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

书接上文,太子御寇作乱陈室,陈厉公陈跃两子出逃境外,少卿陈完于齐找到归宿,瑞孙颖则还不知道何去何从,寄居懿家亦非长久之计,念到齐鲁恒强并立于世,兄今任职于齐,己或可行鲁求仕,继后利兄之便盟合齐鲁,再借齐鲁之势扫平天下,一偿胸中抱负。

想定即行,辞别兄长陈完,谢过懿氏收留之恩,瑞孙颖遂驾车南下,行往鲁地而去。

受鲁公季弟姬友引荐,得之鲁公姬同召见于宗祖庙堂,见过礼毕,鲁公姬同直言问日:“卿自北来,出自陈室,此入鲁地,为陈使乎?为齐使乎?”

瑞孙颖躬身拜道:“余今入鲁,只为己来,不为陈,亦不为齐!”

鲁公姬同续问道:“入鲁何为?”

瑞孙颖接言回道:“窘迫无居,别无所求,乃为名利而来,冀得于鲁为仕!”

鲁公姬同随言讥道:“汝予鲁室何功,敢与寡人索名逐利?任仕于鲁,当具真才实学,汝又有何能?”

瑞孙颖轻言道:“策言见才,济鲁之强,不知可为功否?”

鲁公姬同礼言道:“寡人见教!”

瑞孙颖献言道:“鲁室与齐争锋多年,未见败,亦未见功,如此为何还要坚持与齐战耶?余意与齐言和更见益处!”

不待话音落地,上卿姬庆冷笑道:“齐鲁数十年积怨,仇深似海,凭汝口唇一张,便可消解乎?”

闻言,瑞孙颖抱拳环敬众臣,诚言道:“还望诸君以大局为重,更见当今天下大势,狄戎作乱北方,荆楚为祸南疆,中原诸侯分崩离析,敌寇入境而无人防御,天下必既失,其时还见齐鲁乎?”

待其述毕,上卿姬庆出而欲驳,鲁公姬同伸手拦阻道:“汝之所言,与我母后文姜所说如出一辙,其言郑衰陈乱,后方将乱,鲁当籍免前后接战,而与齐和?既如此,寡人愿为天下计,籍与齐人言和,汝若有能成盟齐鲁,寡人便记汝卿职!”

瑞孙颖躬身谢道:“鲁君英名,余将倾力为之!”言讫,告辞而退。

夏五月,瑞孙颖以鲁使之名还入齐地,因知齐公姜小白深恶鲁人,劝说及难,遂先前往拜见上卿高溪,其人深明大义,且掌齐室军政,若可说其赞持己见,及见齐君请盟,则易耳!

不多时,行至上卿府,入而拜见,瑞孙颖敬日:“遇难离陈,入齐而生,余谓齐恩,铭记肺腑!”

上卿高傒肃言道:“如此,何替鲁人做说客耶?”

瑞孙颖回日:“上卿误我矣!虽为鲁使,实为齐也!”

上卿高傒随言道:“愿闻高论!”

瑞孙颖秉正回日:“ 齐鲁争锋数十载未分胜负,靡费军资不计其数,公职军政要务,掌世之强军,意愿无为一生耶?”

上卿高傒虚言道:“为齐开疆拓土,我之所愿,何谓无为耶?”

瑞孙颖淡笑道:“开疆拓土自是功德无量,然与鲁争战数十载,可取得一寸鲁地乎?”

上卿高傒无以言对,少顷问日:“吾当何为?”

瑞孙颖献言道:“与鲁争锋无功,不若与鲁盟和而建功,携领两邦大军,出可逐击番邦安邦定国,入可清逆除叛徒号令诸侯,上卿意下如何?”

上卿高傒叹日:“话虽如此,然伐交大略,需得君上诏命方可施行!”

瑞孙颖拱手敬道:“齐公那处我来劝说即可,亟望上卿为我引见!”

上卿高傒回礼言日:“此非难事,且随我来!”言讫,即引瑞孙颖外行。

出得府来,车架早已备好,一路无话,行抵齐宫。

入而觐见,表明来意,齐公姜小白孑然怒道:“鲁室不臣,誓不罢兵!”

瑞孙颖冒颜直谏道:“既如是,天下二分,齐何以独霸中原!”

齐公姜小白接言驳道:“齐势强盛,谁敢不服!”

瑞孙颖接言释道:“齐今虽强,诸侯无敢相欺,然鲁与齐争,划分天下大势,诸侯摇摆不定,未有诚心归附于齐,齐难见方伯之实也!”

齐公姜小白忿言道:“暨与鲁盟,便可座正方伯耶?”瑞孙颖摇首回日:“仍未可也!依臣之见,齐今未能真正问霸天下,乃在齐君未有实行尊王攘夷之制,诸侯惧齐之强,不敢逆齐之意,然未受齐恩,亟见齐室有难,诸侯亦不会倾心相助!”

齐公姜小白折言道:“汝今所言,倒与寡人管相所谏类同!既如是,汝与上卿还鲁陈言,如得鲁公姬同如齐纳币,我便应汝之言盟鲁,携领诸,共复中原盛世!”

闻君所言,上卿高傒并瑞孙颖承言受命,继而双双拱手礼辞,出得齐宫便计谋还鲁行程。

秋七月丙申,瑞孙颖及齐高傒行抵达鲁之防地,闻鲁公姬同亦在此处巡视,二人遂往行宫求见。

而见二人归来,鲁公姬同直言问日:“事可成矣!”

上卿高傒抢言道:“我君有言,应与鲁和,不无不可,然我南驻齐军粮饷,需鲁担负!”

鲁公姬同冷笑道:“齐侯使军南下几我,不但未予寡人道歉,还需寡人承担侵我齐军之军费,天下何来此般道理,岂不可笑乎?”

上卿高傒急而欲待决言,瑞孙颖拦而慰上道:“还望鲁公以大局为重,齐鲁休战和盟,乃大势所趋,且齐居鲁北,数番御戎南下侵犯中原,保得鲁室安宁,鉴此许纳粮草些许,禄赏其御戎之功,又有何不可!加之今秋风调雨顺,必得丰收,彼之兄弟宗室,余粮馈兄,善莫大焉!族亲民和,治世乃现,何愁中原不兴!”

也罢,为却天下大业计,寡人不与计较,济今秋粮货二成,届时寡人亲自押运至齐!

闻得此言,瑞、高二人躬身齐贺:“鲁公英明!”

暨瑞孙颖使齐事成,鲁公姬同随即如约授其卿大夫一职,君臣三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上卿高傒回齐复言,齐公姜小白大悦,经大夫瑞孙颖从中斡旋,齐鲁弃怨成盟妥矣!

冬,鲁公姬同如约履齐纳币。

公元前671年,春,正月癸丑,鲁母文姜卒,鲁公姬同闻讯自齐而还。

文姜者,少入鲁室,中道丧夫,代儿主政,稳固朝局,虽为女流,然恃事巾帼不让须眉,满腹治国谋略籍定乱世,代鲁行走四方伐交诸侯,济鲁临齐霸权之下无弱还强,其一生文治武功,谓鲁功德无量,鲁公姬同追谥其为鲁小君。

但有一点,却籍让鲁公姬同没有料到,即是小君文姜即便魂归九天,仍能撼起轩然大波,令之中原激流涌动。

自去岁,经大夫瑞孙颖从中撮合,齐鲁交好,鲁公姬同更是秉承小君文姜遗命,入齐纳币,一举改变天下格局,诸侯因是竟相示好于鲁,冀得齐鲁两强守护,更见外域番邦觊觎齐鲁联合来犯,亦着使者入鲁交好。

首入鲁地者,乃是周室使臣蔡叔,其奉周王姬阆之命,皆吊唁之名聘访鲁地,冀望鲁人崇周勤王。

祭奠毕逝者,客厅请茶,周使祭叔拱手敬日:“节哀顺变!”

鲁公姬同躬身礼言道:“谨谢牵挂!”

两相入座,周使祭叔继言道:“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公欲一闻否?”

鲁公姬同敬曰:“敢问何谓王之言?”

有顷,周使祭叔顾谓鲁公曰:“吾鉴先王德行,以王道语公!”

鲁公姬同应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

周使祭叔礼曰:“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鲁公姬同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

周使祭叔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酆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鲁公姬同曰:“敢问何谓七教?”

周使祭叔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怨,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鲁公姬同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周使祭叔曰:“君以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上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周制,三百步为里,千步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国,乃为福积资求焉,恤行者有亡。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宾。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乱。田猎罩弋,非以盈宫室也;征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惨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余。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言可覆,其迹可履。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验。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万民怀其惠。此之谓明王之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

鲁公姬同曰:“敢问何谓三至?”

周使祭叔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鲁公姬同曰:“敢问此义何谓?”

周使祭叔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

见诸已近入夜,鲁公姬同随之离席起身,躬身礼言道:“寡人谨受教,获益匪浅也!将进晚宴,及后续向先生请教也!”言讫,即领周使祭叔行下就餐。

两人对语一夜,至次日辰为止,周使祭叔应时请辞还朝,鲁公姬同依礼出城十里相送。

这是一出,至春末,齐人来请,邀公如齐观社。

大夫曹刿因之不喜齐人压鲁,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大夫瑞孙颖闻言进曰:“大夫之言差矣!礼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伥伥乎何所之?”

闻罢两卿所述,鲁公姬同谓众言日:“齐鲁成盟,益乎天下,寡人决意将行!”言讫,即告退朝。

次日,车架起行,鲁公姬同携众北出曲阜,赴会齐地而去。

行之齐地,鲁公姬同观于齐室宗祠,有欹器焉,问于齐公姜小白,曰:“此谓何器?”

齐公姜小白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鲁公姬同自顾言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

齐公姜小白遂顾谓近侍曰:“试注水焉!”

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

鲁公姬同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

齐公姜小白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

鲁公姬同回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众人观于东流之水。

齐公姜小白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鲁公姬同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闻其此说,齐公姜小白赞日文博。

适时,司行隰朋见于鲁公姬同。

鲁公姬同问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司行隰朋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鲁公姬同应曰:“可谓士矣!”

司行隰朋出,右相管夷吾入,鲁公姬同如是问之。

右相管夷吾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

鲁公姬同应曰:“可谓卿矣!”

右相管夷吾出,左相鲍叔牙又入,鲁公姬同亦复问之。

左相鲍叔牙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鲁公姬同应曰:“可谓君子矣!”

叙闻此论,众皆抚掌相庆。

如此欢游数日,齐鲁之情日渐近也,悦聚终有散日,旬月后,鲁公姬同自退,还归曲阜。

而见齐鲁之情渐热,北邻晋室亦复问强,谓见晋桓、庄之族偪,晋公姬诡诸患之,遂谋计于大夫士劼。

大夫士劼献言道:“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

晋公姬诡诸亦无他策可行,遂复言道:“尔试其事。”

大夫士劼受命而行,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

籍此,晋公姬诡诸适觉安矣,至夏,丹桓宫之楹,寄寓坦途从事。

晋人方才作罢,南疆荆楚又见行迹,楚王熊恽自去岁弑杀其兄楚堵敖夺得君位,布施恩德,一改前略,极力与诸侯修好结盟,并向周天子进贡以巩固王位,镇压夷越各族,大力开拓疆域,而见齐鲁弃怨言和,恐累及楚室,却灭敌意,安抚齐鲁,刻不容缓,时见楚令尹熊善业已使抵鲁都曲阜。

入而拜见,鲁公姬同问道:“闻楚王善用兵,敢问兵道如何?”

令尹熊善回道:“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昔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见君上业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鲁公姬同继又问道:“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令尹熊善躬身秉礼回道:“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鲁公姬同复问道:“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令尹熊善接言回道:“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鲁公姬同随之冷言道:“楚无道,寡人不悦,将讨之,若何?”

令尹熊善平和应道:“楚无罪也!圣君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君上意欲违此乎? ”

谓其此言,鲁公姬同不做置评,转而问道:“卿今至此,是战耶?是降耶?”

令尹熊善淡笑道:“非战亦非降,乃请盟也!你我虽分南北,终了同属周室封臣,一家之亲,和兴天下,还望君上应允!”

鲁公接言承诺道:“既如是,寡人应言,楚若勿得为祸中原,鲁即不会与楚为敌!”

闻言,令尹熊善躬身拜谢,礼辞而退,楚与中原即见一阵亲和。

秋初天凉,鲁公姬同礼葬小君文姜,齐襄公遗孤哀姜,为其义女持灵同行,生得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解语,比玉生香,真乃绝世佳人,古今国色,后从齐使还归齐室。

葬礼之上,鲁公姬同谓之哀姜有得一面之缘,见此一眼即爱之,乃欲娶之,遂邀齐公姜小白狩猎穀地。

巡猎半日,众人聚而小歇,齐公姜小白问鲁公姬同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鲁公姬同曰:“三军之要乃在其将,将持三法则三军壮!”

齐公姜小白曰:“敢问详细!”

鲁公姬同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齐公姜小白赞日:“善哉!”

稍停歇,鲁公姬同复问齐公姜小白日:“攻伐之道奈何?”

齐公姜小白笑日:“此非我长,谓我司马作答!”

司马王子城父曰:“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

鲁公姬同日:“兵法何则?”

司马王子城父曰:“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鲁公姬同日:“战法何则?”

司马王子城父曰:“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鲁公姬同日:“帅兵之要若何?”

司马王子城父曰:“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鲁公姬同转面齐公姜小白赞曰:“齐公账下尽英才也!”

齐公姜小白礼颜回日:“鲁公笑言!”

前行数步,鲁公姬同复谓齐公姜小白道:“寡人欲与齐公缔交姻亲之好,不知齐女哀姜许人否?”

闻言会意,当即应言道:“此事好说,聘礼到日,孤即操持!”

得其诺言,鲁公姬同拱手拜谢,继之众人皆又散开而去,各显神通猎杀野禽。

不知不觉,时至秋末,谓鲁势盛,萧叔赢芯携礼来朝,鲁公姬同依礼召见。

入而见礼毕,鲁公姬同问曰:“适见萧邑君亲民和,敢问人道孰为大?”

萧叔赢芯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寡人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

鲁公姬同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萧叔赢芯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

鲁公姬同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

萧叔赢芯对曰:“古之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冕而亲迎。亲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也。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鲁公姬同曰:“寡人愿有言也。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

萧叔赢芯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下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焉?”

鲁公姬同曰:“寡人实固,不固安得闻此言乎!寡人欲问,不能为辞,请少进。”

萧叔赢芯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则足以振之,国耻则足以兴之。故为政先乎礼,礼其政之本与!”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乎天下矣,昔太王之道也。如此,国家顺矣。”

鲁公姬同曰:“敢问何谓敬身?”

萧叔赢芯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行则民作则。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若是,则可谓能敬其身,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

鲁公姬同曰:“何谓成其亲?”

萧叔赢芯对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稍加停顿,萧叔赢芯续言曰:“爱政而不能爱人,则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不能乐天,则不能成身。”

鲁公姬同曰:“敢问何能成身?”

萧叔赢芯对曰:“夫其行己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物,合天道也。”

鲁公姬同曰:“君子何贵乎天道也?”

萧叔赢芯对曰:“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

鲁公姬同曰:“寡人且愚冥,幸烦子志之于心也。”

萧叔赢芯蹴然避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

鲁公姬同曰:“寡人既闻如此言也,无如后罪何?”

萧叔赢芯对曰:“君之及此言,是吾之福也。”

鲁公姬同请言日:“与君论婚,获益匪浅也!近有一事,有劳萧叔代行,不知可否?”

萧叔赢芯回日:“但请言来!”

鲁公姬同直言日:“寡人欲聘齐室,娶齐女哀姜,敢请萧叔为使,行此一遭!”

萧叔赢芯悦言日:“如此美事,寡人之幸也!”

鲁公姬同起身拜谢,萧叔赢芯自出,及次日,即携聘礼往齐去矣!

不数日,行抵齐都临淄,萧叔赢芯依礼觐见,齐公姜小白悦颜道:“萧叔僻临,寡人幸甚!”

萧叔赢芯敬言道“:乃受鲁公之托,使齐下聘,望君恩准!”

齐公姜小白即着侍臣纳聘,随言道:“好说,好说!寡人何以还礼耶?”

萧叔赢芯拜道:“人道所以有嫁娶何?以为情性之大,莫若男女。男女之交,人情之始,莫若夫妇。《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男女称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礼 保傅》记曰:“谨为子嫁娶,必择世有仁义者。”

齐公姜小白继言问道:“还复有耶?”

萧叔赢芯回日:“《礼》曰:“女子十五许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贽。纳徵曰玄纁,故不用雁。”贽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纳徵,玄纁、束帛、离皮,玄三法天,纁二法地也,阳奇阴偶,明阳道之大也。离皮者,两皮也,以为庭实。庭实,偶也。《礼–昏经》曰:“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雁。纳徵束帛、离皮。”

闻此,方知婚礼之繁复,齐公姜小白一时愣怔无言。

见其此壮,萧叔赢芯亦不复赘言,乃简言道:“婚乃大礼,繁复沉冗,寡人谨言,凡依礼行,方为敬也!”

齐公姜小白回过神来,应言道:“定当以厚礼行就!”

接下数日,行就聘礼仪式典,待至事毕,萧叔赢芯自去,不必详言,齐公姜小白随之自备出嫁礼仪。

好事将成,鲁公姬同喜出望外,遂亦着手操办迎亲事宜。

而至冬十有一月,西南曹室发来讣告,诏日曹伯姬射姑卒,因之曹邑地处中原腹地,是以与之四方诸侯交好,失之曹室即失四方诸侯之援,鲁公姬同不得已只暂停婚礼,前往曹地参与曹伯葬礼。

入而吊唁,曹伯之子姬夷接礼,礼毕迎得鲁公姬同一旁说话,日:“呜呼!狄戎虐极,罪杀不辜,诸侯各起争心,危及社稷,寡人忧民如何?”

鲁公姬同曰:“君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

姬夷忧日:“曹邑势弱,何堪与争?”

鲁公姬同慰日:“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君勿忧虑过甚也!”

姬夷急日:“然则危机近在眼前,不可先动,不能妄动,或就束手就擒耶!”

鲁公姬同回日“君莫慌也!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

姬夷遂依其意,如礼嗣位,安心享国,谨盼化险为夷。

而见戎狄又生侵周之心,亟需诸侯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共御外敌,想道齐乃当世霸主,先与齐盟,得其振臂一呼,则胜己四方奔走多矣!

出曹境,鲁公姬同遂往齐地去矣!

十有二月甲寅,鲁公姬同得会齐公姜小白于扈,表明来意,齐公姜小白当即应下所请,于扈行典结盟。

二人携手同登祭坛,誓日:“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善敹乃甲胄,敿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擭,敜乃穽,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甲戌,我惟筑,无敢不供;汝则有无馀刑,非杀。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

誓毕,礼成,齐鲁济成同盟也。

然见九州纷争云云,天下诸侯并起,敢问谁主沉浮也!

第047章 北杏齐始霸 会柯鲁索遂第047章 北杏齐始霸 会柯鲁索遂第008章 鲁莒释前嫌 郑卫复兴兵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第049章 楚熊赀仇邻 齐小白亲盟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04章 武公灭姬胡 文侯杀携王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39章 乱点鸳鸯谱 难续乱世情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59章 西出征有戎 东进伐赢徐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郑卫师向鲁第006章 盟宋鲁交戎 讨滑郑伐卫第032章 楚巴征邓境 诸侯讨曲沃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51章 宋矾游齐卫 郑詹说楚戎第042章 文姜三劝兄 无知祸弑父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22章 曲翼续冤仇 齐鲁结姻亲第030章 郑室伐盟向 曲沃囚晋侯第059章 西出征有戎 东进伐赢徐第052章 齐幽盟天下 王飨宥诸侯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42章 文姜三劝兄 无知祸弑父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34章 恶曹郑制霸 蒲骚楚称雄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51章 宋矾游齐卫 郑詹说楚戎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第001章 千金买一笑 烽火戏诸侯第034章 恶曹郑制霸 蒲骚楚称雄第050章 鄄地齐语楚 倪邑郑争宋第018章 郑子都陷忠 鲁羽父弑君第017章 宋军御三师 郑师战九州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09章 周郑互交质 宋卫陷内患第026章 师徒祭纪城 郑齐悍九州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08章 鲁莒释前嫌 郑卫复兴兵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42章 文姜三劝兄 无知祸弑父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郑卫师向鲁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19章 庄伯新盟鲁 华父始乱宋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40章 齐公战诸侯 纪女护君国第003章 襄公战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26章 师徒祭纪城 郑齐悍九州第049章 楚熊赀仇邻 齐小白亲盟第015章 齐公平宋卫 郑伯谋陈鲁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谋御蛮戎第036章 姬突闹九洲 屈暇陨罗地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43章 齐后争君权 鲁师出中原第035章 楚莫熬伐绞 郑公突侵宋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50章 鄄地齐语楚 倪邑郑争宋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第040章 齐公战诸侯 纪女护君国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13章 以利连齐鲁 凭威服陈蔡第018章 郑子都陷忠 鲁羽父弑君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01章 千金买一笑 烽火戏诸侯第048章 御说违齐志 姬突逆郑君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07章 东海起波澜 中原兴刀兵第011章 卫石腊灭亲 晋庄伯逆君第040章 齐公战诸侯 纪女护君国第011章 卫石腊灭亲 晋庄伯逆君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48章 御说违齐志 姬突逆郑君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12章 郑燕战制邑 宋兵围长葛第008章 鲁莒释前嫌 郑卫复兴兵第018章 郑子都陷忠 鲁羽父弑君第058章 晋乱弑族亲 鲁水祀天地第035章 楚莫熬伐绞 郑公突侵宋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19章 庄伯新盟鲁 华父始乱宋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22章 曲翼续冤仇 齐鲁结姻亲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
第047章 北杏齐始霸 会柯鲁索遂第047章 北杏齐始霸 会柯鲁索遂第008章 鲁莒释前嫌 郑卫复兴兵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第049章 楚熊赀仇邻 齐小白亲盟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04章 武公灭姬胡 文侯杀携王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39章 乱点鸳鸯谱 难续乱世情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46章 戬地君戏臣 蒙泽臣弑君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59章 西出征有戎 东进伐赢徐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郑卫师向鲁第006章 盟宋鲁交戎 讨滑郑伐卫第032章 楚巴征邓境 诸侯讨曲沃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51章 宋矾游齐卫 郑詹说楚戎第042章 文姜三劝兄 无知祸弑父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22章 曲翼续冤仇 齐鲁结姻亲第030章 郑室伐盟向 曲沃囚晋侯第059章 西出征有戎 东进伐赢徐第052章 齐幽盟天下 王飨宥诸侯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42章 文姜三劝兄 无知祸弑父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34章 恶曹郑制霸 蒲骚楚称雄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51章 宋矾游齐卫 郑詹说楚戎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第001章 千金买一笑 烽火戏诸侯第034章 恶曹郑制霸 蒲骚楚称雄第050章 鄄地齐语楚 倪邑郑争宋第018章 郑子都陷忠 鲁羽父弑君第017章 宋军御三师 郑师战九州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09章 周郑互交质 宋卫陷内患第026章 师徒祭纪城 郑齐悍九州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08章 鲁莒释前嫌 郑卫复兴兵第028章 楚候谋随境 齐公御北戎第045章 乘丘鲁却宋 莘邑楚侵蔡第042章 文姜三劝兄 无知祸弑父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05章 鄢地手足残 黄泉母子情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郑卫师向鲁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19章 庄伯新盟鲁 华父始乱宋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40章 齐公战诸侯 纪女护君国第003章 襄公战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26章 师徒祭纪城 郑齐悍九州第049章 楚熊赀仇邻 齐小白亲盟第015章 齐公平宋卫 郑伯谋陈鲁第055章 郑勤王失政 陈杀子落恨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谋御蛮戎第036章 姬突闹九洲 屈暇陨罗地第057章 曹鲁兴周礼 晋室复生乱第043章 齐后争君权 鲁师出中原第035章 楚莫熬伐绞 郑公突侵宋第020章 晋乱兄战弟 宋患臣弑君第050章 鄄地齐语楚 倪邑郑争宋第056章 齐鲁消宿怨 享见一家亲第040章 齐公战诸侯 纪女护君国第029章 纪子咨齐鲁 蔡侯谋陈郑第013章 以利连齐鲁 凭威服陈蔡第018章 郑子都陷忠 鲁羽父弑君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01章 千金买一笑 烽火戏诸侯第048章 御说违齐志 姬突逆郑君第031章 曲翼战火生 汉淮江水寒第007章 东海起波澜 中原兴刀兵第011章 卫石腊灭亲 晋庄伯逆君第040章 齐公战诸侯 纪女护君国第011章 卫石腊灭亲 晋庄伯逆君第014章 连齐鲁伐邾 和宋郑盟陈第048章 御说违齐志 姬突逆郑君第054章 五大夫乱周 郑虢力勤王第012章 郑燕战制邑 宋兵围长葛第008章 鲁莒释前嫌 郑卫复兴兵第018章 郑子都陷忠 鲁羽父弑君第058章 晋乱弑族亲 鲁水祀天地第035章 楚莫熬伐绞 郑公突侵宋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19章 庄伯新盟鲁 华父始乱宋第053章 楚熊赀征巴 齐小白伐鲁第022章 曲翼续冤仇 齐鲁结姻亲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