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飓风 (五)

“腾!”刹那间,有股委屈的火焰,从枢密使王峻的心底腾空而起。

他做错了么?他只是尽了一个枢密使的职责而已。试问从古至今,哪朝哪代,能允许一个前朝的皇子手握重兵?哪朝哪代,能允许一个前朝的皇子坐拥数州之地,还对其委以看守国门的重任?

如果他王峻不防微杜渐,万一郑子明今后野心突然膨胀起来怎么办?万一那些有野心,或者对本朝心怀怨念的的家伙,纷纷靠拢到郑子明身边,给此人献上一件黄袍怎么办?要知道,人的野心总是越膨胀越大,现在无意争夺天下,未必将来永远不会!想当年,刘知远和郭威两个,还都是大头兵呢,能娶上媳妇住上间大宅子住就心满意足呢?现在,郭威已经做了皇帝,而刘知远谥号,是“大汉高祖”!

况且他王峻也从来没想要过郑子明的性命,只是想把此人调离军队和地方,调到汴梁城内美食豪宅圈养起来而已。比起那些将前朝嫡系血脉彻底斩草除根的人,他王峻已经给了郑子明极大了善意!

可是,为何王某人的一番好心,偏偏就没换回来没好报!

郑子明走了,冲动之下跑去辽东送死了。郑子明倒是走得干脆,死得痛快,最后还能落下个忠孝两全的美名。而他王峻,却一瞬间就成了逼死国之栋梁的罪魁祸!

今后大周军队在边塞上百战百胜则已,他王峻只是逼死了一个桀骜不逊的年青武将。若是万一大周军队偶然遭受挫折,或者丧城失地,朝野间肯定立刻对他王峻一片骂声。无数人立刻就会想起郑子明当年如何英勇善战,如何力保国家寸土不失,然后对他王峻口诛笔伐!而那些吃了败仗,或者畏敌如虎的废物们,肯定也会拿郑子明的下场作为托辞,大言不惭地告诉所有人,不是他们不肯为国死战,而是死战者就会因为王峻嫉贤妒能,成为郑子明第二,不得善终!

“臣,臣,臣当初只是提醒陛下,对他多少加一些防范。”想到郑子明的死讯传开后,所引的一系列风暴,冷汗从王峻额头淋漓而下。一边抬起手来拼命的地擦,一边结结巴巴地推脱:“臣并,并,并没有故意逼他,逼着他去,去铤而走险!汴梁城内的流言,也非,也非臣有意推波助澜!”

“朕当然知道,你王秀峰的人品没那么不堪!”郭威低头扫了王峻一眼,上前数步,伸手将他从地上扯起,“此事,主要应该怪在朕身上,而不是你。朕,唉,朕悔不该当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陛下,臣之过,断然不敢推诿于陛下!”听郭威主动替自己开脱,王峻又是感动,又是惭愧。顺着郭威的拉扯站直了身躯,先恭恭敬敬给对方做了揖,然后红着脸表态。

内心深处,他并不太担心郭威对自己的态度。从相交多年的经验上来看,郭威虽然有可能因为此事对自己心生不满,也很快就会念在昔日鞍前马后的情分上,主动将不满遗忘。但是,皇帝这关好过,天下悠悠之口难塞。如果此事善后不利,自己肯定会顶上一个残害忠良的恶名,从此被百姓们用驴皮剪成小人,街头巷尾唾骂千年。(注1)

“该是朕的,就是朕的,谁叫朕是皇帝呢,此事与你无关!唉——!”仿佛猜到了王峻心中所想,郭威长叹一声,幽幽地道:“只是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郑子明已经出三四天了,朕不可能派人再将他追回来。有在这里后悔功夫,咱们君臣两个还是仔细想想,该如何善后才好。”

“谢陛下!”王峻又坐了个揖,满脸惭愧地回应,“郑子明肯交出兵权,足见他的忠心。趁着现在还没有他的消息,原来立的那些战功,陛下应该尽快给与封赏。此外,对于他的家人,如果还能找到的话,也应该极力安抚,赐以,赐以……”

此刻心情实在太乱,他也想不出太好的善后之策。只能暂且建议郭威赶在郑子明去契丹送死的消息传开前,迅把朝廷欠此人的封赏落实下去,以免日后成为别人攻击自己和大周朝的把柄。

“明天早朝,你借着宣读前线送来的告捷文书之机,出面总结郑子明的功劳。”郭威将王峻的小心思都看在了眼里,再度叹了口气,苦笑着吩咐。

他自认不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皇帝,而老朋友王峻,显然也不是一个合格的辅。君臣二人,倒也相得益彰,暂且谁也不用看不起谁。只要各自尽最大努力将日子过下去,让大周朝别昙花一现就好。

“微臣明白!”知道郭威是在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形象,王峻感激地点头,“微臣会将他这半年来所立的战功,逐一陈述,决不会再遗漏半点。只是……”

稍稍犹豫了一下,他又非常为难地补充,“陛下数月前刚刚封了他为横海军节度使,名义上已经坐拥五州之地。虽然有两个半州实际被符家所控制,至少表面上横海军已经是二等节镇。倘若把几个月来所立的功劳一并升赏,微臣恐怕,郑子明立刻就要跟符彦卿与高行周二人比肩!”

“那又如何,他的功劳又不是朕杜撰出来的。况且符老狼和高白马两个,还能拉下脸皮来跟一个年纪还不如他们儿子大的人争风吃醋?”受不了王峻的小家子气,郭威将大手一挥,直接做主,“他不是刚刚打垮了一个伪汉国的镇冀节度使么,朕就干脆封他为大周镇冀节度使好了,掌管恒、冀、深、赵、沧、定、易,七州军政,也免得符老狼总觉得横海军碍眼。就这样,朕决定了,明日早朝,加封郑子明为镇翼节度使,冠军大将军,检校兵部尚书,开国郡侯,赐免罪金牌一面,可传爵三代!”

“这,陛下,此赏实在过重,而那郑子明,郑子明年方弱冠!”王峻被郭威拿官爵当黄豆卖的豪爽行为给吓了一哆嗦,赶紧摆着手大声劝阻,“年方弱冠就坐拥七州,将来他若再立下奇功,陛下岂不是封无可封!”

“秀峰兄,你糊涂啊!你以为,他还有机会活着回来么?他至今尚未成亲,又哪里来的子嗣?”郭威冲着王峻摇头而笑,皱纹交错的老脸上露出了几分凄凉,“朕之所以这么做,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

“这……”王峻的老脸再度涨得通红一片,无言以对。

如果郑子明还活着,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郭威的决断。大周朝的镇冀节度使拥有的权力,可不是张元衡那个名义上的镇翼节度使所能比拟的。按照郭威刚才的说法,郑子明实际上将掌控恒、冀、深、赵、沧、定、易,七州的军政大权,辖地横贯整个河北,治下丁口百万,每年税赋也数以百万贯计。一旦此人将来跟朝廷之间起了冲突,转眼就会成为第二个安禄山。(注2)

然而,郭威刚才的话说得明白,郑子明哪还有机会活着来做大周朝的镇冀节度使?如此高官厚禄,不过是封给活着的人看而已。让所有武将们知道,大周对于肯为他卖命的人,绝不会吝啬。同时也给契丹君臣瞧一瞧,大周朝皇帝和辅的胸怀是何等之宽广?明知道石重贵给郑子明写了劝降信,依旧对他信任有加,将其视为国之栋梁。

“他不可能回得来了,不可能!”缓缓在碳盆前踱了数步,郭威一边思考,一边继续小声补充,“即便真的有奇迹生,他能平安从辽东返回,朕也不会出尔反尔!君贵说过,真正的英雄豪杰,不会担心手下的人本事大。朕的江山是凭真本事打下来的,不应该害怕底下人成长太快。否则,咱们大周君臣只会一代不如一代,重整九州,收回燕云,永远都是痴人说梦!”

“陛下此言甚是,微臣惭愧!”王峻听得脸皮和脖子同时烧,再度躬身受教。

“朕不是在指责你!朕也是经过此事,才终于有所感悟而已!”郭威冲着他摆了摆手,继续苦笑着摇头,“有道是,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你我二人,今后切莫再重蹈此辙。”

“是,微臣谨尊陛下吩咐!”王峻抬手擦了下额头上的油汗,将身子躬得更低。

“秀峰兄,不必如此!”唯恐对他打击过甚,郭威轻轻搀了他一把,尽量将语气放缓,“还是那句话,大错已经铸成,咱们先全力善后。朕打算让郑帅和君贵两个,严格封锁郑子明已经前往辽国的消息,乘着大胜之机,挥师全力进攻伪汉在河北的几个州县,吸引天下人的注意力。说不定,辽国人光顾着看河北战局,一时疏忽大意,让郑子明侥幸得手呢。那小子,原本就是擅长创造奇迹的人!”

“陛下理当如此!”王峻自动忽略了郭威最后那句根本没有任何希望的假设,大声回应。“让君贵和郑帅把郑子明的旗号也带在身边,打仗的时候高高地竖起来,混淆视听。咱们帮不了他太多,至少能让契丹人猜不到他已经偷偷地潜入辽东!”

对于已经失去任何威胁的人,他向来大方得很。所以丝毫不介意郭威替郑子明制造机会。反正无论柴荣等人在河北打得多热闹,也不可能直接率部杀到辽东去。郑子明身边没有足够的帮手,铁定了要有去无回。

“石重贵的家里,恐怕已经没有什么人了。但郑子明的生母,我记得应该是石州节度使张从训之女。张从训好像还有两个儿子在地方上做官,如果查明属实,你派人问问,他们能否从后辈中找一个孩子出来,继承石家香火!”两眼盯着碳盆里的蓝色火焰,郭威沉吟片刻,继续吩咐。

“臣遵命!”王峻想都不想,痛快地答应。随即,又犹豫了一下,迟疑着提议,“陛下,此事,是不是该先跟常克功打个招呼。郑子明毕竟是他未过门的女婿,如果陛下贸然就给郑子明过继了个孩子,将置常家女儿于何处?”

这话不说则已,一说,更是令郭威叹息不断,“唉!秀峰兄所言甚是。朕,朕刚才确实疏忽了。其实也不是疏忽,朕,朕现在心里除了郑子明之外,觉得最对不住的人,便是常思!他早就告诉过朕,准备在国事安定下来之后,就让女儿跟郑子明成亲。朕还曾经亲口许诺,去婚礼上喝一杯喜酒。唉,其实就冲着常思这个做岳父的份上,郑子明应该也不会辜负朕。唉,朕,朕刚才其实不是疏忽,朕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跟常克功交代而已。”

“这,唉——”想起常思如今所掌控的庞大实力,以及此人先前在刘知远帐下时对付政敌的手段,王峻心中顿时又暗暗打了好几个哆嗦。如果郑子明真的死在了辽东,恐怕常克功第一个会跳出来跟自己没完。好在如今死讯还没传回来,自己还有时间预先做一些补救。

“唉……”越想,越觉得心中愧疚,郭威不停地摇头。丝毫没有留意到,王峻的脸色已经瞬息数变。

“陛下,微臣以为,陛下可以先将常氏女收为义女。”不愧为当朝第一聪明人,王峻心思转得极快,须臾之后,便已经有了主意,“陛下跟常节度乃是生死之交,如今膝下空虚,将他的女儿收为义女,别人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如此,万一郑子明有事,父女之间,总是有话好商量。万一郑子明能平安归来……”

顿了顿,虽然无论如何都不相信奇迹会出现,王峻依旧决定好人做到底,“陛下不妨就给公主和郑将军二人赐婚,让那郑子明得偿所愿,双喜临门。”

注1:皮影戏,最古老的街头艺术之一。远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后经不断演化,流传至今。

注2:安史之乱前,安禄山为三镇节度使,坐拥大唐北方兵力的三分之二。所以一旦造反,就势如破竹地攻入了长安。

第七章 尘缘 (九)第十一章 三生 (一)第六章 疾风 (五)第九章 萍末 (十二)第二章 款曲 (三)第五章 黄雀 (六)第四章 归来 (九)第三章 耕耘 (二)第二章 霜刃 (二)第十一章 磐石 (五)第十二章 少年 (二)第三章 收获 (六)第五章 草谷 (六)第十章 宏图 (九)第四章 答案 (一)第七章 劲草 (六)第八章 麋鹿 (二)第七章 鹿鸣 (一)第一章 传说 (三)第七章 劲草 (二)第四章 扑朔 (二)第二章 风云 (四)第三章 众生 (六)第十二章 少年 (十三)第一章 传说 (一)第七章 仕途 (三)第三章 飓风 (九)第五章 草谷 (四)第四章 虎雏 (五)第七章 治河 (二)第十章 夺帅 (二)第十二章 少年 (一)第八章 麋鹿 (五)第六章 红妆 (二)第五章 黄雀 (三)第十章 宏图 (四)第七章 鹿鸣 (三)第七章 鹿鸣 (七)第一章 家国 (三)第二章 谋杀 (五)第四章 饕餮 (四)第八章 麋鹿 (一)第五章 黄雀 (二)第五章 求索 (五)第十二章 少年 (十六)第九章 长缨 (六)第五章 迷离 (八)第九章 血与水 (二)第八章 人心 (九)第九章 长缨 (十一)第六章 破茧 (五)第九章 萍末 (十一)第二章 霜刃 (一)第三章 耕耘 (三)第七章 劲草 (五)第三章 父子 (四)第七章 治河 (四)第五章 求索 (一)第六章 红妆 (九)第九章 夺帅 (六)第四章 扑朔(一)第一章 传说 (六)第八章 峥嵘 (三)第十章 夺帅 (三)第一章 初见 (一)第二章 蓬篙 (一)第五章 短歌 (九)第六章 破茧 (四)第十章 宏图 (二)第八章 峥嵘 (六)第九章 长缨 (五)第三章 飓风 (十)第四章 归来(五)第一章 家国 (四)第二章 风云 (二)第九章 萍末 (二)第三章 收获 (七)第一章 家国 (七)第四章 虎雏 (八)第十一章 磐石 (六)第六章烽火 (一)第九章 长缨 (七)第四章 答案 (四)第二章 款曲 (一)第四章 扑朔 (二)第八章 峥嵘 (七)第四章 答案 (一)第五章 逝水 (八)第十章 易鼎 (一)第十二章 少年 (七)第四章 耕耘 (四)第四章 归来 (二)第二章 霜刃 (四)第七章 劲草 (二)第三章 收获 (四)第六章 君王 (二)第二章 款曲 (二)第六章 帝王 (四)第一章 家国 (一)第七章 劲草 (二)
第七章 尘缘 (九)第十一章 三生 (一)第六章 疾风 (五)第九章 萍末 (十二)第二章 款曲 (三)第五章 黄雀 (六)第四章 归来 (九)第三章 耕耘 (二)第二章 霜刃 (二)第十一章 磐石 (五)第十二章 少年 (二)第三章 收获 (六)第五章 草谷 (六)第十章 宏图 (九)第四章 答案 (一)第七章 劲草 (六)第八章 麋鹿 (二)第七章 鹿鸣 (一)第一章 传说 (三)第七章 劲草 (二)第四章 扑朔 (二)第二章 风云 (四)第三章 众生 (六)第十二章 少年 (十三)第一章 传说 (一)第七章 仕途 (三)第三章 飓风 (九)第五章 草谷 (四)第四章 虎雏 (五)第七章 治河 (二)第十章 夺帅 (二)第十二章 少年 (一)第八章 麋鹿 (五)第六章 红妆 (二)第五章 黄雀 (三)第十章 宏图 (四)第七章 鹿鸣 (三)第七章 鹿鸣 (七)第一章 家国 (三)第二章 谋杀 (五)第四章 饕餮 (四)第八章 麋鹿 (一)第五章 黄雀 (二)第五章 求索 (五)第十二章 少年 (十六)第九章 长缨 (六)第五章 迷离 (八)第九章 血与水 (二)第八章 人心 (九)第九章 长缨 (十一)第六章 破茧 (五)第九章 萍末 (十一)第二章 霜刃 (一)第三章 耕耘 (三)第七章 劲草 (五)第三章 父子 (四)第七章 治河 (四)第五章 求索 (一)第六章 红妆 (九)第九章 夺帅 (六)第四章 扑朔(一)第一章 传说 (六)第八章 峥嵘 (三)第十章 夺帅 (三)第一章 初见 (一)第二章 蓬篙 (一)第五章 短歌 (九)第六章 破茧 (四)第十章 宏图 (二)第八章 峥嵘 (六)第九章 长缨 (五)第三章 飓风 (十)第四章 归来(五)第一章 家国 (四)第二章 风云 (二)第九章 萍末 (二)第三章 收获 (七)第一章 家国 (七)第四章 虎雏 (八)第十一章 磐石 (六)第六章烽火 (一)第九章 长缨 (七)第四章 答案 (四)第二章 款曲 (一)第四章 扑朔 (二)第八章 峥嵘 (七)第四章 答案 (一)第五章 逝水 (八)第十章 易鼎 (一)第十二章 少年 (七)第四章 耕耘 (四)第四章 归来 (二)第二章 霜刃 (四)第七章 劲草 (二)第三章 收获 (四)第六章 君王 (二)第二章 款曲 (二)第六章 帝王 (四)第一章 家国 (一)第七章 劲草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