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二、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社会经济生活引起的民主政治的任何变化,必然引起宪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领导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随着1952年开始的“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社会经济关系、社会阶级关系、社会利益群体都较之新中国成立之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加以确认;日益稳定的政治局面,也使得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一部正式的宪法的条件成熟起来。

(一)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共同制定54年宪法

1952年12月2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国政协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就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提议作了说明。来自社会各界的委员们一致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提议。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各界人士一起制定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54宪法)的序幕。

为了起草54宪法,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以朱德、宋庆龄、李维汉、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沈雁冰、周恩来、马叙伦、陈叔通、张澜、黄炎培等33人为委员,在这个起草委员会中,民主党派人士占三之一以上。1954年1月,宪法起草委员会下属的宪法起草小组开始工作。此后,通过参加政协会议、座谈会等方式,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经过广泛而认真地讨论,提出了5900多条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多次修改,才于1954年9月20日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

(二)54年宪法正式阐明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地位

54年宪法序言第三自然段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一表述阐释了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同时也肯定了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对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在54年宪法序言第四自然段又指出:“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由此,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统一战线这个革命和建设的法宝,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历史地位。虽然对于统一战线在54年宪法中性质的定位与《共同纲领》是一致的,但又与之有所不同,它反映了经过建国初期的革命与建设,我国阶级力量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国家由革命到建设引起的统一战线任务的变化,统一战线的性质也由“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为“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在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要继续坚持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

(三)伴随着54年宪法被搁置,统一战线遭受摧残

54年宪法颁布实施后的前两年,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得到了比较好地实施,党的统一战线事业,也随之向前迈进。但遗憾的是,随着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54年宪法对于统一战线的规定,非但没有成为促进统一战线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强有力的保障,维护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的“人权之盾”,反而被抛到九霄云外,统一战线也被强权破坏,未能完全发挥54年宪法所确认的“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作用。

“一部宪法凝聚了一个时期人们对法治的体认和信仰。而体认和信仰的培育及生成则需要心理的沉淀,须具备一个必要的时间周期。”客观地说,54年宪法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人士和社会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对民主法治社会的憧憬与向往,也反映了当时许多善良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的对法治的体认和信仰。

然而,在我们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和短暂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上,从整个社会和普通公众来讲,没有形成一个真正蕴藏于社会和民众之中的对现代法治的体认与信仰。从清朝末年的立宪运动到1954年宪法形成的过程中,准确地说,是中国社会中的一部分接受了西方近现代法治文化熏陶与寻求救国图强的人们(尽管这部分人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在祖国大地上追求国富民强的目标和民主法治的过程,所以,民主宪政的种子没有切切实实地扎根于我们社会的土壤中,没有真正地植根于我们广大民众的心灵深处。另外,从人类建立了法律是文明社会管理的必备要素的共识后,人类孜孜以求要树立法律的至上权威。在树立宪法权威的过程中,完备的宪法规则体系是重要的一环,但有宪法法则不等于有宪法权威,因为反映社会公平、正义,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宪法规范,不能自然而然地转换为社会的良序善俗,它不仅需要具有普遍宪政意识的社会成员的支撑,而且需要与之相应的一套完备的贯彻实施的机制作保证。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在54年宪法颁布前后,社会成员并没有形成普遍宪政意识,也没有建立起与54年宪法贯彻实施相应的一套完备的保障机制。事实上,我们今天还在为实施宪政,培养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而努力,还在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宪法保障机制的建设。

由此可见,建国初期我国法治成长因素的薄弱,法治建设环境的脆弱性。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具有现代规范形式的54年宪法,面临没有普遍宪政意识的社会基础与有效的监督保障运行机制时,其被搁置并遭受无情的践踏与破坏,也就不足为奇。在整部宪法被无视的年代,对于宪法中关于统一战线的保障性的规定能得到实施自然就成了奢望。进而,54年宪法确认的统一战线,连同国家的其他各项制度被摧残达20年之久也就不难理解。

(本章完)

新中国宪法变迁与统一战线_一、《共同纲领》首次使党的统一战线呈现在宪法性文件之中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二、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的现实依据一、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与作用_一、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二、借鉴历史经验,“反独促统”,发展和壮大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二、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主监督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一、民主党派纲领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二、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一、邓小平的民主监督思想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发展历程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三、不断创新,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一、“一国两制”的实施,丰富了我国的宪法理论与实践一、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中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三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一、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为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四、团结共事,努力保持党内的和谐一、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中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北京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进步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四、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中定位,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整体功能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二、努力维系民革的党派特色三、坚持完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再造历史的辉煌,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二、北京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学院教育体系_一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二、在以学员为主体中定位,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特点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的三化建设第二、实践“三个代表”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威力四、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昭示着党的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与党在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调研报告_三、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的几点意见二、北京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一、“一国两制”的实施,丰富了我国的宪法理论与实践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难得机遇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的三化建设四、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中定位,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整体功能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三、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_二、多党合作制度将在迎接新的挑战中发展完善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二、如何做“五型”干部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一、民主党派纲领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二、努力维系民革的党派特色一、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中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四、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建设的具体建议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三、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再造历史的辉煌,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_二、多党合作制度将在迎接新的挑战中发展完善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二、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的现实依据统一战线领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二、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发展历程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一新时期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发展_一、《意见》体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第一时期研究状况的概述和分析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统一战线领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_一、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和统一战线二、牢牢把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主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三、在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中定位,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三、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几点建议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三二、如何做“五型”干部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一国两制”的实施,为大陆、港、澳、台提供了相互吸收和借鉴法律文明成果的历史新中国宪法变迁与统一战线_一、《共同纲领》首次使党的统一战线呈现在宪法性文件之中二、借鉴历史经验,“反独促统”,发展和壮大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四、团结共事,努力保持党内的和谐新时期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发展_一、《意见》体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第二时期研究状况的概述和分析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北京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进步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四、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昭示着党的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文明的新途径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在以学员为主体中定位,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特点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一二、创立人民民主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的内涵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二、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的现实依据一、什么是“五型”干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学院教育体系_一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
新中国宪法变迁与统一战线_一、《共同纲领》首次使党的统一战线呈现在宪法性文件之中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二、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的现实依据一、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与作用_一、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二、借鉴历史经验,“反独促统”,发展和壮大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二、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主监督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一、民主党派纲领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二、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一、邓小平的民主监督思想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发展历程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三、不断创新,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一、“一国两制”的实施,丰富了我国的宪法理论与实践一、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中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三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一、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为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四、团结共事,努力保持党内的和谐一、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中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北京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进步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四、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中定位,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整体功能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二、努力维系民革的党派特色三、坚持完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再造历史的辉煌,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二、北京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学院教育体系_一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二、在以学员为主体中定位,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特点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的三化建设第二、实践“三个代表”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威力四、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昭示着党的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与党在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调研报告_三、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的几点意见二、北京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一、“一国两制”的实施,丰富了我国的宪法理论与实践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难得机遇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的三化建设四、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中定位,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整体功能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三、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_二、多党合作制度将在迎接新的挑战中发展完善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二、如何做“五型”干部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一、民主党派纲领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二、努力维系民革的党派特色一、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中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四、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建设的具体建议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三、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再造历史的辉煌,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_二、多党合作制度将在迎接新的挑战中发展完善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二、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的现实依据统一战线领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二、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发展历程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一新时期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发展_一、《意见》体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第一时期研究状况的概述和分析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统一战线领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_一、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和统一战线二、牢牢把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主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三、在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中定位,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三、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几点建议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三二、如何做“五型”干部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一国两制”的实施,为大陆、港、澳、台提供了相互吸收和借鉴法律文明成果的历史新中国宪法变迁与统一战线_一、《共同纲领》首次使党的统一战线呈现在宪法性文件之中二、借鉴历史经验,“反独促统”,发展和壮大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四、团结共事,努力保持党内的和谐新时期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发展_一、《意见》体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第二时期研究状况的概述和分析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北京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进步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四、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昭示着党的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文明的新途径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在以学员为主体中定位,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特点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一二、创立人民民主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的内涵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二、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的现实依据一、什么是“五型”干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学院教育体系_一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