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二)

再一次被留了饭,张戬和程颢的热情让韩冈心中感到很温暖。今次能通过铨试,也是靠着他们的提点和教导,并没有因为韩冈是王韶所荐,而冷漠上半分。

几天下来,韩冈几乎像世交子侄辈一般被张、程二人关心着。张戬和程颢甚至把韩冈介绍给自己的家眷——这在古代,是极亲近的表现。两人的儿女都只有十岁上下,但诗书传家的出色教育,让几个小孩子的学问已不比普通乡儒稍差,礼节上更是过人。

在饭桌上,张戬和程颢不再提及有关一顷四十七亩的话题,说过了便说过了,答应了也答应了,纠结于此事不是他们的性格,而是转到了韩冈今次铨试的考题,以及刘易、程禹这两名在考试过程中使坏的令丞身上。

听了韩冈对今次考题的复述,张戬和程颢同时皱起眉头。“这题不算难吧?”张戬奇怪地问道。

“若真的要与玉昆为难,不会出这么简单的题目。”程颢也跟张戬一个想法。

“可学生听陈判铨话中之意,却是在暗指刘、程两位令丞的确是盘算着与学生为难。”韩冈不认为自己会看错听错,这是他的优势所在。

张戬又回想了一下韩冈方才说的题目,又与程颢对视了一眼,一齐摇头道:“太简单。”

韩冈也觉得纳闷,可他转而一想,面前两人皆是饱学之士,程颢更是有着宗师水平,对于经义考题的难度把握不住也不奇怪,这跟正常的初中数学题让数学系的博士生来评价难度是一个道理。不过这么想来,韩冈突然发觉自己的经义水准好像也变得不错的样子,自己不是也没发觉被人刁难了吗?还以为刘易、程禹故意把题目往简单里出。

张戬和程颢还在讨论着,也不知怎么的,他们从铨试的考试难度太低的这个问题上,开始怀疑起明经科的考题难度来。不过张戬是进士出身,程颢也是进士出身,纵然他们的经学水平远高于诗赋,但他们考得还是进士科,对明经科的考题并不了解。

张戬道:“过几日找一下近来几科的明经考题,看看出得究竟是什么题目。”

“是应该找一下。”程颢表示同意:“若是考题太过简单,朝廷的抡才大典也就失了选拔贤才的作用。”

“最好找九经科的,若是五经,三传,这些科目就太容易了。”

“若是九经科都不成,下面的各科就更不用提。”

明经科不同于进士科,依照考试所用经书范围,细分为五经、三传等好几个科目。三传是指春秋三传——《左氏》、《公羊》、《谷梁》,考题不会超出三本书的范围。五经则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这五本儒家经典,考试范围自然就在其中。除此之外的开元礼、三礼、三史也皆是如此。而在这些科目中,以九经的考试范围最广,包括以上所有的各科要考的经典,自然难度也就最高。

听着他们的对话,看着越说越兴奋的两位师长,韩冈开始为下一科的明经科贡生们担心了。有两位鸿儒御史盯着,而且都是有资格成为主考官来主持明经科举试,明经贡生将要面对的考试怕是前所未有的难度。要是听到日后的明经比进士还难考,落榜的考生跑去叩阙喊冤的消息,韩冈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

“对了!玉昆,”张戬比程颢早一步从对明经科考题的讨论中回过神来,毕竟这里不是讨论事情的书房。想起还有客人在,他补救似的问着韩冈,“最后一道断案,你方才说过判的是阿云案吧?”

韩冈点点头:“正是。”

“登州的?”张戬又追问了一句。

“的确是出自登州。”

听韩冈如此说,张戬和程颢的脸色有了些变化,一齐问道:“玉昆你是怎么判的?是流刑?还是绞刑?”

韩冈不知张、程二人对阿云案的看法,但想来应该不会跟王安石一条路——也许为人温和的程颢有些难说,但以张戬的性子,和他对纲常的维护,他肯定是支持大理寺的判断,判阿云绞刑。

韩冈与王韶王厚讨论阿云案时,是从司法程序上,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阿云与韦高是丧期为聘,未婚夫妇的关系是非法的,不当以此为前提来决狱。

但在儒门弟子程颢和张载前面,他不好这么说,因为此番言论已经近于法家了,而是最好要表现出自己的儒学水平。同时自己早早地看过有关阿云案的朝报,这件事形同作弊,韩冈也不想承认。心思一转,便不理法律条文,只往儒家大义上领:

“圣人之言,皆是以仁为本。阿云未伤人命,罪不至死,故而学生判的是流刑。”

“以仁为本?”

韩冈为之解说:“仁为本心,礼为纲常法纪,而中庸为行事之道。仁、礼、中,这三个字,是学生近来读书的一点体会。”

“仁、礼、中?”张戬轻声念着,韩冈的观点并不出奇,可单独把仁礼中三个字提出来的说法,却也不多。

“圣人之说本心是仁,一部《论语》,涉及仁之一字几达百处。而礼之一事,夫子说得更多。仁和礼是名教之根本,也是圣人在兹念兹的两个字。”

“那‘中’呢?”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乃行事之法,临事不偏、执两用中,此为中庸之道。”

虽然韩冈说得很简洁,甚至有些偏驳,但中庸的思想向来被程颢所看重,韩冈能看到这一点,并着重提出来,程颢听着有些欣慰,不禁点头微笑,不枉他这些时日的一番教诲。

韩冈的底子程颢看得很清楚,张载的这位弟子才智过人,善于为人处世,治事上亦有长才,但学问上却有所不及,对经义只是囫囵吞枣,并没有深入的钻研。无有大道守本心,程颢便担心这韩冈的才智会用到歪处去,故而他才不避嫌疑地悉心教导,希望让韩冈日后不会走偏了路。

韩冈的论断不算严谨,而且太过简单,圣人之道,岂是三个字就能概括的?但韩冈在求学中,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发,在程颢看来,已是难能可贵的一件事情。韩冈的心性虽难以继承张载或自己的衣钵道统,但若他能秉持“仁礼中”这三条行动处事,却已不失为一君子。

韩冈见程颢点头而笑,心中亦是一喜。这代表他对儒学理论简单直接的归纳得到了儒学宗师的认同。

所谓“我注六经”,将经典往繁琐里解释,一个“若曰稽古”,就能扯出十几万字的注释,这是汉儒唐儒的习惯。而抛弃这些琐碎的注疏,而直接取用儒家经典的原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我”为主,而不是以“经”为主,即“六经注我”,这是宋儒的做法。

在此时,重新注释以《论语》为首的儒家诸经并不稀奇。泰山先生孙复便倡导舍传而求经,著《春秋尊王发微》,弃《左氏》等春秋三传于不顾;安定先生胡瑗,著《论语说》,徂徕先生石介有《易解》,公是先生刘敞有《七经小传》《春秋权衡》,亦是别出机杼,不惑传注。气学张载、理学二程,他们也莫不如此,皆是对儒家诸经有着不同于汉唐注疏、属于自己的见解。

韩冈也是一样,虽然他如今对九经的各部主要注疏,都能深悉大意,说个八九不离十。可他对这些扣着经典文字,一字一句加以注释,比经书繁琐了千百倍的注疏,却没有多高的评价。

韩冈一直认为,要想传播思想,理论是越简单越好。所以他就把儒学根本归纳成简单的三个字——仁、礼、中,而直截了当放弃了对经文的注释。只观大略,不暇细务,以这八个字为自己辩解,韩冈自认站在儒学大家面前也不会露怯。

“以冈之愚见,儒者之行不外乎守仁心,尊礼法,执中道。仁为礼本,以阿云案论,若韦高被杀,阿云自当斩,若韦高重伤不起,也是当处以绞刑,但韦高不过是轻伤,为些许微伤害一命,却有违仁恕之道。弟子观阿云之罪,杖遣过轻,杀之过重。杀人偿命,伤人服刑,所以学生便判了流三千里编管。”

仁为礼本,如果按照韩冈的想法,后世所谓吃人的礼教,便是只有礼而无仁,走入了邪道,并不是真正的儒家。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违反仁道的说法,便是对儒学最无耻的扭曲。

儒家的根本是什么?是仁。礼仅仅是纲常,是外在的规条。后世吃人的礼教,只顾维系礼法,完全背离了儒家仁的本心,这样根本不能算是儒了,而是彻头彻尾的邪教。就算给孔子多少封号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程颢认同韩冈秉持仁心的判决,不妄杀一人,比什么都重要。而张戬则有所不满,“律贵诛心,韦高虽未见杀,但阿云确有杀心。韦高虽是轻伤,阿云杀人未遂的罪名却不能宽贷。”

“先生说的是!”韩冈低头受教,并不与张戬争论。张戬愣了一下,随即便摇头失笑。若仅是杀人未遂,苦主轻伤,凶手也只会是流配而已。阿云会被大理寺判绞刑,则是因为她和韦高的关系。前面韩冈对此根本不提,想来也是不承认阿云和韦高丧期纳聘的未婚夫妻关系。

不过张戬也不想争了,还在吃饭呢,为一桩已经有定论的案件争论根本毫无意义。

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二十)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一)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四)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二十一)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四)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三)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六)第四十四章 一言镇关月燎辉(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九)第二百六十二章 新议(二十八)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图(中)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二)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新议(十五)第三十二章 营中纷纷难止休(下)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三)第三十七章 蒿目黄尘顾世事(下)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七)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五)第二百八十章 微澜(上)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六)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七)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四)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五)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一)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中)第三十四章 雨泽何日及(六)第一十六章 夜凉如水无人酌(中)第四十四章 闻说纷纷意迟疑(上)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九)第一十八章 诸士孰为佳(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变故(十九)第二十九章 雏龙初成觅花信(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六)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三)第四章 力可回天安禁钟(下)第一十四章 落落词话映浮光(上)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二)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第三十四章 彩杖飞鞭度春牛(下)第一十八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二)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三)第一章 巩州(上)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十)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五)第二百二十九章 变故(二十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五)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一)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三)第一十六章 晚来谁复鸣鞭梢(上)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七)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变故(二十九)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一)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一)第二十六章 仕宦岂为稻粱谋(中)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九)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一)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六)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华心未阑(中)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七)第一百二十六章 消息(中)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三)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梳理(十五)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九)第二十三章 内外终身事(中)第一百一十章 微雨(十七)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梳理(十四)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中)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二)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二)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一)第九章 旧日孤灯映寒窗(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六)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一)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二)第九十四章 微雨(一)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四)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六)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九)
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二十)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一)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四)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二十一)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四)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三)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六)第四十四章 一言镇关月燎辉(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九)第二百六十二章 新议(二十八)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图(中)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二)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新议(十五)第三十二章 营中纷纷难止休(下)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三)第三十七章 蒿目黄尘顾世事(下)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七)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五)第二百八十章 微澜(上)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六)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七)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四)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五)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一)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中)第三十四章 雨泽何日及(六)第一十六章 夜凉如水无人酌(中)第四十四章 闻说纷纷意迟疑(上)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九)第一十八章 诸士孰为佳(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变故(十九)第二十九章 雏龙初成觅花信(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六)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三)第四章 力可回天安禁钟(下)第一十四章 落落词话映浮光(上)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二)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第三十四章 彩杖飞鞭度春牛(下)第一十八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二)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三)第一章 巩州(上)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十)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五)第二百二十九章 变故(二十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五)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一)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三)第一十六章 晚来谁复鸣鞭梢(上)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七)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变故(二十九)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一)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一)第二十六章 仕宦岂为稻粱谋(中)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九)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一)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六)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华心未阑(中)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七)第一百二十六章 消息(中)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三)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梳理(十五)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九)第二十三章 内外终身事(中)第一百一十章 微雨(十七)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梳理(十四)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中)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二)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二)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一)第九章 旧日孤灯映寒窗(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六)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一)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二)第九十四章 微雨(一)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四)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六)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