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围三厥一

第333章 围三厥一

匈奴主力是在秦军行军第六天时出现的。

这个时间选择的十分合适。

第六天就意味秦军距离补给基地足够远……有三百里的距离。

在这距离上秦军的补给已很难安全赶至。

同时秦军又没到达九原。

如果秦军到达九原就可以拼尽最后一点能量占领九原并以其为依托实施防御。

此时的匈奴虽然依旧可以将九原包围,但若想击败秦军却没那么容易。

最先发现敌情的走在前方的剺,他见匈奴已由两、三百骑一队变成了五百骑,就明白匈奴改变战术要正式进攻了……每队五百骑就是要增加部队密度以便以箭矢进攻敌人,而两、三百骑则更灵活更容易抽身而退。

于是剺当下命令部队停止前进等待主力。

所幸剺熟悉匈奴战术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前方等剺的正是左贤王冒顿亲率的一万骑军,另有右贤王率一万骑军准备兵分两路分别自侧翼及后方包抄。

这样一来,就有两万匈奴骑兵将剺的五千秦军包围。

另一面,头曼单于亲率匈奴三万主力全力进攻沈兵所领的一万主力。

于是战斗只要一开打就会将秦军分割成彼此无法联系的两部份。

拥有“霹雳火球”的秦军在这样的攻势下虽说不一定会败,但剺以五千敌两万兵力过于悬殊,且远离主力的补给弩箭及“霹雳火球”数量不多,最终或许会伤亡惨重。

剺摆好防御阵势等待主力就让匈奴没辙,只得主动发起进攻但无法切断沈兵与剺的联系。

当沈兵带着主力与剺的先锋汇合的时候,就看到匈奴成片成片的从草原另一头围了上来,除了南向,其它方向都有……南面是黄河,秦军一直沿着黄河前进以防被匈奴围死。

匈奴队形看似十分杂乱,但却井然有序进退有度,近身之后就发出各种呼喝声吓阻秦军。

沈兵注意到匈奴的包围圈北面明显较薄弱,只有几支千骑队在那游走。

剺策马上来提醒道:

“将军,这是匈奴的战术。”

“让胆小者以为有生还逃跑之机于是无心恋战!”

“我等切不可中计!”

沈兵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其实在这方面沈兵比剺更清楚,这就是蒙古骑兵常用的“围三厥一”的战术。

在包围圈中放开一个口子让敌人朝不利的方向逃跑。

敌人一直逃蒙古骑兵一直追,就像追赶、调戏猎物似的赶着它跑。

因为蒙古是骑兵速度更快,而敌人却大多是速度慢的步兵,于是不管怎么跑都逃不出蒙古骑兵的手掌心。

直到累得再也跑不动的时候,蒙古骑兵才冲上前一战而胜。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战略目标,所以蒙古才能以区区数十万骑却打下大片疆土。

此时的匈奴虽说骑兵战术还不成熟,但“围三厥一”这种从围猎中领会的战术还是知道用的。

比如他们放开的就是对秦军毫无利益可言的北面……秦军若真要从这面突围的话,那就正中其下怀了。

沈兵转头对王贲说了声:

“可都记下了?”

王贲点了点头,感叹道:

“属下还道只有中原才讲兵法,今日一见才知匈奴有过之无不及!”

沈兵没回答。

匈奴的兵法虽然不多,但都是脱胎于自然十分实用,比如他们习惯使用的穿插战术,以及分割包围,还有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及保存实力等,近现代都奉为宝典屡试不爽。

这些天与匈奴骑军接触以来,王贲及神武军就学到了许多战术,甚至一边行军还一边利用对抗匈奴骚扰的机会练习骑战。

有句话叫“战场是最好的学校”,神武军与最强的骑军一较量且在生死的压力下学习,其进步之神速就再也不是中原骑军能比得上的了。

又等了一会儿,沈兵就下令道:

“背靠黄河收缩防线!”

传令兵应了声,拿着令旗就策马而去:

“背靠黄河收缩防线!”

“背靠黄河收缩防线!”

……

于是秦军就往中心压缩并稍稍往南退。

秦军这动作看在冒顿眼里就有股不祥之感。

冒顿研究过中原战法,他深知这并不符合中原作战习惯和原则。

这不难理解。

旦凡被包围的军队都极其忌讳缺乏作战空间,因为这会造成人挤人堆成一堆无法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所以被包围时应是尽量守住固有阵地并往外扩张。

这样一来既能为己方争取到生存空间又能找到敌方包围圈的破绽以期突围。

现如今秦军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不是说秦军有所倚仗?

又或是秦军有其它破敌之策?

冒顿想的没错。

沈兵之所以要收缩防线,一方面是因为手中有“霹雳火球”不担心“炸”不开生存空间。

事实上,沈兵从始至终都没担心被匈奴包围,他就担心匈奴不包围。

在这基础上,沈兵当然敢在被包围的情况下收缩防线。

另一方面,沈兵收缩防线是为了让匈奴更密集……秦军的防线收缩了,包围秦军的匈奴骑军也跟着收缩,于是队形就更为密集。

匈奴越是密集,“霹雳火球”就越能发挥作用,或者说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头曼单于却没有想到这一点。

此时的头曼单于正得意洋洋的看着自己的骑兵有如潮水般的步步向秦军进逼。

当秦军下令收缩防线时,头曼单于想当然的就以为秦军这是因为缺乏弩箭而采取守势……应对骑兵时步兵也的确收缩防线采取守势,因为步兵要密密麻麻的摆出枪盾阵。

这让头曼单于觉得战局以定,打算观赏帐下勇士屠杀秦军的情景,于是便带着亲卫登上几里外一座土丘远远的望向河边的战局。

头曼单于没想到的是,他这举动却被沈兵盯上了。

沈兵放眼一望,就见北面空旷处一小队骑军军容严整且独立于匈奴大军之外。

不用想,定是匈奴首领。

于是没有半点迟疑,招来王贲下令道:

“看到那土丘处一队匈奴骑军了么?”

“开战后,领上千人飞速将其拿下,不计生死!”

(本章完)

第493章 补给第283章 仁君第431章 利益第158章 骑兵第452章 英明第72章 面粉第27章 以逸待劳第91章 代田法第482章 不败之地第404章 教育权第272章 动摇第212章 急功好战第411章 信第220章 撤军第471章 火球骑军第284章 俯首称臣第434章 将计就计第322章 招工第57章 我也想低调,但……第535章 先机第223章 准备第331章 补给第6章 眼见为实第431章 利益第62章 举荐第172章 制法第132章 最强虎狼第506章 霍木桑第161章 车轮战船第437章 人心第63章 王翦第205章 冲阵第245章 瓮中之鳖第357章 勇气第279章 人口流失第102章 绊马索第352章 心态第492章 远征军第449章 改革第460章 联军第472章 交锋第396章 陷马坑第415章 引信第47章 变数第458章 夜袭第232章 补给第306章 攻守兼备第108章 求放过第235章 伏击第513章 线式战术第384章 乌氏倮第167章 良商第521章 投石机第105章 真相第480章 请辞第164章 设计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38章 调虎离山第351章 五原第434章 将计就计第190章 降兵第491章 大宛第228章 顺流而下第359章 通道第454章 大将军第288章 请降第540章 将计就计第323章 利润第180章 引蛇出洞第194章 副将第73章 榨酱面第339章 “农业部长”第72章 面粉第406章 骑军第329章 训练第80章 薄礼第86章 样式第244章 心计第483章 汗血马第367章 偷袭第56章 北地骑兵第225章 将计就计第52章 李牧亡第549章第5章 底牌第56章 北地骑兵第17章 攻大于守第305章 反包围第500章 接敌第432章 道民君第284章 俯首称臣第472章 交锋第1章 谁扔的炮仗第432章 道民君第456章 进退两难第230章 汝阴第221章 回师第412章 试炮第422章 楼兰王第198章 求降
第493章 补给第283章 仁君第431章 利益第158章 骑兵第452章 英明第72章 面粉第27章 以逸待劳第91章 代田法第482章 不败之地第404章 教育权第272章 动摇第212章 急功好战第411章 信第220章 撤军第471章 火球骑军第284章 俯首称臣第434章 将计就计第322章 招工第57章 我也想低调,但……第535章 先机第223章 准备第331章 补给第6章 眼见为实第431章 利益第62章 举荐第172章 制法第132章 最强虎狼第506章 霍木桑第161章 车轮战船第437章 人心第63章 王翦第205章 冲阵第245章 瓮中之鳖第357章 勇气第279章 人口流失第102章 绊马索第352章 心态第492章 远征军第449章 改革第460章 联军第472章 交锋第396章 陷马坑第415章 引信第47章 变数第458章 夜袭第232章 补给第306章 攻守兼备第108章 求放过第235章 伏击第513章 线式战术第384章 乌氏倮第167章 良商第521章 投石机第105章 真相第480章 请辞第164章 设计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38章 调虎离山第351章 五原第434章 将计就计第190章 降兵第491章 大宛第228章 顺流而下第359章 通道第454章 大将军第288章 请降第540章 将计就计第323章 利润第180章 引蛇出洞第194章 副将第73章 榨酱面第339章 “农业部长”第72章 面粉第406章 骑军第329章 训练第80章 薄礼第86章 样式第244章 心计第483章 汗血马第367章 偷袭第56章 北地骑兵第225章 将计就计第52章 李牧亡第549章第5章 底牌第56章 北地骑兵第17章 攻大于守第305章 反包围第500章 接敌第432章 道民君第284章 俯首称臣第472章 交锋第1章 谁扔的炮仗第432章 道民君第456章 进退两难第230章 汝阴第221章 回师第412章 试炮第422章 楼兰王第198章 求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