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空的境界 (3)

但是我要告诉你,只有这个人才能愤怒,因为他的愤怒是慈悲的一部分;只有这个人才能真正地愤怒,因为他知道慈悲是什么。他已经知道了一极,他也知道另一极,他可以运动,他是活的,他不是死的。他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他不是一个东西;他是一个活的运动——活的,震颤的——他可以运动到另一极。他因为慈悲才把那些换钱的人扔出神庙。他因为慈悲才愤怒。他太慈悲了,以至于有时候我觉得他的慈悲比马哈维亚、佛陀的更深,因为它是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马哈维亚和佛陀看起来更像蜡像——是固定的。也许这是因为门徒描述的关系,也许真实的故事没有被记录下来,因为在印度有一种古老的观念,认为开悟的人不能生气。在耶路撤冷不是这样。犹太教的上帝也可以生气,所以不存在对于开悟者生气的恐惧。没有恐惧。即使犹太教的上帝也能生气。他的行为非常人格化。犹太教的上帝是人格化的,但是耆那教和佛教的人总希望像一个死的上帝。也许这就是门徒编写佛陀和马哈维亚生平事迹的原因。他们选择了某些部分而舍弃了另一些部分。似乎是这样的;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耆那教有两派,马哈维亚的追随者有两派;苏派和迪派。迪派在马哈维亚的生平故事里说他从来没有结过婚,从童年开始,他就一直是一个绝对的禁欲者、独身着。苏派说他结过婚;不仅结过婚,他还有一个女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迪派为什么说他没有结过婚呢?他们害怕结婚是一种过于凡俗的现象。马哈维亚爱上一个女人?不!那不符合他们耆那教大师的概念——马哈维亚不仅爱上一个女人,跟她结婚,还跟这个女人,因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他们无法想象马哈维亚在一个的姿势中。不可能!他们就这么扔掉了整个事情,因为它是危险的。马哈维亚从来没有结过婚。

苏派的故事似乎比较真实。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事情不是这样的话,即使苏派也不会把它加进去的。如果事情不是早就这样的话,如果他没有结婚、没有生女儿的话,苏派不会捏造它;这太违反教规了,他们不会捏造它。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迪派扔掉了这个概念。后来,迪派扔掉了马哈维亚生活的整个概念——生活就是生活,它必然包含两极。所以迪派说他真正的生活故事不见了,因为那个年代的人不能理解它。所以原始的经典不见了,它们丢失了——没有马哈维亚的生活故事。他们用这种方式彻底否定了他的生活。所以你可以把他理想化——那么他就是一个蜡像,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人,没有“人”的传记,没有人的生活现象。

迪派说他从来不出汗。马哈维亚怎么能出汗呢?普通的弱者才会出汗。马哈维亚怎么能出汗呢?他从来不出汗。

这看起来很傻、很盲目,然而这正是我们固定事物的方法然后我们试着把他们理想化——虚假的理想——然后在他们的身上创造虚假的个性。

基督教徒不能这么做。他们没有这么聪明。他们不知道它在以后会造成困难。耶稣的生活似乎比较真实、比较历史,但是这样一来就有麻烦了。对我来说没有麻烦。对我来说,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只有一个耶稣才能真正地愤怒,然而他的愤怒是因为慈悲。你在想:如果他有慈悲,他怎么可能愤怒呢?而我说:他只有慈悲才能愤怒。这样慈悲就盖住了愤怒——这样它就改变了愤怒的品质,因为它变成慈悲的一个充满活力的部分。一旦你吸收了两者,你就具有一种不同的存在品质。恨变成爱的一部分,愤怒变成慈悲的一部分。

不要试图去选择。宁可保持不选择而创造一种和谐、变成一种和谐。不要在你的内里创造任何纠纷——不管你是什么,你都是美丽的。你有创造和谐的所有成分。如果你舍弃什么,以后就会后悔,因为有一天你会需要那个舍弃的部分。有一天你会想念它,你会看见它是必需的。它应该在那里,而你舍弃了它。不要舍弃任何东西。用上帝给你的每一样东西做出一个和谐。和谐应该是你的目标。

第三个问题:

你说只要在一个开悟师父的面前就会转变。在到你这里来以前,我多少觉得自己是独立的。自从跟你在一起,我似乎变得完全依赖你了。你是我生活中的光明。当我想到你要离开的时候,我就进入一阵恐慌。这是一个自然的阶段,它会自己过去的,还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呢?

如果你让它过去的话,它就是一个自然的阶段。如果你执着它,它就是一件错误的事情。

灵性的成长有三步或者三个阶段。它们因人而异,但是总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独立。那是一种自我主义的状态,你想独立于一切——那是虚假的,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是独立的,你无法独立。你是这个广大的整体、这个宇宙的一部分。你怎么可能独立呢?你必须为了千百万件事情依赖千百万种东西。为了光明,你必须依赖太阳;为了生命,你必须依赖太阳;为了生命,你必须依赖空气、氧气;为了食物,你必须依赖树木。你怎么可能独立呢?你无法独立。那是一种自我主义的努力,它必然要失败。

当独立失败的时候,依赖突然出现了;你移到另一极。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处在中间、怎么创造一种和谐,所以你移到另一极。然后你就变成依赖的。你害怕如果你所依赖的对象失去了,你会怎么样?于是有了恐慌。然而这是第二种状态,独立是虚假的,依赖也是虚假的。

然后有第三个点必须达到,我称之为和谐。那就是相互依存——一种相互依存的感觉——你依赖整体,不仅如此,整体也依赖你。我想起一个犹太教的神秘家,一个哈西德派的神秘家,如斯亚(Zusya),他每次祈祷的时候都对上帝说:“我知道我的主,我依赖你,但是你也必须知道你依赖我。我知道没有你我就无法存在;但是让我提醒你,没有我,你也无法存在。”

没有你,上帝怎么可能存在呢?——不可能。

科学家说:植物、树木、地球上的所有草木都依赖太阳,没有太阳,它们就无法存在,但是现在他们开始怀疑,这个单向交通的观念肯定存在某些错误,因为生命总是双向交通的,从来没有单向交通。如果植物依赖太阳的话,太阳也肯定以某种方式依赖植物,因为它是一种相互的给予和摄取。他们已经开始怀疑,他们迟早会发现太阳是怎么依赖植物的。

每一样东西都信赖其它每一样东西。当你看着一朵花、一朵玫瑰花的时候,你感到快乐——你的快乐是玫瑰花创造的。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当你快乐的时候,玫瑰花也感到快乐。他依赖你,他等着你来,如果你不来的话,他就像一个爱人似的感到难过。这是一个科学的事实,不是诗歌。现在已经彻底证明:当一个爱人来到玫瑰花丛的时候,整个花丛都会激动、都会庆祝;它依赖你。现在他们说,如果你爱玫瑰花丛,它就会长得更快,它就会开出更大的花来,因为有人在关心它、在爱它、在看它。有人在等待。它怎么可能辜负你呢?它必须开出更大的花来。如果没有人爱它,花园被忽视了,没有人用心,只有仆人来浇水,没有任何照顾,那么它为了什么、为了谁去努力开花呢?只要小花就行了,即使不开花也没有害处。为了谁去开花呢?为了谁去绽放呢?玫瑰花丛依赖你。

当你经过一棵树的时候,永远不要不在心里跟它打招呼;当你经过一棵树的时候,永远不要不带着深深的关怀和爱心看一看它。这对你毫无损失。记住;如果你能使一棵树快乐,那棵树也能使你快乐。你可以尝试一下,这很简单——不需要大型的科学仪器。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你选择一棵植物,自家花园或者公共花园的一棵树。每天都到树那里去,跟它说话,对它友善。

要劝说一棵树是很难的,因为人类对树太坏了,以至于它们变得害怕所有的人类。你一进入花园,所有的树都会说;人来了——地球上最危险的动物。它可以毫无理由地伤害你。没有动物会做这种事情。如果一只奶牛饿了,它就会吃草,但是人可以坐在那里不断地拔草,根本没有任何原因。他不饿,他不打算吃草。你为什么要拔它呢?你为什么要破坏它呢?内在头脑的破坏性、内在破坏性的头脑一直在破坏。你经过一棵树,你折断树枝——然后你就把它扔了。你完全睡着了吗?如果你需要它作为食物。那么同样的、所有原始社会的传统,墨西哥古老的传统知识,印度、泰国,很多国家的原始土著部落都说;去找一棵树。如果你需要什么,就去问它。如果你需要几片叶子,需要五片叶子作为膜拜之用,你就去问那棵树,然后尽可能小心地摘下叶子,不要伤害那棵树。那么树总是愿意给予,不会留下伤害的感觉。你要感谢那棵树:在我需要的时候,你给了我五片叶子。不管什么时候你需要什么,不要不好意思,请你告诉我。

去找一棵树,跟那棵树讲话,摸摸那棵树,拥抱那棵树,感觉那棵树。坐在树的旁边,让那棵树感觉你;你是一个好人,你没有伤害的情绪。渐渐地就会产生友谊,你将开始感觉,当你来的时候,那棵树的品质马上改变。你将感觉到这一点。当你来的时候,你将感觉到树的表皮上有巨大的能量在移动;当你触摸它的时候,它像一个孩子、像一个被爱者那样高兴;当你坐在树的旁边,你会感觉到很多事情。你很快就能做到。如果你忧伤的话,你来到树那里,只要在树的面前,你的忧伤就会消失。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你们是相互依存的——你可以让那棵树快乐,那棵树也可以让你快乐。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这个互相依存我称之为上帝,老子称之为道——这整个相互依存。

上帝不是一个坐在什么地方的人,这整个相互依存就是上帝、道、法。《吠陀》称之为:法则。你喜欢叫它什么就叫它什么,但是整个事情就是这个相互依存。如果你在我身边能够学到相互依存的话,那么你就学到了一切一切。

首先你会放弃独立——这并不十分困难,因为你在独立当中感到那么沉重,你随时随地都准备卸下这副担子。这并不十分困难。然后你变成依赖的,这可能比较困难,因为当你把担子扔给另一个人的时候,你觉得很好、很轻松、没有一点分量。然后恐惧出现了,如果这个人离开世界、不在里了,怎么样?于是你感到害怕,于是——恐慌。

不要执着它。这是一个阶段——就像开始是一个阶段一样,这也是一个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的反面。你要试着去感觉越来越多的相互依存。

我在这里对你们讲话。如果你们不在这里,而是另一些人在这里,即使这里只有一个人不一样,我所讲的也会不一样。不可能一样,因为我并不想说话,我只是在响应你们。你们创造出这个环境,你们在这里——然后我说话。如果某个今天不在这里的人在这里了,我所讲的也会不一样。不可能一样,因为他的存在会创造一个不同的环境。我不是在真空里讲话,我是在对你们讲话。我不是从头脑说话的,因为当你从头脑说话的时候,你并不在乎是谁在听,你有话要说,于是你就说了。

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
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