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

一个人必须成为他已经成为的。一个人必须达到他与生俱来的。你必须成为你的存在,成为存在的基础——所以当下就是你的工作。这个正在经过的片刻必须被非常强烈地使用,被非常强烈地吸收……然后它就变成成长。成长不是道的理想,它是一个副产品。

关于灵性,道根本不关心它自己——如果你问老子,他就会笑。如果你谈论灵性,他就可能打你的耳光,他可能把你扔出去,对你说:“到别的地方去。不要把这么愚蠢的事情带到我这里来。为什么呢?”因为你一说精神的,你就已经把生命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而他赞成全部的、整体的。你一说精神的,你就已经谴责了某些物质的、的、尘世的东西。“精神的”这个词里面带有一种谴责、一种分裂。

你可以看看那些自以为很精神的人;你可以在他们的眼睛里面看到谴责。不要太靠近他们,他们是有毒的;他们的呼吸里面就有危险和传染。赶快逃离他们!只要你看见一个精神的人向你走过来,你就能跑多快就跑多快,因为他有病。他有很深的精神病,他是一个精神分裂的人,因为他把生命分成两部分,而生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不可能被分割。

生命不是灵魂,生命不是,生命是两者。你不是和灵魂(bodyandsoul),你是灵魂(bodysoul)。那个“和”(and)是危险的,扔掉它。我见过一些人,他们已经扔掉了“和”,但是,当他们想到灵魂的时候,他们还是不能把它变成一个词,他们在两者之间放了一个小小的连字号,来代替“和”。即使那个连字号也是危险的,把它也扔掉。把灵魂变成一个词。它是一个词。把物质精神变成一个词,把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变成一个词。让你的上帝在这里,下降到物质里,让你的物质上升,进入你的上帝。这样一来,你怎么可能再谈论灵性呢?

在印度,这种灵性的病是非常古老的。那些精神的人到我这里来。他们没有正确地了解我,有时候,他们因为误会了才来找我。他们谈论他们的灵性,他们以同样的口气谈论别人的物质主义。在印度有一种陈腐的思想,认为西方是物质主义的,而东方是精神的。这是无稽之谈。这正是一种非常偏执的、精神分裂的思想。它的出现是由于和精神的分裂——然后每一样东西都是分裂的,然后你的整个生活永远都带着一种分裂。甚至也被分成了两个部分:较高的是较高的东西,肚脐以下的是较低的——在评价上是较低的。和精神被分裂了,然后也被分裂了;较低的部分是肮脏的,较高的部分是神圣的、圣洁的。事实上,你的里面哪里有一个分裂泥?你能划出一条线,说从那里开始变成较低的吗?血液全身循环,相同的血液。整个是一个网络,你怎么可能分裂它呢?对于那些分裂的人,告诉他们:“把你较低的割下来,用较高的活。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立刻就会死掉。

那就是精神的人所发生的,他们是死的人。我的观察是这样的;甚至物质主义者也比你的精神的人更有活力,因为物质主义者在内心深处感到,他们将来有一天也要试着变成精神主义者,他们不谴责。相反地,他们的心里面有一种自我谴责,有一种罪恶感;他们不到寺庙里去,而去找妓女;他们不去祈祷,而去唱歌、跳舞。他们知道自己在做错误的事情,他们感到丢脸。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一种可能性,因为自我感到伤害了,但是精神的人是自我主义的人。实际上,上帝的概念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我主义者所创造的——用来谴责别人和赞美自己。

上帝是全部的,但是那些所谓精神的人的上帝不是全部的。他们的上帝只是一种抽象、一种思想、一种纯粹的思想,它的里面没有生命。

在那个意义上,老子不是精神的,他不会允许任何灵性靠近他。他完全支持整体;他完全支持不分裂。我也支持不分裂。当我把你点化成桑雅生的时候,我不是把你点化成灵性,我是把你点化成一个整体的生命——我在试着使你神圣,而不是精神。记住,当我说神圣的时候,我总是意味着整体,在整体里面,你将过一种完全的生活——一种、灵魂、世俗、上帝、市场和静心的有机的完全的生活,一种没有分裂的生活,一种流动的能量,而不是分隔的。我不希望你的存在里面有任何密不透风的隔间。你的存在应该是流动的。你应该勇敢,勇敢到在你的里面即使罪人也可以和圣人并肩存在,圣人不感到害怕,罪人也不感到受谴责。当你的罪人和圣人靠得越来越近,终于变成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变得神圣了。你没有拒绝过任何东西,你不是一个说“不”的人,你已经对整个生命的本然说“是”了,没有附加的条件。你已经对整个生命说“是”了——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虔诚的人。

对老子来说也是一样。他不管成长,成长会自然地发展你只要经验当下。他不管灵性——你只要全然地生活,而灵性会自己照顾自己。它必然会来——它是一次开花,而不是一次训练。

当一个人是全然的,生命就开花了——那种开花就是灵性。灵性不是态度,它不是训练。它是全然地、快乐地、喜悦地生活的结果;它是没有抱怨的生活的结果;它是勇敢地、强烈地生活的结果。然后这种开花就发生了。

第五个问题:

你谈论平衡、相会点、对立面的融合——但它似乎是一个看不见的、没有时间的点。那么它怎么可能被我这个属于时间的人了解呢?

你既是时间,又是无时间,否则你无法达到平衡,但是你只知道你存在的一个部分——那个部分就是时间。如果你知道你的整个存在,那么你同时也知道没有时间的部分。对于整体来说,没有时间。时间一个相对的概念,只对不整体的人来说是存在的。这一点必须理解——它是一个微妙的点,而且非常复杂。时间是最深奥的难题之一。

圣奥古斯丁说:“在没有人问我的时候,我知道时间是什么,但是当有人问我的时候,我就不知道了。”如果没有人问起,每一个人都知道时间是什么;如果有人坚持要你定义,要你解释时间是什么,那么你就傻眼了。你一直在使用它,你每时每刻都在谈论它,你对它有一种微妙的感觉,但是当你想要把它表达清楚的时候,你就傻眼了。

时间是最深奥的难题之一,你要设法理解它。时间是相对的——这是首先需要理解的事情——它不是绝对的。对整个宇宙来说,没有时间,因为它不能从一点移到另一点;两点都在它的里面。它包含一切——过去、现在、未来。如果它不是早就包含未来的话,未来怎么可能存在呢?整体不能在时间里移动,因为它也包含时间。时间是它的存在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说整体活在永恒里;永恒意味着没有时间,它的里面没有时间。过去、未来、现在——一切都隐含在它的里面。

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作为部分生活。空间对我们来说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作为部分生活。它们是相对的现象。对整体来说,空间并不存在,因为它包含在整体里面。它无法到任何其它地方去,因为没有其它地方。整个空间都在整体里面。它能到什么地方去呢?它存在于此时此地,它永远存在于此时此地,从来没有别的情况。

你是两者。如果你过一种分裂的生活,如果你过一种片面的生活,如果你半睡半醒地生活,或者几乎要睡着了,那么你就活在时间里。如果你过一种完全觉醒的生活,突然间,你就活在永恒里,活在没有时间里了。你已经变成整体了;现在对你来说,就没有时间存在。

有一个德国的神秘家,名叫爱克哈特,他快要死了。有一个门徒——一个好奇的、多问的人,一个哲学系的学生——问他:“师父,我知道您快要过世了,但是在您离开以前,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要不然它会缠我一辈子的。”爱克哈特睁开眼睛说:“什么问题?”

那个人说:“当您过世以后,你将到什么地方去呢?”

爱克哈特说:“不需要到任何地方去。”然后他闭上眼睛死了。

“不需要到任何地方去。”他说。我认为那个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满足,但是爱克哈特提供了一个美丽的答案。它需要很深的悟性。爱克哈特说,“不需要到任何地方去。”这意味着:我现在在每一个地方。还需要到什么地方去呢?佛陀一次又一次地碰到同样的问题——当一个佛死了,他到什么地方去呢?佛陀总是笑着,保持沉默。

最后,这个问题又被提出来了,佛陀说:“拿一根小蜡烛来。”

蜡烛拿来了,佛陀说:“把蜡烛点亮。”

蜡烛点亮了,然后佛陀说:“拿过来靠近我。”

蜡烛越来越靠近佛陀,然后他突然把它吹灭,说:“我问你们,这根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门徒们都答不上来。

在梵文里面,火焰的熄灭叫做涅槃。所以佛陀说;“就像这样,当佛陀死了,他就消失了。他跟整体在一起。所以他到什么地方去没有关系,因为整体能到什么地方去呢?这朵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它跟整体在一起。现在它不再作为一个个体的火焰而存在,个性消失了。”

以后涅槃这个词变成最重要的佛教术语。它意味着火焰的熄灭,火焰的完全熄灭。它依然存在,因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存在,但是你找不到它。你怎么可能找到一朵不在的火焰呢?个性消失了,形式消失了。你会在哪里找到它呢?但是你能说它不在了吗?它在,因为一个曾经存在的东西怎么可能不在了呢?它消失了,当然,它跟无形的在一起,当然,它跟整体在一起,当然——但是它有。现在,它作为整体而存在。

你有两种可能性。你可以活在时间里,那么就是以头脑生活。头脑就是时间,因为头脑把生命分成过去、现在、未来。头脑在分裂的因素。它是一名伟大的分析家、伟大的解剖员。它解剖每一样东西。你可以用头脑过活,那么你就活在时间里,但是你可以直接地生活,你可以立刻地生活,不需要头脑。你可以把头脑放在一边,那么你就会活得没有时间,活得永恒。那么就没有过去,那么就没有未来,那么就只有现在和现在和现在。它永远在那里。

过去是你看不见的那个现在,未来是你还无法看见的那个现在。过去是已经超过你、超过你的感知的那个现在;未来是还没有进入你的感知范围的那个现在。

只要想一个小小的例子。你站在一棵大树下面等人。你看得见那条路,但是有一个限度。你可以往一头看200米远,往另一头看200米远,然后路就消失了。另一个人坐在树上,坐在树顶上。他能看得更远。他可以朝一个方向看1英里远,朝另一个方向看1英里远。

你在等一个朋友。朋友出现了——不是对你来说,而是对坐在树顶上的人来说。只要朋友在路上出现,对树顶上的人来说,他就已经变成现在了,但是对你来说,他仍然是未来——他还没有出现在路上。除非他进入你的感知范围,否则他不会成为现在。他是未来。过去、未来和现在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你的高度和你的位置。

所以耆那教教徒坚持说马哈维亚知道所有时间的3个时态——因为他的高度。他可以从一头看到另一头,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是隐藏的。所以,无论你认为什么是过去,对他来说仍然是现有,无论你认为什么是未来,对他来说也是现在。

然后朋友出现了——你跟他交谈,然后他继续走。在200米之后,对你来说,他已经消失了,他已经变成过去了,但是对于树顶上的人来说,他仍然是现在的一部分。这取决于你的理解范围有多宽。如果你的范围是全部的,那么就没有时间。那么你就能从一头看到另一头。那么每一件过去的事情也都是现在的、当下的。那么每一件将在未来发生的事情也都是现在的——当下的。那么就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存在。只有现在这一刻存在——这一刻就是永恒。

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
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