,免其击我半渡之时,然咫尺之间,需使数万大军动若无踪,堪比登天还难,试问何人可为耶?

再有,天纵机缘我得逾越过河,然敌众我寡终是事实,以一敌三还需获胜,其难度可想而知,是以过河之后何以为战耶?

话说回来,曼伯,子元身背守境护民之责,纵有万难亦不容联军一员靠近新郑,而取胜之法唯此一途。

是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万马千军行军渡河,所需舟舸数以千计,需在三日内筹备齐全,恐时日一久为敌军所察觉,曼伯、子元纵有通天之能,亦难在此数日之内,筹措得齐千乘舟舸。

因是子元思得一策,着曼伯领军操练于河畔,一者扬我雄悍军威,震慑敌胆,二者显我无意进取,迷惑敌将。

而子元则领一千精兵,择下游河水缓和处,搭设浮桥用以渡兵。

次日清晨,河南岸传来阵阵喊杀之声,卫、蔡联军大部还在梦中,为其惊醒衣不及甲,整座大营乱做一团,虢公林父以为郑军来袭,即领众将出营查看,见之南岸郑军来回奔走,原是郑军操练,众人虚惊一场。

还至大营,见之士卒慌做一团,虢公林父大怒,抽出配剑大吼一声:“乱我军心者,斩!”

声若惊雷,众士卒闻之清醒过来,乱象渐收。

虢公林父横扫众将一眼,随即大步走去。

为免夜长梦多,虢公林父即请卫公姬晋、蔡侯姬封人相聚议事,商议进军事宜。

未过半个时辰,三人齐聚中军大帐,虢公林父谓之二人,当先言道:“陈军溃败,伐郑联军只胜王师与我两路,我等需及早过河会师周王,虽遇郑军阻击,然郑军兵力不及我军半数,以众击寡优势在我,胜之理所当然,更可借此一扫我军颓势,进而汇合周室王师,联军趁势围攻新郑,其大事可成矣!”

蔡侯姬封人问道:“话虽如此,但若郑军趁我半堵而击之,我等该当如何,不知虢公是否已有考究?”

虢公林父行之跟前,谓其回道:“郑军日间辛勤操练,夜间必是将劳兵疲,我可趁虚夜渡,神不知鬼不觉也!”

闻言,蔡侯姬封人轻点其头,示之赞同且无其他异议,继而二人一同望其卫公姬晋,却是见之面漏难色。

卫公姬晋言道:“寡人谓之夜渡并无意见,我军近四万之众,一夜之间渡至河南,需舟千百乘,刻日间,何处可觅耶?”

闻之此语,三人并坐默言,一柱香燃过,卫公姬晋起身打破沉默,言道:“时不待我,前往寻舟觅船,已然不及,而营之西北,生有竹林一片,使人采而修排,可利此渡兵,然一排止可乘渡十人,渡之全军需排四千乘,修齐所有需时旬日!”

闻得卫公姬晋此言,虢公林父喜笑颜开,赞道:“卫公真乃如我智囊奇策百出,此战得胜,卫公当占头功也!”

蔡侯姬封人亦起身抚掌相贺,随后谓之二人言道:“渡排修齐尚需时日,而郑军于河南岸,日操兵练阵扬显军威,大损我军士气,如不加以遏制,渡河之后亦无力与战!”

虢公林父转身落座,继而单抬右臂指击案面,笑言道:“非是单他郑军可行操典,我军亦可辰起而练,与其隔岸校兵,即可增稳我军士气,自明日起,我军与起同号而起,依律操练丁甲,与其同金收兵,按时休营宿眠!”

闻言,卫公姬晋对其不置可否,虽说不出哪里不对,然心中总似觉此不妥。

次日清晨,东方方见泛白,河之两岸军营中,尽皆响起晨起号角声,随之两军尽数开出营外列阵待训。

两军主将不约而同登高察视敌营,郑将伯曼隔河遥见敌将虢公林父,满面肃穆缓缓抽出配剑,锋指敌阵令道全军,日:“即行操典,起!”

郑军闻之齐声怒吼响彻云霄,随即展开阵形成操训序列,随之将官声声口令,万数郑卒依令舞动长枪,其形整齐化一气势磅礴。

见此,虢公林父面漏冷笑信手一挥,卫、蔡联军致以咆哮回敬,亦随之展开阵形堆满堤岸,只见之人头攒动刀光闪烁,车马穿梭其间扬起满天尘土,一派战时激战之像。

此处操训比武伊始,话说另一边,卫公姬晋采竹制排不紧不慢,郑将子元踏河架桥调配有序,临河大战一触即发。

时隔三日,虢公林父如常引军出营训练,登高而观却见对岸郑军操场空无一人,谓敌气虚懒营休整,是以并未将其放于心上,续着士卒操练日暮而歇。

历时三日,卫公姬晋领众制得竹筏千余乘,虢、卫、蔡三人谓之小有所成,至夜喜而举樽相庆,不期多饮得数杯,三人尽皆醉倒于帐中,营内兵丁亦因数日苦训,身困力伐早早便已休歇。

而郑军之所以未如继往曰间出操,因郑将子元浮桥架设完成,全军奉命日间休整待夜渡河,至虢、卫、蔡三人醉卧帐中之时,郑军业已全数渡过黄河抵达对岸。

因是夜间偷渡,且郑军过河之处为敌营下游十里之外,是以卫、蔡联军豪无察觉。

趁夜色掩护,郑将子元与之曼伯兵分两路南北并行,下令全军偃灯熄火,人禁声马衔枚悄然靠近联军大营。

待之郑军集结部署完成,联军士卒尽已熟睡,营中鼾声此起彼伏,主将三人亦是醉卧帐中不省人事,偌大军营竟是毫无戒备。

见之此景,郑将子元即令全军复燃火把以期冲杀,三军得令先后燃起手中火把,远而观之只见星星之火逐步连成燎原之势。

随后弓兵营三千孥手,望之联军大营倾泻三阵火雨,风助火势愈燃愈烈,顷刻间,联军大营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联军士卒于梦中惊醒,未待弄清缘由,便已葬生火海,躲过一劫者纷纷夺路奔向大营四门逃命。郑将子元、曼伯驻马登高,俯瞰联军大营,见之火候已至,二人相视会意,曼伯谓之轻点其头,子元则仗剑颁下将令,命己部北军围攻敌营西北二门,伯曼之南军协同出击围攻敌营东南二门,欲封敌营四门,令敌勿得出而困死营中。

将令传达至各部,郑将子元挥剑发号施令,日道一声:“全军出击!”

漫野郑军儿郎面色凄厉,闻得号令众皆大吼一声,随之提抢举刀望之敌营冲杀过去。

可怜数万卫、蔡士卒,进而求生不得,退而火海没身,营中联军鬼哭神嚎之声,竟将营外郑军冲杀之声盖过,其悲惨凄凉之像难已言喻。

谓之此情,围营郑军亦私开数处缺口放其逃生,而郑将子元、曼伯对其此举亦未加以阻拦,佯装不见任众为之,只因联军已完全丧失战力,郑军胜局已定,不必徒增杀孽。

因之郑军手下留情,是以虢公林父并卫公姬晋、蔡侯姬封人三人得以逃出生天,携所剩不到二成残兵,狼狈逃回卫都朝歌。

暗渡奔袭联军过后,而郑军并未乘胜尾随追击,只因四万王师临战新郑西侧,虽有祭足所领巡城营六千精兵,占据虎牢雄关凭险滞敌于繻葛,然敌我兵力悬殊太大,若周王姬林闻得卫、蔡联军又败于我手,定会为之挽回败局,全力抢占制邑,而后趁虚攻取新郑。

而制邑守军不过六千余人,对持四王王师,撑持得三日亦算是极限矣,一但虎牢关破,王师便可一路直下新郑。

此时,新郑守军几是全数调出,只余下空城一座,王师若得制邑,即得新郑。

比起新郑安危,区区数万卫、蔡残兵败将,郑将子元、曼伯自是不屑一顾,待将其击退,即引大军退还新郑。

是以两军战后,皆是唯恐退之不及,偏巧赶上天降倾盆暴雨,回军途中数处路段为大水冲断,山洪泥石流更是随处可见,在此恶劣气候下强自行军,且不说几无行军速度,若遇到山洪冲击,损失过半人马是属常情,乃至全军覆没亦不无可能,是子以郑将子元气的跺脚,直骂老天不公。

然为大雨所困者,并非只为此地一处,另有周王姬林所携王师,因之大雨倾泻,全军退归营中休整。

还有一处便是郑公姬寐生所领二万大军,此时距离制邑仍有近百里之遥。

因之大雨王师暂退,制邑守军得以有喘息之机,此举使得郑公姬寐生甚是心慰,然大雨终究会停,如我不能及时赶往制邑,周王姬林所携王师经历雨期休整,其时必将更为凶猛顽强,制邑守军亦将难以撑持一日。

是以,郑公姬寐生只得领军冒雨疾进,意图趁雨停之前赶往制邑,而后只需坚守待援,待原繁、高渠弥部,并子元、伯曼部赶至,集三部人马,郑军兵力将达五万余众,其时以众击寡胜负自分矣。

观之大雨滂沱如注,郑公姬寐生心中喜忧参半,虽说大雨对其行军速度多有限制,令其寸步难行,然而却为郑军最后决战,赢取数日之期,是以雨停之前,郑军赶至制邑是为重中之重,郑公姬寐生为鼓舞士气,加快行军速度,虽是岁过半百,却领众军之首,纵马奔驰于暴雨之中,郑军士卒见之,无不将之生死不顾,头顶风雨,脚踏泥浆,只顾向前疾行,其速度虽不及晴日行军,但已是雨中极速。

照此而行,日夜兼程,及至次日午后,郑公姬寐生两万人马,即可入驻制邑虎牢。

繻葛王师大营,周王姬林负手立于帐中,眼望帐外大雨连绵不断,正惆怅间,卫室战报传至,只闻帐前使者奏道:“联军遇敌偷袭,溃退卫室境内,伐郑大势所去,进军与否,王上自行斟酌!”

三路伐郑大军,接连失利,闻此兵败奏报,周王姬林顿觉双腿无力,眼前一黑瘫坐将椅之上。

待之缓过神来,周王姬林随手取过案上书简怒掷于地,双目紧盯帐外传令使者,大骂道:“虢周无能,坏我大事也!”

骂毕,周王姬林抬手撑额,喃喃自语道:“三邦联军五万余众,胜之郑军过半数,本当是所向披靡,却是接连败下阵来,虢周者,周室罪臣也!”

周王姬林叹息一声,抽手微抬其头,见得传令使者,仍旧侯立帐前,遂谓其言日:“回令虢周,着其自缚还朝,待取下新郑后,再行论罪!”

传令使者闻命而退,冒雨还卫传令。

周王姬林亦起身行至帐门跟前,观之帐外风驰雨骤,一时间心绪万千,眼见得三路伐郑大军,而今仅剩王师一路矣,进之大雨阻行,退之心有不甘,但若如无此大雨,趁之郑军回援不及,我军挥师东进,虎牢关业已为我攻破,制邑之地亦为我军占矣。

然天意弄人,大战在即,突降暴雨,令其进退两难,想及牢师千里即要无攻而返,周王姬林心中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忽闻得一声霹雳盖天响过,直震得周王姬林脑袋嗡嗡作响,过之良久方才缓过神来。

抛却杂念,周王姬林继而转念一想,倘若就此退兵,王室威望则会因此尽失,周室亦将从此再无抬头之日,洛邑弹丸之地,亦将永世为郑室所制也。

是以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周王姬林下定决心,此役绝然不可退却,即便不能攻下新郑,亦要拼死博取制邑。

想定即行,周王姬林随即授命全军,次日三更起火造饭,不管雨势休歇与否,及至五更,全军拔营起行,日内拿下虎牢关,进而占据制邑。

次日清晨,周师列阵整训完成,进而兵出繻葛,望虎牢进发,只见周王姬林独骑行于全军之首,面色冷峻不察喜怒,一路之上少言寡语,秋中晨雨落地如霜,冻得周师士卒瑟瑟发抖。

雨势较之昨日已有减弱,道路泥泞却较昨日更甚,其行军速度严重为其所制,本应晨间巳时抵达关前,硬生挨至午后未时方到。

其时,周师士卒已是饥寒交迫,战斗力丧失几近过半,周王姬林望此颓废之象,心中懊恼不已。

时不我待,若等郑室援军抵达,我则满盘皆输矣,周王姬林即令全军列阵,预备攻城。

而城中郑军见之周师来犯,遂起战鼓急鸣预警,各营守军紧急进入指定区域备战,驻关主将祭足严令全军,只许据险坚守,不可出关迎战,违令者,斩!

见此,周王姬林不敢耽搁片刻,即将全军分为三路,令其轮番抢关。

一时间,烽火四起,周师山呼海啸般涌向关口,有持云梯者抢夺城头,有抬冲锤者撞击城门。

驻关守将祭足沉着应战,郑军乱而有序,紧守各处要点,使其数番冲锋均无所得。

而周王姬林倚其人多势众,折损得些许兵马,全无放在心上,只令三军猛攻关口,毫不停歇。

而虎牢关守军仅六千余人,几次阻敌拼杀下来,死伤近两千人,如此下去,只消两个时辰,虎牢关即为周师攻取矣!

驻关守将祭足只得咬牙坚守,争取得些许时间,以期郑公姬寐生领军驰达。

两军激战又得半个时辰,周师仍旧采取车轮战法,你方战罢我登场,将士战力由此得以延续,虽也折损人马六千余众,但并未伤及元气,其军心士气稳步上扬。

而郑军此刻仅剩得不到四千人马,加之持续作战,得不到休整补充,军士渐已力怯,士气亦是萎靡不振。

驻城守将祭足临战调任关前,身为文臣无法举刃杀敌,眼见得关口即要为周师攻破,只得亲座城头督导三军作战,决心与城共存亡。

万急时刻,北面山头之上,打出一面郑字了橼旗,细观之乃是郑公姬寐生领得援军赶到。

闻得奏报,驻城守将祭足激动不已,快步走向城边查看,待之确定无虞,心中巨石方才落地。

守将将士见援军赶到,亦是士气高涨,即要失守之城门,硬是为其争夺回来矣。

古语有言,有人欢喜即有人忧,而忧之所属者,则是周王姬林也!

见之郑室援军赶至,周王姬林咬牙切齿闷哼一声,思道局已成此,唯有拼死一博也。

非是你死,即是我亡,事简明了,周王姬林反而平静许多,遂闭目低头吁之一气,令道中路大军继续猛攻虎牢关卡,左右两军分袭郑公姬寐生援军两翼。

将令下达,三军亦已全军出击,周王姬林闭目倾听战场,自顾念道:“周室兴亡与否,在此一战,胜负之数但凭天意也!”

还观郑军,先说虎牢关上守军,见之援军到来,主将祭足将之剩余兵力,全数调上城头对敌作战,兵卒士气高昂,加之身受护民受土之责,是以人皆尽做必死之念,硬是以一敌三,将之敌军阻挡于城外。

再说郑公姬寐生,见之王师兵分三路向已压来,遂亦将郑师分为左右两路,其左路军由泄驾统领,迎战王师右路大军,其右路军由祝聃统领,迎战王师左路大军,己则领得千人压阵。

但闻山谷之中战鼓隆隆,两军人喊马嘶此起彼伏,刀兵撞击铿锵做响,紧随之响起一片哀嚎之声!

第007章 东海起波澜 中原兴刀兵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39章 乱点鸳鸯谱 难续乱世情第008章 鲁莒释前嫌 郑卫复兴兵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郑卫师向鲁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43章 齐后争君权 鲁师出中原第044章 乾时落败名 长勺复威望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18章 郑子都陷忠 鲁羽父弑君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09章 周郑互交质 宋卫陷内患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06章 盟宋鲁交戎 讨滑郑伐卫第043章 齐后争君权 鲁师出中原第044章 乾时落败名 长勺复威望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25章 乱世君臣恶 五父弑兄侄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10章 州吁弑君完 四国两伐郑第013章 以利连齐鲁 凭威服陈蔡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17章 宋军御三师 郑师战九州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42章 文姜三劝兄 无知祸弑父第012章 郑燕战制邑 宋兵围长葛第048章 御说违齐志 姬突逆郑君第049章 楚熊赀仇邻 齐小白亲盟第058章 晋乱弑族亲 鲁水祀天地第038章 高渠弥谋权 姜诸儿夺政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37章 宋庄公雪耻 诸侯三伐郑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27章 繻葛起争端 郑伯衅王权第027章 繻葛起争端 郑伯衅王权第032章 楚巴征邓境 诸侯讨曲沃第044章 乾时落败名 长勺复威望第034章 恶曹郑制霸 蒲骚楚称雄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第015章 齐公平宋卫 郑伯谋陈鲁第006章 盟宋鲁交戎 讨滑郑伐卫第059章 西出征有戎 东进伐赢徐第051章 宋矾游齐卫 郑詹说楚戎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44章 乾时落败名 长勺复威望第025章 乱世君臣恶 五父弑兄侄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52章 齐幽盟天下 王飨宥诸侯第038章 高渠弥谋权 姜诸儿夺政第001章 千金买一笑 烽火戏诸侯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谋御蛮戎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24章 攘外征匪戎 安内战逆芮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22章 曲翼续冤仇 齐鲁结姻亲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24章 攘外征匪戎 安内战逆芮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52章 齐幽盟天下 王飨宥诸侯第039章 乱点鸳鸯谱 难续乱世情第058章 晋乱弑族亲 鲁水祀天地第018章 郑子都陷忠 鲁羽父弑君第035章 楚莫熬伐绞 郑公突侵宋第013章 以利连齐鲁 凭威服陈蔡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第025章 乱世君臣恶 五父弑兄侄第004章 武公灭姬胡 文侯杀携王第043章 齐后争君权 鲁师出中原第001章 千金买一笑 烽火戏诸侯第015章 齐公平宋卫 郑伯谋陈鲁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郑卫师向鲁第035章 楚莫熬伐绞 郑公突侵宋第019章 庄伯新盟鲁 华父始乱宋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58章 晋乱弑族亲 鲁水祀天地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21章 宋谦和四方 鲁怒逆九周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12章 郑燕战制邑 宋兵围长葛第058章 晋乱弑族亲 鲁水祀天地第040章 齐公战诸侯 纪女护君国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
第007章 东海起波澜 中原兴刀兵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39章 乱点鸳鸯谱 难续乱世情第008章 鲁莒释前嫌 郑卫复兴兵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郑卫师向鲁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43章 齐后争君权 鲁师出中原第044章 乾时落败名 长勺复威望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18章 郑子都陷忠 鲁羽父弑君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09章 周郑互交质 宋卫陷内患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06章 盟宋鲁交戎 讨滑郑伐卫第043章 齐后争君权 鲁师出中原第044章 乾时落败名 长勺复威望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25章 乱世君臣恶 五父弑兄侄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10章 州吁弑君完 四国两伐郑第013章 以利连齐鲁 凭威服陈蔡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17章 宋军御三师 郑师战九州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42章 文姜三劝兄 无知祸弑父第012章 郑燕战制邑 宋兵围长葛第048章 御说违齐志 姬突逆郑君第049章 楚熊赀仇邻 齐小白亲盟第058章 晋乱弑族亲 鲁水祀天地第038章 高渠弥谋权 姜诸儿夺政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37章 宋庄公雪耻 诸侯三伐郑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27章 繻葛起争端 郑伯衅王权第027章 繻葛起争端 郑伯衅王权第032章 楚巴征邓境 诸侯讨曲沃第044章 乾时落败名 长勺复威望第034章 恶曹郑制霸 蒲骚楚称雄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第015章 齐公平宋卫 郑伯谋陈鲁第006章 盟宋鲁交戎 讨滑郑伐卫第059章 西出征有戎 东进伐赢徐第051章 宋矾游齐卫 郑詹说楚戎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44章 乾时落败名 长勺复威望第025章 乱世君臣恶 五父弑兄侄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52章 齐幽盟天下 王飨宥诸侯第038章 高渠弥谋权 姜诸儿夺政第001章 千金买一笑 烽火戏诸侯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谋御蛮戎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24章 攘外征匪戎 安内战逆芮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22章 曲翼续冤仇 齐鲁结姻亲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24章 攘外征匪戎 安内战逆芮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52章 齐幽盟天下 王飨宥诸侯第039章 乱点鸳鸯谱 难续乱世情第058章 晋乱弑族亲 鲁水祀天地第018章 郑子都陷忠 鲁羽父弑君第035章 楚莫熬伐绞 郑公突侵宋第013章 以利连齐鲁 凭威服陈蔡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第025章 乱世君臣恶 五父弑兄侄第004章 武公灭姬胡 文侯杀携王第043章 齐后争君权 鲁师出中原第001章 千金买一笑 烽火戏诸侯第015章 齐公平宋卫 郑伯谋陈鲁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郑卫师向鲁第035章 楚莫熬伐绞 郑公突侵宋第019章 庄伯新盟鲁 华父始乱宋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58章 晋乱弑族亲 鲁水祀天地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21章 宋谦和四方 鲁怒逆九周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12章 郑燕战制邑 宋兵围长葛第058章 晋乱弑族亲 鲁水祀天地第040章 齐公战诸侯 纪女护君国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