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1章 太宗篇28 剑南“玩”脱了

怀着一种复杂且沉重的心情,刘旸打算再往外走走,帝国这么大,他想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

不过,这个念头被近随们竭力打消了,微服渡河,离京百多里,就已经让他们紧张不已了,哪敢再让皇帝走远,出了问题谁也担待不起。

如欲远行,是必须准备好卤簿仪仗,随从臣子官兵,銮驾的安危必须得到绝对保证,这是对皇帝的负责,也是对国家,对天下百姓的负责,一番话说得刘旸都不便反驳,只能按下心中那股被激起的热潮,暂且回京。

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从剑南道传来了一则消息,一则噩耗,剑南道布政使潘佑死了,还不是正常死亡,就丧报上言,潘佑死于乱民刺杀。

又是剑南,又涉及到布政使潘佑,在收到这则消息的第一时刻,刘旸便想起了前次王审锐对潘佑的弹劾。而这一份丧报,里边隐含的内容,可比上一次还要丰富。

虽然很完整,对潘佑死亡的前因后果以及遇刺情况描述得很详尽,但是带给刘旸的异样感却更加强烈,值得推敲的地方太多了,什么乱民,会想着去刺杀堂堂的布政使,一道主官,偏偏还成功了!

纵然先不深究背后的隐情,就表面来看,布政使遇刺身亡,放眼大汉立国四十七年,这都是头一次,简直是耸人听闻,离谱之极,这就是一场对朝廷赤裸裸的挑衅。

如果真如奏报上言,这真的是一干乱民所为,那他们的能量也太大了,胆子也太大了!因此,对于剑南奏报,刘旸只相信一件事,那便是潘佑之死,至于其他,都值得商榷,甚至于未加调查之前,全部表示怀疑!

急匆匆返回洛阳后,刘旸直奔政事堂,就潘佑遇刺事件进行讨论,可谓是大发雷霆,天威震动,这是必要的态度,也是这段时间糟心事多了,刘旸对臣下们的一次宣泄。

当然,宰相们也能理解,潘佑之死,事情实在太重大了,就是他们这些饱经世变的老臣,闻之也不禁瞠目结舌,倍觉惊悚。这件事情,往怎么严重了看都不为过,不管背后有怎样的隐情,这都是对帝国统治的公然挑战,是绝对零容忍的事情。

因此,对于剑南之事,众相公倒与皇帝是一致的,中央的权威必须肃立,朝廷的统治必须维护,潘佑之死以及剑南之政也必需彻查

当场,诏制便从速拟好下达,着有司选派要员干吏,赴成都调查,同时让剑南道那边把更详细的情况奏上来,朝廷必须要一个清晰而明确的交代。

另一方面,潘佑之死也难免牵动起朝廷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比如在廷议结束后,如赵匡义者就不住地把眼神往财政使张雍那里瞄。

政事堂的宰相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基本盘”,而张雍从成都府到剑南道布政使再到西南转运使,前前后后可在西南待了十四五年。

剑南若出了大问题,那张雍在那里的门生故吏、徒子徒孙们,岂能没有牵涉。一般的事情固然动摇不了这个先皇老臣、开宝功臣,但此一遭,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问题重大!

堂堂的布政使,一道主官,以这样的方式被干下去了,简直是无法无天。比起其他人,赵匡义就是断定,潘佑之死与剑南道某些人与势力是逃不开干系的。

采取这样的办法,固然愚蠢,但也从侧面说明剑南局面的紧张,矛盾之不可调合,而潘佑,就冲他在京畿道的那些做法,在剑南将那些权贵逼到这个份上,似乎也不那么奇怪。

潘佑这颗铜豌豆,骨头是真硬的,也是一心做事的人,而事情做得太认真,就难免得罪人,侵犯旁人利益。而剑南可不必京畿道,没有朝廷直接的权威震慑,相对偏远封闭的地理环境也造成其复杂的政治氛围,乱着呢,黑暗着呢.

不过,赵匡义并没有提出这些东西,只是附和着说了一些场面话,一则事情还没有调查清楚,不便多言,二者他也想看看此事还能怎样发展,剑南那边如何收尾,皇帝最终又当如何处置.

或许,与赵匡义抱有类似想法的人并不少,都是千年的狐狸,个中有什么问题,不说一眼窥破,不对劲之处总能察觉一二。

散议之时,张雍表情格外难看,也不打招呼,直接返回衙司,然后信件飞传剑南,想要搞清楚情况,显然财政使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同时,也有不少大臣把注意力放到皇帝刘旸身上,关注着他的举措变化。一些感慨也是免不了的,若是世祖皇帝,面对这等情况,只怕已经举起屠刀,只待罪魁冒头,就干脆地斩下去。

当然,更可能的是,世祖皇帝若在,这等事情根本不会发生。至少到道司主官这样级别的封疆大吏,不至于落得这样的下场。

显然,皇帝刘旸再一次面临着登基以来树立权威的战争,这一次,更没有一丝妥协的道理与空间。

刘旸也自然有其他动作,事急从权,他也没有迂腐到这种事况下还要走正统程序的地步。

回到垂拱殿后,便将武德副使林特召来,责其安排调查,将剑南事故、潘佑之死彻查清楚。

过去的一年,武德使王玄真的精力主要放在对全国刑徒营的整顿上,许多地方都需要他亲自去坐镇弹压、指挥安排,而武德司的日常事务,则由林特这个副使主持着。

毫无疑问,这就是一场权力交接过渡的过程,林特就是刘旸选择接掌武德司的人。

林特可是根红苗正的东宫旧臣,就坊间传闻,林特的经历还是比较传奇的,当初刘旸从征平南,入金陵,时年12岁的林特便拿着自己写的文章请随侍的李昉指教,李昉颇奇之。

毕竟神童不少,他5岁识字,8岁属文的,李昉都见识过,但如此善于把握机会并主动求上进者,却实在不多。

后来,李昉将林特收入门下,待年纪稍长,又举荐给太子,作为东宫侍读,成功实现这华丽的转身。

而林特在东宫当值,一待就是二十多年,此前任太子少詹事,刘旸登基,自然水涨船高。能被安排去接任武德使,更是才干突出,并且足够信任。

雍熙元年的这个中秋末尾,朝廷上下都为潘佑之死牵动人心,当然更重要的是,围绕着剑南道布政使之职,一场明争暗斗已经展开。毕竟,剑南道不只是剑南道,那可是西南五道的核心,辐射范围遍及整个西南,包括吐蕃地区。这个位置,值得所有权贵为之争抢。

但有个前提,潘佑之死需要一个结论,而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是一个斗争的过程。

然而,没有多久,一个更让朝廷震动,甚至让全天下震动的消息传来了,青城县发生叛乱,一个名为王小波的贼首率众举事,攻破州县,杀害官吏.

即便只是像江西丰城县那般的骚乱,出兵迅速平息,朝廷也得追责,但偏偏还不止于此,这是一场大骚乱,大叛乱。

初时,朝廷虽然重视,但更多停留在对剑南道军政的不满上,降诏严厉申饬,责令从事镇压,安抚百姓,恢复治安,这也算是日常操作。

事情后面的发展,大大出乎朝廷意料,军报纷来,急呈文武堂院,发生在剑南的乱事,愈演愈烈,等叛军祸连州县,连续攻破成都府周遭十余州县,众达十几余万之时,朝廷这边才真正意识道剑南的情况究竟有多严重。

赵匡义在与其子赵德崇的交谈中,甚至忍不住调侃,说有些人“玩脱了”。自干祐平蜀以来,“繁荣稳定”地走过整个开宝时代的川蜀,再次迎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动乱。

直接诱发的原因,当然是近几年频繁发生在川蜀的灾害了,尤其是雍熙元年的春旱,对川蜀小民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田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者都不乏。

但是,产出减少,日子照过,租税照收,小民生计,尤其是那些托身于权贵、豪绅之家的旁户,更是艰难。

一直以来,川蜀的税收,基本都是由于小农及旁户承担的,而占据主要生产资料的权贵、官僚、地主们,大多没有分担税赋,解民之困的觉悟,不过度地压榨都算有良心的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灾害反复袭来时,小农破产,无以为继,也就不足奇怪了。活不下去的时候,要么流离觅食,要么揭竿而起。

说到底,问题还是川蜀那尖锐到极点、深重的极点的土地矛盾上,尤其在地少人多的成都平原。不禁让人想起三十五年前平蜀后的那场变乱,只不过,那一次的直接诱因乃是人祸。

那一次,由于平蜀将士的胡作非为、大肆抄掠,对川蜀尤其是成都平原地区的生产经营、生产关系乃至社会结构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当然,也正因为那一次动乱,让孟蜀时代的遗毒被清除了很大一部分,虽然恢复起来耗费了不短的时间,但对于朝廷在川蜀建立起新的统治,事实上却是有利的。

只不过,三十五年的时间,足以产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而这么多年下来,当初孟蜀存在的那些问题,在大汉帝国时代,仍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拥挤的成都平原上,土地兼并的情况日益深重,中下层士民小农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怨声不说载道,人心也几近沸腾了。

川蜀的地理环境,注定了这里的特殊风俗人情,复杂困难的交通致其闭塞,也让这里成为权贵、豪强滋生的温床,让这里的百姓更容易受到愚弄与剥削。

多年下来,当初入蜀的将士、功臣以及久任川蜀的官僚,在填补孟蜀权贵留下的权力空白的同时,也逐渐与本土的那些豪强们合流,共同形成了一个比孟蜀时期更为强大、也更为顽固的剥削阶级。

事实上,以国民的耐受程度,只要保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一个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再少些折腾,那么除了那些蛮乱,川蜀也很难出现什么大乱子。

但是,在大汉帝国的统治下,前两者能够保证,至于第三点,那可就真的太难了。要知道,川蜀平定之后,天下还未一统,还有东南、中南半壁未曾归顺。

干祐末为了一统,进入开宝时代,西取河西、北伐契丹、南征大理,包括过去十几年对安西、吐蕃的攻略,剑南道都承担了不小的人丁与税赋。而这些负担与压力,一层层地转嫁下去,自然落在川蜀广大小农百姓身上了。

而作为核心的剑南道,除了上供朝廷,还要供养本道的权贵、官僚、军队,另外,还需要履行作为西南“老大哥”的义务,每年都需协调支援周遭的穷小兄弟们。

再加上时不时发生的灾害,如此种种,层层施加下来,川蜀的士民百姓能坚持这么久而不出大乱子,久已经是忍耐力的体现了。

事实上,早在前几年朝廷发兵,进入吐蕃平乱时,剑南的荣、邛等地就已经爆发过骚乱。只不过乱事不大,世祖皇帝又在,上下在维稳控制上格外卖力,事态被迅速平息了。

但这一次,情况不一样了,先帝走后朝廷的威慑力下降是一方面,严重的干旱灾害是另一方面,再加上剑南道上层的内斗以及权贵、官僚、地主们不加收敛的压榨,共同促成了这么一场波及全川的大动乱。

举事首领王小波是茶商出身,作为蜀中三宝之一的茶,其利润大部分都被朝廷以及权贵、官僚及大茶商们分享了,而作为茶行业里最底层的贩夫走卒,只能从万千小茶商、茶农一道,在利益链条的最底层,争抢一些残根冷炙。果腹尚且艰难,就更别提其他了。

与茶一般,盐、丝行业,也是如此。可以说,川蜀的这次大叛乱,就是蜀中各行各业底层百姓的一次总爆发.

第51章 诏令西进第317章 刘皇帝还是那个刘皇帝第299章 辽国的情况第62章 紧锣密鼓第262章 大军临城,归师难遏第365章 边事结论第247章 留给辽阳的时间不多了第108章 枢密院内第119章 回京第87章 秋后算账第283章 降将第60章 家事、国事第176章 去邺都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吴国之始第17章 附议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356章 磨砺与考验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50章 打他一仗第150章 听政第54章 继续忽悠第90章 交趾收复第53章 改国号,去帝位,称臣修贡第414章 到此为止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199章 出宫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仁宗篇3 欧阳大家第266章 断云岭大捷第193章 卢多逊治河西第325章 裁判下场第182章 尚敢北顾?第333章 养子、南征在即第372章 封王第382章 朕知道你们不满第112章 赵大之勇略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遗产第141章 崇政殿听政3第198章 辽国变故第51章 该当有所“表示”第65章 制举进展第78章 南北并发第1740章 农民苦第118章 查抄第50章 打他一仗第64章 郭威支持稳第160章 河东风云(7)第51章 诏令西进第22章 “郑州站”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夺嫡第197章 财计第98章 封禅之议第254章 应州大军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46章 契丹异动,后顾之忧第38章 殿议无题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难测第4章 中原易主第300章 统归地税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378章 东水门外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240章 南口大战9第416章 尾声第35章 东归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30章 收获第244章 皇子赴军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65章 开封府尹的问题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289章 大汉宰相不好做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诞生第212章 王朴卸任第94章 宽仁的处置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08章 井陉第323章 汉辽第二次和议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62章 二代勋贵第86章 须发花白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231章 辽军的反击第220章 阵斩高模翰第89章 威压王帅第1811章 归来第424章 开宝九年末的大调整第389章 宫廷秘闻第460章 类父惠妃求爵第170章 全线动员第298章 事泄了第8章 琼林宴第200章 天子的态度第188章 永清军议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
第51章 诏令西进第317章 刘皇帝还是那个刘皇帝第299章 辽国的情况第62章 紧锣密鼓第262章 大军临城,归师难遏第365章 边事结论第247章 留给辽阳的时间不多了第108章 枢密院内第119章 回京第87章 秋后算账第283章 降将第60章 家事、国事第176章 去邺都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吴国之始第17章 附议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356章 磨砺与考验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50章 打他一仗第150章 听政第54章 继续忽悠第90章 交趾收复第53章 改国号,去帝位,称臣修贡第414章 到此为止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199章 出宫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仁宗篇3 欧阳大家第266章 断云岭大捷第193章 卢多逊治河西第325章 裁判下场第182章 尚敢北顾?第333章 养子、南征在即第372章 封王第382章 朕知道你们不满第112章 赵大之勇略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遗产第141章 崇政殿听政3第198章 辽国变故第51章 该当有所“表示”第65章 制举进展第78章 南北并发第1740章 农民苦第118章 查抄第50章 打他一仗第64章 郭威支持稳第160章 河东风云(7)第51章 诏令西进第22章 “郑州站”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夺嫡第197章 财计第98章 封禅之议第254章 应州大军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46章 契丹异动,后顾之忧第38章 殿议无题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难测第4章 中原易主第300章 统归地税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378章 东水门外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240章 南口大战9第416章 尾声第35章 东归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30章 收获第244章 皇子赴军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65章 开封府尹的问题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289章 大汉宰相不好做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诞生第212章 王朴卸任第94章 宽仁的处置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08章 井陉第323章 汉辽第二次和议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62章 二代勋贵第86章 须发花白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231章 辽军的反击第220章 阵斩高模翰第89章 威压王帅第1811章 归来第424章 开宝九年末的大调整第389章 宫廷秘闻第460章 类父惠妃求爵第170章 全线动员第298章 事泄了第8章 琼林宴第200章 天子的态度第188章 永清军议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