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圈地

第299章 圈地

不过王贲能想到这些,沈兵当然也能想到。

开玩笑,他可是个现代人,知道宋朝就是因此败于蒙古之手,如何还会依葫芦画瓢照搬宋朝的装备和战术?

沈兵一边将地图摊开摆在案前一边说道:

“校尉所言极是。”

“然校尉所言,更多是在我军深入草原与匈奴作战才会发生。”

“校尉以为然否?”

王贲看了看地图,然后就点了点头。

顿了下又反问了声:

“难道将军并非要收复九原及后套才制弩?”

沈兵摇了摇头,回答:

“我制弩只为防守。”

“云中郡无长城可挡匈奴南下,我军弩阵便是长城。”

王贲闻言不由“哦”了一声,然后就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战略目的如果是进攻的话当然有问题,但如果只是为了防守……云中郡背靠雁门郡,左翼又是黄河及沙漠,后勤压力并不大。

沈兵接着解释道:

“虽是如此,我等也不能只守着城池任匈奴在城外胡作非为。”

“否则,云中郡很快就会成为一座孤城。”

王贲点头表示同意。

因为如果不出城作战只会死守的话,城外的土地、资源,甚至交通要道就会逐步被匈奴蚕食,这其中尤其是田地……城内虽然也有田但远不足以养活全城百姓。

所以城市人口多少不是由城墙多高、兵力多少、储粮几何决定,而是由城外的有效田地决定。

云中郡就算有田,若种的时候是秦人种,收的时候是匈奴来抢,那又有什么意义?

就像之前所言,久而久之云中郡就会因为匈奴的频繁骚扰而人丁凋蔽。

再往后,云中郡就真的只剩下兵士而没有百姓的空城了。

所以……

沈兵说:

“我的目的很简单,便是护田。”

王贲不由奇道:

“可是将军,云中郡到处是杂草无田可护。”

王贲说的是事实。

若把时间线往前推……沈兵等人是在攻下赵国都城邯郸后才开始屯田的。

而赵王嘉就是在那时逃往北地接着将百姓迁移至代国自封为代王。

也就是说,云中郡包括九原乃至后套在内,百姓都没来及屯田就被迁走了。

于是云中郡的田地那是一片荒芜到处都是杂草,沈兵等人有口粮基本要从中原运送。

这也是王贲之前反对将老弱百姓集聚在云中郡的原因之一……粮食有压力。

若匈奴成功南下进入赵国境内烧杀一番则压力会更明显。

沈兵只回一句话:

“若我等只在城内坐视,城外田地又如何能不荒废?”

王贲一愣,然后就明白沈兵这话的意思。

这说起来有些拗口,其实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因为百姓觉得城外的田地不安全所以才不出城耕作,因为百姓不出城耕作于是就无田可护……

无田可护秦军就不需要出城,于是城外的田地永远都不会有安全的时候。

要打破这个循环,就必须在城外无田可护时也要护。

这护的其实不是田,而是圈出一块安全区域为百姓找回信心。

只有这样,云中郡才有可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越来越强盛。

说着沈兵就拿起毛笔在地图上点了几个点,说道:

“我打算在城外建五处城寨,每寨千人,校尉以为如何?”

王贲看了看那五个点的位置,问:

“将军这是要沿河圈地?”

王贲说的没错,沈兵正是要沿河圈地。

一侧是黄河,另一侧就是沈兵沿着交通要道和河水走势设立的五个城寨。

五个城寨连成一线围了一片安全区域,这片区域若是屯田或种上作物,就足够养活城内的军民了。

沿黄河圈地一是为了便于防守……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绝对的是旱鸭子,所以黄河一侧肯定安全。

这样圈地就可以用最少的城寨尽可能的圈更多的地。

另一个考虑就是河水灌溉。

黄河沿线有句老话,叫“黄河百害为富一套”。

意思就是黄河因为含沙量高时常改道淤塞又有汛期等于是水患十分频繁。

但就是河套地区因为受地形的影响基本不泛滥,再加上土壤肥沃、几块平原地势平坦,于是农业十分发达。

当然,这是形容近现代的河套地区。

战国时期的河套地区因为地处偏远的塞外时常被匈奴骚扰,其灌溉系统十分落后作物产量严重不足。

即便是李牧镇守北地时期,北地军的粮食也要依赖中原运输。

这种状况直到蒙恬将燕、赵、秦的长城连成一片后才有改观,也就是到了汉朝河套地区才真正算是利用并发展起来。

不过现在,既然沈兵来管理这片土地,他当然不会再等几百年。

王贲想了想,就问道:

“此法或是可行。”

“可是将军……我等原本便兵力不足,又再分五寨,岂非犯了分兵之大忌?”

沈兵笑着回答:

“所以才要发展弩箭及床弩。”

“若有匈奴来犯,我军摆出弩阵出寨迎战……便似一堵墙似的挡在匈奴前使其无法越雷池一步。”

王贲又问:

“可有朝一日若百姓增加,围下的这片地又不足……”

不等王贲说完沈兵就接嘴道:

“那时我等兵力自是更充足,便可考虑围另一片田地了。”

“如此逐步往匈奴方向深入,甚至越往前围后方兵力便可前移……”

“不用多久,收复九原乃至后套便指日可待矣!”

王贲不由叹服:

“将军所言有理。”

“此乃先退后进,匈奴初时或许只道那一小片地无关紧要,时日一久才发现关键所在。”

“不过到那时只怕为时已晚了。”

这其实不是沈兵发明的战术。

纵观整个宋朝都在蒙古的铁蹄下呻吟,但唯独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余玠治理的四川。

当时四川一带也遭到蒙古铁骑残破战术的侵扰,眼看越来越荒凉离城破不远。

结果余玠一来采用这种利用地形步步为营向外扩张的战术,几年后使蒙古军队竟不得其门而入。

且在宋朝已灭亡后四川还在坚守,甚至还打死了蒙哥汗。

(本章完)

第439章 降军第494章 蓝氏第497章 马其顿方阵第292章 涅石第130章 郑国第100章 由头第452章 英明第235章 伏击第344章 齐国亡第36章 暗箭难防第62章 举荐第195章 力量第29章 儿女私情第394章 智慧第209章 权力第203章 陈城第116章 百利而无一害第354章 攻守兼备第537章 杨端和第243章 寿春第91章 代田法第217章 项络第396章 陷马坑第413章 射程第21章 火力封锁第111章 暗渡陈仓第99章 使节第243章 寿春第385章 保命第40章 阻敌第436章 进退两难第340章 忽悠第508章 霍木桑第328章 战车第75章 乐趣第350章 左右为难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450章 控制第117章 兴致寥寥第252章 消息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291章 二选一第304章 狼群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476章 劝降第4章 工丞第376章 笼络人心第332章 骚扰第90章 窘况第453章 拒亲第71章 落幕第174章 亲卫第354章 攻守兼备第57章 我也想低调,但……第396章 陷马坑第390章 奇军第223章 准备第113章 军粮第158章 骑兵第154章 谣言第474章 西北第25章 心在滴血第464章 练兵第402章 劝降第277章 结果第176章 藤甲第267章 公子扶苏第411章 信第483章 汗血马第515章 罗马的心思第148章 办法第103章 逆鳞第339章 “农业部长”第451章 交易第24章 矛盾第34章 劝降第223章 准备第286章 难题第451章 交易第205章 冲阵第312章 探矿第276章 传单第315章 定价第434章 将计就计第52章 李牧亡第41章 福祸相倚第315章 定价第153章 水德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98章 枭首示众第140章 楚军第404章 教育权第225章 将计就计第339章 “农业部长”第421章 巫术第323章 利润第161章 车轮战船第35章 马头山第539章 咛泉第407章 据险而守
第439章 降军第494章 蓝氏第497章 马其顿方阵第292章 涅石第130章 郑国第100章 由头第452章 英明第235章 伏击第344章 齐国亡第36章 暗箭难防第62章 举荐第195章 力量第29章 儿女私情第394章 智慧第209章 权力第203章 陈城第116章 百利而无一害第354章 攻守兼备第537章 杨端和第243章 寿春第91章 代田法第217章 项络第396章 陷马坑第413章 射程第21章 火力封锁第111章 暗渡陈仓第99章 使节第243章 寿春第385章 保命第40章 阻敌第436章 进退两难第340章 忽悠第508章 霍木桑第328章 战车第75章 乐趣第350章 左右为难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450章 控制第117章 兴致寥寥第252章 消息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291章 二选一第304章 狼群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476章 劝降第4章 工丞第376章 笼络人心第332章 骚扰第90章 窘况第453章 拒亲第71章 落幕第174章 亲卫第354章 攻守兼备第57章 我也想低调,但……第396章 陷马坑第390章 奇军第223章 准备第113章 军粮第158章 骑兵第154章 谣言第474章 西北第25章 心在滴血第464章 练兵第402章 劝降第277章 结果第176章 藤甲第267章 公子扶苏第411章 信第483章 汗血马第515章 罗马的心思第148章 办法第103章 逆鳞第339章 “农业部长”第451章 交易第24章 矛盾第34章 劝降第223章 准备第286章 难题第451章 交易第205章 冲阵第312章 探矿第276章 传单第315章 定价第434章 将计就计第52章 李牧亡第41章 福祸相倚第315章 定价第153章 水德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98章 枭首示众第140章 楚军第404章 教育权第225章 将计就计第339章 “农业部长”第421章 巫术第323章 利润第161章 车轮战船第35章 马头山第539章 咛泉第407章 据险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