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德国人

1889年3月27日,李明远连同陆海军主要将领从长安站搭乘列车,沿铁路干线向淮阳进发。

次日,在数十名青年军官陪同下,德国军官教导团团长威斯特中将、德国驻汉国公使罗伯茨男爵一行近百人,沿着不同的路线,横穿潘帕斯平原,向着演习的最终目的地—新京前进。

潘帕斯平原地势平坦、少起伏不平的丘陵地段,因此,长长的蒸汽列车行驶过程中,很少遇到颠簸、摇晃的情况。

黝黑的烟囱中冒出一道浓郁的白烟,急速行进的火车头发出“扑赤扑赤”的蒸汽撞击声,窗外的景色随着列车的快速移动,却仿佛静止一般,几乎没有变化。

潘帕斯平原的面积太大了,火车一直行驶了数个小时,依旧没有走出茫然绿色与村庄掺杂的平原地区。

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草地、一处处规划整齐的青砖瓦房,还有那些定居点旁,一排排特有的柳树、橡树,三种不同的景物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潘帕斯平原上,最具备普遍性的景色。

青草、绿树、村庄,虽然火车外的景色和谐、美好,但是绵延上千公里的路程上,一直观看着同一种景象,总是有些单调、乏味的感觉。

汉国中部平原的乡村景象与德国东普鲁士地区的情形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潘帕斯平原和东普鲁士都拥有肥沃的黑土地,当地的农业资源丰富,都是两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只是和汉国不同的是,东普鲁士面积只有3.6万平方公里,而潘帕斯平原面积76万平方公里,整个潘帕斯平原黑土区都在汉国国土面积之内。

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传统封建社会中,肥沃的农业土地都是国家强大的根本要素,

整个世界虽然面积广袤无垠,大小国家数百个,但是其中土地质量最优质的黑土地,一共也只有四块。一是包括乌克兰平原、波兰平原、白俄罗斯、德国东普鲁士的东欧黑土区,面积约190万平方公里;二是分布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的北美黑土区,三是分布于大陆东北平原的东北黑土区,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是被誉为“北大仓“的大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四便是位于原来阿根廷连至乌拉圭的潘帕(Pampa)大草原,面积76万平方公里。

四处黑土区中,俄罗斯从瓦西里一世时期(1371-1425)开始扩张,逐步吞并诺夫哥罗德公国、喀山汗国、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等国家,将国家领土面积由莫斯科一隅之地,扩大到整个西伯利亚、中亚、东欧地区,往昔的强敌奥斯曼帝国和远东鞑靼人被踩在脚下,而同为欧罗巴人种的波兰王国则被彻底毁灭,原本波兰占据的乌克兰大平原成为了俄罗斯帝国崛起的根基。

俄罗斯帝国占据了东欧黑土区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领土,在与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家的竞争中,先天的处于优势地位,即便经历一两次战败,也难以危机到国家根本,

和俄罗斯帝国一样,其他占据三处黑土区的国家,也拥有着先天的战略优势,在这种战略优势下,只要本国国内不出现极度昏庸的君主和自大腐朽的统治阶级,即便遭遇数次严重的挫败,也能够利用时间快速恢复过来,而反观与占据世界四大黑土区为敌的邻国,除非出现特别英明的君主,以及恰逢对方国内政局混乱的机遇,然后果断出兵占领对方的黑土区,如此方能实现国家崛起,但是这种概率在整个历史中是极为少见的,即便是现在占据四个黑土区的国家,也只有俄罗斯帝国和南美汉国利用起了后发优势,在1500年以后的数百年内,利用武力优势,将黑土区从其他邻国那里一步步夺了过来。(东北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主权,而美国是继承英国殖民权益,不列入其中。)

有水的地方就有鱼,有山的地方就有数不尽的山珍野物,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

回想着接任德国军官教导团团长职位以来,了解的汉国本土自然地理,威斯特中将在羡慕的同时,也不禁为德国的未来战略处境,感到一丝忧虑。

俄罗斯帝国占据黑土区是赶上了好时候,1500年代欧洲小国林立,给了俄罗斯帝国步步壮大的时间,

而南美汉国虽然错过了崛起的最佳时机,但是幸运的是,南美华人有了一个眼光卓越的领袖,汉国皇帝不仅具备高超的军事才能、善于将各色人才聚拢到身边为其所用,并且更难得的是,他仿佛拥有一双看透未来的眼睛,在每一次涉及南美局势变动的事件发生前,他总是能够提前一年乃至数年做好准备,然后在事件爆发的最恰当时间,带领军队做出在事后看来最正确的决断。

发生于1868年的秘鲁起义如此,参加巴拉圭混战如此,就连后续的阿根廷第一次战争、阿根廷第二次战争、第一次英汉战争同样是如此。

在南美洲混乱的局势中乱中取胜,利用巴西、巴拉圭、阿根廷、英国、美国诸国间的战争与矛盾,一步步壮大南美汉国的实力。

有的时候,威斯特不由得怀疑,难道李明远真的是汉国国民口中的太一之子,是他们信奉的太一神降下来,专门拯救南美华人的神人?

如果不是这般,又如何解释李明远每次先知般的决断?

威斯特看不透李明远次次料敌于前的原因,但是也不愿意把这种原因归结于神明点化之类的虚妄。

因为在他看来,现在的汉国国民推崇的所谓天命论,与美国白人们骄傲自大的“上帝的宠儿”如出一辙,当然,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便是,美国人继承了英国留下的殖民遗产,然后恬不知耻的把欺凌、屠杀印第安人,当做自己的功绩,而南美汉国的崛起,则只是出于历史的一个意外,使得南美华人拥有了李明远这样一个罕见的领导者,才完成了由漂泊无依的劳工,到南美大国国民的转变。

和二十一年前,第一次在秘鲁地区接触到华人相比,汉国华人给威斯特的印象已经完全不同,

二十一年前,占领秘鲁人矿场的华人劳工们个个面黄肌瘦、身上穿着仅堪遮体的劳工服,头上留着辫子、眼中带着对未来局势的悲观、恐惧,那时候的威斯特认为,仅仅凭借着这样一群麻木、身体瘦弱的奴隶(那时候的华工在西方人眼中就是奴隶,),根本不可能在秘鲁军队的围剿中活下来,因此,威斯特第一次根本没给起义华工见面的机会,只是打发了一个随船牧师与他们谈判,

而之后,南美局势的变化完全超出了威斯特的预料,那些起义的华工不仅打败了前来围剿的秘鲁军队,而且最后还在南美建立了国家。

二十一年时间过去,第三次踏上南美洲的土地,

感受到南美华人的变化,他的脑海中想起了一个西方神话故事,传说不死鸟每五百年会

在香木中自焚一次,然后再从死后的灰烬中复活,

在被卖为契约劳工期间,经历过如死亡一般的折磨,然后再听从一个领导者的指引后,觉醒抗争意志,这也许是南美华人浴火重生的另一个原因吧。

心中想起南美华人精神面貌的变化,威斯特看似随意的对陪在他身边的海军军官徐之宣问道:“少校先生,请问您为什么选择当一名军人?”

威斯特的突然提问让同样观赏窗外风景的徐之宣有些奇怪,沉默了一会之后,徐之宣认真回复道:“我的祖国正遭受磨难,我的同胞们不仅忍受饥饿、疾病的折磨,还时常受到洋人的欺辱,而现在,在南美本土,火车窗外的百姓们每天都能够吃上白净的米饭和新鲜的牛羊肉,孩子们能够得到上学的机会,大人和小孩能够团聚在一起,不用担心官府的欺压和洋人的凌辱,这就是我当兵的理由!”

“少校先生,您是一名真正的军人,我很佩服您的精神。”

威斯特感觉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继续道:“我以前去过很多地方,在大陆和东南亚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欺辱华人的案例,虽然我也是白人,但是我却不认同他们欺辱普通百姓的做法。”

“谢谢您的认同。”

徐之宣道:“我是一个汉国军人,同时也是一个华人,只要海外华人仍然受到其他国家的歧视、欺辱,只要大陆同胞仍然处于清廷残暴统治之下,只要大汉国一日未能够获得其他国家同等的国际地位,我便一日不会脱下身上的军装!”

年轻军人热血激昂,为了国家和民族复兴,敢于留血牺牲,十八年前的自己和许多普鲁士军人一样,都是抱着徐之宣的这种热血信念,投入到对法兰西帝国的全面决战中去,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赢得了胜利,并且促进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只是小德意志,他并没有完成德意志民族的最终统一,奥地利、波西米亚、卢森堡等传统德意志地区尚独立在外,而且普法战争并没有伤到法兰西的根基,战败后的法兰西共和国正在快速恢复着。

1875年,帝国首相俾斯麦意图发起对法战争,减缓法兰西共和国的恢复速度,但是却因为英国、俄罗斯两国阻挠,没有成功,

1875年之后,法兰西共和国实力迅速恢复,控制地区面积占世界第二的殖民地为法国本土提供着发展壮大的养分,十多年时间过后,实力更胜战前的法兰西不仅重新构成对德国的威胁,还利用法国庞大的经济力量,不断拉拢俄罗斯帝国共同对抗德国。

身处欧洲中部,南北两方面临法国、俄罗斯帝国两大强敌,德意志帝国虽然比统一前更加强大,但是面临的压力也更加巨大!

周围强敌环绕,德意志帝国面临的局面比南美汉国更加糟糕,南美汉国如果对外扩张失利,还可以利用广袤的国土纵深抵御帝国进攻,而德国一旦衰弱,必然面临被周边大国瓜分的局面。

法国和德国周边一票小国畏惧德国的威胁,他们不可能给德国再次崛起复仇的机会,所以摆在德国政府面前的唯有两条路,一是打败法国和俄罗斯,夺取奠定国家强盛根基的东欧黑土区和莱茵河流域土地,第二便是接受被瓜分命运,甘心做个小国,至于安心发展,做个人畜无害的好好先生,只能算是死路一条,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不会给德国这个机会。

和南美汉国军队接触多了,威斯特也从东方传统历史中看到了德国的影子。

德国类似战国时期的魏国,秦国、赵国两国类似欧洲的俄罗斯帝国和法国,

魏国强盛的时候,周边国家联合起来攻打魏国,魏国衰弱的时候,便会因为地处中央,遭受各国攻击,逐步走向被瓜分的命运。

魏国因为没有在强盛时期,抓住机会,夺取关中地区,给了秦国反超的机会,而德国也丧失了彻底削弱法兰西共和国实力的机会。

魏国地处中央,很难一直保持对周边国家的战略优势,德国地处欧洲中部,要想压制法国的复仇,除了维持国家实力增长外,还必须寻找更多的盟友支持,

在国家发展期间,俄罗斯帝国是最有力的盟友,但是在法国经济大票的诱导下,俄罗斯帝国越来越倾向于法国,而且因为俄罗斯与奥匈帝国的矛盾,德国俄罗斯帝国的关系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深。

欧洲之外,奥斯曼帝国是德国看中的盟友之一,拉拢住奥斯曼帝国,可以从侧面牵制住俄罗斯帝国,拉拢住南美汉国,可以为德国本土工业发展,提供急需的海外市场。

汉国人口、工业发展迅速,汉国政府和民间每年向德国本土订购的大量工业机械,为德国工业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汉国和德国在新兴领域上的技术交流,更提高了德国新兴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德国化工、电力、内燃机行业占领欧洲市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欧洲之外的国家和市场被英法瓜分殆尽,距离较近的奥斯曼帝国虽然土地广袤,但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控制区为沙漠,本土资源匮乏、人口总量与南美汉国不相上下,但是工业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南美汉国,能够为德国本土工业提供的市场份额有限,因此,在海外投资领域,南美汉国对于德国而言,具备无可替代的作用。

以德国近十年进出口数额举例,1880年德国出口总额为29亿马克,进口总额为28亿马克。其中,对汉进出口数额占总额的七分之一,约为8.14亿马克,

1888年德国进出口总额增长至70亿马克,而

而其中对汉国进出口总额数量攀升至17亿马克,约占德国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汉国是德国第一大海外农牧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品进口国,同时也是德国第一大海外工业品出口国,在南美本土的外资企业中,德国资本占据了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的市场的份额,而对于德国而言,在汉德资占据了德国整个海外投资市场百分之七十二左右的比例。

无论是从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而言,德国与汉国的合作对双方都有现实的好处,而且在汉国恢复了与英国的政治关系后,为避免汉、德两方的关系受到英国人的影响,再次加强德国与汉国的联系,在某些汉国比较在意的方面(比如留学生限制问题、1884年柏林会议问题),给予必要的解释和一定程度的妥协,便是威斯特和驻汉国公使罗伯茨此行的主要目的。

第四百四十三章 本土建设第三百零八章 整顿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兰迪第三十章 秘鲁军马场第一百二十二章 迫击炮和商谈购买工业机械第二百三十九章 霸业之基第四百零一章 君主制度第二百九十七章 官员选拔第四百五十九章 无题第九十七章 和谈第二百五十章 殖民地交易上第三百八十六章 青年觉醒第三百三十章 投靠第三百四十九章 1880年的结束第三百八十二章 万金油第三百二十二章 十年发展规划第二百一十一章 洪门二第八十五章 后续部队情形第一百七十五章 贫民第二百四十六章 巴西黑人叛乱第二百八十一章 末路 完第一百八十六章 海军竞赛一第九十五章 战事进行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军舰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霸业之基第四百六十七章 英国公使 补第二百二十六章 接收军舰第四章 军火第三百三十七章 出口贸易第二百二十五章 渔民的儿子第二百五十三章 纳土纳群岛发展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二百一十六章 1878年二第三百零四章 基斯马尤三第三百五十八章 英才汇聚第八十一章 缴械第三百零一章 外交事务安排第三百七十三章 海军机构重组第三百一十三章 对英和谈第二百二十二章 军舰一第三百三十三章 医药领域现状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兰迪第二百一十三章 四国联盟第二百九十章 战后发展第七十五章 遭遇玻利维亚土著第三百六十五章 太平旧部第三百八十二章 万金油第三百二十九章 兰芳来人第三百六十章 收复河内城第三百二十三章 南洋云动第二百七十七章 围三缺一第二百六十八章 圣菲第一百八十七章 海军竞赛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安南变故第二百二十七章 刚果第三百九十二 章 轰动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三家军事造船厂第一百四十一章 机器设备类别第二百六十四章 工业母机、贵族制度第四百六十三章 美国介入第四百六十八章 分歧与共识第一百三十一章 和谈完成,初步安定第一百六十四章 下南洋二第七十七章 歼灭小股敌军第一百二十一章 内部不稳的巴西第二百零四章 延迟的南洋消息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章与战功第四十一章 暗中交易蠢蠢欲动的周边国家第三百五十八章 英才汇聚第三百七十一章 铁甲巨舰时代第六十九章 总统府第四百四十章 装甲战舰时代来临第一百七十三章 清军哨探第三百七十五章 年度发展汇报第四百零三章 提前安排第二百三十四章 日本、朝鲜女性移民二第三百七十八章 无烟火药第一百七十七章 备战第一百一十五章 扫荡第二百七十八章 末路第一百九十章 贷款博弈三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二十九章 占领阿雷基帕第四百六十一章 英国公使 二第五十五章 打赌第九十九章 玻利维亚事了第四百三十六章 巴拉圭危局 中第五十三章 演习结果第三百九十六章 跳跃发展的十年 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吴灵萱第十八章 侦查阿雷基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建设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化工体系第二百五十一章 殖民地交易下第四百零七章 少壮派军官 二第一百四十章 船队归港,成立外籍军团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四百零八章 海军少壮派 下第二百七十八章 末路
第四百四十三章 本土建设第三百零八章 整顿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兰迪第三十章 秘鲁军马场第一百二十二章 迫击炮和商谈购买工业机械第二百三十九章 霸业之基第四百零一章 君主制度第二百九十七章 官员选拔第四百五十九章 无题第九十七章 和谈第二百五十章 殖民地交易上第三百八十六章 青年觉醒第三百三十章 投靠第三百四十九章 1880年的结束第三百八十二章 万金油第三百二十二章 十年发展规划第二百一十一章 洪门二第八十五章 后续部队情形第一百七十五章 贫民第二百四十六章 巴西黑人叛乱第二百八十一章 末路 完第一百八十六章 海军竞赛一第九十五章 战事进行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军舰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霸业之基第四百六十七章 英国公使 补第二百二十六章 接收军舰第四章 军火第三百三十七章 出口贸易第二百二十五章 渔民的儿子第二百五十三章 纳土纳群岛发展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二百一十六章 1878年二第三百零四章 基斯马尤三第三百五十八章 英才汇聚第八十一章 缴械第三百零一章 外交事务安排第三百七十三章 海军机构重组第三百一十三章 对英和谈第二百二十二章 军舰一第三百三十三章 医药领域现状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兰迪第二百一十三章 四国联盟第二百九十章 战后发展第七十五章 遭遇玻利维亚土著第三百六十五章 太平旧部第三百八十二章 万金油第三百二十九章 兰芳来人第三百六十章 收复河内城第三百二十三章 南洋云动第二百七十七章 围三缺一第二百六十八章 圣菲第一百八十七章 海军竞赛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安南变故第二百二十七章 刚果第三百九十二 章 轰动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三家军事造船厂第一百四十一章 机器设备类别第二百六十四章 工业母机、贵族制度第四百六十三章 美国介入第四百六十八章 分歧与共识第一百三十一章 和谈完成,初步安定第一百六十四章 下南洋二第七十七章 歼灭小股敌军第一百二十一章 内部不稳的巴西第二百零四章 延迟的南洋消息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章与战功第四十一章 暗中交易蠢蠢欲动的周边国家第三百五十八章 英才汇聚第三百七十一章 铁甲巨舰时代第六十九章 总统府第四百四十章 装甲战舰时代来临第一百七十三章 清军哨探第三百七十五章 年度发展汇报第四百零三章 提前安排第二百三十四章 日本、朝鲜女性移民二第三百七十八章 无烟火药第一百七十七章 备战第一百一十五章 扫荡第二百七十八章 末路第一百九十章 贷款博弈三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二十九章 占领阿雷基帕第四百六十一章 英国公使 二第五十五章 打赌第九十九章 玻利维亚事了第四百三十六章 巴拉圭危局 中第五十三章 演习结果第三百九十六章 跳跃发展的十年 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吴灵萱第十八章 侦查阿雷基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建设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化工体系第二百五十一章 殖民地交易下第四百零七章 少壮派军官 二第一百四十章 船队归港,成立外籍军团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四百零八章 海军少壮派 下第二百七十八章 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