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 科举立新制(上)

青州战场的沉寂,让从安定元年二月开始,发生在大汉土地上的连场大战,总算是告一段落。整个九月到十月之间,大汉暂时的平静下来,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和平时节。而各大势力则纷纷乘着这个机会,抓紧时间扩军备战,同时酝酿着下一场大战的爆发。

在青州与汉军屡战不利的管亥,迫于当前所受到的军事压力,意识到自己无法成事,终于派出使者去找冀州的张狂,承认张狂为“大贤良师”张角的嫡系继承人。当然,作为回报,管亥希望张狂能够为青州的黄巾军残部,提供一定的补给和军械。

张狂收到管亥表示拥护的文书时,身体已经彻底从施法的反噬中恢复过来。至于大将典韦,经过几个月的精心调养,身体好了不少。他虽然还不能像原来那样上阵杀敌,也已经算是行动自如。就连当时在激战中被文丑打得生死不知的殷罡,也得以幸运的从阎王那里逃得一条小命。

如今的张狂势力,占据了并州的全部,司隶的河东与河内,还有冀州的常山、巨鹿大部和魏郡的一半,单以治下的人口和军力来论,堪称天下排在前三位的大诸侯之列。拥有这等顶尖势力,区区管亥手中的那些黄巾军残部,已经不算什么重要的实力补充了。

但鉴于管亥身为张角座下八大弟子的身份,张狂也不好不管。既然管亥愿意向自己低头,张狂也只好从紧张的财政中抽调一部分物资钱粮,悄悄的输送到青州地界。反正张狂以后肯定是要进攻青州的。他就当是为将来的青州攻略埋下一个伏子。

不过,张狂目前虽然在军事上形势不错,却面临着一个极为头痛的问题,那就是治理郡县地方的人才大大不足。

张狂这数年以来。在军中一直坚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并凭借大量生产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大幅度降低了教育的成本,争取让士卒们尽可能的多认识些字,多读些书。这种手段,可以让张狂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将士卒们直接退伍。安置在吏员的位置上,以强化己方对地方的统治。

只是,这种短时间的基础教育手段,只能够为张狂提供一批素质不高的基层吏员,却很难得到胜任州郡长吏的高级人才。这让张狂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的打了一个折扣。

如此一来,张狂不得不大量启用那些,在已经征服的地盘上残留下来的名门大族士人。对这些士人,张狂心中是抱有相当警惕的,只敢将他们放在并非要害的民事官的位置上。一些关键的位置。还是必须使用在张狂心中靠得住的人才。

既然自行培养的人才目前还不上档次,张狂当然会尝试引进外地人才。以天下之大,人才之多,张狂并不相信自己会找不到适合的人才来用。

但是,鉴于张狂的身份,那些天下知名之士。是肯定不会来投奔的。所以,张狂的目标也不太高,就是想要在广大的寒门士子当中,挑选出一些可供造就的人才来。

因此,在占据了相对富庶而且文教发达的常山、魏郡、巨鹿等地之后,张狂一边在军营中养伤,顺便与袁绍大军对峙,一边就在策划组织进行本方势力第一次的“科举”。

所谓科举,全称为“分科举士”。虽然张狂第一次开始的科举,仅仅只有一个录取名目。不过张狂叫科举叫得习惯了,自然就懒得改了。

张狂精心制定下的科举,吸收了汉末官吏考试的一些内容。但其主要的用途,还是为了打破大汉多年以来官吏的选拔,几乎被高门大族垄断的局面。

反正张狂的身份摆在那里。天生就与高门大族们格格不入,很难指望高门大族们会乐意支持自己。这样他倒不如公开撕破脸来,取消高门大族的入仕特权,以期待一些有眼光,有胆识的寒门士人前来投奔。

在张狂积极的筹备第一次科举的同时,被两路并州大军包围夹击的赵国袁绍残部,从二月坚持到七月,终于坚持不下去了。为数约千人的袁军,通过小路撤出赵国最后一座孤城——中丘,在主将审配的带领下,逃回袁绍在斥丘设立的大营。

如此一来,整个赵国也成功的落入张狂的手中,算是拔出了一颗讨厌的钉子。对此,除了略微遗憾审配居然逃脱,张狂总体上还是感到满意的。

没有审配安在背后的那颗钉子,张狂的主力没有了后顾之忧,粮道也保持安全,已经具备了南下与袁绍决战的充分条件。而袁绍通过这些日子里的努力,也从长子袁谭和小弟曹操那里,收刮到不少粮草,足以支持他对张狂发动一场为时两个月的大战。

不过,也正因为双方此刻都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却都感到敌人与自己势均力敌,反而都没有轻易的发动战事。作为实力相当的两方大势力,当然是守御的一方能够在战斗中占据相应的优势。既然主动进攻的胜算并不大,双方当然都不敢轻动了。

张狂以冀州刺史的名号,在巨鹿城里尝试性举办的第一次“科举”取士,就是在这种紧张的两军对峙状态下进行的。

反正前线有于禁、关羽等人盯着,张狂作为一方霸主,并无必要天天守候在第一线。而选拔合格人才,也是每个势力最重要的事务之一。科举是张狂一手提出的,到底如何进行,当然要张狂在一边盯着,以免弄得不合他的心意。

由于天下的战乱,由于张狂在士人当中声望不高,也由于时间上的仓促,此次科举的参加人员极少。从五月公布科举开始,到了开考之前,总共也不过一百多人报名。

但是,在看到这份参加人员名单的时候,光是其中的一个姓名,就让张狂感到这次“科举”取士没有白开。

那个姓名,叫做郭嘉。后面附上的字,就是奉孝二字。

郭嘉是谁,别人也许不知道,张狂当然不可能不知道。犹记得当年年少,张狂玩《三国志7》的时候,对郭嘉的兴趣比对诸葛亮的兴趣还高。

在暗荣开发的《三国志7》里,郭嘉智力98,诸葛亮智力100。可是郭嘉的智力是实打实的,诸葛亮的智力却是要算上一本智力加8的《兵书二十四篇》。所以,去除外部加成,诸葛亮的智力只有92点,比郭嘉可是差远了。

当然,以上是张狂对游戏的回忆。在当前的汉末乱世里,郭嘉可没有多少名气。

不过,张狂特地找董昭打听过袁绍麾下,一些在他印象中还记得的牛人。据董昭说,这个郭嘉是郭图的远房族人,曾经在袁绍手下当过小吏。但是因为郭嘉好色贪杯,品行不佳,还曾经私下里贪墨公帑,在年前,此人已被袁绍辞退。若非袁绍看在心腹谋士郭图的面子上,这个郭嘉说不得难免牢狱之灾。

根据这些从董昭口中打听到的消息,都让张狂怀疑起此“郭嘉”非彼“郭嘉”了。不过,当张狂从韦笑所获得的情报中,得知那个“郭嘉”的确是字“奉孝”之后,他总算是确定了这个叫“郭嘉”的家伙,的的确确就是后世人称“鬼才”的郭嘉、郭奉孝。

得知科举居然吸引了鬼才的参加,出于对这位三国知名度顶尖的鬼才的好奇,张狂在科举举办前,特意偷偷的打扮成并州低级军官的样子,前去拜访郭嘉。

大概是钱袋子不够充裕的缘由,郭嘉所寄居的地方,是巨鹿城里的一家普通民宅。由于近年来发生在冀州的战乱不断,巨鹿城内的客栈酒楼什么的,大多已经关门大吉,剩下的都是些苦哈哈之类住的大通铺。

这次前来巨鹿城应考的士子,大部分都是寄居在城中居民家中。有钱些的,住在富裕些的人家家中,穷困些的,住在普通的人家家里。只有几个身家的确太差的士子,才会住在环境恶劣的大通铺里,与那些卖力气的苦哈哈呆在一起。

由于科举是第一次举办,张狂对这些东西也是没有预料到。他一边走,一边就吩咐身边的侍从记下这一点,决定从下一次科举开始,为了体现对人才的敬重,由官府为前来应考的士子提供基本的食宿安排。

本次科举,由于一切制度都是草创,显得很不完善。为了吸引人才,张狂与军师程昱商量过,但凡参加了第一次科举的士子,只要能力不是实在太差,都会加以录用,成为并州军的掾吏。

接下来,如果其中有人能够做出一些像样的成绩,张狂就会对他大力提拔,好让他成为“千金买马骨”里的那根马骨。

只要有人能够凭借科举这个平台,一跃而成为张狂手下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天下的寒门士人,自然会在功名利禄的引诱下,前仆后继的投奔张狂,希翼得到张狂的任用,从而一飞冲天。

对于这一点,程昱是深信不疑的。他只恨科举没有早二十年出现呢!

不过,张狂的此次拜访,居然落了个空。借宿的人家告诉张狂的侍从,郭嘉外出冶游去了。这个结果,让张狂很是有些惊愕。

后天便是科举开始的日子了,这个郭嘉居然不好好的呆在家里温习预备,却跑到外面去冶游。如此人物,若不是狂妄自大,便是有真材实料,信心十足。

不过,郭嘉既然如此作风,只怕不会是个循规蹈矩的安分者。张狂这时有些明白,为什么袁绍会辞退才智明显外露的郭嘉了。郭嘉这种浪荡的性子,还真的不太适合普通的官职。

第27节 谈笑定军机第33节 先登浩浩威第8节 战炁耀三军第50节 公曹当覆灭(下)第59节 胜负本鲜明第78节 骑马与砍杀第20节 苦肉收军心第30节 先登知是谁?(下)第二 卷终·恰如猛虎卧荒丘第68节 公孙战袁绍第44节 大刀斩虏敌(上)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79节 料敌暂为停第19节 三军心未定(上)第38节 白波起乱战(二)第10节 智士款款析(四)第33节 郭太托大事(上)第48节 论“大贤良师”第94节 独品惊共骇(下)第14节 片语闻敌情第51节 回天因无意(二)第48节 陷地终有计(四)第33节 敌前徐缓动第15节 三军齐整备第43节 虚实需暗探第29节 强敌徐徐随(上)第51节 自当顺人意(五)第42节 白波起乱战(六)第11节 曹操出师黯第18节 敌讯水上败(二)第28节 华雄战不休(下)第8节 战炁耀三军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43节 虚实需暗探第35节 抽丝理乱麻第55节 阉党鸣挽歌(上)第2节 黄巾据太行(中)第53节 二袁自暗斗第42节 元龙湖海士第52节 王刘遭暗劫(下)第34节 院后火起中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21节 单父现重礼(上)第26节 决胜制万骑(二)第58节 赵氏有佳丽第7节 河北鏖战烈(三)第71节 居心藏诡异(上)第85节 难解心内意(上)第39节 巨鹿外无援(上)第18节 运筹谋千里(二)第36节 相逢是冤家第44节 汉宫现连环(二)第13节 日暮途已暗第19节 三军心未定(上)第55节 磨刀向东胡第71节 管亥展勇武第27节 谈笑定军机第54节 太傅显老谋第45节 大刀斩虏敌(中)第47节 越河袭粮道第43节 且冷眼旁观(一)第8节 智士款款析(二)第2节 名族遭毒手第35节 眭固献大郡第4节 刘虞心在帝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35节 李傕托士气第26节 布尤难断兮第92节 细分狐与豺(下)第70节 蛮夷轻节气(下)第50节 豪杰夜带刀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7节 青州有变故(上)第69节 麹义树威信第49节 屯田有章法第68节 太行根基盛(五)第28节 攻城休怨累(下)第41节 白波起乱战(五)第64节 苦斗马不歇(上)第59节 子龙搏激流(上)第26节 大汉病天子第56节 煌煌威共势第41节 真气世家子第38节 列人内有乱(下)第8节 智士款款析(二)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12节 北骑若入口(下)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38节 侠士亦官迷(下)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18节 争权论朝堂(四)第78节 骑马与砍杀第44节 单挑拼一骑!第40节 称王成风潮第37节 飞骑未可持第62节 无忌思好逑(上)第88节 城中路何在?(下)第24节 运筹谋千里(八)第29节 先登知是谁?(上)第62节 枭雄大事成(四)
第27节 谈笑定军机第33节 先登浩浩威第8节 战炁耀三军第50节 公曹当覆灭(下)第59节 胜负本鲜明第78节 骑马与砍杀第20节 苦肉收军心第30节 先登知是谁?(下)第二 卷终·恰如猛虎卧荒丘第68节 公孙战袁绍第44节 大刀斩虏敌(上)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79节 料敌暂为停第19节 三军心未定(上)第38节 白波起乱战(二)第10节 智士款款析(四)第33节 郭太托大事(上)第48节 论“大贤良师”第94节 独品惊共骇(下)第14节 片语闻敌情第51节 回天因无意(二)第48节 陷地终有计(四)第33节 敌前徐缓动第15节 三军齐整备第43节 虚实需暗探第29节 强敌徐徐随(上)第51节 自当顺人意(五)第42节 白波起乱战(六)第11节 曹操出师黯第18节 敌讯水上败(二)第28节 华雄战不休(下)第8节 战炁耀三军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43节 虚实需暗探第35节 抽丝理乱麻第55节 阉党鸣挽歌(上)第2节 黄巾据太行(中)第53节 二袁自暗斗第42节 元龙湖海士第52节 王刘遭暗劫(下)第34节 院后火起中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21节 单父现重礼(上)第26节 决胜制万骑(二)第58节 赵氏有佳丽第7节 河北鏖战烈(三)第71节 居心藏诡异(上)第85节 难解心内意(上)第39节 巨鹿外无援(上)第18节 运筹谋千里(二)第36节 相逢是冤家第44节 汉宫现连环(二)第13节 日暮途已暗第19节 三军心未定(上)第55节 磨刀向东胡第71节 管亥展勇武第27节 谈笑定军机第54节 太傅显老谋第45节 大刀斩虏敌(中)第47节 越河袭粮道第43节 且冷眼旁观(一)第8节 智士款款析(二)第2节 名族遭毒手第35节 眭固献大郡第4节 刘虞心在帝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35节 李傕托士气第26节 布尤难断兮第92节 细分狐与豺(下)第70节 蛮夷轻节气(下)第50节 豪杰夜带刀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7节 青州有变故(上)第69节 麹义树威信第49节 屯田有章法第68节 太行根基盛(五)第28节 攻城休怨累(下)第41节 白波起乱战(五)第64节 苦斗马不歇(上)第59节 子龙搏激流(上)第26节 大汉病天子第56节 煌煌威共势第41节 真气世家子第38节 列人内有乱(下)第8节 智士款款析(二)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12节 北骑若入口(下)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38节 侠士亦官迷(下)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18节 争权论朝堂(四)第78节 骑马与砍杀第44节 单挑拼一骑!第40节 称王成风潮第37节 飞骑未可持第62节 无忌思好逑(上)第88节 城中路何在?(下)第24节 运筹谋千里(八)第29节 先登知是谁?(上)第62节 枭雄大事成(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