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楚军

第140章 楚军

魏呴是被亲卫给抬回来的。

什么情况就不用多说了,魏军被秦军发现后当即就遭到两侧秦军弓弩的一通乱射。

魏呴心知计划失败,赶忙下令撤军回城。

但这时回城又哪里来得急……秦军弩箭到处扑天盖地的朝河道中射来,两千精兵根本无从反抗当下死伤无数,整个河道都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亲卫用盾牌拼死护着魏呴撤退,这才把魏呴抢回城内。

不过即便如此魏呴也是身中数箭浑身是血。

尸埕听到消息就向魏王假报道:

“大王,魏将军身负重伤,已被亲卫抬回城内。”

尸埕原以为魏王假听到这消息后会马上和他一起去看看魏呴的伤势,不想魏王假却“哼”了一声,道:

“早就知会过你等不可轻易出战。”

“如今知道寡人说的没错吧?”

尸埕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回答。

шшш.ttκá n.C 〇

那魏王假却颇为得意的笑了笑,然后对左右说道:

“起驾,扰了寡人清梦,正好去獒宫看看!”

听了这话尸埕差点没有一口老血喷了出来,这将军还真是不如狗啊!

当然,这些话尸埕是不敢去跟魏呴说的,否则魏呴只怕要被活活气死。

另一边的沈兵听到河道有魏军偷营时颇感意外。

这魏军还有几个能人啊,知道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偷出包围圈。

北上……那目的地就是广武山?

果然是好计,若成功偷袭了广武山还真能给秦军造成大麻烦。

不过为什么在关键时刻魏军却鸣金收兵了?

匪夷所思。

这时突然一名传令兵到沈兵面前报道:

“啬夫,将军有请。”

沈兵应了声,然后就叫上马车跟着传令兵朝杨端和的帅帐驰去。

路上沈兵就有些奇怪,此时沈兵的营地距杨端和的帅帐颇有些距离,马车来去也要半个时辰左右。

如果不是要紧事,杨端和也不会这时叫沈兵去商议。

是因为魏军的反攻吗?

沈兵认为并非如此。

魏军有反攻有突围才是正常的,毕竟他们已被包围而且摆明了就是要水淹大梁,再不有所作为就是死路一条。

如果说有什么意外的话,就是汴河河道出现的一支魏军。

但那支魏军也被及时发现并打得死伤惨重回城了,所以最终还是有惊无险。

那又会是什么事呢?

难道是……沈兵有种不祥的预感。

果然,当沈兵赶到帅帐时就见帅帐内气氛颇为紧张,李岩等几个部将与杨端和聚在一块在商议着什么。

见沈兵进来,杨端和就说道:

“啬夫确是料事如神,你前些日子担忧的事已成现实。”

“不过却不是魏军,而是楚军!”

沈兵大惊:

“楚军?”

“楚军来援了?”

杨端和点了点头,然后凝重的指着地图说道:

“据闻楚军有二十万大军。”

“他们早就做好准备,此时自曹州(今荷泽)直插我军侧后,已取牵城、雍榆、顿丘……”

不用说沈兵也知道发生什么了。

那一带就是邯郸与大梁之间的水网地带,而且还是秦军的运输通道。

这几个位置若是被楚军占领,那几乎就是打中了秦军的七寸。

李岩问:

“我等是否可从阳翟运粮?”

阳翟是韩国的都城,韩国被灭后自然就是秦国的土地。

如果从北面被楚军断了粮道的话那就往南面的韩国找活路。

但杨端和却摇头答道:

“楚军在陈城布下重兵,此时已发兵五万取阳翟,阳翟只怕已自身难保。”

楚国的特点就是人多兵多,魏国整个国家就只有二十万军队,他楚国随便一出就是二十五万。

另外他发兵的基地陈城及曹州不知道还有没有预备队。

这一来就麻烦了:杨端和这十万秦军虽然包围了大梁,但却整个被二十五万大军给包围了起来。

虽说这包围圈还没有合拢,但可以想像楚军曹州一路二十万会一路西进穿插至后方。到时秦军就无路可逃了。

沈兵暗道这不对吧!

王贲当年灭魏国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情况!

但转念一想就明白原因了。

王贲灭魏时的确没有这样的窘境。

但人家那是提前考虑到楚国会来援魏,于是先将楚国打下十几座城并守住。

这一是对楚国是个震摄,二是守住这些城池要点楚国也无法援魏。

现在秦军是临时起意灭魏,情况当然不一样。

沈兵问了声:

“那么大将军的援兵……”

杨端和回道:

“大将军已带领十万大军来援了。”

“但楚军沿河布阵利用水网死守,大将军也是难有寸进。”

现在看来秦军就只有退兵一途了。

而且退兵还要乘早,否则等楚军合拢了包围圈就太迟了。

楚军方面当然是项燕一手策划。

此时项燕的胃口就不只是逼退秦军援魏那么简单了。

有部将问项燕:

“将军,秦军正猛攻大梁,只怕大梁不几日就要被攻破了。”

“我等何不增援大梁却劳师动众又攻阳翟又取其粮道?”

项燕“哼”了一声,回道:

“魏王假玩物丧志、昏庸无度,救他又能如何?”

“这厮若是死在秦军手里倒也干脆,魏国便由楚军来守罢!”

原来魏国此次的应敌表现让项燕乃至楚王负刍都大失所望。

楚国的利益是希望魏国能消耗秦军的军力从而成为秦、楚之间的一个缓冲区。

但如果像现在这样魏军只知道逃回城内自保,那这缓冲区对楚国就没有一点意义。

哪一天秦军要过境魏国伐楚,魏兵是不是还是这样躲进城内?

又有一天秦军若是到魏国抢粮,魏兵是不是同样如此?

那这魏国不就等于是秦国的吗?

这缓冲区有与没有有什么区别?

所以项燕一不作二不休,原本打算秦军打上一仗直援大梁的,临时改变主意转为包围。

这包围与救援就不一样了。

救援那是人情,打完就退兵。

包围就是一路占领魏国的土地和城寨,那是不准备还的。

尤其是那大梁,等秦军和魏兵打得差不多时,楚军再上来收拾残局。

(本章完)

第147章 战略第405章 市场第351章 五原第145章 楚军第138章 兵行险着第269章 狼 鹿 花第425章 交河第7章 除非……第251章 陷阱第85章 水车第267章 公子扶苏第37章 借刀杀人第202章 弃城第244章 心计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99章 使节第444章 沙尘暴第76章 简在帝心第179章 牵城第13章 睚眦必报第429章 榜样第150章 使节第419章 试射第241章 援军第26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372章 西套第223章 准备第459章 讨价还价第168章 信息革命第410章 铁芯铜炮第463章 马镫第7章 除非……第236章 恼羞成怒第2章 笑话第71章 落幕第540章 将计就计第337章 发展第297章 床弩第346章 骑军第481章 试探第12章 身卑力微第248章 两面夹击第280章 变法第443章 改革第44章 通敌第322章 招工第537章 杨端和第273章 太平盛世第304章 狼群第284章 俯首称臣第145章 楚军第270章 道德规范第468章 目标第339章 “农业部长”第295章 高炉第321章 私斗第375章 野人第240章 渗透战第240章 渗透战第444章 沙尘暴第357章 勇气第73章 榨酱面第452章 英明第481章 试探第130章 郑国第288章 请降第523章 大将风度第6章 眼见为实第268章 仁义之道第231章 擒贼擒王第257章 奇人第130章 郑国第270章 道德规范第338章 人才第219章 战法第215章 久战速战?第131章 淳于越第409章 火炮第144章 人质第80章 薄礼第163章 藤甲第36章 暗箭难防第432章 道民君第490章 重甲骑兵第418章 援兵第419章 试射第167章 良商第14章 水路第202章 弃城第416章 方略第542章 补给第425章 交河第340章 忽悠第75章 乐趣第532章 西域第290章 门客第345章 匈奴中兴第131章 淳于越第435章 机关算尽第541章 姑师
第147章 战略第405章 市场第351章 五原第145章 楚军第138章 兵行险着第269章 狼 鹿 花第425章 交河第7章 除非……第251章 陷阱第85章 水车第267章 公子扶苏第37章 借刀杀人第202章 弃城第244章 心计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99章 使节第444章 沙尘暴第76章 简在帝心第179章 牵城第13章 睚眦必报第429章 榜样第150章 使节第419章 试射第241章 援军第26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372章 西套第223章 准备第459章 讨价还价第168章 信息革命第410章 铁芯铜炮第463章 马镫第7章 除非……第236章 恼羞成怒第2章 笑话第71章 落幕第540章 将计就计第337章 发展第297章 床弩第346章 骑军第481章 试探第12章 身卑力微第248章 两面夹击第280章 变法第443章 改革第44章 通敌第322章 招工第537章 杨端和第273章 太平盛世第304章 狼群第284章 俯首称臣第145章 楚军第270章 道德规范第468章 目标第339章 “农业部长”第295章 高炉第321章 私斗第375章 野人第240章 渗透战第240章 渗透战第444章 沙尘暴第357章 勇气第73章 榨酱面第452章 英明第481章 试探第130章 郑国第288章 请降第523章 大将风度第6章 眼见为实第268章 仁义之道第231章 擒贼擒王第257章 奇人第130章 郑国第270章 道德规范第338章 人才第219章 战法第215章 久战速战?第131章 淳于越第409章 火炮第144章 人质第80章 薄礼第163章 藤甲第36章 暗箭难防第432章 道民君第490章 重甲骑兵第418章 援兵第419章 试射第167章 良商第14章 水路第202章 弃城第416章 方略第542章 补给第425章 交河第340章 忽悠第75章 乐趣第532章 西域第290章 门客第345章 匈奴中兴第131章 淳于越第435章 机关算尽第541章 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