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 逆向思维和企业家精神

天珠变中文

●逆向思维和企业家精神

福特一世的著作《今天和明天》(TODAYANDTOMORROM)是在他的顶峰时期——1926年出版的。实际上,1926年正处于美国汽车市场大转变时期。关于其转变的内容,后面还要谈到。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是福特一世的顶峰时期。同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在“明天”,福特汽车公司被通用汽车公司赶上,开始进入了下降期。

1926年,丰田佐吉在日本完成丰田式自动纺织机。

福特一世不愧是建成了被称之为“综合性工业的汽车工业的人”,他对汽车使用的材料是非常了解的。无论是钢铁,还是对其他各种各样的金属,无论是对有色金属还是对纤维,可以说,在所有他亲自创办的事业范围内,他都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亲身进行了实践。

福特一世,在谈到他的经验时说,不要被现有的概念束缚,要灵活地考虑事物。关于纺织品,他说了下面一段话:

纺纱和织布的技术是长年累月流传下来的,它被无数的旧习包围得几乎到了神圣化的程度。纺织工业是最早采用动力的工业之一,也是第一个使用童工的。许多纺织业者信以为真,认为非低工资不能进行低成本的生产。这一工业迄今所取得的技术业绩是显著的,然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本着不受常规束缚、完全自由的立场兴办这一工业的呢?这是另一个问题。

佐吉老的自动纺织机,肯定是对被旧习惯神圣化了的纺织工业进行的一次改革,但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大概是在此之前。总之,福特一世的想法和他所发展的具体事业是令人敬佩的。

我们每天的生产,一天要使用十万多码棉布和二万五千多码毛织物……(略)当初,我们认为,使用棉布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以前,一次都没有使用过棉纱以外的东西作车篷或人造皮革的基础原料。于是,先引进一台纺织机,开始了实验。但是由于没有受到旧习的约束,所以在实验开始后不久就产生了一种疑问:棉布是用在这里的最好材料吗?

过了不久我们便懂得了,至今之所以仍然使用棉布,不是因为棉布是最理想的布,而是因为棉布最容易弄到手。麻布按理说比棉布更结实,因为布的强度取决于纤维的长度,而亚麻纤维是至今所知道的纤维中最长而且最结实的一种。棉花必须在离底特律数千里以外的地方种植……(略)亚麻可以在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栽培,马上可以使用,所以可能就近获得供应。但是,麻布的生产,比棉纱生产有更多的常规,因此,人们一直认为,繁多的手工作业是不可或缺的。

以前美国还没有能够广泛地生产麻布的人……(略)我们在底亚本开始实验,结果证明亚麻可以用机器处理。这个事业已经过了实验阶段,并且已证明具有营利的可能性。

我感兴趣的是福特一世那句话:“棉布是用在这里的最好材料吗?”

做什么事情都一样,正如福特一世所指出的那样,人总是受着沿袭已久的陈规的摆布。这在个人生活中也许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在属于工业领域的企业当中,恶劣的陈规陋习就必须打破。

福特一世旺盛的企业家精神,可以从亚麻的栽培到工业生产的情况中清清楚楚地感受到。

甘于现状就不会取得任何进步。就生产现场的改良和改善而言,也同样如此。如果一味漫不经心地走下去,大概甚至不会提出一个疑问来。

我经常从反方向来看事情,读了福特一世的文章后,他卓越的逆向思维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第21节 看板的灵活性第28节 赚钱的工业工程第26节 从省人化到少人化第22节 在需要的时间提供需要的信息第31节 逆向思维和企业家精神第30节 福特方式和丰田方式第24节 挖掘一切潜力第13节 彻底分析浪费第6节 因石油危机而觉醒第20节 让看板促进工作改善第25节 需求决定一切第19节 向均衡化挑战第11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2第17节 究竟何谓看板第24节 挖掘一切潜力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1节 中文版序一第23节 正视浪费的危害性第7节 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第17节 究竟何谓看板第9节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第14节 我的现场主义第9节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第11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2第5节 前言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19节 向均衡化挑战第30节 福特方式和丰田方式第1节 中文版序一第28节 赚钱的工业工程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28节 赚钱的工业工程第26节 从省人化到少人化第27节 忍术式经营第9节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第14节 我的现场主义第18节 流水线生产是基础第14节 我的现场主义第30节 福特方式和丰田方式第28节 赚钱的工业工程第2节 中文版序二1第4节 原版序言第28节 赚钱的工业工程第24节 挖掘一切潜力第13节 彻底分析浪费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18节 流水线生产是基础第3节 中文版序二2第4节 原版序言第4节 原版序言第17节 究竟何谓看板第12节 反复问5个为什么第18节 流水线生产是基础第1节 中文版序一第28节 赚钱的工业工程第15节 团队作业高于一切第7节 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第30节 福特方式和丰田方式第6节 因石油危机而觉醒第6节 因石油危机而觉醒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15节 团队作业高于一切第1节 中文版序一第9节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第9节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1节 中文版序一第1节 中文版序一第23节 正视浪费的危害性第12节 反复问5个为什么第16节 从超市得来的启示第26节 从省人化到少人化第25节 需求决定一切第14节 我的现场主义第24节 挖掘一切潜力第5节 前言第6节 因石油危机而觉醒第17节 究竟何谓看板第23节 正视浪费的危害性第13节 彻底分析浪费第15节 团队作业高于一切第4节 原版序言第15节 团队作业高于一切第17节 究竟何谓看板第23节 正视浪费的危害性第32节 低速增长下提高生产效率第9节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第8节 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第23节 正视浪费的危害性第31节 逆向思维和企业家精神第5节 前言第3节 中文版序二2第26节 从省人化到少人化第24节 挖掘一切潜力第12节 反复问5个为什么第25节 需求决定一切
第21节 看板的灵活性第28节 赚钱的工业工程第26节 从省人化到少人化第22节 在需要的时间提供需要的信息第31节 逆向思维和企业家精神第30节 福特方式和丰田方式第24节 挖掘一切潜力第13节 彻底分析浪费第6节 因石油危机而觉醒第20节 让看板促进工作改善第25节 需求决定一切第19节 向均衡化挑战第11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2第17节 究竟何谓看板第24节 挖掘一切潜力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1节 中文版序一第23节 正视浪费的危害性第7节 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第17节 究竟何谓看板第9节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第14节 我的现场主义第9节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第11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2第5节 前言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19节 向均衡化挑战第30节 福特方式和丰田方式第1节 中文版序一第28节 赚钱的工业工程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28节 赚钱的工业工程第26节 从省人化到少人化第27节 忍术式经营第9节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第14节 我的现场主义第18节 流水线生产是基础第14节 我的现场主义第30节 福特方式和丰田方式第28节 赚钱的工业工程第2节 中文版序二1第4节 原版序言第28节 赚钱的工业工程第24节 挖掘一切潜力第13节 彻底分析浪费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18节 流水线生产是基础第3节 中文版序二2第4节 原版序言第4节 原版序言第17节 究竟何谓看板第12节 反复问5个为什么第18节 流水线生产是基础第1节 中文版序一第28节 赚钱的工业工程第15节 团队作业高于一切第7节 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第30节 福特方式和丰田方式第6节 因石油危机而觉醒第6节 因石油危机而觉醒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15节 团队作业高于一切第1节 中文版序一第9节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第9节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10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1第1节 中文版序一第1节 中文版序一第23节 正视浪费的危害性第12节 反复问5个为什么第16节 从超市得来的启示第26节 从省人化到少人化第25节 需求决定一切第14节 我的现场主义第24节 挖掘一切潜力第5节 前言第6节 因石油危机而觉醒第17节 究竟何谓看板第23节 正视浪费的危害性第13节 彻底分析浪费第15节 团队作业高于一切第4节 原版序言第15节 团队作业高于一切第17节 究竟何谓看板第23节 正视浪费的危害性第32节 低速增长下提高生产效率第9节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第8节 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第23节 正视浪费的危害性第31节 逆向思维和企业家精神第5节 前言第3节 中文版序二2第26节 从省人化到少人化第24节 挖掘一切潜力第12节 反复问5个为什么第25节 需求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