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

公元前708年,春秋乱世洪朝之中,泛起一股清流,齐公姜禄甫四方倡导其“尊王攘夷”之说。

此举旁人观之,看似大公无私,而只天下大势这,必知其实质是为伪善存奸。

方今天下,诸侯皆存争霸之心,齐公姜禄甫亦为俗世一员,当然亦不例外。

只因齐室乃是大周东境屏障,为浪夷海盗所牵制,其兵力大半部署于沿海关隘,若想称霸于诸侯,武力征讨难以成事,由是高举“尊王攘夷”旗号,行文霸之策。

齐室亦于此时起,活跃于历史舞台,至后五百余年,从未缺席。

然事与愿违,齐公姜禄甫“尊王攘夷”之说,附言者仅有西北秦室一家。

何独秦室相附耶?止因秦室境遇与齐大体相同,秦军长年驻守西垂,激战西戎与关外,无瑕顾及中原之事,遂与中原诸侯往来愈来愈少,又因久战成性,秦人尽皆顽勇好战,中原诸侯谓之为虎狼之师,更不屑于与其往来建交,时日一久,便与中原诸侯断了邦交。

如今便连弱邻芮室亦敢对其嗤之以鼻,常以各种不公缘由侵入秦境欺压秦民。

秦公赢宁为此烦恼不已,意欲出兵伐之予以惩戒。

然近日来,西戎大军于集结于豕原,蠢蠢欲动,大有南下中原之意,秦军精锐尽被调往边关,再除却各邑驻城守军,可用兵力不过三千余人,以此伐芮不过徒自求败耳。

正值此无计可施之时,驷车庶长赢绁表奏上言道:“芮室欺我,誓必伐之,然我当前大敌乃是西戎,若我抽调陈城关守军伐芮,戎军定然趁虚东进,则将损我秦室百年基业,此举断不可求也!”

闻言,秦公赢宁恼道:“卿之所言,孤心尽知也!若不然,何能容芮逆存世至今耶?”说罢,掌击军案而唾之。

驷车庶长赢绁近身君前,续言道:“若无他法,可行缓兵之策,我可许芮以惠,漫其军心,而后遣使东入中原寻援,待我敌退西戎兵锋回转,与之中原盟邦,对其南北夹击,其时芮室必亡也!”

秦公赢宁闻言侧首思之一阵,而后言道:“策乃良策,只是中原诸侯与我尽已断交,何人愿助孤耶?”

驷车庶长赢绁续言道:“闻言东之齐室,近来号召天下尊王攘夷,君上可檄文昭告天下,秦室愿承其意,从齐公之言共行尊王攘夷大略,当此檄文传遍天下之时,闻知此迅最喜者,当是洛邑周王,我于此时遣使而至,许之以利,其必助我也!”

待其说罢,秦公秦宁转过身来,双手抚其肩,谓之言道:“此策甚善,便依汝良言而行!但有一件,秦室上下,能征善战者,多如牛毛,唯缺善辩能言者,秦室公族之中,独汝还算言辞犀利,使周重任,非卿莫属也!”

驷车庶长赢绁肃颜回应道:“为秦所谋,臣必尽心竭力,此入中原,事若不成,臣当客死洛邑!”

说罢,领命而退。

秦公亦转身座于书案前,展卷起刀著写附言“尊王攘夷”檄文。

次日,数十骑快马驰出秦都西垂,携裹秦公赢宁所著檄文,奔往四方诸侯传讯。

未过一个月,天下诸侯皆知秦附齐矣。

而后,秦公秦宁又依驷车庶长所谋缓兵之策,征收公族封邑余粮约五百余石,加之金银器物约十箱,全部许予芮室,自此之后,芮室敌秦之意大幅削减,亦未再出兵袭扰秦境。

另一边,驷车庶长赢绁奉命使周业已上路。历经七日奔波跋涉,秦使一行抵达洛邑。

驷车庶长赢绁下令驿管暂歇,本欲来日前往王畿觐见周王,不料周王姬林先行遣人前来相请,邀其共赴晚宴。

闻诏,驷车庶长赢绁心中暗自纳闷,秦使一行低调上路,行抵洛阳亦未着人通报,周王何以知之?

虽不知其意几何,然天子下诏相请,亦不能不往,驷车庶长赢绁遂回告来人,言日定会准时赴约。

驿管事务处置停当后,驷车庶长赢绁唤过随行千夫长,嘱咐其加强护卫,看顾好粮草辎重,继而登车前王畿。

来到宫门前,周王姬林已着人在此等候,其人头前带路,引领驷车庶长赢绁一路来至周王姬林书房跟前。

驷车庶长赢绁推开房门,缓步进至房中,只见周王姬林背对房门,谓其言日:“秦使入周,可是为归还我岐、丰之地耶?”

其言之冷,令人毛发倒竖不寒而栗,驷车庶长赢绁闻之不敢怠慢,谨慎上言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秦地即周地也!只是岐丰之地,至今仍有狄戎流窜,未能彻底清剿,因是吾君秦公赢宁,时常谓对我等,自责道有负先王封侯之意!”

闻其说言,周王姬林放声大笑,转过身来近至驷车庶长赢绁身亲,抚其肩谦言道:“秦使宽心,寡人与尔说笑耳!”说罢,请其落座。

两人行至茶案两侧,君上臣下,依礼坐定,周王姬林正色续言道:“九州之内,论臣为忠者,唯秦与齐耳,寡人视之为肱骨也!如无两家为我大周镇守边疆,寡人岂能高枕无忧哉?”

闻得此言,驷车庶长赢绁是以知其方才乃探言耳,由是容颜稍展,上言道:“吾等恪守臣道,竟得王上谬赞,臣等受之有愧,若是天下之人,皆如王上这般所想,亦不负我等沥血守土之心矣!”

周王姬林闻其话语,透出一股悲凉之意,知是有人与秦为难,遂问道:“可是秦公遇有难事耶?不妨言于寡人,周室或可助其一臂之力!”

见言,驷车庶长赢绁遂以实情相告,接其话语,直言不讳表道:“有人言我秦人好战,谓之为虎狼,不愿与我结交,如此这般还则罢了,更有甚者,趁我与狄戎恶战关外之际,竟出兵侵袭我之后方,为保秦民周全,我军只得退回关内,如此一来,戎患便难根除,周室天下难安,秦室有负先王所托也!”

闻其所言,周王姬林怒道:“有负先王者,非秦也,乃袭秦者!”

驷车庶长赢绁施礼致谢,周王姬林续言道:“何人掣肘于秦耶?秦使但可告知寡人!”

见问,驷车庶长赢绁回言道:“仇秦者,比比皆是,不可数也,然以秦鄙芮室最甚,举兵伐我者,便是此家也!”

周王姬林正色道:“忠者赏,佞者罚,亦乃寡人之本份,寡人即刻颁布天子诏,号令诸侯攘外安民,背道而驰者,即着天下共讨之!”

得其此言,驷车庶长赢绁暗自欣喜,拱手再次礼谢,接其言道:“若此,秦则无后顾之忧矣,便可专心谋伐狄戎,誓保周室安宁!”

闻其此说,周王姬林焕发笑颜,谓其言道:“寡人中兴周室,还需仰仗秦室之功,望秦为我紧守西北门关,勿使狄戎进犯中原,寡人亦无后顾之优矣,便可潜心治理中原,中兴周室!”

驷车庶长赢绁言道:“即得王命,老秦志士泣血誓言,但得一息徜徉,定叫戎匪不得踏入关内一步!”

得其誓言,周王姬林甚是欣喜,欲待留其共进晚宴,而驷车庶长赢绁则借言车马劳顿,以使团亦未安置妥当为由,婉拒周王之请,与之告辞退还驿馆。

次日,驷车庶长赢绁携之钱箱粮车,入朝礼觐见天子。

朝会之上,驷车庶长将其整理成薄,敬献周王姬林,祈天子庇护。

自迁都洛邑后,几无诸侯再向周室献供,今见秦室献礼,周王姬林百感交集,谓其忠贞当朝表彰,欣喜万分纳其献礼,随后有应其所请,颁下勤王天子诏,日:

“承天所授,天子诏日,夫文王秉德理政,凤鸣岐山,周室始兴,至幽王戏举烽火,戎毁镐京,周室遂败!

避戎患,平王以秦固守岐丰,东迁王畿!

Wшw ▲Tтkā n ▲C O

至吾领国,困守洛邑一隅,诸侯莫视,番邦恃强凌弱,屡犯周境!

九州战火从生,百姓颠沛流离,吾欲救民于水火,竟无能为,心甚痛哉!

矢志再兴周室,不求功达文武,但求九州无战,吾余愿足矣!

然百尺蚁穴,非居一蚁之功,万里河堤,非以一人之力,还观兴周,亦非吾独自可为也!

吾尝自梦醒,达旦难眠,遂秉烛成书,诏请诸侯与吾戮力同心,共赴兴周大业!

吾亦深知周室颓败,诸侯异志不附,各为其营,割据争霸!

吾所欣慰者,得齐、秦也!齐举“尊王攘夷”义旗,内安诸侯德行九州,外抗蛮夷威震东海!秦附“崇周御戎”诏令,无战诸侯倾力御戎,建城集民以安西鄙!

寄望诸侯效行齐、秦,遍施德政歇战养民,富邦强军共御外敌!

诸如宵小之辈,再行于后作梗,乱我天下者,诸侯共讨之!”

侍丛宣毕诏书,驷车庶长赢绁跪拜接诏。

入周使命达成,驷车庶长赢绁亦不敢于周久留,遂向天子辞行,奉诏返秦。

数日之后,周王姬林之勤王天子诏檄传天下,诸侯争战之心稍有收敛。

然周王姬林未能看透天下大势,受之齐公“尊王攘夷”蛊惑,加之秦室行周纳贡,浅尝天子之尊,自于心中立誓,定要中兴周室。

待秦使离周之后,周王姬林便命人于书房堂中,上挂周室疆域羊皮图,自此整日寄居书房,闭门不出,紧盯此图潜心钻研。

半月之后,周王王姬林行出书房,批头散发不待沐浴更衣,随即差人持天子令箭,前往卫、陈、蔡诏请三邦君主,前来王畿会商。

旬日过后,卫公姬晋并陈公陈鲍、蔡候姬封人,奉诏入周,齐聚周王姬林书房。

三人相见,面面相觑,实不知天子诏见,是为何事。

三人正值得茫然之时,周王姬林于屏风后转出,行而言道:“诸君业已打过照面,皆是旧识,寡人便不再赘言矣,今诏汝等前来,是为商议如何处置郑室之累!”

闻言,三人满腹疑虑,不知周王姬林所言郑室之累是为何意。

周王姬林偷眼望之三人,瞧出端倪,遂续言道:“郑室始于桓公,至今不过三代,已是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芣、騩而食溱、洧。眼下更是倚泰山而窥天下,其称霸野心已是昭然若揭,若不加以扼制,待其霸业已成,汝等尽皆沦为其属臣,敢问诸君何颜以对先人耶?”

闻及此言,众人才知郑室之累所为何意。

中原诸侯之中,本是卫、宋并驾齐驱,如今宋室因内乱所致,短期内难以恢复元气,仅余卫室一枝独大,其争霸之路平坦不少,卫公姬晋欢喜之余,见之郑室日益强盛,亦为此忧心忡忡。

而陈、蔡者,见风使舵之人也,中原诸侯大部属意反郑,陈、蔡必定不会舍弃大众,而就郑室孤军,由是追从宋、卫多次伐郑。

今见天子有领头制郑之意,三人面露喜色,卫公姬晋接其言道:“王上所言极是,昔日卫、宋联手,还能制其一时,如今宋室歇战养息,郑室是日益骄横,取许地,祈泰川,长此以往,吾等终将伦为其属臣矣!”

陈公陈鲍则直言问道:“不知王上欲以何法制郑?”

蔡候姬封人则一言不发,拱手侍立一侧。

周王姬林见之陈公有问问,遂起身行至周室疆域图前,回言道:“制霸者,武服诸侯也,抑霸者,亦需以武制武,寡人闭关半月,研判天下之势,略有所得,诸君且看。”

说罢,抬手指图,续言道:“天下诸侯,大致可分三类,一为求霸者,诸如郑、齐、晋、楚者,此类诸侯邦富民盛,实力榜列前茅,趁我周室衰败之际,大肆向外扩张,欲求无惧于天下,进而引领诸侯;二为抑霸者,诸侯如卫、纪、陈、蔡者,此类实力稍弱,乱世当道,莫不屈尊强贵,以保社稷,若不然,则为强贵所灭,宗庙尽毁;三为中立者,如鲁、宋、秦、燕者,此类各有原因,暂无争霸之心,然其实力不惧诸侯挑衅,自保足矣!”

说罢,回至案前饮得一口凉茶,行而续言道:“眼下,郑室疆域纵横千里,民富军强,梗阻于我等中间,若将我等分隔开来逐个击破,试问我等谁可独挡郑军?”

闻及此言,卫、陈、蔡三公,面面相觑,尽皆摇头不止。

见之此状,周王姬林笑颜续言道:“诸君亦不必过于为此忧心,一人之力不足以敌郑,然众人合力则未可知也!

郑室地处中原腹地,虽可四面发展,亦可说是四面掣肘,只需我等合力击之,郑室必败!”

得之此言,卫公姬晋大喜,率先拱手拜道:“若要伐郑,卫军甘当先锋!”

说罢,转头望向陈、蔡。

陈公会意,亦拱手拜日:“愿盟!”

蔡侯姬封人则问道:“伐郑非同小可,敢问王上如何谋划耶?”

周王姬林见之三人,意愿联军伐郑,心中大是欣慰,见蔡侯有问,由是回道:“郑室之良臣猛将,可信手拈来,军强粮富士气高昂,加之郑伯,又乃百世难遇之明君,与之相争着实不易。然我联军亦有数万人马,四家之粮亦可堆积如山,其胜负之数各占一半。再者,联军占尽先机,辅以良策妙计,伐郑当是剩券在握也!”

闻这番话语,卫、陈、蔡三公,频频点头称是。

周王姬林则趁热打铁,再次走向周室疆域图前,指图言日:“寡人拟做如下部署,诸君试听之,卫室居郑东北,权为左军,南下取郑共城、延津;陈、蔡居郑东南,权为右军,北上取郑颖城、鄢陵;寡人自领中军破虎牢,东进取京城,继而长驱直入,三军合而为一,兵围新郑!其时,郑室败局已定,任他郑伯有经天纬地之才,亦无力回天矣!”

闻之此言,三人心下大定,卫室觊觎共城已久,今见可托联军之威取得共城,何乐不为?由是当先回道:“王上此策甚善,卫军愿为先锋,率先发难,攻取共城!”

蔡候与之同愿,遂附议取颖城。

唯陈公陈鲍心有不定,问道:“依王上之言,以四敌一,自是胜券在握,传言郑室与齐、鲁交好,若其参战助郑,胜负之数,天可怜见矣!”

闻其所言,卫工姬晋故作镇静,身行立于原地不动,蔡候姬封人则自顾点头称是,言语间透出退盟之意。

见之此状,周王姬林冷颜笑道:“诸君所虑甚是,齐、鲁与郑交好亦为之实情,然寡人所知,鲁公姬允仅继位三年之久,加之伐杞一战,灰头土脸无功而返,以致军心不稳,民心不附,由是寡人断定,三五年内,鲁公姬允志不在外,必是潜心治内!为稳妥起见,寡人另派太宰渠伯纠,使鲁利诱劝请鲁公姬允,勿涉郑室之事!”

众人闻得此言方才定心。而后蔡候又续问道:“齐室又当如何处置耶?联军伐郑,即便鲁室如王上所言,不涉战事,然若齐室举兵南下助之,我等亦难有胜算也!”

未等众人回过神来,周王姬林紧接话音言道:“齐公高喊尊王攘夷,寡人亦已诏告天下赞其忠诚,并寄言天下,当效齐公姜禄甫,有违其意叛周者,天下共讨之!若其举兵助郑,则是与我王师相抗,是为叛周!己所倡言,己先破立,其时,四海之内,再无诸侯,敢认是其盟邦,寡人则只需一纸诏令,即可兼领天下诸侯伐齐!此间种种,想必齐公了然于心,是以诸君大可放心,寡人料定,齐室亦将不会出兵南下助郑!”

三人心结皆已解开,遂拱手而拜,齐声言道:“愿遵王命,悉凭差遣!”

闻之此言,周王姬林亦是心中大定,喜而言道:“兴周大业,还当仰仗诸君之力,诸君亦将青史留命,万世传颂!”

三人再拜,谢过周王。

而后四人又聚拢商议,伐郑作战细节,并约期来年举兵,至夜方散。

次日,卫、陈、蔡三公辞别周王,各自摆架还都。再说太宰渠伯纠奉王命使鲁,此刻也已抵达鲁都曲阜。

欲往谒见鲁公,以达上意,然被告知鲁公此时正在郎地狩猎,归期未定。

太宰渠伯纠迫于无奈,于曲阜苦等七日,仍未见有鲁公音迅传回,太宰渠伯纠实无他法之下,是以决定驱车前往郎城谒见鲁公。

又是数日奔波,太宰渠伯纠等人临抵郎城,行于官道上观之,只见漫野寂静,全无车马穿插过野,狩猎之时热烈场景。

太宰渠伯纠正自心中范疑,不觉车马已行至城门前,未待上前喊话,只见城门缓缓开启,城门守将行至车前,言道:“君上料到太宰不日即至,着末将在此等候,今已迎得尊驾,且请随末将前往觐见!”说罢,轻拍跨下座骑,于前头领路。

见之此景,太宰渠伯纠心中疑惑更甚,引车移驾郎城一事,并未与人提及,鲁公如何知晓其行程?太宰渠伯纠无暇细想,既已到得郎城,且待见到鲁公再做打算,遂令随从紧跟城门守将。

半柱香后,城门守将领其来到鲁公行宫门前,谓其言道:“君命在先,言道太宰若至,可直行入内,不必禀报!”说罢,对其供手一礼,随即退去。

太宰渠伯纠愣立门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总觉得似乎暗处有人盯着,令其浑身不自在。

然若就此退却,入鲁使命未能达成,即是有负王命,亦难逃渎职之罪。

思之再三,太宰渠伯纠抬起双手平推开去,闻得吱扭一声,房门为之半开,只见其内尘烟弥漫,鲁公姬允披头散发背对房门,负手立于书案前方。

闻之声响,鲁公姬允问道:“门外可是周使太宰?”

太宰渠伯纠不敢怠慢,拱手回道:“正是外臣,奉诏使鲁,曲阜苦等七日,未能与君谋面,闻公郎城狩猎,遂至此处求见,望恕唐突之罪!”说罢,躬身下拜。

鲁公姬允转过身来,单出右手,虚请一回,谓其言道:“太宰使鲁,孤本当出城相迎,确教太宰独自入内,已是失礼在先,何敢以此加罪他人耶?”

闻言,太宰渠伯纠供手礼谢,起身入内,行至客位落座。

待其座定,鲁公姬允缓步渡向门前,举目望向门外,谓其言道:“孤自即位以来,无一日可得安睡,每行一步,皆是如屡薄冰,羽父在世之日,有其为孤稳住朝堂众臣,孤还可暂寄庙堂,如今羽父弃世而去,百姓对孤即任大位颇有争议,先君旧臣亦是蠢蠢欲动,意欲弑君夺位,为其所迫,孤只得以狩猎之名,寄居郎城,纵观古今君王,似孤者,当只孤一人耳!”

闻及此言,太宰渠伯纠心中疑惑尽皆释然,继而又想到入鲁使命,见之鲁公此等状态,对其达成使命颇有益助,不由得心中暗喜,遂缓慢起身,拱手言道:“古来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鲁公本非储君,并有弑君夺位之嫌,今高居庙堂,百官定难心服,军民不附,亦属意料之中!”

待其言罢,鲁公姬允一声叹息,默然无声。太宰渠伯纠续言道:“然古往今来,弑君夺位者,不在少数,亦有贤君明主,鲁公可愿成其一员否?”

鲁公姬允为其一语惊醒,随即猛然转身,拱手请言道:“太宰如是说法,定是胸藏良策,可助孤解当下之难,恳请太宰不吝赐教!”

太宰渠伯纠回道:“古之贤君,不论是天命所受,亦或是篡逆谋位,皆为先正其名,而后求进,施展文治武功!”

鲁公姬允紧接话语,问道:“何谓正名?”

太宰渠伯纠回道:“鲁公继位至今亦有三载,越盟郑、武伐杞、姻连齐,所行政事无不是为社稷所虑,臣民为何不记君之功,而记君之过耶?只因未行正名之道,臣民只知公乃弑君之徒耳,不知公乃心系社稷之明君也!”

待其说罢,鲁公姬允心中豁然开朗,行近太太宰渠伯纠身前,言道:“孤得幸遇太宰,犹如久病遇良医也,万望卿策为孤解难!”说罢,拱手相请。

太宰渠伯纠弯腰回礼,接其言道:“正名之道,亦非难事,谓君八字,公当谨记,惩奸除恶,敬天求封!”

见说,鲁公姬允又再问道:“卿之八字,孤当刻骨铭心,然其内涵,孤不甚理解,还望太宰拆字解句,明示与孤!”

太宰渠伯纠沉思片刻,谓之言道:“臣之所言,或将触犯君上,但请君先恕无罪,臣方才敢言!”

鲁公姬允急切求谋,闻之回道:“太宰但说无妨,恕汝无罪!”

太宰渠伯纠闻言心定,遂款款道来:“所谓惩奸除恶,即为惩处忤逆朝堂之奸臣,剪除弑君犯上之恶臣,忤逆朝堂者,勿需臣言,君上心中自有定论,只需以雷霆手段肃清则可,单说这弑君犯上者,其意乃指刺杀隐公者,务必擒拿正法以平民愤,据闻当年行刺隐公乃羽父所谋,君上当降罪与斯,流放其三族,还万民之公道!”

闻其所言,鲁公姬允愣立当场良久,而后回言道:“余皆不说,唯独羽父,于孤有再生之恩,若非羽父当年所谋,孤岂能有命,活至今日,如汝所言,今需流放其三族,孤何忍为之耶?”

太宰渠伯纠拱手回言道:“自古薄情最是帝王家,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悉凭君上决断!”

鲁公姬允犹豫一阵,而后问道:“此事非同小可,孤当三思慎行,且请太宰为孤解之何谓敬天求封?”

太宰渠道伯纠续回道:“所谓敬天求封,即为职忠王室,敬事天子,求请敕封诏书,用以正名,周室建国以来,诸侯君位更替,皆需天子敕封,方得天下公认,如公行得此步,则公之君位,即为得天所受,臣民亦就再无异言矣!”

闻得此言,鲁公姬允大喜,言道:“太宰此说,乃孤数月所得,唯一良言也!然,敬天求封如何可得?还请太宰明示!”

太宰渠伯纠回道:“臣此次使鲁,即为此事也,王上授命与臣入鲁,劝说君上近王畿,远嚣逆,如鲁公亦有此意,臣则省去一番口舌说教,待臣返至王畿,即向王上奏明,请下敕封诏书!”

闻言,鲁公姬允喜上眉梢,言道:“如此有劳太宰矣!待孤稳坐君位之后,必当携礼亲至府邸拜谢!”

闻言,太宰渠伯纠连连摆手,回言道:“此皆鲁公明识之举,并非臣之功也,何敢当公如此大礼耶?”说罢,二人相视而笑。

末了,太宰渠伯纠续言道:“临行时,王上另有嘱托,有一微末之事,还请鲁公相助!”

见说,鲁公姬允亦大方回言道:“王命所示,莫说一件,即是万件,鲁室亦当尊言而行,太宰直言即可!”

太宰渠伯纠拱手致谢,言道:“只是近年来,郑室大肆扩张,封候不过三代,即成中原列强之首,更有郑伯恃强凌弱,朝堂之上蔑视天子,大有称霸天下之势,为免公道丧之人心,王上欲合卫、陈、蔡等,联军伐郑,命臣入鲁知会一声,若有可能,当请鲁公袖手旁观!”

闻言,鲁公思之一阵,心下权衡利弊后,回言道:“郑室欺王,王要伐之,天之公也,孤何敢与天相争耶?”

得其所言,太宰渠伯纠再拜致谢。

鲁公姬允见之,上前将其扶起,加之心结已解,心中甚是欢喜,遂邀其共进晚宴,二人把酒言欢,一醉方休。

鲁公姬允日日向其请教治国良策,太宰渠伯纠亦将己之所知倾囊相授。

如此连宴数日后,太宰渠伯纠告言需返洛复命,鲁公姬允亦不便强留,遂亲引卫队送其出城,二人共辇,一路缓行。

辞别之时,太渠纠再次提醒鲁公,望其谨记八字谏言。

鲁公拱手拜谢,言日矢志不忘也!

送走周使,鲁公姬允亦于次日下令班师回朝。

还都曲阜后,鲁公姬允依太宰之言而行,以雷霆手段肃清朝堂逆臣,但闻忤逆之言,或见僭越之举,即行抓捕关押。

三日内,接连抓捕关押达三百余人,连坐流放则近千人之多。

一时间,鲁室臣民人心惶惶,再无人敢对鲁公姬允之君位有所质疑。

又过得半月,得太宰渠伯纠返朝表奏其功,周王姬林颁下诏书,敕封姬允继承鲁君,为其正名。

然臣民对之隐公遇刺,仍旧耿耿于心,时至今日,行刺凶徒仍未捉拿正法,对之鲁公不满之情,溢于言表。见之此状,鲁公姬允忆及太宰渠伯纠之八子谏言,遂心下一横,发布降罪檄文,表告羽父行刺之罪,流放其三族。

此事过后,百姓悦服,军心大震。

由此,鲁公姬允亦得以稳居庙堂,从此再无后顾之忧。

鲁公姬允若可借此契机,伺机扩张,进而图霸天下,定成就一番伟业!

然流放羽父三族后,鲁公姬允性情亦随之大变,对之任何人,皆存怀疑之心,忠奸不辩几至半疯之境,以致错失称霸天下之良机。

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48章 御说违齐志 姬突逆郑君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03章 襄公战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40章 齐公战诸侯 纪女护君国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51章 宋矾游齐卫 郑詹说楚戎第030章 郑室伐盟向 曲沃囚晋侯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谋御蛮戎第050章 鄄地齐语楚 倪邑郑争宋第021章 宋谦和四方 鲁怒逆九周第011章 卫石腊灭亲 晋庄伯逆君第039章 乱点鸳鸯谱 难续乱世情第051章 宋矾游齐卫 郑詹说楚戎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42章 文姜三劝兄 无知祸弑父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17章 宋军御三师 郑师战九州第039章 乱点鸳鸯谱 难续乱世情第010章 州吁弑君完 四国两伐郑第044章 乾时落败名 长勺复威望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谋御蛮戎第052章 齐幽盟天下 王飨宥诸侯第039章 乱点鸳鸯谱 难续乱世情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41章 楚军战汉淮 齐师侵卫境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11章 卫石腊灭亲 晋庄伯逆君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19章 庄伯新盟鲁 华父始乱宋第051章 宋矾游齐卫 郑詹说楚戎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12章 郑燕战制邑 宋兵围长葛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48章 御说违齐志 姬突逆郑君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22章 曲翼续冤仇 齐鲁结姻亲第021章 宋谦和四方 鲁怒逆九周第006章 盟宋鲁交戎 讨滑郑伐卫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12章 郑燕战制邑 宋兵围长葛第022章 曲翼续冤仇 齐鲁结姻亲第021章 宋谦和四方 鲁怒逆九周第018章 郑子都陷忠 鲁羽父弑君第027章 繻葛起争端 郑伯衅王权第040章 齐公战诸侯 纪女护君国第008章 鲁莒释前嫌 郑卫复兴兵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27章 繻葛起争端 郑伯衅王权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34章 恶曹郑制霸 蒲骚楚称雄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03章 襄公战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06章 盟宋鲁交戎 讨滑郑伐卫第037章 宋庄公雪耻 诸侯三伐郑第024章 攘外征匪戎 安内战逆芮第034章 恶曹郑制霸 蒲骚楚称雄第044章 乾时落败名 长勺复威望第059章 西出征有戎 东进伐赢徐第037章 宋庄公雪耻 诸侯三伐郑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58章 晋乱弑族亲 鲁水祀天地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50章 鄄地齐语楚 倪邑郑争宋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17章 宋军御三师 郑师战九州第041章 楚军战汉淮 齐师侵卫境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01章 千金买一笑 烽火戏诸侯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07章 东海起波澜 中原兴刀兵第013章 以利连齐鲁 凭威服陈蔡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09章 周郑互交质 宋卫陷内患第010章 州吁弑君完 四国两伐郑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谋御蛮戎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41章 楚军战汉淮 齐师侵卫境第037章 宋庄公雪耻 诸侯三伐郑第034章 恶曹郑制霸 蒲骚楚称雄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22章 曲翼续冤仇 齐鲁结姻亲
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48章 御说违齐志 姬突逆郑君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03章 襄公战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40章 齐公战诸侯 纪女护君国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51章 宋矾游齐卫 郑詹说楚戎第030章 郑室伐盟向 曲沃囚晋侯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谋御蛮戎第050章 鄄地齐语楚 倪邑郑争宋第021章 宋谦和四方 鲁怒逆九周第011章 卫石腊灭亲 晋庄伯逆君第039章 乱点鸳鸯谱 难续乱世情第051章 宋矾游齐卫 郑詹说楚戎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42章 文姜三劝兄 无知祸弑父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17章 宋军御三师 郑师战九州第039章 乱点鸳鸯谱 难续乱世情第010章 州吁弑君完 四国两伐郑第044章 乾时落败名 长勺复威望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谋御蛮戎第052章 齐幽盟天下 王飨宥诸侯第039章 乱点鸳鸯谱 难续乱世情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41章 楚军战汉淮 齐师侵卫境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11章 卫石腊灭亲 晋庄伯逆君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19章 庄伯新盟鲁 华父始乱宋第051章 宋矾游齐卫 郑詹说楚戎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12章 郑燕战制邑 宋兵围长葛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48章 御说违齐志 姬突逆郑君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22章 曲翼续冤仇 齐鲁结姻亲第021章 宋谦和四方 鲁怒逆九周第006章 盟宋鲁交戎 讨滑郑伐卫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12章 郑燕战制邑 宋兵围长葛第022章 曲翼续冤仇 齐鲁结姻亲第021章 宋谦和四方 鲁怒逆九周第018章 郑子都陷忠 鲁羽父弑君第027章 繻葛起争端 郑伯衅王权第040章 齐公战诸侯 纪女护君国第008章 鲁莒释前嫌 郑卫复兴兵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27章 繻葛起争端 郑伯衅王权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34章 恶曹郑制霸 蒲骚楚称雄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03章 襄公战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06章 盟宋鲁交戎 讨滑郑伐卫第037章 宋庄公雪耻 诸侯三伐郑第024章 攘外征匪戎 安内战逆芮第034章 恶曹郑制霸 蒲骚楚称雄第044章 乾时落败名 长勺复威望第059章 西出征有戎 东进伐赢徐第037章 宋庄公雪耻 诸侯三伐郑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58章 晋乱弑族亲 鲁水祀天地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50章 鄄地齐语楚 倪邑郑争宋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17章 宋军御三师 郑师战九州第041章 楚军战汉淮 齐师侵卫境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01章 千金买一笑 烽火戏诸侯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07章 东海起波澜 中原兴刀兵第013章 以利连齐鲁 凭威服陈蔡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09章 周郑互交质 宋卫陷内患第010章 州吁弑君完 四国两伐郑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谋御蛮戎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41章 楚军战汉淮 齐师侵卫境第037章 宋庄公雪耻 诸侯三伐郑第034章 恶曹郑制霸 蒲骚楚称雄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02章 四国退犬戎 武公灭郐虢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22章 曲翼续冤仇 齐鲁结姻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