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开战在即

小林光一与喜田多一郎是文官,所以得挑选一名军事指挥官。

按照小林光一的意思,一名少将足以。不管怎么说,这不是全面战争,只是一场规模有限的局部冲突。日本不会进行战争动员,没有必要把冲突上升到国家高度,没有理由在人事任命上花太多精力。

只是,落到实际上,小林光一却不得不花一些精力。

原因无二,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卷入的第一场战争。

虽然防卫省内部弥漫着悲观氛围,连三位军种司令都不大看好,但是任何一名职业军人都知道这是难得的机会。不管输赢,指挥自卫队作战的将领肯定能获得好处,而且是难以言喻的好处。

这下,人事任命成了大事。

热门人选,正是三位司令官,即斋藤实、荒川太郎与木村小次郎。

两人首先排除了斋藤实,因为东海冲突与陆上自卫队没有什么关系,即便围绕着钓鱼岛展开争夺,陆上自卫队也很难充当主力。

在荒川太郎与木村小次郎中,小林光一很难做出选择。

从根本上讲,东海冲突以空中战场为主,而且小林光一坚持主张控制冲突规模,也就得尽量限制交战范围。在没有绝对必要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海上交战,毕竟海战的损失与代价远远超过空战。

如此一来,空中自卫队司令荒川太郎就是头号人选。

问题是,中国会控制交战范围吗?

不管小林光一如果看待中国的态度,中国海军的东海舰队已经出港,南海舰队与北海舰队正在集结,连陆军也在积极备战。中国不但要夺回钓鱼岛,还很有可能趁此机会完成统一大业。

打起来后,战争规模就不由日本决定。

如果以海战为主,木村小次郎才是理想人选。

小林光一不得不在两者间做出选择,而且他知道,这个选择将决定日本在这场冲突中的基本军事方针。

这也正是让小林光一感到为难的地方。

如果只是选择军事指挥官,还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跟美国学了几十年,空自与海自的将领都懂得协同作战。

以何为重,才是关键。

最终,还是喜田多一郎帮小林光一下定了决心。

中国来势汹汹,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从长远考虑的话,应该由木村小次郎担任军事指挥官,只是在冲突初期,双方将集中力量争夺制空权,所以得让荒川太郎统筹指挥空中自卫队与海上自卫队的空中力量。

在人事任命上,木村小次郎为舰队司令,在舰队参战后统一指挥作战行动,荒川太郎为航空司令,专门负责空中作战。

做出这个安排后,小林光一让喜田多一郎把其他人叫了进来。

此时,离牧浩洋确定的开战时间还有不到四十个小时。

确定军事指挥官,只是日本进行战争准备的第一步,此后还得调集兵力、制订作战计划与协调支援力量。

所幸的是,一些准备工作早已开始。

木村小次郎与荒川太郎走马上任时,海上自卫队的两支护卫群已经到达冲绳、第三支护卫群也已动员,空中自卫队在冲绳部署了一百二十架作战飞机,并且着手拓展邻近岛屿上的野战机场。

一切顺利的话,五月的最后一天,日本就能投入三支护卫群与近两百架作战飞机。

行动最迅速的不是战斗机,而是潜藏在海面下的潜艇。

事态恶化的时候,海上自卫队的两支潜水队群就进入战备状态,随后除四艘正在进行例行维护的潜艇之外,其余十四艘潜艇在二十四小时之内陆续出港。到五月二十八日,已经有六艘潜艇进入东海,八艘潜艇在冲绳以东的菲律宾海活动,维护的四艘潜艇也能在六月一日之前出港。

也就是说,此时已经有六艘潜艇进入交战海域。

虽然这六艘潜艇没有越过东海中线,甚至没有进入有争议的海域,只是按照海上自卫队的部署,执行前进警戒任务,但是不等于不会遇到麻烦,因为中国海军的潜艇也早已进入东海,也在执行类似的任务。

海面下,没有看得见的战线。

在潜艇的直接对抗中,随时有可能擦枪走火。

别忘了,引发这场冲突的,正是双方潜艇在东海遭到袭击。有了前车之鉴,不管是日本艇长、还是中国艇长,在遇到可疑目标的时候,都会积极果断的掌握主动权,而不是重蹈覆辙。

当时,在东海活动的潜艇中,有六艘041型,其中一艘就是修复后的“海龙”号。

指挥“海龙”号的,仍然是萨非墨,只不过他现在已经是上校了。

这个军衔,与他的职位显然不大相称。

按照传统,常规潜艇的艇长一般是上尉,即便是新式潜艇的艇长,也最多是少校,攻击核潜艇的艇长为少校或者中校,只有战略核潜艇的艇长才是上校。如果在常规潜艇部队混到上校,多半是某支潜艇分队的指挥官了。

只是,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军衔与职务不相称的事情并不罕见。

战争结束后,萨非墨有机会“上岸”、或者去核潜艇部队服役,比如与他同时晋升为上校的汪誉涵就上了岸,在南海舰队担任潜艇兵参谋长,还有两名稍晚一点晋升的艇长在进修两年登上了核潜艇。萨非墨没有高就,也没有转行,而是留在了潜艇部队,负责041型的改进工作。

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只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他不去,就会有另外一名参加过战争、而且取得过重大战果的艇长去负责这件事。

原因很简单,041型的改进工作直接关系到了中国常规潜艇的未来。

第二次朝鲜战争后,中国海军对潜艇部队的发展方向做出重大调整,常规潜艇的地位大大降低。根据由徐褶涛制订的发展规划,在未来二十年内,中国海军至少要建成三十艘攻击核潜艇,代价是不再发展常规潜艇。

按照这份计划,在未来二十年之内,海军中的常规潜艇将陆续退役。

问题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从长远发展来看,核潜艇确实是理想选择,特别是在海军步入远洋时代后,只有核潜艇能够伴随舰队作战,而性能不尽人意的常规潜艇很难在远洋活动,甚至无力到达数千海里外的交战海域。

只是,短期内,常规潜艇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次朝鲜战争中的几场海战也证明,在近岸浅水区域,常规潜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至少在未来二十年之内,中国海军仍然是一支需要依托岸基航空兵的近岸海军。

更重要的是,建造什么潜艇,不但要考虑海军的需要,还得照顾国际市场,特别是那些希望从中国采购潜艇的盟友的需求。

要知道,第二次朝鲜战争,已经证明了中国潜艇的先进性能。

在战争结束的第二年,巴基斯坦就提出采购计划,希望通过采购与引进的方式,购买多艘041型常规潜艇。

出售潜艇不是问题,只是出售给巴基斯坦的潜艇肯定得做一些改进。

比如在动力系统上,巴基斯坦军港缺乏基础设施,所以前两艘041型没有配备AIP系统,从第三艘开始才安装AIP系统,计划在中期大修时,为前两艘加装AIP系统。此外还得改进空调系统,适应在低纬度的热带海域作战;增添巴基斯坦海军的通信指挥系统,以便更好的使用。

这些外来需求,直接推动了041型的改进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巴基斯坦,以及随后订购041型的伊朗、委内瑞拉、埃及与阿联酋等国的外来需求,为中国海军提供了改进041型所需的经费,并且让中国海军决定研制更加先进的常规潜艇。

外销的潜艇肯定与海军自己的有所差别。

比如在所有外销的041型潜艇上,都没有配备电磁战武器,直到十年后,中国才以军火贸易的方式,向巴基斯坦出售了潜艇用的电磁武器,并且为巴基斯坦装备的八艘041型修改了火控系统。

当时,中国海军在041型上做的最大的改进就是配备电磁武器。

作为实战经验最丰富的潜艇艇长,萨非墨担任了041型改进工作的战术顾问,负责为造船厂与潜艇设计所的工程师提供战术意见。

在这件事上,萨非墨花了两年时间。

虽然第一艘接受改进的041型,也就是由他指挥的“海龙”号重新服役时,他已经是潜艇兵上校了,但是部队里的好位置已经所剩无几,萨非墨拒绝了周渝生的邀请,没有担任东海舰队的潜艇兵参谋长,而是回到潜艇上,再次出任“海龙”号的艇长,并且继续在东海舰队服役。

回到基层部队是萨非墨自己的选择,周渝生没有强迫他。

当时,也需要一名实战经验丰富的艇长来发现改进后的041型有多强的战斗力,能够执行什么样的作战任务。

按照周渝生的部署,“海龙”号担任的是前进反潜任务。

也就是说,“海龙”号没有留在预定的舰队作战海域,而是前出到冲绳群岛附近,监视过往舰艇,特别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潜艇。

这个任务既万分危险,又充满了机会。

只要萨非墨坚决果断,很有可能打响这场战争的第一枪。

第76章 自知之明第104章 安曼会战第67章 外行看热闹第46章 不确定因素第61章 垂死挣扎第120章 用我们的方式第30章 小事化大第97章 针锋相对第75章 积极迎战第47章 抢先攻击第81章 前沿科技第184章 强攻第26章 战略空运第30章 援朝总司令第17章 经贸竞争第48章 针锋相对第10章 希望第166章 硬骨头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101章 反击第20章 进攻意识第272章 牧浩洋计划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36章 别无选择第69章 外援第194章 诱饵第150章 手忙脚乱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19章 伏击第39章 积极备战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16章 耐心等待第70章 分道扬镳第8章 高歌猛进第36章 小心过头第80章 情况有变第240章 不算圆满第52章 预料成真第52章 预料成真第82章 战火再起第88章 最后关头第24章 裂痕第46章 海军新锐第10章 共同体第30章 全面对抗第68章 一己之力第217章 进军澳洲第311章 灾难的源头第84章 战略平衡第309章 危机与乐观第19章 第二战线第233章 革命性技术第31章 政治变更第23章 回到总参谋部第80章 战术推断第114章 向前看第20章 进攻意识第17章 地区战争第181章 最后的顽抗第197章 仅此一回第78章 船队的丧钟第8章 不知进退第54章 远征日本海第306章 第一步第204章 坐失良机第27章 动荡的根源第40章 积极主动六十五章 过分自信第57章 老少校第49章 最佳选择第202章 分散的防线第168章 上前线第181章 胜与没胜第45章 突然遭遇第86章 总统的野心第129章 重返战场第19章 主动攻击第56章 守株待兔第221章 不能为而为之第102章 海上屠场第92章 日本的归宿第37章 回国第33章 再次出击第16章 阴差阳错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77章 诱饵第18章 千钧一发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85章 关键事件第76章 自知之明第34章 阿拉伯联邦第13章 无限制第207章 黔驴技穷第73章 关键装备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34章 盟友第270章 投降第1章 弃武从文第13章 底线第34章 理智战胜冲动
第76章 自知之明第104章 安曼会战第67章 外行看热闹第46章 不确定因素第61章 垂死挣扎第120章 用我们的方式第30章 小事化大第97章 针锋相对第75章 积极迎战第47章 抢先攻击第81章 前沿科技第184章 强攻第26章 战略空运第30章 援朝总司令第17章 经贸竞争第48章 针锋相对第10章 希望第166章 硬骨头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101章 反击第20章 进攻意识第272章 牧浩洋计划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36章 别无选择第69章 外援第194章 诱饵第150章 手忙脚乱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19章 伏击第39章 积极备战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16章 耐心等待第70章 分道扬镳第8章 高歌猛进第36章 小心过头第80章 情况有变第240章 不算圆满第52章 预料成真第52章 预料成真第82章 战火再起第88章 最后关头第24章 裂痕第46章 海军新锐第10章 共同体第30章 全面对抗第68章 一己之力第217章 进军澳洲第311章 灾难的源头第84章 战略平衡第309章 危机与乐观第19章 第二战线第233章 革命性技术第31章 政治变更第23章 回到总参谋部第80章 战术推断第114章 向前看第20章 进攻意识第17章 地区战争第181章 最后的顽抗第197章 仅此一回第78章 船队的丧钟第8章 不知进退第54章 远征日本海第306章 第一步第204章 坐失良机第27章 动荡的根源第40章 积极主动六十五章 过分自信第57章 老少校第49章 最佳选择第202章 分散的防线第168章 上前线第181章 胜与没胜第45章 突然遭遇第86章 总统的野心第129章 重返战场第19章 主动攻击第56章 守株待兔第221章 不能为而为之第102章 海上屠场第92章 日本的归宿第37章 回国第33章 再次出击第16章 阴差阳错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77章 诱饵第18章 千钧一发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85章 关键事件第76章 自知之明第34章 阿拉伯联邦第13章 无限制第207章 黔驴技穷第73章 关键装备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34章 盟友第270章 投降第1章 弃武从文第13章 底线第34章 理智战胜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